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C19-二萜生物堿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59514
- 條形碼:9787030659514 ; 978-7-03-06595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C19-二萜生物堿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總結了C19-二萜生物堿的結構類型、新穎結構及特殊取代基、結構修正、結構修飾及化學合成、藥理作用、核磁共振波譜特征等內容,并全面收集900余個C19-二萜生物堿的名稱、分子式、植物來源以及碳、氫化學位移數據。
C19-二萜生物堿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結構類型 1
1.2 新穎結構及特殊取代基 3
1.3 結構修正 9
1.4 結構修飾及化學合成 12
1.5 藥理作用 26
1.6 C19-二萜生物堿的核磁共振波譜特征 38
參考文獻 45
第2章 C19-二萜生物堿核磁數據 50
2.1 烏頭堿型(aconitine type,B1) 51
2.2 牛扁堿型(lycoctonine type,B2) 571
2.3 熱解型(pyro type,B3) 924
2.4 內酯型(lactone type,B4) 934
2.5 7,17-斷裂型(7,17-seco type,B5) 947
2.6 重排型(rearranged type,B6) 970
2.7 新骨架化合物 980
索引 1002
C19-二萜生物堿 節選
第1章 緒 論 自1833年蓋革(P. L. Geiger)從歐烏頭(Aconitum napellus L.)中分離出**個C19-二萜生物堿—烏頭堿,至今,發現的天然C19-二萜生物堿近1000個,是數量*多的一類二萜生物堿。C19-二萜生物堿主要分布在毛茛科(Ranunculaceae)烏頭屬(Aconitum L.)和翠雀屬(Delphinium L.)植物中,飛燕草屬(Consolida L.)中也有分布。C19-二萜生物堿結構復雜,生物活性多樣,具有鎮痛、抗炎、強心、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備受人們關注。草烏甲素(bulleyaconitine A)、3-乙酰烏頭堿(3-acetylaconitine)已開發為非成癮性鎮痛藥應用于臨床;中烏寧堿(mesaconine)為附子的強心活性成分,表現出極強的強心與抗心衰作用,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為使讀者全面了解C19-二萜生物堿,現從結構類型、新穎結構及特殊取代基、結構修正、結構修飾及化學合成、藥理作用、核磁共振波譜特征六個方面進行簡單總結。 1.1 結 構 類 型 C19-二萜生物堿根據骨架的差異及C(7)位上含氧取代基的有無,分為6個類型:烏頭堿型(B1)、牛扁堿型(B2)、熱解型(B3)、內酯型(B4)、7, 17-斷裂型(B5)和重排型(B6)(Wang F P et al.,2010)。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C19-二萜生物堿的分類 1. 烏頭堿型(aconitine type,B1) 烏頭堿型是C19-二萜生物堿中數量*多的一種類型,約500個。主要分布在烏頭屬植物中,翠雀屬中偶有分布。該類型C(7)位上無含氧取代基,且C(6)位上的含氧取代基如羥基、甲氧基等多為α構型。乙酸酯、苯甲酸酯、藜蘆酸酯、大茴香酸酯、肉桂酸酯等常連接在C(14)位,C(8)次之。氮原子上常有甲基、乙基、氫原子、醛基等取代或以亞胺、季銨鹽形式存在。 2. 牛扁堿型(lycoctonine type,B2) 烏頭堿型與牛扁堿型包含了絕大多數的C19-二萜生物堿,牛扁堿型在數量上僅次于烏頭堿型,主要分布在翠雀屬植物中。C(7)位上的含氧取代基是其主要結構特征,也是其與烏頭堿型二萜生物堿的主要區別。另外,不同于烏頭堿型二萜生物堿,牛扁堿型C(6)上含氧取代基多為β構型;鄰氨基苯甲酸酯及其衍生物常連接在C(18)位,極少在C(8)或C(14)位上。此外,常見的取代基還有7, 8-亞甲二氧基,且該取代基僅存在于牛扁堿型結構類型中。 3. 熱解型(pyro type,B3) 該結構類型的化合物約12個,全部存在于烏頭屬植物中。其生源上衍生于烏頭堿型生物堿分子中C(8)—OAc的消除,具有Δ8(15)或C(15)=O結構。 4. 內酯型(lactone type,B4) 該結構類型的化合物約13個。由烏頭堿型二萜生物堿C環中C(14)=O經Baeyer-Villiger氧化形成六元內酯。肖培根等(2006)曾對中國烏頭屬植物藥用親緣學關系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內酯型二萜生物堿是甘青烏頭系(Ser. Tangutica)與圓葉烏頭系(Ser. Rotundifolia Steinb.)的特征性化學成分,并將其合稱為內酯型二萜生物堿類群。 5. 7, 17-斷裂型(7, 17-seco type,B5) 由烏頭堿型二萜生物堿C(17)—C(7)鍵經Grob裂解,形成C(7)=C(8)鍵。裂解后,部分化合物進一步形成了 N—C(17)—O—C(3)氮雜縮醛結構,如化合物secoaconitine(1);部分化合物保留了N=C(17)亞胺結構,如化合物secokaraconitine(2)。此外,該類型中部分化合物還具有N—C(17)—O—C(6)結構,根據二萜生物堿的生源關系認為是由C(6)α-OH進攻亞胺鹽形成,如化合物franchetine(3)和francheline(4)(圖1.2)。 圖1.2 化合物1~10結構式 6. 重排型(rearranged type,B6) 該類型生物堿包括acoseptine和vilmoraconitine兩種亞型。Acoseptine亞型是由含7, 8-鄰二羥基牛扁堿型二萜生物堿經頻哪醇(pinacol)重排而來,C(7)—C(17)鍵斷裂,重排成C(8)—C(17)鍵,C(6)或C(7)位形成酮羰基。如化合物acoseptine(5)具有C(7)=O結構,puberuline C(6)具有C(6)=O結構。從黃草烏(A. vilmorinianum)中分離得到的vilmoraconitine(7)是首個發現的vilmoraconitine亞型結構,該亞型具有C(8)—C(9)—C(10)三元環結構,同類型的化合物還有aconitramine A(8)、vilmorine B(9)、vilmorine C(10)。 1.2 新穎結構及特殊取代基 1.2.1 新骨架C19-二萜生物堿 截至2020年,烏頭屬植物中發現的新骨架化合物結構如圖1.3所示。新骨架化合物vilmorine A(11)、vilmotenitine A~B(12~13)是通過C(8)—C(9)鍵遷移為C(8)—C(10)鍵而形成的具有重排六元B環結構的C19-二萜生物堿。從黃草烏(A. vilmorinianum Kom.)中分離得到的11,是首個發現的該骨架類型化合物,且C(1)位上連有十分少見的β構型甲氧基(Yin T P et al.,2015)。Cai等(2015)從黃草烏的變種展毛黃草烏(A. vilmorinianum var. patentipilum W. T. Wang)中分離得到另外兩種相同骨架類型化合物12和13。 圖1.3 化合物11~19結構式 與常見的具有六元D環的C19-二萜生物堿不同,化合物hemsleyaconitine F(14)和hemsleyaconitine G(15)具有重排D環,C(8)—C(15)鍵斷裂重排為C(9)—C(15)鍵,形成由C(9)、C(13)、C(14)、C(15)和C(16)組成的五元D環結構。14和15是Shen等(2011)從瓜葉烏頭(A. hemsleyanum)根部分離得到的2個新型C19-二萜生物堿。 從翠雀(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全草中發現的grandiflodine B(16),其N—C(19)鍵和C(7)—C(17)鍵斷裂形成罕見的N—C(7)鍵(Chen N H et al.,2017)。 從寬裂北烏頭[A. kusnezoffii var. gibbiferum (Reichb.)]中分離得到的kusnezosine A~C(17~19),其C(15)—C(16)鍵斷裂酯化后形成具有內酯D環結構的二萜生物堿(Li Y Z et al.,2020)。 1.2.2 具有開環結構的C19-二萜生物堿 從保山烏頭系(Ser. Bullatifolia W. T. Wang)保山烏頭(A. nagarum Stapf)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nagarine A(20)、nagarine B(21)是具有D環開環結構的新穎C19-二萜生物堿,且其C(14)位無取代基也十分罕見。 Yin等(2019)提出這兩種化合物的可能生源途徑如圖1.4所示。推測其前體化合物可能為C(15)位具有羥基的烏頭堿型C19-二萜生物堿fuziline,經消除反應生成雙鍵,形成中間體A。再經氧化反應,C(8)—C(15)鍵斷裂使得形成具有D環開環結構的中間體B,經還原得20和21。李玉(2019)從烏頭系(Ser. Inflata Steinb)植物烏頭(A. carmichaelii Debx.)中也分離得到這兩種化合物,進一步證實了該骨架類型的存在。20、21作為結構特殊的特征性成分,對烏頭亞屬及系的劃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1.4 化合物20和21的結構式及可能的生源途徑 1.2.3 含特殊取代基的C19-二萜生物堿 1. 氰基 目前發現的含氰基的二萜生物堿僅有2個。Carmichasine A(22)是首個發現的含有氰基的C19-二萜生物堿(圖1.5)(Li Y et al.,2018),另一個為C20-海替生型二萜生物堿grandiflodine A。 圖1.5 化合物22~31結構式 2. C(8)位氨基取代 C(8)位具有氨基取代基的天然C19-二萜生物堿較為少見,目前僅有四個:hemsleyatine(23)、kongboentine A(24)、lasianine(25)和14-anisoyl-lasianine(26)。從瓜葉烏頭(A. hemsleyanum Pritz.)中分離得到的hemsleyatine是首個C(8)位具有氨基取代基的烏頭堿型二萜生物堿(Zhou X L et al.,2003)。 3. 糖苷 糖基是近年來發現的新穎二萜生物堿取代基,自2016年首次發現含糖二萜生物堿以來,陸續已有10余個含有糖基取代基的二萜生物堿被報道。周先禮課題組從采自新疆地區的伊犁翠雀花(D. iliense Huth.)中發現的iliensine A(27)是首個含有肉桂酸葡萄糖基的牛扁堿型二萜生物堿(Zhang J F et al.,2016)。隨后,石建功課題組從烏頭側根附子中發現四個具有L-阿拉伯吡喃糖和L-阿拉伯呋喃糖取代基的烏頭堿型二萜生物堿aconicarmichoside A~D(28~31)(Meng X H et al.,2017)。2018年,該課題組又從附子中發現了另外八個含糖苷的C19-二萜生物堿(Guo Q L et al.,2018)。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