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微生物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7699376
- 條形碼:9787557699376 ; 978-7-5576-993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微生物了 本書特色
★化繁為簡,有趣有料,用科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言簡意深,用小學生能理解的文字講通基礎原理;簡約插圖,簡化一切復雜問題,有趣到讓靈魂開竅。 ★主題精挑細選,貼合學生課堂需求;相關領域專家助力零障礙閱讀,為你打開知識的大門。 ★雙減政策下,增加孩子各方面的知識儲備。基于課堂又高于課堂,生活常識+前沿科學,開擴孩子眼界,增強競爭力。 ★雙色印刷,輕薄紙張,即拿即學,讓學習不再單調。左文右圖,對照觀看,簡約插圖簡化一切復雜問題。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微生物了 內容簡介
巧克力是發酵食品? 微生物是導致青春痘的罪魁禍首? 世界上殺人*多的微生物是什么? 微生物還能用于資源再生? “發酵”和“壞了”有何不同? 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大腦”? 本書提出日常生活中與微生物相關的54個小疑問,全面解析知識點,介紹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它們給人類帶來的麻煩和為人類帶來的價值,從傳染病、美食到生物技術,看人類怎樣學會與“看不見的鄰居”和平共處。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微生物了 目錄
序言
第1章 微生物,到底是怎樣的生物?
01 咦,微生物能用肉眼看到嗎? 2
02 微生物到底是什么生物? 4
03 酵母、霉菌、蕈菌都是微生物嗎? 6
04 細菌和病毒是微生物嗎? 8
05 什么,微生物是看不到的“巨型生物”? 11
06 微生物還能制造氧氣? 14
07 微生物長那么小,到底圖什么? 16
08 微生物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嗎? 18
09 還有新的微生物不斷被發現? 20
10 說來說去,到底是誰發現了微生物? 22
知識窗? 顯微鏡的歷史 24
第2章 微生物與人類一同生活?
01 人體內有常居菌,真的嗎? 26
02 原來身上的味道是微生物搞的鬼? 28
03 使勁搓澡對皮膚不好,真的嗎? 30
04 天哪!腸道內有100兆個細菌? 32
05 腸道是我們的“第二大腦”? 34
06 齲齒和牙周病是微生物搞的鬼? 36
07 微生物是導致青春痘的罪魁禍首? 38
08 足癬和體癬也是微生物造成的嗎? 40
09 念珠菌病也是微生物導致的嗎? 42
10 大便的顏色和形狀是身體狀況的晴雨表? 44
11 屁為什么這么臭? 46
第3章 發酵能讓食物變得更美味?
01 葡萄酒、啤酒和日本清酒都是通過發酵制成的?50
02 為什么用單式發酵法釀造葡萄酒? 52
03 為什么用單行復發酵法釀造啤酒? 54
04 為什么用并行復發酵法釀造日本清酒? 56
05 做味噌醬和醬油要用到米曲霉? 58
06 醋酸發酵形成了醋? 60
07 奶酪是乳酸發酵的產物嗎? 62
08 為什么乳酸菌會使牛奶變酸? 64
09 什么,巧克力也是發酵食品? 66
10 鰹魚干的制成也是托了微生物的福? 69
11 為什么世界上有這么多發酵食品? 72
12 為什么說發酵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74
13 是誰發現了微生物的作用? 76
第4章 微生物既能“致病”又能“治病”?
01 “發酵”和“壞了”有何不同? 80
02 如今仍在傳播的“大流行病”是什么? 82
03 使歐洲三次陷入地獄的黑死病是什么? 84
04 預防傳染病的疫苗,到底是什么? 86
05 瘧疾在日本也暴發過嗎? 88
06 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結核病,到底是什么? 90
07 O157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是什么? 92
08 什么細菌會導致食物中毒? 94
09 導致食物中毒的病毒又是什么? 96
10 威力*大的食物中毒細菌是哪種? 98
11 什么病會通過性行為傳播? 100
12 世界一半人口感染的幽門螺桿菌是什么? 102
13 什么病是真菌導致的? 104
14 什么病會通過母嬰傳播? 106
15 孩子怎樣獲得抵御傳染病的免疫力? 108
16 可愛的寵物也會傳染疾病? 110
17 造福人類的抗生素到底是什么? 112
18 有可能成為新藥的微生物是什么? 114
19 微生物還能用于資源再生? 116
20 人們還在不斷發現微生物的“新技能”? 118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微生物了 節選
序言 一直以來,微生物都與我們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憑借經驗發酵食物和釀造美酒,從那時起,微生物就開始豐富我們的餐桌了。 但微生物造成的疾病也一直威脅著人類。因為病原體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所以對先人們來說,這一定是一種可怕的威脅吧!當時的人們認為,釀造、發酵是神靈對人類的眷顧,疾病則是觸怒神靈的結果,是妖魔鬼怪作祟。如果古人知道心中的神靈、鬼怪的真實面目原來是這么微小的生物的話,他們會做何感想呢?從發現這些微生物的身份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60多年,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有層出不窮的新發現,這個領域真的很有趣呢! 我在大學做微生物的研究,給學生們上課,有時也會給大學外的人包括中學生普及微生物知識。有人會對我感慨:“微生物的世界真有趣啊!”是啊!每當我了解到微生物的*新研究成果,也會由衷地感嘆:微生物真是了不起的存在! *近,微生物學領域有一些重大發現,這些發現與地球和生命的歷史密切相關。我想向大家介紹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所以就接受了撰寫本書的工作。 微生物幾乎無處不在。在各種場合、各種我們意識不到的時刻,微生物或是為我們人類工作,或是給我們帶來麻煩。希望能通過本書,讓大家了解到一些關于微生物的知識。特別是,如果哪位中學生朋友,因為本書對微生物的世界產生了興趣,我會感到非常榮幸和幸福。因此,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我試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家介紹微生物學的歷史,微生物與發酵和釀造、與疾病及環境的關系,就像介紹“微生物學”這個“食堂”的菜單一樣。如果你對其中哪怕一個話題感興趣,想深入了解,希望你一定要找相關科普類或專業類書籍閱讀學習。 *后,我想對向我發出邀請的日本文藝社書籍編輯部的坂將志先生表達誠摯的謝意。還有,Edit100有限公司的米田正基先生,深深感謝您接受了這樣一本編輯排版工作量很大的書,我總是在截止日期前緊趕慢趕地交稿,給您添了很大的麻煩。另外,對負責圖片排版設計的室井明浩先生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山形洋平 第1章 微生物, 到底是怎樣的生物? 咦,微生物能用肉眼看到嗎? ——?微生物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喲。 顧名思義,微生物是非常非常小的生物。其實學術界對“微生物”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我們通常把只有通過顯微鏡才能清晰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如酵母、霉菌和蕈菌等)和原生動物等,在某些情況下,也包含像冠狀病毒這樣的病毒。 先說說細菌吧,你知道它有多大嗎?細菌的直徑只有1微米左右。1微米可是1毫米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說,讓1000個細菌排成一隊,才有1毫米那么大。細菌中*有代表性的要數圓形的球菌和膠囊形狀的桿菌了,除此之外,還有螺絲或螺旋形狀的。你一定聽過乳酸菌、納豆菌吧?它們都是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細菌呢。 還有大名鼎鼎的酵母,制作美味的面包或釀制美酒可都離不開它。除了我們日常用的酵母之外,自然界中還有種類繁多的“酵母菌”大家庭。你知道嗎?其實在學術分類中,并沒有“酵母”這一類。學術界稱酵母為單細胞真菌,它的直徑有 5?10微米,雖然比細菌體型大不少,但也要100個以上排在一起才有1毫米。*常見的單細胞真菌是球形或橢圓形的。 那霉菌或蕈菌呢?這些真菌的生長方式很像植物,一般是通過一種細長的細胞生長繁殖,這種細胞叫菌絲。它的粗細從數微米到數百微米不等,如果它們長得足夠大,我們不用顯微鏡就能看到。 霉菌通常會長出綠色、黑色、紅色等帶有顏色的無性孢子,因此很容易被我們發現。你一定見過發霉的面包、年糕吧?在潮濕的浴室中也常常能看到霉菌的身影喲。 蕈菌類真菌還可以長出子實體,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各類菌菇。但其實蕈菌通常是像線一樣細的。日語中有一個詞是“黴菌”,“黴”即霉菌,“菌”即蕈菌,是使食物腐敗、致人生病的細菌微生物的俗稱。想來是因為在沒有顯微鏡的時代,我們只能看到霉菌和蕈菌,所以先人們給微生物起了這個名字吧。 微生物到底是什么生物? ——?它們可是地球上*早出現的生物喲。 若拋開病毒,我們可以把微生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原核微生物,一類是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就是真核生物中的微生物。所謂真核生物,從名字就能推測出來,是指細胞中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人類、其他動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喲。 細胞核呢,是一個封閉的球狀膜結構,內部含有由大量基因組成的染色體。真核生物的細胞內除了細胞核外,還有內質網、線粒體、高爾基體等具有各種功能的細胞器。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也是一種細胞器。真核生物中,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就是真核微生物了。 再來說說原核生物,因為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所以“原核微生物”這個說法其實稍微有些奇怪。原核生物的細胞中雖然沒有真核生物所有的細胞器,但是有染色體。雖然沒有細胞核,但它的細胞中有一個叫作擬核的區域,里面住著所有的染色體。 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兩大類,古菌曾經被稱為古細菌。 你知道嗎?很多古菌非常頑強,它們生活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比如在高溫溫泉、熱液礦床、深海、鹽湖中生存的嗜熱菌、產甲烷菌和嗜鹽菌等。過去人們推測古菌這種特別的微生物是生命的起源,但現在則認為古菌、細菌、真核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來的。還有學者認為真核生物是由古菌分離演化而來。我相信今后我們一定會弄清楚這些問題。 再說回來,酵母、霉菌、蕈菌、原生動物等都屬于真核生物。酵母中有通過出芽生殖來繁殖的,也有像細菌一樣通過細胞分裂來繁殖的,我們把它們分別稱作出芽酵母和裂殖酵母。制作面包的酵母就是出芽酵母。而霉菌或蕈菌類真菌,通常通過菌絲的生長進行繁殖,我們有時也稱這種真菌為絲狀真菌。 要知道,幾乎所有的真核微生物都是靠吸收體外的有機物存活的,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分解森林中倒下的樹木、落葉、死去的動物或昆蟲的尸體等。它們也會寄生在植物身上,有時還會給植物帶來麻煩,導致植物生病。 除真核微生物外,原核生物中也有靠吸收外界有機物生存的。如果沒有有機物,有的原核生物也能利用二氧化碳和空氣中的氮,在體內合成必要的營養素。把地球上的氮、硫等元素轉化成我們人類需要的氨基酸,這可都是微生物的功勞呀。 酵母、霉菌、蕈菌都是微生物嗎? ——?是的,并且它們和我們人類一樣,都是真核生物喲。 前面已經提到,酵母、霉菌、蕈菌等屬于微生物,它們可是和我們人類一樣的真核生物呢。 酵母在制作面包、酒類(酒精)時不可或缺,米糠腌菜、味噌醬、醬油和一些酸奶的制作過程中也有它的身影。 通常情況下,酵母被歸類為通過單細胞繁殖的真核生物。出芽酵母是指從細胞中長出一個芽,進而膨脹形成新的酵母細胞的酵母。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是*具代表性的出芽酵母。此外,還有通過細胞分裂繁殖的酵母,我們叫它裂殖酵母。 再來說說霉菌和蕈菌,它們是多細胞生物。它們都是通過延長細胞頂部生長的。細胞的繁殖方式,既不是出芽也不是分裂,而是細胞頂部一直生長延伸,長成長長的細胞后,在延伸的細胞的中間就會形成細胞壁,然后分化成2個細胞。我們把這些生長著的霉菌體和蕈菌體稱為菌絲體。如前一節所述,這類真菌也可以稱為絲狀真菌。 每一根菌絲,其實是由1個細胞一直延伸生長形成的。很多細胞縱向排列在一起,但卻一直保持著1個細胞的粗細程度。它幾乎是透明的,即使為它打光,也只是略微發白,所以肉眼是幾乎看不到的。 酵母、霉菌、蕈菌都有2個生活周期,分別是有性世代和無性世代。通常情況下,細胞通過分裂或出芽的方式繁殖,新老細胞是完全一樣的(可理解為克隆)。但是,當營養不足或環境發生變化時,具備雄性或雌性功能的兩種細胞會進行細胞融合(接合),從而進入到有性繁殖的生活周期。像出芽酵母,就可以在這個狀態下繼續生長,但是大多數真核微生物,會很快回到無性繁殖的生活周期。 當從有性世代切換回無性世代時,發揮雄性功能和雌性功能的細胞的染色體會重新組合。新形成的無性繁殖的細胞,它將自己父母的基因重新洗牌,具備來自父母雙方的完整的基因群,卻又與父母不同。 而霉菌和蕈菌,則通過孢子繁殖。霉菌有2種孢子,一種是通過有性繁殖形成的有性孢子,另一種是通過無性繁殖形成的無性孢子。當我們認為自己看到了霉菌時,通常看到的是帶有顏色的無性孢子。 而大多數蕈菌的繁殖,則是這樣的過程——?孢子→無性世代→有性世代→孢子。我們看到的蘑菇,實際上就是產生孢子的器官——?子實體。 細菌和病毒是微生物嗎? ——?病毒雖不是生物,但它具有生物的特征喲。 細菌當然屬于微生物,說它在微生物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不為過。 而病毒,由于經常害我們生病,也像細菌一樣大名鼎鼎。比如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新冠病毒。 這一節我們就談談病毒。病毒到底是什么呢? 作為個體的病毒,和普通的生物不一樣——?它沒有細胞,而且不能自主繁殖,所以我們不能稱之為生物。可它又有生物所具備的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所以它具備生物的特征。病毒可比細菌小太多了,細菌的直徑1微米左右,而病毒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1納米可是1毫米的十萬分之一啊。因為太小太小了,所以就算用普通的顯微鏡都看不到病毒。 病毒也有遺傳因子。遺傳因子的信息會被寫入DNA或RNA中,由此我們可以把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包裹著核酸的東西叫衣殼,它由蛋白質組成。病毒的基因會對這些組成衣殼的蛋白質進行編碼。一些病毒的蛋白質衣殼外還有一層膜——?病毒包膜。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具有病毒包膜。用香皂洗手可以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是因為香皂可以破壞這層病毒包膜,使病毒喪失感染能力。 感染病毒時,病毒表面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會與我們細胞表面一種叫受體的蛋白質結合。如果受體和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形狀不吻合,則無法發生感染。這下你知道,同樣一種病毒,有的動物會感染,有的卻不會,是為什么了吧?無論病毒是否能感染細胞,它*終都會被細胞吞掉。 病毒被它能感染的細胞吞掉后,衣殼開始分解,衣殼中包裹的遺傳物質就會釋放出來。之后,它們會利用細胞復制核酸的能力,大量復制病毒的核酸。新增的病毒遺傳物質可以生產出大量蛋白質,形成衣殼。 在我們的細胞中,增加核酸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以DNA為模板的DNA復制,另一種是合成以DNA為模板的信使RNA(mRNA),并進行轉錄。對RNA病毒來說,必須要進行從RNA到DNA的逆轉錄,才能使我們細胞中的核酸增加,因此,RNA病毒具有一種被稱作逆轉錄酶的特殊酶的遺傳因子。 接下來,分別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質在細胞內集合,形成衣殼包裹著核酸的形式,病毒也就形成了。之后的事情,你應該也會猜到,病毒會沖破細胞,然后去感染其他細胞。 也有感染細菌的病毒,我們叫它噬菌體。有的噬菌體會依附在細胞上,然后只將衣殼中的核酸注入細胞中。 總之,病毒必須依靠宿主細胞,否則就無法繁殖。病毒會進化,以求與宿主共存。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很多疾病的致病病毒的毒性是會逐漸減弱的。
知識進化圖解系列.太喜歡微生物了 作者簡介
山形洋平 農學博士。愛好尋訪品嘗發酵美食。 1961 年出生。本科就讀于東京農工大學農學部農藝化學專業。博士畢業于東北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科農藝化學專業。 曾任東北大學農學部助教、東京農工大學共生科學研究院副教授、東京農工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院副教授。現任東京農工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院教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