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浮塵過客 本書特色
本書是老一輩革命家、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羅兒調的代表歌曲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詞曲作者——金鼓先生的兒子,根據父親生前回憶所述,創作的一本紀實文學作品。8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金鼓先生作為那個年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個縮影,他們既是兒子、又是丈夫、也是哥哥、是父親,但他們*重要的身份還是一名“革命者”。如何在這些身份中進行轉換、平衡?本書通過對金鼓先生人生軌跡的描述呈現給我們一個有血有肉的革命家形象。
浮塵過客 內容簡介
本書是老一輩革命家、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羅兒調的代表歌曲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詞曲作者——金鼓先生的兒子,根據父親生前回憶所述,創作的一本紀實文學作品。文中主要講述金鼓先生,自青年時期為追求共產主義信仰背井離鄉,參加革命活動的坎坷經歷,以及在為人處世方面始終堅持“淡薄名利、甘為人梯”的修養。全書共由八個故事組成:1、父親和李家的家風;2、兄妹之情,革命之家;3、風雨同舟,同甘共苦;4、艱難歲月筑友情;5、父親與“活路社”和《活路》月刊;6、重慶市立二中的很好歲月;7、慷慨俠義,臨危受命;8、襟懷坦蕩,為人正直。共20萬字,貫穿了金鼓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文中故事生動、細膩、文學性與可讀性俱佳,8個故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金鼓先生作為那個年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個縮影,他們既是兒子、又是丈夫、也是哥哥、是父親,但他們*重要的身份還是一名“革命者”。如何在這些身份中進行轉換、平衡?本書通過對金鼓先生人生軌跡的描述呈現給我們一個有血有肉的革命家形象。
浮塵過客 目錄
風雨同舟,同甘共苦(與車耀先先生之情緣)
兄妹之情,革命之家
艱難歲月筑友情(在抗戰的非常歲月)
慷慨俠義,臨危受命
父親與“活路社”和《活路》月刊
重慶市立二中的非常歲月
襟懷坦蕩,為人正直
浮塵過客 節選
父親和李家的家風 (一) 父親金鼓(原名李才奇,后改名為李猶龍),1917年4月27日生于四川省重慶市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聚奎鄉順泰寨的一戶大戶人家。據說因縣名與山東省“梁山縣”同名,1952年12月3日,遂以境內有平壩而更名為梁平縣,屬大竹專區。1953年3月10日,大竹專區被撤銷,梁平縣被劃歸萬縣專區(地區)管轄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劃歸重慶直轄市至今。據縣志記載,西魏元欽二年(553)置梁山縣。清末民初才子輩出,修建八角聚星樓,聚奎以此得名。民國初置聚奎鎮,1940年改為聚奎鄉,1958年改為聚奎公社,1983年復置聚奎鄉,1992年復建聚奎鎮。 聚奎鎮氣候四季更替,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沛,空氣濕潤,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四季分明。蘊藏有豐富的煤礦、石灰石和陰沉木資源。福星庵、觀音寨、黃土坎、貓兒寨等都是極好的旅游去處。農業以產水稻、玉米、小麥等為主,產業結構調整起步早,引進種植了優質水稻、小麥、油菜、大棚蔬菜、反季水果,引進發展了優良生豬、南江黃羊,蛋雞養殖和水禽業初具規模。 父親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我爺爺李紹章(又名李英良,1889年11月生),年輕時曾當過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某旅旅長,后從事工商業。以經營紙張和棉花生意為主業,家中除了持有良田若干,還有若干棟房屋和很大的宅院以及幾十名長工,以防備“棒老二”(四川土話,指當時的土匪)的襲擊,宅院四圍砌起了高高的磚墻。由于面積如同一個寨子大小,后被取名為“順天寨”,在當地堪稱大戶中之大戶。宅院坐落于村莊正中央,坐北朝南,南面正對平曠的肥沃田地,一眼就能望到村頭。北面大院緊連著一片茂密的竹林,竹葉青翠。竹林依山傍水,猶如巨大的屏障支撐著李家的整個大宅。后院的正中央放著一張石桌,桌面是一塊約幾丈長的青石板,石板四邊雖因日曬雨淋留下了歲月磨損的痕跡,但仍然光滑透亮,仿佛鏡面一般。石板由四個石礅支撐,每個石礅的表面都刻有青龍盤踞的圖案,氣勢磅礴,特別耀眼,據說是祖先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確切含義父親本人也說不清楚,只是小時候聽家里的管家說過,但因當時年紀太小,細節部分都記不清了。大概的意思是說青龍盤踞在這里,如同守財的門,而“財”分為兩個含義:一是“錢財”,二是“才氣”,寓意是“發財”和“出才子”的地方。為此,爺爺把這塊祖傳的青石板視為李家的鎮家之寶。父親小的時候,經常看見爺爺一清早就吩咐李家的長工從院子里的那口古井里打水上來,然后反反復復往石板表面上澆,澆完后再用濕棉布一遍遍地抹擦石板表面,抹擦完以后再用井水沖洗一遍,*后用干布將表面徹底擦干凈,天長日久,石板的表面自然就變得光滑透亮,猶如一面鏡子。 聽說爺爺從小喜愛詩歌和字畫,長大后一直保留著這個嗜好,只要有時問,天氣也晴朗,爺爺就一定會在這塊青石板上看書、吟詩、作畫。每逢鄉里鄉村有紅白喜事,村民們都會來李家府上請爺爺替他們寫上幾副對聯或悼詞等。父親回憶說,他小的時候,天剛蒙蒙亮就被爺爺叫起床,顧不上刷牙洗臉,首先坐到青石板前的石板凳上,爺爺教他認字、背誦古詩和練習作畫。一年當中*讓人煎熬的是冬季和夏季,冬季原本氣溫就很低,再加上在清晨氣溫就更低了,有時外面還刮著西北風,這對于一個才幾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每天兩只小手凍得發紫、發麻,兩只小腳凍得直往地上跺,書和筆時常因手被凍僵捏不住掉落在桌面上,這時只好使勁地搓搓手,待到手指暖和,可以自由活動時再繼續寫字。夏季三伏暑日,坐下來不用多久就滿頭大汗,汗水像雨點般地沿著臉頰滴到畫紙上面,捏筆的手也早已被汗水浸透,那樣悶熱的天氣真讓人喘不過氣來,心煩意亂好難受,但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出了李家老宅正門,環視四周,都是高高的山脈,仿佛一道道堅固的城墻緊緊守護著李家宅院和這里的主人。由于李家老宅地勢略高于其他農戶住宅,眺眼望去,農田和農戶住宅盡收眼底。這老宅據說是我太爺爺傳給爺爺的,由于年深日久,風吹日曬,沒有很好地維護和保養,建筑也開始出現老化和松動,爺爺接手這個宅院后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改造后的宅院建筑風格與以往不同。結構融合了古典和現代的元素,古典是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平房瓦頂、四合頭、大出檐的格局。現代是指在外表設計上一改以冷色調為主的樸素淡雅的西南傳統風格,大膽地采用了以暖色調為主的江南地區秀麗、富貴的外形,整個建筑外形引人注目。由此可見,當時爺爺的思想和理念還是比較超前的,這和他長期以來從事貿易,奔走于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受外界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從外進入村里時,一進村口,抬頭眺望,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李家宅院。當年,但凡有人路過李家宅院,都會情不自禁地放慢步子,或者干脆駐足觀賞。人們對這幢背靠大山、翠綠掩映、具有獨特建筑風格的老宅抱有濃厚的興趣,一番品評之后,往往贊不絕口。中華人民
浮塵過客 作者簡介
李裴,籍貫:重慶梁平,《太陽出來喜洋洋懷念詞曲作者金鼓》一書中主人公,金鼓先生的兒子。1957年4月生,現住上海,1975年參加工作,(原)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資料情報中心(主任),森谷日中語言學研究會理事,日本大學客座教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