-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地貌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092452
- 條形碼:9787203092452 ; 978-7-203-09245-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地貌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了黃河流域在歷的地貌變遷歷程,具體內括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側蝕、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下切、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等。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地貌變遷 目錄
上篇黃河中游的侵蝕與原的變遷
一、原的古今差異
二、溝壑的形成和發育
三、原的切割破壞
四、原、梁、峁的變遷
附圖一甘肅省慶陽縣董志原地形圖
附圖二陜西省富縣洛川縣洛河和葫蘆河之間地形圖
附圖三陜西省淳化縣梁武帝村與涇陽縣云陽鎮間地形圖
附圖四山西陸芮城兩縣間閑原地形圖
附圖五陜西省咸陽市窯店鎮東北地形圖
附圖六關中西部積石原南側地形圖
附圖七陜西省洛川縣舊城村圖
附圖八陜西省神木縣楊家城明長城與溝壑圖
附圖九山西省方山縣南村古城地形圖
附圖十甘肅省慶陽縣西峰鎮東北唐彭原城舊址地形圖
附圖十一甘肅省慶陽縣董志原上董志鎮形勢圖
附圖十二山西省西南部峨嵋原圖
附圖十三山西省西南部峨嵋原上稷王山南北大溝圖
附圖十四陜西省定邊縣鐵角城西南長城原圖.
附圖十五陜西省關中中部咸陽原地形圖
下篇黃河下游的堆積﹒
一、黃河河床的和淤塞.
二、湖泊的
三、城池的湮沒
四、丘陵的沉淪
五原地勢的高起
六、土壤的變化
附圖―河北省大名縣黃河故道圖
附圖二河南省濮陽縣黃河故道圖
附圖三山東省曹縣縣城圖
附圖四河南省杞縣縣城圖
附圖五山東省金鄉縣縣城圖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側蝕
一、山陜峪谷間河段的側蝕
二、龍門以南河段的側蝕
三、潼關三門峽之間河段的側蝕
四、孟津及其以下河段的側蝕
五、廣武山北坡的變遷
附圖―山陜峪谷間黃河圖
附圖二山西省偏關、河曲兩縣明長城圖
附圖三山西省河曲縣唐家會長城及黃河圖.
附圖四山西省保德縣和陜西省府谷縣間黃河圖.
附圖五山西省柳林縣孟門公社黃河圖.
附圖六龍門潼關間黃河圖
附圖七 陜西省韓城縣東少梁原魏長城與黃河河谷圖
附圖八 陜西省韓城縣城南城北兩村間魏長城與黃河河谷圖
附圖九山西省萬榮縣廟前村和寶鼎鎮黃河圖
附圖十汾河流入黃河處圖
附圖十一山西省臨猗縣吳王渡黃河圖
附圖十二山西省永濟縣蒲州城黃河圖
附圖十三三門峽東西黃河圖
附圖十四河南省靈寶縣閿鄉鎮黃河圖
附圖十五河南省靈寶縣城黃河圖
附圖十六舊陜縣城黃河圖
附圖十七河南省孟津縣以下黃河圖
附圖十八河南省孟津縣劉秀墳和孟津老城黃河圖一
附圖十九廣武山下黃河圖
附圖二十漢王城和楚王城城址圖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下切
一、明清之際靖遠縣引黃河水入城的渠道的湮塞
二、北魏初年青銅峽北舊渠口的下移
三、內蒙古中南部黃河沿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
河水的高差
四、府谷縣城宋代的水門與明清時期東門外的控遠門的位置
五、壺口位置的推移
六、潼關古城的遷徙
七、舊陜縣城與陜縣故城北的河岸
八、黃河中游一些河段的河床
附圖一甘肅省靖遠縣城地形圖
附圖二 內蒙古中南部黃河沿岸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
附圖三內蒙古清水河縣渾河口以下至準格爾旗東南黃河圖
附圖四山西省保德縣城黃河河谷剖面圖
附圖五陜西省府谷縣黃河圖
附圖六潼關舊城形勢圖
附圖七陜縣舊城形勢圖
附圖八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河谷剖面圖
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
一、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森林
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森林·
三、唐宋時期的森林
四、明清以來的森林
五、余論·
附圖一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游森林分布圖
附圖二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游森林分布圖
附圖三唐宋時期黃河中游森林分布圖
附圖四明清時期黃河中游森林分布圖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地貌變遷 節選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
上篇黃河中游的侵蝕與原的變遷
黃河流域的侵蝕以中游為顯著。這種侵蝕遠在歷史時期以前黃河水系初形成之時,即已有之。此后愈演愈烈,遂使這一地區的地形也受到它的影響,而多所變遷。黃河中游有很多的原,分布在各處。這些原也難免受到侵蝕,改變了本來的面貌。當前要改造自然,重整祖國河山,這樣的古今差異實未可忽視。茲篇即就黃河中游原的變遷,論述其侵蝕的演變過程。當然黃河中游的侵蝕并不于原的變遷,其他有關問題當另作論述,此文不再涉及。
一、原的古今差異
原是黃河中游主要的地形。一般是地勢較為高昂而上面比坦的地方。黃河中游的原是很多的,大都顯得狹小,有的更是零零碎碎,東一小塊,西一小片。這應該說是的情況,遠古的時期并不一定就是這樣的。
黃土高原的黃河河道及其主要支流遠在地質時期早已形成,就是這個地區的高山峻嶺也是在那時聳立起來的。隨著河流的沖刷侵蝕,黃河中游的原在那時已經有了雛形。從文字記載中看,原的名稱是在西周春秋時期才有的①。但不能因此而說原是這時才形成的。關中西部渭河以北有不少的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都發現于河流的原上,就是佐證?。
西周春秋時期開始有了有關原的記載,大致可以了解當時原的輪廓。以這樣簡略的輪廓和現在相比較,其間的差異就很顯然。舉其大者,至少就有兩端:其一,那時的原一般都是相當廣闊的,不像現在的一些地區到處是縱橫的溝壑。西周時的原是周原,在今陜西關原的西部。那時的周括今風、岐山、扶風四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縣的小部分。東西延袤70余公里,南北寬達20余公里。可是這個廣闊的周原現在則是有的地方已被溝壑切割成南北向的長條塊,的原面不過13公里,與周人初到此地時的情況迥乎不同。周原尚且如此,其他本來較周原為狹小的原,現在多已失去原的形狀,有的甚至消失無余。其二,那時的原遍布各地,不像現在一些地區到處都是縱橫的溝壑。出自戰國時期人士之手的《尚書·禹貢》篇歷述當時九州的地理,其時的雍州,大致有今陜西、甘肅兩省地兼有寧夏的南部和青海的東部。這位作者論述雍州的地理時曾說過“原隰底績,至于豬野”。豬野,據后人解釋,在現在甘肅民勤縣東北舊白亭海。這是說,由關中往西,到處是原,連綿相望,一直到黃河以西。可是現在卻早已不盡相同。六盤山以東,雖然一般的原都已破碎,但原的名稱卻還能保持不廢。六盤山以西就不一樣了。不過蛛絲馬跡,還可依稀看出當年的一些舊規。現在甘肅榆中、靖遠等縣還有為數極少的小塊的原,另外還有一些以原為名的村落。至于渭河上游,則有不少的坪。這樣的坪也是比較高昂的地方,上面一般也坦,只是坪的面積很小,不能與原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