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54133
- 條形碼:9787505754133 ; 978-7-5057-5413-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 本書特色
【1】音樂愛好者的“福音”。本書對古典音樂愛好者,尤其是熱愛馬勒音樂的人來說,是進一步了解馬勒音樂和人生的*新讀本之一。作者逐段分析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音樂與文本,講述這部偉大交響曲與歌德《浮士德》的人文主義思想,以及柏拉圖《會飲篇》的哲學精神的內在聯系;講述馬勒以此音樂與文本,想要向世人傳達的理想信念,以及為何要采用交響曲這種表達形式。 【2】1910年是**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大動蕩開始的一年,更是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新思潮、新變革正逐漸開啟的一年。將馬勒置于那個風云際會的大時代,你會對他的音樂有更深的理解。由此,本書可以作為進入那個時代文化史的指路牌。 【3】作者逐樂章分析馬勒第十交響曲,探討這部百年來一直被公認的“未完成之作”。作者宣稱,這部“音樂史上*偉大交響曲”之一的第十交響曲,與他的第八交響曲是一個整體,同時揭示了作曲家人生中*后一年的心路歷程與藝術探索。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 內容簡介
"古斯塔夫·馬勒,歐洲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在中國,因其以唐詩為文本的《大地之歌》廣為愛樂者熟知、熱愛。但實際上,在第八交響曲首演之前,馬勒一直以當世偉大的指揮家聞名,他的音樂并未得到廣泛認同。但馬勒對自己充滿信心,他說:“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我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第八交響曲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標志馬勒時代的大幕的開啟。本書作者正是以這個歷史時刻為節點,向讀者講述了馬勒在1910年到1911年去世那段時間的生活與創作,詳細分析、解讀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音樂與文本,更以作曲家的眼光和角度,逐樂章分析馬勒*后一部作品第十交響曲——這部被作者視為與第八交響曲“是同一整體的兩個部分”的、“未完成”的偉大交響篇章。 1910年,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與之相映照的是整個歐洲知識界、思想界、文化界、藝術界的風起云涌。作者以其開闊的視野,將馬勒的音樂置于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尼采、施特勞斯的哲學;弗洛伊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托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學;克里姆特、埃貢·席勒、科科施卡的分離主義藝術;勛伯格、韋伯恩、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等等,為讀者勾畫了一幅背景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圖景,從而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作者更是通過分析馬勒的音樂,分析了困擾馬勒一生的身份問題:波西米亞人、奧地利人、猶太人、不受歡迎的入侵者,并將馬勒的音樂,尤其是第八交響曲,追根溯源,置于柏拉圖《會飲篇》、古拉丁贊美詩《降臨吧,造物主之圣靈》、歌德《浮士德》,以及巴赫、貝多芬、舒伯特的偉大音樂傳統中,揭示了馬勒音樂所具有的以歌德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代表,更現代、更多樣化、更包容的“德國性”。 本書當屬研究、論述馬勒音樂的新成果。"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 目錄
引子:天后駕臨
**章 奠基
第二章 升起吧,理性之光
第三章 為什么是交響曲?
插曲 幕后故事:阿爾瑪與沃爾特,1910年8月至9月
第四章 上帝,抑或魔鬼?
第五章 近乎不可言說:馬勒《第八交響曲》文本與音樂
第六章 身份問題
第七章 陰影降臨
第八章 “為你而生,為你而死”
尾聲:1910年9月14日至1911年5月18日
注釋
致謝
譯后記
出版后記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 節選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他的第八交響曲》: 聽上去這好得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在郵局按單詞收費的年代,把整首拉丁贊美詩的全部經文用電報傳送給馬勒要花多少錢?不過,這個故事并不僅僅只是阿爾瑪的創造或是她靈機一動的敘述。評論家恩斯特·德西在馬勒1911年去世后不久撰文提到作曲家曾告訴他的或多或少同樣的故事——德西給出的地點是阿特施魯德巴赫,但這是后來創作《第九交響曲》《第十交響曲》還有《大地之歌》的地點。德西告訴我們,馬勒手頭確實有中世紀拉丁贊美詩《降臨吧,造物主之圣靈》的文本,但這個版本刪去了一些原始文本中的文字。德西說得有些含糊,他說馬勒設想的音樂在某種程度上對文本來說分量太大。究竟是如阿爾瑪所說,他的意思是“文字和音樂不太合適”,還是在更廣泛意義上暗示某種結構性的問題,我們無從知曉(事實上,馬勒的歌詞的確刪去了那首中世紀贊美詩的一些詩文)。不過,德西也告訴我們,馬勒很快意識到他必須看一下原始文本。他聯系了維也納宮廷劇院樂團的指揮卡爾·魯茲,請他寄一份完整的贊美詩的文本副本。德西說,當這部文本送達馬勒手里時,馬勒驚訝并激動地發現,他寫出的音樂很精確地符合贊美詩的詩句結構(抑或是單個詞和短語?)。 人們可以對其中的細節爭論不休,但大家都強烈懷疑,在這兩種描述之間的某個地方,是否存在著一種真實且非比尋常的創造性事件——如此不尋常,以至于旁觀者認為它幾乎是超自然的。這也證明了馬勒在創作《第八交響曲》時沒有任何特定的“意義”。對馬勒的年輕朋友,作曲家阿諾德·勛伯格來說,這并沒有什么可值得關注的。勛伯格說,造物主只不過是上天的奴隸。對他來說,作曲不是一種幸福的、完全意識到的對某種神圣靈感的反應,而更像是處在恍惚之中。根據勛伯格的回憶,《第八交響曲》在紙上迅速而“半無意識”地流淌出來——“就像馬勒曾經告訴他的那樣,它是被口授給我的”。盡管音樂是一種奢侈的語言,但馬勒的說法確實說得通:他肯定是在“半無意識”的狀態中創作《第八交響曲》。考慮到這些樂思涌上紙張的速度,他幾乎沒有時間“有意識地”評估它們,更不用說停下來思考它們可能意味著什么。 但是到了1910年6月,當馬勒急切地期待《第八交響曲》三個月后的首演時,音樂的“真正含義”在他腦海中浮現了出來。將歌德的詩劇《浮士德》的結尾部分,用在《第八交響曲》第二部分的想法似乎已經醞釀了一段時間。馬勒是一個熱衷于讀書的人,他對德國文學經典的知識是廣泛的。《浮士德》在德語文學中的標志性地位,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英語文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一樣,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必不可少的閱讀對象。但就如恩斯特·德西的回憶所說的,馬勒對歌德的熱情源自認同,不僅是認同他的作品,甚至是認同他這個人。德西清楚地記得他**次進入馬勒客廳時的印象:到處都是書,不僅是書架上,桌子上也堆得老高,還有家具上,甚至地板上。除了小說以及種類繁多的文學作品外,還有動物學百科全書和大量的哲學著作。德西覺得,這些書都不是用來裝門面的。馬勒是一個很有品味的讀者,每當夜晚,他*喜歡的就是舒舒服服地伸著懶腰,請朋友為他朗讀他喜愛的書。德西記得,馬勒*常要求朗讀的作家是歌德,尤其是《浮士德》的第二部分。盡管馬勒顯然熟記了這部作品的大部分內容,但他還是喜歡反復品味其中特殊的段落,通過聽別人的朗讀來重新發現它們。德西描述了一個特別難忘的情景:有一天晚上,在為馬勒朗讀了一個多小時后,德西恍惚覺得,至少有那么一會兒,他對面坐著的不是馬勒而是歌德本人:“他陷入沉思的神態是那么高貴,鼻子直挺。我凝視他很久,這種印象好真實:就跟歌德一樣。” 這正是現代評論家樂于揭穿的那種半醉半醒、夢幻似的描述。然而,看看羅丹著名的馬勒半身像-1910年9月占據了整個慕尼黑商店櫥窗的那尊——似乎這位法國雕塑家也看到了類似的東西。德西的敘述中有一點基本上是不容置疑的:馬勒對歌德,尤其是《浮士德》的第二部分爛熟于心。早在l906年那個極富創造力的夏天之前,《第八交響曲》的歌詞就已經在他的想象中開始醞釀了。當他提筆作曲的時候,音樂或多或少早已進入了他的潛意識。難怪它會像洪水一樣涌上稿紙。 ……
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 作者簡介
斯蒂芬·約翰遜,英國作家、作曲家,早年學習大提琴及作曲,后進入BBC,長期擔任BBC三臺、四臺和國際臺古典音樂欄目撰稿人、主持入,并為《獨立報》(Independent)、《衛報》(Guardian)、《BBC音樂雜志》(BBC Music Magazine)和《留聲機》(Gramophone)撰稿。著有《追憶布魯克納》(Bruckner Remembered,1998)、《肖斯塔科維奇如何改變我的精神世界》(How Shostakovich Changed My Mind,2018)、《馬勒傳》(Mahler:His Life and Music)和《馬勒和1910年的世界》(The Eighth:Mahler,and theW orld in 1910,2020)等。 張純,1957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此后至2017年底從事新聞出版工作。熱愛音樂,曾為三聯書店《愛樂》、《人民音樂·留聲機(中文版)》、人民音樂出版社《歌唱藝術》等撰寫專欄文章、翻譯古典音樂文章。著有《窗外享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與郭建英先生合譯《瓦格納與哲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年)。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