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生命里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69147
- 條形碼:9787500169147 ; 978-7-5001-6914-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生命里的中國 本書特色
中國是他的故鄉,更是他一生的記憶。1925-2020年,卡伊丹斯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自己與中國的世紀情緣。 《我生命里的中國》這本書是愛德華 卡伊丹斯生平的唯一傳記,該書全景呈現了一個熱愛中國的波蘭人和他與中國之間的世紀情緣。書中以一個百歲波蘭學者的視角見證了中國與波蘭的傳統友誼,也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
我生命里的中國 內容簡介
愛德華·卡伊丹斯基于一九二五年出生在中國哈爾濱的一個波蘭家庭,在他生命之中的前二十六年,中國是他專享的家。直至一九五一年,卡伊丹斯基才隨同家人**次返回至波蘭,但在他的心中自己始終是一名深愛著中國的“哈爾濱人”。一九六三年他重新踏上中國這塊故土,并在此后的十二年里一直以波蘭駐華外交官的身份往返中國,為中波兩國的友誼和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本書是愛德華·卡伊丹斯生平的專享傳記,全景呈現了一個熱愛中國的波蘭人和他與中國之間的世紀情緣。書中以一個百歲波蘭學者的視角見證了中國與波蘭的傳統友誼,也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發展和歷史變遷。
我生命里的中國 目錄
第 1 章 家世點滴 ………… 001
第 2 章 中東鐵路 ………… 020
第 3 章 在哈爾濱的童年 ………… 030
第 4 章 阿什河糖廠 ………… 046
第 5 章 校園年代 ………… 056
第 6 章 就讀北滿大學 ………… 070
第 7 章 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 ………… 080
第 8 章 波蘭政府代表的到來和歸國 ………… 092
第 9 章 告別亞洲 ………… 104
第 10 章 初到波蘭 ………… 117
第 11 章 成為中國大豆的加工專家 ………… 129
第 12 章 禍不單行 ………… 144
第 13 章 在工業領域擔任總工程師的五年 ………… 154
第 14 章“波蘭的十月”………… 165
第 15 章 重返中國 ………… 177
第 16 章 草率的決定 ………… 188
第 17 章 投身外貿 ………… 197
第 18 章 上海:奇遇之旅 ………… 209
第 19 章 倫敦——帶雨傘,戴禮帽 ………… 217
第 20 章 到北京赴任 ………… 228
.............
第 36 章 卜彌格作品選 ………… 425
第 37 章 帆船和馬幫之路 ………… 437
第 38 章 重返絲綢之路 ………… 454
第 39章 *新發現 ………… 468
我生命里的中國 節選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的政治形勢仍然像上一個十年末期那樣錯綜復雜。中國在1911年革命之后,仍然處于政治分裂和軍事割據的狀態,很多地方由軍人統治,他們通常被稱為“軍閥”。從官方角度講,**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與德國處于戰爭狀態,盡管它只向歐洲一戰前線派遣了幾萬名勞工幫助建造工事。但在一戰后,無論是巴黎和會(1919—1920年)還是凡爾賽條約(1919 年),都沒有考慮中國在戰后世界格局變化中的利益,包括取消列強在中國的特權。中國要求在中國東北和蒙古恢復完整主權以及歸還山東省。巴黎和會拒絕了這個要求,而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中國政府的代表拒絕簽署凡爾賽條約。得知這一消息后,全中國爆發了學生運動,之后演變為全國性的抗議活 動(被稱為“五四運動”),波及上海、天津、南京和廣東的很多大城市。這些城市里外國人的財產和利益受到威脅。山東*終回到了中國手中,但外國的在華特權和中國東北問題依然懸而未決。盡管白軍已經喪失了俄國的大部分領土,但在中國,北京的俄國使團、哈爾濱的總領館以及齊齊哈爾、海拉爾、寬城子和吉林的四個領館都還在活動。1919年底,中國政府通知北京的俄國外交官,又發表 公告,宣稱已不能繼續承認舊俄國在中國的代表。中國政府中止了鐵路征地區域內俄國警察、法庭和郵局的運轉,并于1920年10月30日公布總統法令,取消俄國公民的治外法權,從法令生效之日起,這些俄國人必須遵守中國法律。 上述事件打亂了鐵路上的工作,同時造成了未被遣散和尚未解除武裝的鐵路守衛部隊同中國部隊之間的沖突。白軍部隊越過邊境,謝苗諾夫、卡爾梅科夫和其他人的白軍武裝部隊出現在鐵路沿線,這些都使形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蘇聯 和聽命于它的“遠東共和國”切斷了同中國的交通,使得這條鐵路線不再是國際鐵路。1920年3月,迪米特里·霍爾瓦特失去了他在東北地區的權力,俄亞銀行在 巴黎召開的董事會上任命了新的鐵路負責人奧斯特魯莫夫工程師。但兩年后,蘇聯想起了其在中東鐵路上擁有的權利,進而于1924年5月在北京簽署了“恢復”蘇聯與中國正常關系的協定,以及關于共同管理鐵路的臨時協定。國際交通得以恢復,并在接下來的四年時間里運營得時好時壞。 如我前面提到的,在俄國革命之前,哈爾濱是一座擁有治外法權的城市。這意味著,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的主要行政中心,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恰如鐵路沿線各站和鐵軌穿越的狹長地帶一樣。只有被稱為“第八區”(道外區)的部分城區處于治外法權管轄區之外,那里居住的主要是與鐵路有或多或少聯系的中國人。有些人在鐵路建設期間發了大財。他們在那里有工廠、商場、店鋪、作坊。 1919年,中國政府實際上宣布廢除了治外法權,但蘇聯當局很快意識到,這條鐵路是用俄國人的錢修建的,所以要求參與鐵路運營。1924年,蘇聯和中國談判達成一個所謂的鐵路共管協議。由蘇聯派來鐵路負責人,所有其他外國人,包括波蘭人,都被陸續清除出去,因為蘇聯方面在條約中加入了一個條款,規定從此在鐵路上工作的只能是蘇聯公民和中國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當時在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人實際上中止了鐵路運營,蘇聯被迫將其出售給日本的銀行。日本人感到勞動力嚴重短缺,特別是鐵路專家,所以讓那些被解雇的白俄及其他外國人,包括不少波蘭人,重新恢復了工作。 父親不想重回鐵路工作,盡管在共管協議生效的幾個月前,作為工程師的他于1924年得到了這樣的聘任合同。盡管從符拉迪沃斯托克運往中國的路上,有幾件重要的設備被盜,但他成功重啟了自己的電池工廠,那些設備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哪怕原料供應出現問題也沒關系。母親提及的骯臟工作,主要是指熨燙石墨電極和包裹它的錳。能夠重新恢復生產,肯定得益于父親把三個中國人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帶出來,而且自己出資把他們帶到了哈爾濱。他們已經掌握了生產技術。我的母親也在他的工廠里工作,所以她還能與自己的大學同學勞拉在馬家溝合租一所房子。那個地區在當時被看作是城市的郊區,所以房租相對便宜。 我的父母在抵達哈爾濱一年后舉行了婚禮—那時媽媽二十二歲。幾個月后勞拉也出嫁了,但讓我的家人驚訝的是,她沒有嫁給俄羅斯人,而是嫁了一個布里亞特人。在沙皇軍官的家庭里,這種跨種族的婚姻是非常特別而且通常不受歡迎的。她丈夫有著俄國人的姓氏—菲力波夫,是東正教徒,但是像很多在俄國統治下的布里亞特土著人一樣,他深受那里盛行的薩滿教和藏傳佛教蒙古分支的影響。我寫這個是因為,這個情況對我的童年時期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也許比能夠想到的影響還要大。我母親和勞拉的友誼并沒有隨著她們搬出共同的居所而結束,而是一直延續了很多年,一直到1941年她和全家一起離開中國前往澳大利亞。勞拉的女兒,在母親的回憶錄里提到的加林卡,在我出生之前半年降生,這使得從嬰兒時代我們就一起長大。因為她比我大且比我更加獨立,所以對我有很大影響。 父親結婚很晚,當時已經五十三歲了,但在應對艱苦條件方面,仍然精力充沛。他很快就放棄了電池生產,開了一家電鍍實驗室。他在哈爾濱找到了一名合伙人,和他一起經營機械作坊,為醫院生產一些醫療器械。遺憾的是作坊失火,由于建筑和設備都沒有保險,父親再次失去了自己的全部財產。然而他沒有放棄 自己的生意—繼續經營一家不大的作坊,為熱療法和電療法制造設備。 1925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父親接受了哈爾濱*大的一家私人公司—秋林公司的聘任合同,為該公司組建技術部門,后來他成為該部門的負責人。他是工程師,掌握幾門語言,而且仍然與歐洲眾多公司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加入秋林公司后,父親立刻與歐洲著名汽車生產商建立聯系,使公司不再受制于進口商和中間商而直接進貨。哈爾濱那些成功保護了自己的財產或者在戰爭中發了財的人,都很樂意購買汽車。很快,父親組建的這個技術部門就開設了一家汽車展廳,出售梅賽德斯-奔馳、克萊斯勒、帕卡德,還有菲亞特等品牌的*新型號汽車。除汽車外,展廳里還有來自德國和英國的農業機械和其他機械設備。 跟父親一道在汽車展廳里消磨時光,在汽車或者摩托車旁給客戶拍照,讓我不亦樂乎。大門入口對面的墻上懸掛著秋林公司巨大的商標,該公司是1867年在俄國創辦的(公司于1898年首次出現在哈爾濱,就是中東鐵路開工的那一年)。秋林公司的商標展現的是一只咆哮的猛虎,有點兒像后來美國米高梅電影制片廠 商標上那只咆哮的獅子。秋林百貨商場屬于俄國著名的豪華百貨公司。它建得頗有氣派,雖然實際上只有兩層,但按照設計規劃可以進行擴建,既可向兩側延伸,也可以加高。 七十年后,中國哈爾濱市政府徹底實現了當初的規劃,根據找到的俄國原設計圖紙,增建了第三層(該建筑實際上已被加高到四層),并保持了所有原來的設計理念和它的名稱,因為在中文里該名稱由兩個漢字“秋林”組成,很具有詩意,意思是“秋天的樹林”。
我生命里的中國 作者簡介
作者:愛德華 卡伊丹斯基(Edward Kajdański,1925年-2020年),波蘭著名漢學家、作家,曾任波蘭駐華外交官。卡伊丹斯基于1925年出生于中國哈爾濱,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1963至1968年在波蘭駐華使館商務處工作;1971至1972年任波蘭駐華使館一等秘書;1979年起任波蘭駐廣州總領事館領事。退休后一直從事著波中兩國文化交流和漢學研究方面的工作,著有《長城的巨影——波蘭人是怎么發現中國的》《絲綢——帆船和馬幫之路》《明王朝的最后使者卜彌格傳》《珠江三角洲》《中國與外部世界》《中國醫藥》等22部相關書籍。2015年他獲得波蘭共和國外交部頒發的“杰出貢獻勛章”。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