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巖畫的原始信仰及其審美生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7131
- 條形碼:9787520397131 ; 978-7-5203-971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巖畫的原始信仰及其審美生成 本書特色
本書的寫作主要是有感巖畫生成信仰論與審美論二者之間的隔閡,想綜合信仰與審美兩領域,論述這兩個領域在制造巖畫圖像時發生的差異及互相牽制關系。本書先論述了中國巖畫信仰意蘊的三層遞進關系,再在此基礎上,分別闡述了巖畫圖像表達的審美生成。著作還綜合探討了中國巖畫所表達的早期人的審美經驗特征,想以巖畫為圖例,為審美活動的源頭注解提供更充分的證據,并參考早期其他文獻、器物進行對比分析,試圖進一步開拓審美活動的源頭研究。本書*為突出的特色是兩處。一、依據原始人掌握世界的方法與目的,將巖畫創作群的信仰分為符咒、牲祭、崇拜三種類型進行論述,既區分了它與后世信仰的不同,也分析了原始信仰三階段的差異。二、聯系功利目的與形式構成的關系,探索巖畫成像過程中信仰意蘊與審美意識之間的相互影響。
中國巖畫的原始信仰及其審美生成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原始人掌握世界的方法與目的,綜合信仰與審美兩領域,論述這兩個領域在制造巖畫圖像時發生的差異及互相牽制關系。將巖畫創作群的信仰分為符咒、牲祭、崇拜三種類型進行論述,既區分了它與后世信仰的不同,也分析了原始信仰三階段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分別闡述了巖畫圖像表達的審美生成。成果還綜合探討了中國巖畫所表達的早期人的審美經驗特征,以巖畫為圖例,為審美活動的源頭注解提供更充分的證據,并參考早期其它文獻、器物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開拓了審美活動的源頭研究。
中國巖畫的原始信仰及其審美生成 目錄
緒論
一 “中國”與“原始”
二 中國巖畫的斷代
三 圖像的起源
**章 中國巖畫意蘊研究的兩極走向
**節 藝術解讀中的爭執
第二節 原始社會的多意解讀
第三節 三種原始崇拜形式
第二章 中國巖畫的信仰意蘊
**節 符咒
一 符咒的功能
二 肖像符咒
三 抽象符咒
第二節 牲祭
一 交換與通神
二 四種功用
第三節 偶像崇拜
一 原始崇拜
二 人物神
三 動物神
第三章 中國巖畫的符咒意義與審美體驗
**節 仿生寫實
一 想象性的缺失
二 類的摹寫
第二節 變形
一 幾何式抽象
二 指事
三 局部突出
第三節 線與塊面
一 勾勒與通鑿
二 兩地差異
第四章 中國巖畫的牲祭意義與審美體驗
**節 由祭入禮
一 巫與祭祀
二 祭祀與禮
第二節 儀式性特征
一 蹲踞式圖像
二 紋飾與器物
第三節 原始崇高
一 為他情懷
二 自我犧牲
第四節 想象的生成
一 祭祀與想象
二 人面想象
第五章 中國巖畫的偶像崇拜意義與審美體驗
**節 以大為美
一 形體之大
二 對比之大
第二節 由拜物到拜人
一 人格顯現
二 本體肖像
第六章 中國巖畫的三重創作心理
**節 題材選擇傾向
一 題材選擇
二 題材成因
第二節 藝術中的選擇
一 環境
二 用色
三 空間組合
四 程式化傾向
五 *大輪廓化原則
六 尚圓
第三節 偶然性創作機緣
一 形式的機遇
二 信仰的偶然
三 闡述的偶然
第七章 中國巖畫圖像建構的意蘊張力
**節 多種起源觀
一 藝術的起源
二 心理機制的起源
第二節 多神信仰
一 多神與感物說
二 眾神的差異
第三節 情感傾向
一 多元性
二 取甜舍苦的審美傾向
三 明朗質樸
第四節 悖論
一 功利性與崇高性的悖論
二 殺戮與貴生的并重
三 實用與形式的張力
四 粗淺與希望的并存
總論
索引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巖畫的原始信仰及其審美生成 作者簡介
朱媛,紹興文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與美學。早期主要從事以巖畫為代表的圖像類研究,后來轉為審美意識研究。已經出版獨立完成的著作兩部:《中國巖畫的審美之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中國審美意識通史·隋唐五代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在《文藝理論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幾十篇。承擔并獨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