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民居保護與文化地理研究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432497
- 條形碼:9787507432497 ; 978-7-5074-32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民居保護與文化地理研究文庫 內容簡介
客家是漢民系中一支重要而獨特的民系,是歷史上中原漢民漸次南下并與土著不斷融合、發展而形成。贛閩粵三省毗鄰區是客家民系成形區,也是客家人核心聚居地,俗稱“客家搖籃”。而位于贛閩粵交界處的贛州是接納北方漢民南遷的**站,是客家民系發祥地和當今客家人聚居地。贛州客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生存發展,創造了燦爛的客家村落與民居文化。贛州客家村落與民居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數量眾多且類型多樣,是江西省乃至我國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研究》運用文化地理學、城鄉規劃學與建筑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大數據的研究范式,借助ArcGIS平臺,構建“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數據庫”。以數據庫為基礎,系統認識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的文化特征,全面揭示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空間分布與分異規律,準確劃分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區劃,深入探索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各民居類型形成與發展的內在機制與影響因素,對比分析與閩、粵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觀的異同。通過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次建立了以1093個客家傳統村落為研究樣本的文化地理信息數據庫。對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開展全面普查與登錄,利用文獻資料收集以及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圖分析等方式,結合大規模的實地調查,收集村落及民居文化基礎信息,對全域村落進行全面而細致地識別與篩選,*終選定1093個客家傳統村落作為研究樣本。引入“文化因子”概念,從影響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特征的關鍵文化因子人手,提取具代表性的3大類,10小類文化因子;借助“類型學”方法對文化因子進行科學、合理分類,建立文化因子類型系統。數據庫較完整、系統地涵蓋了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地理環境屬性、物質形態屬性、歷史人文屬性共四大項子系統數據。(2)揭示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特征與規律,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動力機制。在地理分布上,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呈現集聚分布狀態,“核心一邊緣”結構明顯;村落往往依山而建,順應山體呈線性延展,相對水體而言,其與山體依附關系更強;民居表現為“大共性、.小分異”的總體分布特征。在歷史演進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個歷史時期均表現出顯著的集聚分布狀態,聚集區域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演變。通過對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特征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剖析,認為中原漢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和中原文化是客家村落及民居文化的根源;贛州特殊的自然環境以及當時的農耕生產條件是基本所在;文化的傳播以及文化的創新因素導致區域差異性的出現;宗族文化是村落及民居形態特征形成的內在因素。(3)科學劃定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區劃,甄別出各個文化區的中心區和邊緣區,梳理各文化區的文化景觀特征,揭示各文化區的形成機制。該書制定系統的文化區劃原則與方法,提取數據庫中體現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關鍵信息,將村落布局、民居類型這兩個因子作為主導因子,根據村落模式對文化區進行初步劃分;疊加村落規模、巷道形式等其他因子,根據文化的相似性、差異性對文化區進一步細分,結合自然物候、行政區等邊界,劃分出六個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區。六大文化區是并列關系,文化區內中心區、邊緣區呈主次關系。地區開發、地形地貌、移民文化、古道交通、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等是各文化區差異形成的關鍵因素。(4)與閩、粵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觀進行對比分析,以同一民系、跨省域的視角,深入剖析贛閩粵客家三地文化景觀之間的異同,通過對比研究,從共性中尋找特性。三地自然環境類似,同屬客家文化圈層,在村落選址、社會形態等方面頗為相似;但三地有高山大嶺相隔,是三個互不統屬的區域,在客家民系形成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客居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客家典型民居。贛南的圍屋、閩西的土樓、粵東北的圍龍屋即為三地典型民居,其在防御性、秩序性、文化性等方面差異性顯著。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民居保護與文化地理研究文庫 目錄
前言
0 緒論
0.1 研究背景
0.2 相關研究現狀概述
0.3 研究范圍的說明
0.4 研究內容、方法及意義
01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生成背景
1.1 自然環境
1.2 區位特色
1.3 贛州客家傳統聚居點的生成
1.4 贛州客家傳統聚居點所體現的文化特質
小結
02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數據庫構建
2.1 數據庫樣本的選定與文化因子的提取
2.2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因子解析
2.3 數據庫的建立
小結
03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
3.1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分布特征
3.2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因子相關性分析
3.3 影響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特征形成的因素
小結
04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區劃
4.1 文化區的概念、類型及區劃
4.2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區劃的確定
4.3 各文化區文化景觀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小結
05 贛州客家與閩、粵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文化景觀對比研究
5.1 地理環境與文化特點比較
5.2 村落選址與形態特征比較
5.3 民居類型與形態特征比較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贛州客家傳統村落及民居類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民居保護與文化地理研究文庫 作者簡介
肖大威,1956年3月出生,江西南昌人,博士,1995年晉升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城鄉規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小城鎮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常務理事、《南方建筑》雜志編輯部主任等職務。肖大威教授長期從事傳統村落保護、地域生態建筑文化、綠色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主編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術叢書》,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主持編制國家規范《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規范》。榮獲中國建筑教育獎和中國城鄉規劃終身貢獻獎及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梁步青,華南理工大學城鄉規劃學博士,現任職于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文化遺產保護,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多年來從事傳統村落及民居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并負責、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村莊規劃、美麗鄉村規劃等項目30余項。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