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邂逅大美梨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1216141
- 條形碼:9787521216141 ; 978-7-5212-161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邂逅大美梨 本書特色
沒有為之奮斗的科學家,我們永遠品嘗不到與時代同步發(fā)展的*好的梨;沒有科學家的創(chuàng)新,就不可能有了*好的梨后還能摸索著前進。這里所提到的梨,我們?yōu)橹忮说闹袊竺览娌⒉辉谶@樣的統(tǒng)計當中,若它在某一天又徹底退出了歷史,那也一定是因為科技的創(chuàng)新,就像當初它的出現(xiàn)一樣悄然無聲。
邂逅大美梨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本反映梨中優(yōu)品四十多年發(fā)展歷程的書籍。大美梨,即山西省農(nóng)科院果樹所育種成功的玉露香梨。該品自研發(fā)以來,因其皮薄、肉細、汁多等優(yōu)異表現(xiàn)被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國家(梨)產(chǎn)業(yè)體系重磅推薦,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深度認可和鼎力支持。可以說,它的成功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立于世界強國之林的偉大見證,同時也彰顯了人類在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過程中所具有的勇氣、膽識和智慧……
邂逅大美梨 目錄
序言:與春天同行 / 001
**部分 生命之初
從梨開始說起 / 003
無法抹去的記憶 / 008
一次難得的對話 / 014
難忘的尋訪之旅 / 020
梨的遠古今昔 / 026
產(chǎn)業(yè)漫談 / 030
育種那些事兒 / 036
于山水之間 / 041
第二部分 蟲蠕龜行
如煙的過往 / 049
不設(shè)限的人生 / 054
新疆是個好地方 / 061
草原之上 / 065
彩云之南 / 068
人生若如 / 072
隴甘舊事 / 075
一封遠方的來信 / 080
如歌的歲月 / 084
無心插柳柳成蔭 / 088
第三部分 隨風潛入
不期而遇啟新程 / 099
跟著時代往前走 / 111
輕描淡寫繪梨鄉(xiāng) / 120
行色匆匆是常態(tài) / 132
立足本土深耕耘 / 141
敢立潮頭唱大風 / 150
一心為民顯本色 / 164
產(chǎn)業(yè)引領(lǐng)真英雄 / 177
亦農(nóng)亦商促繁榮 / 192
攜手同是癡愛人 / 202
......
邂逅大美梨 節(jié)選
**部分 生命之初 從梨開始說起 一顆梨通常有七八顆種子,多的會有十來顆,足矣。若是將這內(nèi)核中狀如月牙的梨籽置于腳下的大地,不消說,便會是另一番春和景明的境地。此刻,不說這落地的梨籽如何在泥土里休養(yǎng)生息,也不說它如何沖破層層阻隔就地而長,已讓人先陷入了無邊的沉思當中。像那個古老的命題那樣,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加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無邊討論中,而先有樹還是先有梨的質(zhì)疑同樣令人困惑。無論是上古時代開天地的神話故事,還是西方上帝的創(chuàng)世記說,都充滿了無限的詩情畫意。盡管這些古老的記憶很美,卻終歸不能代替大自然的現(xiàn)實。那么,是不是梨的出現(xiàn)與此一起共生共榮恐怕一時無人敢做定論,但在漫長的歲月里,這極不起眼的小小種子在地球上不同的國度凡有土壤的地方自會落地生根,不能不說是世上罕見的奇跡。 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神奇,也決定了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規(guī)律,對于人類來說不可逆轉(zhuǎn),動物和植物亦是如此。早在18世紀時,達爾文就在《物種起源》中指出,中國人在古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人工選擇的原理,印度、埃及、巴比倫等文明古國也都有關(guān)于人工選擇的歷史記載。達爾文對于中國人在長期生產(chǎn)實踐中培育的許多動植物品種和變種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先后引證或提到中國的材料有一百多處,涉及豬羊馬狗以及桃杏香蕉雪松等動植物。他記載了中國上海的綿羊一胎多羔的變異。他對于中國金魚婀娜多姿的變異尤其感到驚奇,他提到牡丹在中國的栽培已有1400多年,并且育成了200—300個變種。正是從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培育動植物品種的歷史中,他看到了人工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追尋梨的源頭和發(fā)展歷程,還得慢慢來說…… 就像人類的歷史源于人類的出現(xiàn)那樣,人類如何起源的傳說歷來紛爭很多,而梨的起源,至今人們?nèi)栽谶M行著不盡的探索和研究。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梨在我國至少有2500—3000年的栽培歷史。《詩經(jīng)·秦風·晨風》中有“山有苞棣,隰有樹檖”。《莊子》中也有“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的記載。《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有“樹柤梨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意思是山楂、梨和橘子,樹上的果實吃起來甜聞起來香;枳樹和酸棗,樹長大以后采摘時會刺到人,所以人們須謹慎選擇所種的植物。《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有“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大意是說,果實味道中美味的,有沙梨棠梨的果實。在浙江常山的北面,進入江河(多為錢塘江或衢江)的地方,有很多這樣的果實。以后《爾雅》等書均有關(guān)于梨的記載。不難看出,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已經(jīng)種植有梨樹了。那么,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梨”字,是周是秦是東漢才出現(xiàn),抑或根本就是倉頡造字時所為呢?敘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這是記錄在我國字典的先河《說文解字》中的一段話,其中指出了黃帝的記事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懂得其紋理可以相互區(qū)別開來,于是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 我們知道:倉頡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時,大抵按照物類描畫其形狀,所以叫作文;后來形旁聲旁互相組合增益,就叫作字。到了五帝三王的時代,文字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字體,在泰山封禪的七十二代帝王,留下的文字沒有相同的。周朝的制度,八歲進入小學,保氏教育貴族子弟,先用六書。到了周宣王時,太史令籀寫了大篆十五篇,與古文略有不同。秦始皇剛統(tǒng)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請統(tǒng)一文字,廢除那些與秦國文字不吻合的字體。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都取自史官籀的大篆,有些稍作簡化和改動,就形成了所謂的小篆。這時,秦朝焚燒經(jīng)書,掃除舊時典籍,征發(fā)隸卒,大興戍邊和徭役,官府、牢獄事務(wù)繁雜,于是開始產(chǎn)生了隸書,以適應(yīng)簡約便捷的要求,而在當時古文就不再使用了。 誠然,我們不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將每一個漢字都悉心了解,然而“桃李杏柰”在書中均有出現(xiàn),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梨也有跡可循呢?當時的果木名并不算多,加上盛產(chǎn)于江南的橘柚以及梅柰等十來種而已。《尚書·禹貢》曰:“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意思是說,淮河與黃河之間的揚州,把筐裝的貝錦,包裹著的橘柚作為貢品。這里既然提到貢品,恐怕得多費些口舌才是。也就是說,從夏朝的開國君主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并分定土地的疆界,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開始,各州均遠道而來進貢,陸續(xù)有水果作為貢品呈于庭堂之上,梨的淵源發(fā)展應(yīng)該更早才符合實際情況一些。 橘柚在此出現(xiàn)沿用至今,那么梨的蹤跡呢?《禮記·內(nèi)則》中有:“棗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膽之,柤梨曰攢之。”意思是棗要新潔,挑拭的桃要使它青滑如膽,并挑選無蟲的栗和梨,可知當時對水果的要求很高,也說明梨是珍貴水果。從這樣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自遠古的三皇五帝起,關(guān)于梨的記載從來就沒有消失過。只是,在那個文字尚初為人用的時代,注定不會有大量的記錄。另外,前面公認的解釋略有不當體現(xiàn)在栗子為(栗包內(nèi))不扎可以拿在手里,山楂和梨聚集成堆而不是有蟲無蟲的概念。 *早記載梨品種的為郭義恭所撰《廣志》。書上說:河南洛陽北邙山有張公夏梨,味甚甜,“海內(nèi)唯有一株”;又說:“常山真定、山陽鉅野、齊國臨淄、梁國睢陽、鉅鹿,并出梨。上黨,梨小而甘。廣都梨(又云‘鉅鹿豪梨’)重六斤,數(shù)人分食之。新豐箭谷梨,弘農(nóng)、京兆、右扶風郡界諸谷中梨,多供御。陽城秋梨、夏梨。”所指真定、鉅鹿都在今河北省,前者即今河北正定,鉅野、臨淄在山東,當時均以產(chǎn)梨著名。上黨、陽城指山西長治、晉城等周邊地區(qū)。《三秦記》中有:“漢武帝園,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即破……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西京雜記》記載有梨10種:“紫梨、芳梨(實小)、青梨(實大)、大谷梨、細葉梨、縹葉梨、金葉梨(出瑯琊)、瀚海梨(出瀚海地——可能在今寧夏一帶,耐寒不枯)、東王梨(出海中)、紫條梨”。 “種者,梨熟時全埋之。經(jīng)年至春,地釋,分栽之。多著熟糞及水,至冬葉落,附地刈殺之,以炭火燒頭,二年即結(jié)子。若稆生,及種而不栽者,著子遲。每梨有十許子,惟二子生梨,余皆生杜。”這是賈思勰在《齊民要術(shù)》中關(guān)于種梨的一段文字描述,是講當我們以種子繁殖時,等梨熟時采收后就應(yīng)埋在土內(nèi)。越冬至次年春解凍后幼苗出土,以后進行分栽,并多施腐熟的廄肥,大量灌水。到了冬天落葉后,就地將上部剪去,以炭火燒頭,這樣二年就可以開花結(jié)果。若苗為自然實生苗或種而不分栽的,則結(jié)果遲。每個梨果中約有種子10粒,其中繁殖后能結(jié)出品質(zhì)優(yōu)良的梨者,只有一二株,其余則趨向野生,如同杜梨。這種實生播種的方法是世界各國古代人民繁殖果樹的方法,在現(xiàn)今果樹育種工作中,仍是培育各種果樹新品種的基本方法之一。當然,扦插和嫁接同樣是梨樹苗木繁殖的重要方法,前者“春分前十日,取旺梨筍如拐樣,截其兩頭,火燒鐵器,烙定津脈,臥栽于地即活”;后者古稱接梨(插梨),并且在果樹嫁接方面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此外,還有遠地采取接穗也時有記錄。至于棠梨、杜梨用作砧木,幾乎一直沿用至今。 對于梨樹的栽培管理技術(shù),《種樹書》中的“論果”“論木”兩章中*為詳細。書中說:“種樹木用谷調(diào)泥漿水于根上,曰沃之,則無有不活者。”又說:“凡移樹不要傷須根,須闊垛不可去土,恐傷根。諺云移樹無時,莫叫樹知”;“種一切樹大枝向南,栽亦向南”,“凡果木未全熟時摘,若熟了即抽過筋脈,來歲必不茂盛。”據(jù)此可見,我國在7世紀時,果樹的栽培管理技術(shù)即已經(jīng)相當完善。此處所記載的方法與目前我們所采用的栽植法并無本質(zhì)的區(qū)別,與蘇聯(lián)所廣泛采用的栽前浸蘸泥漿法原則上是一樣的。 此外,果實采收不可晚,過晚將影響來年樹的發(fā)育。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羅愿的《爾雅翼》中說:“蓋梨喜為蜂螫,螫處輒不可食,故鉆去之。今人皆就木上大作油囊裹之,梨滋長其中,故益大而無傷。”《種樹書》也說:“果樹有蠹蟲者,以莞花納花中即死,或納百部葉。果木有蟲蠹處以杉木削小丁塞之,其蟲立死。”另外,有關(guān)梨的栽培管理技術(shù),在《齊民要術(shù)》《群芳譜》《廣群芳譜》《授時通考》《農(nóng)學合編》等書中,均有記載和補充發(fā)展。 對于一顆梨來說,時間往往是*好的參照物。從發(fā)芽到生長,再到開花結(jié)果,甚至是采摘貯存,然后化為一顆梨籽重新來過,這樣的輪回說來簡單,卻也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誠如生物進化學說所論證的那樣: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基于這樣的前提,才有了層出不窮的各種可能。例如:在我國福建省建寧縣,曾發(fā)現(xiàn)過一種三花兩熟梨。每年3月下旬**次開花,7月上旬第二次開花,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第三次開花,**次果9月份成熟,第二次果11月上旬成熟,11下旬開始落葉。再如:二十四盤蜂蜜梨聽上去似乎讓人有些不解,實際上二十四盤是四川大金曾達的一個地名,所產(chǎn)的蜂蜜梨屬高山地區(qū)較優(yōu)良的一個品種。 也許人們從不在意,就是這么一顆普通的梨可以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緊密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并且在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中迸發(fā)出強大的力量,繼而締造著華夏民族經(jīng)久不衰的不朽神話。那么,就讓我們從梨開始說起,一起進入梨的世界吧!
邂逅大美梨 作者簡介
正夏,女,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主要作品有散文、詩歌、評論等散見于《山西文學》《山西創(chuàng)作研究》《晉南作家》《平陽文藝》《梨花》《杏花村》《新詩刊》等報刊雜志。著有散文隨筆集《品讀隰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