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弗洛伊德傳奇(增訂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5810
- 條形碼:9787301325810 ; 978-7-301-3258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弗洛伊德傳奇(增訂本) 本書特色
激發(fā)精神分析與自身發(fā)生激烈沖突時絕妙的生產(chǎn)性。探索弗洛伊德的寫作和思維是如何被逐漸卷入它們努力想要描述和解釋的對象之中的。
弗洛伊德傳奇(增訂本) 內(nèi)容簡介
“精神分析已經(jīng)死了” 這個訃告被不少報刊和學術期刊一次又一次地宣讀。但是弗洛伊德的鬼魂和他的思想繼續(xù)困擾著那些封墓的人。《弗洛伊德傳奇》展示了為什么精神分析一直“不可思議”,依然離奇地幸存下來,不僅對其倡導者和實踐者如此,對其敵人也如此——以及為什么它一直讓我們著迷。因為精神分析不僅僅是一種關于心理沖突的理論:它還是一種與自身發(fā)生沖突的思想。在沖突和矛盾越激烈的地方,精神分析的矛盾也就越具有生產(chǎn)性。該書運用文學和哲學的方法,對弗洛伊德的文本進行破譯、解釋,甚至重寫,這同時也是一種拆解、解構(gòu),能讓讀者對弗洛伊德有更加深入、新奇的認識。
弗洛伊德傳奇(增訂本) 目錄
目 錄
序 / v
神秘的思考 / 001
**部分 精神分析的分裂 / 055
走自己的路 / 057
關于自戀 / 067
觀察,描述,形象化語言 / 083
元心理學與眾不同 / 111
第二部分 其他內(nèi)容 / 159
葉狀體的含義 / 161
詼諧:兒童的游戲 / 193
長絨卷毛狗 / 219
第三部分 愛情故事 / 249
分析師的欲望:在游戲中猜測 / 251
離開! / 275
猜測:通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 291
弗洛伊德傳奇(增訂本) 節(jié)選
神秘的思考(節(jié)選) 大約二十五年前我撰寫的三篇文章,構(gòu)成了《弗洛伊德傳奇》的**版,它們試圖探索弗洛伊德的寫作和思維是如何被逐漸卷入它們努力想要描述和解釋的對象之中的。這種觀察者被牽涉入所觀察事物中的現(xiàn)象與大多數(shù)科學或?qū)W術文獻正好相反,后者力圖讓觀察者與研究課題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弗洛伊德文本中特有的移位(movement),讓“所研究主題之外存在著一個域外觀察位置”的假設不斷受到質(zhì)疑,而這反過來又要求讀者采用一種新型的解讀方式。這是一種傳統(tǒng)上更常用于文學作品而不是“理論”文本的解讀方式。如果一個文本的命題、語義和主題方面的內(nèi)容更多地受到句法移位的影響,被加強或削弱,那它就可以被認定為一部文學作品了。它所表達的內(nèi)容永遠無法與它采用的表達方式分開。不僅如此,在文學作品中語言“如何”表達從來就不僅僅是講述“什么”語義內(nèi)容的工具。這是弗洛伊德的作品與“文學作品”所共有的一個特征:它們都需要一種解讀方式,它隨時可以根據(jù)所指含義的變化而做出調(diào)整,即使所指含義加強或削弱了文字的表面意義。與一些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弗洛伊德作品的命題意義從來不能予以輕率看待。但也沒有必要把它當成“金科玉律”。因此,“思維”和“認識”、“感知”和“觀察”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寫作的關系—不再是理所當然就是如此。 這種對新型解讀方式迫切的需求當然并非弗洛伊德首創(chuàng)。自從康德(Kant)伊始,至少在哲學史上,“思維(thinking)”被小心而堅決地與“認識”分開對待。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 Pure Reason )第二版前言的腳注中,康德對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做了如下闡述: 要認識(know)一個對象,我必須能夠證明其可能性,無論是從現(xiàn)實角度,由經(jīng)驗來證明,還是通過因果推理證明。但我可以思考任何我喜歡思考的事情,只要我不與自己本身相矛盾。也就是說,只要我的概念是一個可能的想法就行,即使我不能保證在所有可能性的總和中是否存在一個客體與它相對應。 要成為“思維”,一個想法不必對應于一個真實存在的物體:它只需避免與其本身相矛盾。康德繼續(xù)闡述說,例如,我們可以暢想諸如“自由”這樣的想法,即使無法將它等同于某個確定的實體或歸屬于一個明確的動作。盡管如此,它仍然可以是一個合理且很有必要的想法。它甚至可以包含某種“認識”,盡管這種認識對理論理解沒有幫助。康德稱這種認識為“實踐性的”,因為與理解相比,它與實干的關系更多一些。 因此,在康德看來,“認識”與“思維”之間的區(qū)別指的是“認識本身內(nèi)部的區(qū)別”,即一個可以在時空上確定的物體的理論知識,和那些無法通過時空確定的事物的實踐知識之間的區(qū)別。這些實踐知識依然有資格作為“思想”而存在,只要它們與自己本身不矛盾即可。 試將康德筆下對認識和思維的區(qū)別與弗洛伊德的進行比較。后者即將創(chuàng)立精神分析學說時,講述了一次他與“露西(Lucy)小姐”的談話。 弗洛伊德:如果你當時就知道自己愛上了男主人,你為什么不告訴我? 露西:我不知道,或者說,我不想知道。我想把這想法從我腦海中抹去,永遠不再想它。一個人既知道又不知道某件事情,這樣的特殊情景,我再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描述了。 在接受弗洛伊德治療的整個過程中,露西一直“知道”自己對“男主人”的愛慕之心,但只是在過了一段時間后她才承認自己“知道”。那么,在此之前,她知道某件事,但又不知道(自己知道這件事),或者正如她自己所說,不愿“再想它”。也就是說,她不想再念念不忘,再重復它,或者更真實地說,不想承認它。重復做一件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重復,可能就是造成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那種“奇怪的狀態(tài)”的原因。沒有比這一推斷更背離康德對思想(thought)的定義了,后者要求其中有一種內(nèi)在的一致性,不存在任何矛盾沖突。在不想“再想它”的狀態(tài)中,露西盡可能地應驗了康德對“思想”的定義要求。但盡管她可能不想去想它,“它”一定在“想”她。她對弗洛伊德承認,說她“一直知道這一點”,可以說她確認了這一事實,即使就其本身而言她并沒有去想它。 弗洛伊德知道,他未來的讀者對這次交談的反應與露西本人剛開始的反應不會有什么不同:如果一種想法前后不一致,它就不值得去思考。因此,他沒有試圖讓讀者相信露西承認“她一直知道這一點”這一行為意味著多么重大的內(nèi)涵,以及這種“無意識知道”的“奇特的狀態(tài)(eigentümlichen Zustand)”所蘊含的意義。相反,他只是證實,除非他們愿意承認他們自己也已經(jīng)處于這種狀態(tài),否則他們將無法理解他剛剛敘述的內(nèi)容。由于這不是一個可以控制或假設的行為,弗洛伊德采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他講了一個他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 只有那些有時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可以清楚地理解這個狀態(tài)。我對這種情況有深刻的記憶,它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雖然我想記起當時我腦子里的各種想法,但結(jié)果令人失望。當時我看到了與我所期望的不同的東西,我絲毫沒有動搖我的期望(Absicht),盡管它本應被所看到的景象排除出我的大腦中。我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也沒有再注意到對所察覺景象的否認(Affekt der Abstoßung),這無疑就是眼前景象對我的內(nèi)心沒有產(chǎn)生任何影響的原因所在。我對維護女兒的母親、溺愛妻子的丈夫、寵愛親信的統(tǒng)治者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絕妙的“視而不見(Blindheit bei sehendenAugen)”感到極為震驚。 實際上,這個故事和它試圖回憶和探究的那種奇特狀態(tài)一樣怪誕或奇特(eigentümlich)。一方面,弗洛伊德從一開始就宣稱他在記憶中非常明確地經(jīng)歷了這種過程,“它就栩栩如生地站在我面前”。他可以理解露西的感受,因為與很多讀者不同,他自身有一些類似的經(jīng)歷。另一方面,當他努力去回憶當時腦子在想什么的時候,他又不得不承認“結(jié)果令人失望”。 事實上,期待聽到一個有趣故事的讀者一定不僅會感到失望,而且也會感到迷惑。弗洛伊德到底記住了嗎?還是沒有記住?他只是假裝記住了來誘導讀者做這方面的努力嗎?還是他有意讓讀者失望,因為他不想泄露他所記住的東西?還是說,他記住了,卻不記得自己記住了,與露西小姐知道,卻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情況類似?無論是哪種情況,他的故事都非常抽象和籠統(tǒng):沒有具體的情景,沒有具體的事件,只有一個普通小故事,描述當時他所“察覺景象”與“期望”不一致。但這個小故事本身就不值一提,并沒有導致他調(diào)整他的期望值。而且,弗洛伊德不僅拒絕接受親眼所見的證據(jù)事實,而且承認說他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個“矛盾”,由此他一直陷于這種矛盾中。后者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意識的缺乏后來被冠之以“無意識”之名:這不僅是對某個客觀對象缺乏意識,而且是對意識本身的(掩飾)行為的視而不見。鑒于這種視而不見的存在,弗洛伊德所稱的“否認的結(jié)果(affect ofrepudiation)”必須被理解為不僅影響對客體身份的感知,而且也影響了行為主體。簡而言之,存在兩個方面的運動,既拒絕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將主體與其自身隔離,將主體驅(qū)散,分布在某個行動中—與其說是抑制對客體的感知,不如說是拒絕主體的暗示—這個行動是我們無法意識到的。 正是這種趨于發(fā)散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眾多分支結(jié)果讓弗洛伊德的寫作與思維不僅有別于那些非精神分析領域的作者,也不同于絕大多數(shù)精神分析理論的作者。這種發(fā)散構(gòu)成了元心理學概念化活動的重要特征,也使弗洛伊德在使用概念時形成了特有的不穩(wěn)定性和頗有諷刺意味的開放性。而且這種發(fā)散性在弗洛伊德的寫作風格中也可以辨認出來,正如這里所引用的段落所示,盡管運用敘事性和自傳性的話語進行表達,卻總是以一種削弱敘事性和自傳性之穩(wěn)定性的方式存在。因為無論是敘事體還是自傳體都不會兜個圈子再回到起點。更確切地說,它們被嵌刻在一些完全顛覆了它們的自我身份的場景之中。我想探究的正是這種場景式記錄的過程。
弗洛伊德傳奇(增訂本) 作者簡介
作者:塞繆爾.韋伯(Samuel Weber)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語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巴黎批判理論項目主任。在他的許多著作中,有《組織與詮釋》(1987)和《大眾傳媒:形式、技術、媒體》(1996)。 譯者:郭侃俊 清華大學外語系文學碩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國際處處長,現(xiàn)任職于北京師范大學。譯有《1848年歐洲革命》《電影創(chuàng)造美國:美國電影文化史》《看電影的藝術》等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