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激蕩江海五千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8328
- 條形碼:9787544788328 ; 978-7-5447-8832-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激蕩江海五千年 本書特色
以黃海岸線為軸,洞察江海文脈從地域流變著力,鉤沉歷史傳奇一部另辟蹊徑的自然史詩一場縱橫千年的文化激蕩 丁帆 范小青 葉兆言 王堯 鼎力推薦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穿越這片獨有的江河湖海、靈山名丘,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那顆耀眼的明珠,所有這些輝煌流淌在作者的筆端,匯集于此書的字里行間,大氣磅礴,洶涌澎湃,卷起千堆雪,激蕩五千年,面朝大海,奔向未來。作品雖不是字字珠璣、鬼斧神工,卻也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氣魄。 ——丁帆 江海的奔涌,歷史的痕印,組成了文字的盛宴——《激蕩江海五千年》值得一讀。 ——范小青 一本關于海洋文化的精心之作,讀了讓人增加知識。 ——葉兆言 以文字折疊江海,以空間凝固時間,縱橫捭闔于悠悠天地間。在蒼茫遼闊的時空中,或敘述,或描寫,或抒情,或議論,或對話,或沉吟,融山水、自然、人文、歷史、現實、社會、人性于一體,打開了文化散文的新境界。 ——王堯
激蕩江海五千年 內容簡介
綿延千里的江蘇黃海岸線,是一片豐厚多元的“文化時空”存在:這里既有遠古的傳說,也有豐沛的歷史遺存;既匯聚過驚心動魄的歷史風云,也流傳著震撼心靈的生命傳奇。 作者獨辟蹊徑,尋古探幽,在“江海文化帶”的宏遠時空中,審視海洋文化和長江文化互為交融、生長、興衰與傳播的歷史,以其開闊的文化視野,獨特的敘事視角,優美的散文筆觸,打開折疊千年的豐厚文脈,點亮歷史深處的關聯“碎片”,生動呈現出一曲激蕩五千年的“江海交響樂”。
激蕩江海五千年 目錄
羽山,千古叩問
始皇的海洋迷思與方士們的局
孔子望海與千年文化奇山
黃海文化帶尋望
激蕩江海五千年
范仲淹的“海陵朋友圈”
江南湖海
堤越千年
運河時代,一座都城的興衰
伯瀆河:悠遠的交響
走向海洋的都城回聲
浦東之東
“海洋基因”:孫悟空的性格密碼
激蕩江海五千年 節選
激蕩江海五千年 千萬年來在海退江進的自然進程中,泰州、鹽城、南通所在的那片開闊生長的靈性原野讓我夢繞魂牽。 “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王維語),那里起步于漢唐古郡、雄視江海的雄闊氣象令我久久神往。 天地悠遠,江海蒼茫。驀然回首,穿越千年,放眼宏闊博大的江海原野,我們只能以謙卑敬畏的姿態,去傾聽歷史深處的文化脈動,去感知它的繁華風韻與滄桑興衰…… 走進文化史的野性精靈 奔騰不息的長江攜帶著大量泥沙沖積而下,而黃海則以其博大包容的胸懷默默地接納沉淀一切。在距今約 7000 年至 6000 年,古長江口外的成片陸地漸次隆起,后人稱它為古沙嘴。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中,古沙嘴陸地向南發育成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如皋、通州由此逐步崛起;東端延入海安、大豐、東臺一線,北部則逐漸積淀成里下河的沉積平原。 海天蒼茫,江海交匯,潮汐涌動,濤聲如雷。那時的 江海平原,灘涂廣袤,沼澤縱橫,蘆葦叢生,鷗雁群集,遍地都是野生的紅粟。于是,一群群珍獸麋鹿在此捷足先 登,豐茂的海陵濕地,成為它們棲息繁衍的樂園。 麋鹿的臉像馬,蹄像牛,尾像驢,頭頂還有張揚尖銳 的鹿角。它們千百成群,在布滿沼澤的河汊里掘食草根,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極善游泳,不畏海潮江流,擁有旺 盛的生命力。還有冬季遷徙而來的丹頂鶴,長腿高挑,羽毛潔白,丹頂鮮紅,儀態優雅,引吭九天…… 藍天白云之下,水草豐茂叢中,敏捷雄健的麋鹿群和翩翩起舞的丹頂鶴,構成了江海曠野上一道道靈動的風景。 5000 多年前,海安“青墩人”的腳步也驚醒了這片原野。 這里臨海襟江,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氣候溫潤,四季分明,利于捕撈和采集狩獵。也許是從東夷部落逐海南 遷的先民至此落腳,他們披星戴月,辛勤勞作,“耕而 作陶”。 1973 年 8 月,一座距今約 5800 年至 5000 年的“青 墩文化遺址”出土,呈現出 5000 多年前那些“青墩人” 在這片原野上的生存狀態以及融入江海之間的煙火氣息。 南通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為建居民點,在開挖青墩新河河道時,不經意間發現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和麋鹿骨角、獸骨等古代遺物。此后,專家們又先后采集了大量的玉璧、玉琮、玉墜、玉環等玉器,以及罐、盆、釜、缽、鼎、豆等陶器和大量獸骨化石。 二十世紀末,在泰州興化市林湖鄉人們又發現了“南 蕩文化遺址”及“影山頭遺址”,從中又一次發掘出許多 陶鼎、壺、甕、盆等生活器皿和石刀、錛、鑿、骨錐等生 產用具。其年代也在距今 6000 年至 5500 年,這與海安的 “青墩人”大致處于同一歷史時期。 在泰州“南蕩文化遺址”中,令人矚目的還有出土的用麋鹿角制成的一件三角形投擲器。在其他出土的麋鹿 角亞化石上,則留有古人刻畫的神秘符號,“透露”出早 期的“南蕩人”逐步從狩獵向畜牧化進化的“痕跡”。這次發掘還出土了八千多塊陶片,陶片上有漁網紋、水波 紋、田螺紋、豬形紋。在一塊有“鳥”圖的陶片中,古文字學家還考證出“戊”“辰”“未”“辛”四字,古音則與 “雁”“鴨”同音。尤其是“鳥圖”的發現,使我們看到了它們與遠在連云港東?h境內古郯國的東夷部落鳥圖騰崇 拜以及海州錦屏山將軍崖上刻有羽毛裝飾的人面、獸臉圖之間,那種內在親近的文化關聯。 若我們以宏闊的歷史目光遙看遠古時期的江海平原,自東向西還有阜寧陸莊遺址、東臺蔣莊遺址和開莊遺 址。開莊遺址距今約 5200 年至 4200 年;蔣莊遺址距今約 4700 年至 4500 年。此后,又在泰州姜堰發現了“單塘河 激蕩江海五千年 83 遺址”,距今約 4000 年。 從特定的歷史時空看,從“青墩”“南蕩”“影山頭”, 到阜寧陸莊遺址、東臺蔣莊遺址和開莊遺址,再到姜堰 “單塘河”遺址,它們相距僅百余公里,呈現出由東向西 的后退之勢,勾畫出新石器時代先民們逐海而居,不斷追隨黃海岸線進退的生存足跡。從這些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也讓我們觸摸到東夷部落文化與良渚文化在這片原野上的交匯交融。 潮起潮落,云舒云卷。草木枯榮,歲月如梭。 變動不居的江海平原,以其博大的胸懷涵養了新石器 時代的先民和棲息繁衍于此的大自然精靈。那些深受黃海和長江恩澤的珍獸麋鹿,也在追隨人類的腳步,走進了遠古的甲骨文和青銅器中,融入歷代詩詞歌賦、皇家獵苑、民間風俗和神話傳說里,成為這片大地的靈性存在與文化象征。 “樂其有麋鹿魚鱉”(《孟子 ?? 梁惠王》)、“今人,固與 禽獸麋鹿、蜚鳥、貞蟲異者也”(《墨子 ?? 非樂土》)、“虎 豹忌當道,麋鹿知藏身”(孟郊《隱士》)……還有傳說中 姜子牙的坐騎,指鹿為馬、逐鹿中原的成語,“麗”(麗)、 “慶”(慶)、俸祿(鹿)的美好祈愿,以及“鶴鳴于九皋” 的典故……一部中國文化史,給它們留下了無數的贊美篇章,這也從不同層面彰顯出黃海灘涂的麋鹿與丹頂鶴對中華民族人文心理的深遠影響。 豐饒的原野是珍獸麋鹿的悠遠故鄉,而廣袤的灘涂 則成了丹頂鶴遷徙越冬的恒久驛站。它們把雄健張揚的野性、自由奔放的活力和自然天賦的靈氣,都融入這片厚土綿延千年的文脈之中。
激蕩江海五千年 作者簡介
金偉忻 1958年3月生,江蘇鹽城人。歷任《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中國江蘇網總編輯、《新華日報》副總編輯、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報紙副刊協會會長、江蘇省文化記者協會理事長。高級記者(二級)、江蘇省首批高校新聞院系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校外碩士生導師。 他辦報、辦網、撰寫大型專題片解說詞,是江蘇新聞界的“三棲”人。發表散文、報告文學及各類新聞作品1600多篇,達280多萬字,曾獲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2018年,其作品集《江蘇記憶》中文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2020年,《江蘇記憶》英文版由英國新經典出版社出版。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