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8675
- 條形碼:9787301328675 ; 978-7-301-32867-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 本書特色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共收錄了35篇學術文章,涉及的領域既包括學界討論的學術前沿問題,如共犯/犯罪參與問題,也包括實務中的熱點問題,如對犯罪違法所得,尤其是對涉黑惡犯罪、毒品犯罪違法所得的刑事沒收問題;既有立足于中國現行法進行的刑法教義學探討,也有對域外刑法理論的譯介與比較,可以為刑法領域研究人員以及司法實務同仁提供有益參考。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 內容簡介
本書主題是“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主要展現了刑法學者與刑訴法學者對刑法與刑訴法理論的探討,以及部門法知識間的互相影響。本期設有“學術書評”“理論前沿”“共同犯罪”“刑事沒收”“比較視野”“實證研究”“實務熱點”“判例研究”以及“刑事訴訟與刑事執行”欄目。 本書所涵蓋的領域包括共同犯罪理論、刑事沒收理論等專題內容;刑法學研究方法、刑法的明確性原則、行為論、客觀歸責理論、違法性原理、禁止錯誤理論等刑法總論的重要內容;“套路貸”“黑惡犯罪”和網絡犯罪幫助行為等實踐疑難問題,以及社區矯正、有效辯護、恢復性司法等刑事訴訟與執行理論。本書對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深入及司法實務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注重倡導學術批評與爭鳴,致力于構建刑事一體化。本書的出版可為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 目錄
關于理想的刑事訴訟 / 勞東燕
一、 引言
二、 選擇直面的姿勢
三、 其人其書的特色
四、 冤案的內生機制
刑事訴訟模式的歷史敘事
——與鄧子濱教授商榷 / 魏曉娜
一、 緣起:13世紀以前歐洲的訴訟模式及1215年遭遇的危機
二、 殊途:英格蘭和歐洲大陸的分道揚鑣
三、 同歸:歐洲大陸對糾問式模式的揚棄
四、 同歸:英國對控訴式訴訟的揚棄
五、 結語
破除刑事法研究的三重藩籬
——讀鄧子濱《刑事訴訟原理》 / 李勇
一、 引言
二、 破除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的藩籬
三、 破除理想與現實的藩籬
四、 破除理論與實踐的藩籬
五、 結語
刑事訴訟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覺醒
——讀鄧子濱研究員《刑事訴訟原理》 / 高通
一、 引言
二、 沒有程序,法治什么都不是
三、 重新反思刑事訴訟目的論
四、 完善刑事強制措施理論體系
五、 余論:兩點疑問
刑事證據原理如何展開
——鄧子濱教授《刑事訴訟原理》證據部分介評 / 馮俊偉
一、 刑事訴訟(法)中的真相
二、 刑事證據(法)的基本概念
三、 證據排除規則的體系
四、 案件事實認定應當如何進行
五、 結語
構建刑事訴訟法解釋學的基礎
——讀鄧子濱著《刑事訴訟原理》 / 李世陽
一、 緒論
二、 《刑事訴訟原理》的構造與內容
三、 結語
如果沒有“美人賦”
——從中國古典文本品《刑事訴訟原理》 / 周詳
一、 “漂泊者”的幸運
二、 “陌生客”的經驗
三、 “老實人”的惡毒
四、 “好色客”的程序
五、 “納蕤思”的自戀
理論前沿
論刑法教義學的去哲學化 / 徐萬龍
一、 刑法教義學的哲學化傾向
二、 法教義學的本質特征:實踐導向
三、 “實然”和“應然”的混淆
四、 民主原則對法哲學的封鎖
五、 結語
刑法、刑罰制度的正當化根據論與犯罪化論、犯罪論 / 〔日〕松澤伸文
楊建民譯
一、 序言
二、 刑罰理論的變遷與刑法理論——正義模式
三、 刑法、刑罰制度的正當化根據論——何以要懲罰?
四、 犯罪化論的構造
五、 犯罪論之一:危害、犯罪及家長主義
六、 犯罪論之二:不正
七、 犯罪論之三:展望性非難
八、 量刑論——均衡原理
九、 結語
不明確刑法規范的合憲性控制
——以尋釁滋事罪為例/ 胡超
一、 問題的提出:我國刑法的明確性困境
二、 法治與民主:刑法明確性原則的憲法基礎
三、 解釋而非審查:刑法明確性的主要實現途徑
四、 尋釁滋事罪的合憲性控制
五、 結語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的刑法中的行為概念 / 〔德〕阿明·英格蘭德文
鄧卓行譯
一、 關于刑法中行為概念的討論
二、 拉德布魯赫這篇論文的核心命題
三、 拉德布魯赫對這篇論文的背棄
違法性之“法”與不法之“法”
——刑法教義學中的違法性與不法 / 郭棟磊
一、 導論
二、 不法與違法性
三、 違法性之“法”
四、 不法之“法”
五、 不法之“法”與違法性之“法”的區別
六、 結論
法律情況不明中的禁止錯誤 / 〔德〕米夏埃爾·帕夫利克文
譚淦譯
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系統和人權 / 〔斯洛文尼亞〕阿列什·扎夫什尼克文
金澤剛、趙增田譯
一、 引言
二、 自動化如何改變犯罪控制?
三、 AI系統與法律的沖突
四、 討論:解決方案
共同犯罪
參與和不作為
——綜述德國刑法中可能涉及的“不作為犯中的參與”以及“參與中的不
作為” / 〔德〕赫爾穆特·查致格文鄭童譯
一、 出發點:《德國刑法典》體系
二、 不作為犯中積極作為的參與
三、 參與中的不作為
四、 總結
北歐刑法中的犯罪參與:同一主題的各種變體 / 〔芬〕基默·諾迪歐文
王猛譯
一、 引言
二、 一個初步的比較觀察
三、 丹麥與挪威
四、 瑞典與芬蘭
五、 比較分析
我國犯罪參與體系的教義學解構 / 童云峰
一、 “固執己見”:形式單一正犯體系的保守與執拗
二、 “墨守成規”:功能性單一正犯體系的固守與修正
三、 “張冠李戴”:區分制體系的移植與強推
四、 “正本清源”:我國犯罪參與二階判斷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五、 “名副其實”:犯罪參與二階判斷的歸責意義與量刑價值
刑事沒收
供犯罪所用之物沒收的法理基礎、模式轉變及技術操作 / 屈舒陽
一、 問題源起:供犯罪所用之物認定與沒收之亂象
二、 先決條件:供犯罪所用之物的具體判斷及逆向界定
三、 研究基礎:供犯罪所用之物沒收的正當性分析
四、 具體適用:供犯罪所用之物的沒收模式及考量方法
毒品犯罪違法所得的范圍與認定 / 陳思桐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從傳統到現代:沒收違法所得與毒品犯罪治理
三、 毒品犯罪違法所得的范圍界定
四、 毒品犯罪違法所得的認定規則
五、 結語
比較視野
醫師參與下臨終患者終結生命相關法律問題的類型化分析
——基于對美國法的考察 / 于佳佳
一、 引言
二、 終止維持生命措施
三、 醫師的幫助自殺
四、 總結和啟示
中美監獄行刑模式的評介、比較與借鑒 / 劉崇亮、歐喆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美國監獄行刑模式的評介
三、 中國監獄行刑模式的評介
四、 美國矯正刑與中國改造刑的差異
五、 美國矯正刑與中國改造刑的契合
六、 矯正刑模式對中國監獄行刑實踐的幾點啟示
實證研究
網絡著作權犯罪量刑實證研究 / 李芳芳
一、 問題提出與實證樣本
二、 變量定義、基本描述與對比分析
三、 模型構建與實證發現
四、 量刑情節與量刑結果的關系
五、 網絡著作權犯罪量刑規范化之實現路徑
六、 結語
實務熱點
客觀歸責理論在臺灣地區刑法實務的實踐 / 張麗卿
一、 前言
二、 客觀歸責理論于因果關系判斷的運用
三、 客觀歸責理論對司法實務的影響
四、 “*高法院”的標桿性判決
五、 結語
“套路貸”案件涉案財物及其處置研究 / 王胤、劉少軍
一、 “套路貸”案件涉案財物的范圍
二、 “套路貸”案件涉案財物的特征
三、 “套路貸”案件涉案財物處置面臨的現實困境
四、 “套路貸”案件涉案財物處置的基本原則與具體維度
五、 結語
網絡犯罪幫助行為刑法規制的擴張與限縮/ 肖颯
一、 背景與問題
二、 當前理論闡釋的局限
三、 司法解釋的缺陷
四、 結語:入罪思維的反思與出罪思維的提倡
黑惡犯罪案件涉案財產處置研究 / 毛洪濤
一、 引言
二、 掃黑除惡中刑事涉案財產處置現狀考察
三、 涉案財產處置存在的問題及現實難點
四、黑惡犯罪案件涉案財產處置的完善路徑
五、 結語
判例研究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于“羅騰堡食人魔”案的終審判決 / 喻海松譯
“羅騰堡食人魔”案判例評析 / 〔德〕漢斯·庫德利希文徐成譯
一、 裁判要旨
二、 判決理由
三、 評注
慕尼黑濫殺案判決評注 / 〔德〕馬庫斯·瓦格納文段蓓譯
一、 引言:相關背景及考察重點
二、 判決涉及的重要事實
三、 慕尼黑地方法院的判決
四、 法律評價
五、 法政治學的展望
增強生命盡頭的自主決定權 / 〔德〕漢斯·庫德利希文唐志威譯
一、 案情
二、 問題
三、 德國聯邦*高法院的解決方案
四、 評價
緩刑和終身自由刑之間: 德國聯邦*高法院第四刑事審判庭前的非法
賽車致死案 / 〔德〕保羅·克雷爾文程伊喬譯
一、 引言
二、 第四刑事審判庭對存在死亡結果的非法賽車案件的判決
三、 刑事政策背景
四、 作為刑事政策參與者的刑事法庭
五、 結語與展望
刑事訴訟與刑事執行
“補救性*后手段”
——社區矯正中電子定位監管之應用 / 趙冠男
一、 問題提出:電子定位監管之實踐推廣與立法設限
二、 理念之維:懲罰、安全、矯治之位序及其優化
三、 制度之維:電子定位監管之功能定位
四、 實踐之維:電子定位監管之實際適用
五、 結語
認罪認罰案件的有效辯護:理想模式與實踐背離 / 馬靜華、李育林
一、 理想模式:實質化的庭前辯護與一致性的庭審辯護
二、 實踐背離:形式化的庭前辯護與矛盾性的庭審辯護
三、 實踐背離的原因探析
四、 結語
辯護律師保障型權利述引 / 譚文健
一、 國外律師保障型權利立法概覽
二、 我國律師保障型權利的不足及原因
三、 我國辯護律師保障型權利的完善
污染環境犯罪懲治的恢復性司法模式 / 李燦
一、 污染環境犯罪懲治領域引入恢復性司法模式之緣由
二、 污染環境犯罪懲治的恢復性司法模式之實踐與困境
三、 污染環境犯罪懲治的恢復性司法模式面臨困境之成因
四、 污染環境犯罪懲治的恢復性司法模式完善之構想
五、 結語
《刑事法評論》征稿啟事
刑事法評論:刑法與刑訴法的交錯 作者簡介
江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實證法務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刑法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犯罪學會信息犯罪防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案例法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發表中文、英文、德文論文四十余篇,專著兩部,主編五部,翻譯論文/著作十余篇/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