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林下經濟的理論與模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40338
- 條形碼:9787030640338 ; 978-7-03-06403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林下經濟的理論與模式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林下經濟的理論與模式》既是林下資源利用和保護的重要參考書,亦可作為高等院校農林類或生物類等相關學科的教學參考書,林業、農業、園藝園林、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管理、經濟動物養殖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科研單位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海關、商品檢驗、郵政、交通、防疫、衛生、建筑、輕工和旅游等部門人員該書全面深入呈現林下經濟的概念和特點、理論基礎、關鍵技術構建等,用遍及中國各省市重點案例,展現林下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模式,汲取其他前期相關出版物精華的基礎上,提升該領域理論和實踐層次。
林下經濟的理論與模式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林下經濟的概念、屬性、構建的關鍵內容和分類模式,以及國家和地方對林下經濟的政策和指導方針。基于理論探討與實際需要,按四大類(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資源采集與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分若干不同模式,列舉大量典型案例,分章節介紹中國各地不同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物種組成、構建模式和產生的效果/效益。旨在激發使用者,特別是生產經營線的讀者參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培養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中國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環境綠色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益的參考,共創、共享、共贏,促進綠水青山美好藍圖的構建。 本書既是林下資源利用和保護的重要參考書,亦可作為高等院校農林類或生物類等相關學科的教學參考書,還可供林業、農業、園藝園林、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管理、經濟動物養殖等部門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科研單位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師生使用,部分內容也可供海關、商品檢驗、郵政、交通、防疫、衛生、建筑、輕工和旅游等部門人員參考。
林下經濟的理論與模式 目錄
**篇 理論篇
**章 林下經濟概要 3
**節 資源植物/植物資源 3
第二節 非木材林產品 6
第三節 混農林業/復合農林生態系統 12
第四節 立體農業 21
第五節 立體林業 27
第六節 林下經濟 30
第二章 林下經濟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屬性 43
**節 理論基礎 43
第二節 空間利用立體性 48
第三節 物種配置多樣性 50
第四節 效益功能集約性 51
第五節 產業結構復雜性 52
第六節 管理服務廣泛性 53
第七節 產品結構市場性 54
第三章 林下經濟的政策與指導 56
**節 林下經濟的政策 56
第二節 林下經濟的指導 66
第四章 林下經濟建設的關鍵內容 69
**節 物種結構 69
第二節 空間結構 77
第三節 時間結構 79
第四節 營養結構/食物鏈結構 82
第五節 技術結構 84
第五章 林下經濟的模式分類 86
第二篇 模式篇
第六章 林菌模式 93
**節 概述 93
第二節 竹蓀 94
第三節 羊肚菌 97
第四節 靈芝 101
第五節 香菇 104
第六節 大球蓋菇 107
第七節 灰樹花 110
第八節 典型案例 120
第七章 林藥模式 124
**節 概述 124
第二節 重樓 125
第三節 黃精 130
第四節 天麻 136
第五節 三七 143
第六節 人參 154
第七節 黃連 162
第八節 鐵皮石斛 167
第九節 益智 172
第十節 砂仁 177
第十一節 板藍 181
第十二節 蘿芙木 185
第十三節 枸杞 189
第十四節 草珊瑚 194
第十五節 白及 199
第十六節 白術 203
第十七節 刺五加 207
第十八節 其他案例 210
第八章 林菜模式 214
**節 概述 214
第二節 魔芋 215
第三節 蕨菜 227
第四節 云南楤木 229
第五節 野生蔬菜林下種植 232
第六節 典型案例 235
第九章 林苗模式 239
**節 概述 239
第二節 云南油杉 239
第三節 云南樟 241
第四節 清香木 243
第五節 黃連木 244
第六節 麻櫟 246
第七節 棕櫚藤 248
第八節 典型案例 252
第十章 林料模式 254
**節 概述 254
第二節 草果 254
第三節 典型案例 264
第十一章 林茶模式 265
**節 概述 265
第二節 林下茶葉種植技術 269
第三節 典型案例 272
第十二章 其他林下種植模式 276
**節 林糧模式 276
第二節 林油模式 281
第三節 林花模式 287
第四節 林竹模式 289
第十三章 林禽模式 293
**節 概述 293
第二節 林下養雞 295
第三節 典型案例 296
第十四章 林畜模式 304
**節 概述 304
第二節 林下養豬 305
第三節 典型案例 307
第十五章 林蚯模式 311
**節 概述 311
第二節 林下蚯蚓養殖 313
第三節 典型案例 315
第十六章 其他林下養殖模式 319
**節 林蜂模式 319
第二節 林漁模式 327
第三節 林飼模式 330
第四節 林下特種動物養殖 344
第十七章 林下資源采集與加工 348
**節 野生蔬菜采集與加工 348
第二節 食用菌采集與加工 356
第三節 野生果類采集與加工 361
第四節 竹類資源采集與加工 364
第五節 色素植物采集與加工 373
第十八章 森林旅游 378
**節 基本概念 378
第二節 森林旅游的產生與特點 388
第三節 森林旅游的活動地域和類型 391
第四節 森林旅游的發展與價值 394
第五節 典型案例 398
第十九章 森林康養 399
**節 基本概念 399
第二節 森林康養的作用和產品分類 402
第三節 森林康養的政策與指導 405
第四節 森林康養基地的建設 410
第五節 森林康養與“五感”體驗 413
第六節 森林康養的類型 422
第七節 國外森林康養的發展 429
參考文獻 433
林下經濟的理論與模式 節選
**章 林下經濟概要 林下經濟與資源植物、非木材林產品、混農林業、立體農業和立體林業等的起源、屬性及構成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立體農業、混農林業等模式的現代發展方式。為深入理解林下經濟,首先需要理解其他相關概念。 **節 資源植物/植物資源 一、資源植物/植物資源的概念 *早提出植物資源概念的是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在中國植物學會五十周年年會上,吳征鎰( 1983)提出了“對人類有用的植物總稱為植物資源,而具有商品價值的植物就是經濟植物”的論述,并將植物資源分為五大類別(食用植物資源、藥用植物資源、工業用植物資源、保護和改造環境用植物資源、種質資源),每類又細分為若干類。而Wickens(1990)認為經濟植物是對人類直接或間接有用的植物。直接有用的植物是指滿足人類或家畜需求并維持其生存環境需要的植物;間接利用的植物是指可被培育用于工業,或保護環境,或被用于觀賞等特殊用途(如花卉,文化型的頭飾、耳飾、服飾等)的植物。Wickens(1990)從經濟植物產生的歷史背景及與其他學科聯系角度,對經濟植物概念作了充分的闡述。 此后,隨著學科和現代技術的發展,資源植物/植物資源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許多學者賦予了資源植物/植物資源更廣泛的含義。 資源植物是一類具有開發利用價值而未形成商品生產規模的植物(劉勝祥,1994)。 植物資源就是以植株的全部或部分器官或組織以及包括上述器官或組織內所含有的物質,作為農產品、輕紡工業、醫藥、化工等資財的來源(何明勛,1996)。 植物資源是指一切能提供物質原料以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可利用的植物。廣義的植物資源可包括農林栽培和野生可利用的植物,但通常所指的是野生的原料植物,即植物資源學的研究更傾向于野生植物新資源的開發利用(姜彥成和黨榮理,2002)。 野生植物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空間、人文背景和經濟技術條件下,對人類直接或間接有用的野生植物的總和(戴寶合,2003)。 植物資源是可以被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的一切植物的總稱(王振宇,2006)。 植物資源是地球上或生物圈內一切植物的統稱。狹義地,植物資源指經過人類生活或生產實踐活動,篩選出來的某些植物種類,可為人類提供各種原料,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生產價值的再生資源(王振宇等,2007)。 植物資源為自然資源的一大類群,包括農作物和森林、草原、草場及草地等中的高等植物,以及苔蘚和真菌等低等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資源。而資源植物則指具有開發利用潛力,但尚未被完整(或定向)地開發而形成有規模商品的植物(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8)。 植物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空間、人文背景和經濟技術條件下,對人類直接或間接有用植物的總和(楊利民,2008)。 植物資源指在目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植物,包括陸地、湖泊、海洋中的一般植物和一些珍稀瀕危植物,是一種生物資源(楊期和,2009)。 資源植物是指被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的一切植物的總稱。不僅包括野生植物資源,也包括一些栽培植物(王慷林和李蓮芳,2014)。 二、資源植物學/植物資源學 資源植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為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人們的衣食住行無不與資源植物有著緊密的聯系,進而產生了植物學的一個主要分支學科,即資源植物學/植物資源學。 資源植物學是應用植物學的一個重要基礎領域,由于上述資源植物/植物資源定義的限制,其研究對象不是所有植物,而往往只包括目前對人類有利用價值或潛在利用價值的植物。 植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全世界都較為關注的問題。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是永續利用的基礎,而合理的利用,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保護。資源植物學的發展,同樣也經歷了偏重利用(早期的概念)階段,到現在兼顧保護的范疇,展現了一個學科發展的歷程。 植物資源學是植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類對植物資源需要不斷擴大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其研究內容包括有用植物的分類、分布、引種馴化,植物有用物質的性質與形成、積累、轉化的規律及其提取和工藝加工條件,一定地區內植物資源的種類、蘊藏量及其開發利用等(辭海編輯委員會,1989)。 植物資源學是應用植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資源植物的分布、分類、引種馴化;資源植物中有用物質的性質,形成、積累、轉化的規律及其提取和加工的工藝;一定地區的植物資源種類和數量,開發利用及其保護的一門學科(劉勝祥,1994)。 資源植物學的研究內容是資源植物的類型和分布,植物資源的理化成分和經濟價值,以及對植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何明勛,1996)。 植物資源學是研究植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地理分布、時空變化、利用價值、合理開發和科學管理的學科(姜彥成和黨榮理,2002)。 植物資源學是一門新發展起來的邊緣分支學科,是植物學向應用領域拓展,并與化學、農學、藥學、食品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研究和挖掘各種有用植物,集應用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于一體的學科。其研究的對象是對人類生產生活直接或間接有用的植物資源,研究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植物資源的用途和利用方法,研究重點是野生植物資源(戴寶合,2003)。 植物資源學的研究對象是森林中一切有生態、經濟價值的植物,其重點是森林非木質植物資源,如山野菜植物、飲料植物、漿果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香料植物、淀粉植物、甜味植物、色素植物、農藥植物、能源植物及樹脂樹膠植物等(王振宇等,2007)。 植物資源學:研究資源植物的分布、分類、引種、馴化,資源植物中有用物質的特性及形成、積累和轉化的規律,以及開發利用、保護與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需求關系的學科(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8)。 植物資源學是一門新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是植物學向應用領域拓展,并與植物化學、分類學、中藥學、生藥學、食品學、生態學、農學等多學科互相交叉滲透,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植物資源的種類、分布、用途、品質、貯量、利用方法、產品開發及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科學(楊利民,2008)。 植物資源學是以植物資源為對象,研究其用途、功能、種類、生物學特性、內含有用物質的性質和數量、形成分布、轉化規律、合理開發利用途徑及有效保護措施的學科(楊期和,2009)。 資源植物學是研究資源植物的分類分布、引種馴化、理化成分和經濟價值,以及開發利用和保護的一門學科(王慷林和李蓮芳,2014)。 此外,學科的發展導致其研究范圍更為精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資源植物學不同的分支學科,如資源生物學、食用植物資源學、野生植物資源學、中藥資源學、苗藥資源學、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學、藥用植物資源學)、觀賞植物學、園林植物學、蜜粉源植物學、園藝植物種質資源學等(周榮漢,1993;何賢港,1995;張康健和王藍,1997;陳煥亮和盧曉東,1998;鄭漢臣,1999;王振宇,2003;劉仁林,2003;潘凱元,2005;李景俠和康永祥,2005;曹家樹和秦嶺,2005;楊世海,2006;周秀佳等,2007;胡成剛,2007;郭巧生,2007;李先源,2007;王德斌等,2008;何本鴻和朱敏英,2009;周宜君,2009;初正云等,2010;江連洲,2011;陳會勤,2011;劉奕清和夏晶暉,2011;童麗麗,2013;馮志堅,2013;祝崢,2017)。 民族植物學作為資源植物學/植物資源學的重要研究手段/方法,對特定民族、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王慷林和薛紀如,1990;Piper,1992;王慷林等,1993,2000;Martin,1998;裴盛基和龍春林,1998;Wang et al.,2000,2005;陳重明等,2004;裴盛基和淮虎銀,2007;吳旭,2010;鄭希龍等,2012)。 三、林下植物資源 與林下經濟關系*為密切的是林下植物資源。 什么是林下植物資源?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地,林下植物資源指生長于森林林分主林層或喬木層以下的森林植物資源,即除去喬木以外的森林資源的總和,包括林地、林木,以及其空間范圍內,除木材以外的非木材植物和其生存及發揮作用所需的自然環境因素。 而狹義地說,林下植物資源僅是指森林范圍內除木材外的非木材森林植物資源,包括林果、林藥、花卉、真菌、苔蘚,以及野生蔬菜等。 第二節 非木材林產品 一、非木材林產品的概念 1954年第四屆世界林業大會提出把“林副產品”一詞改為“非木材林產品”(non-timber forest product,NTFP),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 NTFP亦被稱為非木質林產品(non-wood forest product)、林副產品(minor forest product)、多種利用林產品(multi-use forest produce)、林特產品(special forest product)等,不同時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Wang et al.,2001;王慷林等,2002a)。 一切從森林中收獲或來自森林的非木材的生物資料稱非木材林產品(de Beer and Mcdermott,1989)。 非木材林產品是除木材外來自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物資源,包括水果、堅果、樹脂樹膠、藥材、香料、野生生物及其產品、染料、觀賞植物(如竹子和棕櫚藤)等原材料(Peters,1994)。 非木材林產品特指來自森林的非木材植物產品,如果實、種子、枝葉、樹皮、樹膠等(Murali et al.,1996)。 非木材林產品是在森林中或任何類似用途的土地上生產的所有可以更新的產品(木材、薪材、木炭、石料、水及旅游資源不包括在內)(Tan,1996)。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