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亞歷山大大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讀者、歷史小說讀者、勵志傳記讀者、對古代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大眾讀者1. 一位軍事天才的強烈“渴望”,一段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征服之旅 亞歷山大的歷史撰寫者阿里安用“渴望”(pothos)一詞來精準概括這位國王的性格特征,那并非是常人追尋榮耀的野心,而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欲望。他渴望超凡脫俗,渴望超越其傳說的祖先阿喀琉斯,甚至渴望抵達當時已知的世界盡頭。作者圍繞亞歷山大的“渴望”這個軍事征服的深層動機,講述了他帶領數十萬軍隊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遠征壯舉,并將他的政治才略、軍事理念帶到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2. 回歸古地中海世界的風土人情與道德觀念,還原公允客觀的亞歷山大形象 亞歷山大大帝的名字家喻戶曉,現代歷史學家與小說家,在講述亞歷山大的生平時,也難免具有濃厚的時代印象和感情色彩,或將他看作促進各民族團結的理想的英雄人物,或將他貶斥為暴君和獨裁者,或將他當成某種同性戀文化的標桿。如作者所言,“目的并不是批評或贊揚他”,而是在尊重史料與考古證據的基礎上,以古代世界的價值觀念解讀亞歷山大的行為。 3. 一位國王的生平、家庭、人際關系與情感,也不乏對其敵人的關照 書中不僅是以亞歷山大的軍政才略為主線,而是兼顧了亞歷山大的家庭關系、教育、摯友與軍隊將領等對他的影響。在被征服的異族眼中,他的兼顧人性與神性的、雷厲風行的統帥,但在他的師長、情人、馬其頓將軍們眼中,他應當是位與他們平起平坐的朋友。亞歷山大如何在兩種身份之間尋找平衡,這種矛盾又為他帶來了什么樣的麻煩? 4. 如小說般跌宕起伏的敘事,以歷史人物的證言揭開亞歷山大的死亡之謎 作者作為暢銷非虛構題材作家,十分擅長借用古典文獻和考古資料還原歷史現場,將傳說與真實歷史編織為引人入勝的故事。作者不僅講述了亞歷山大如神話般的一生,也試圖探尋他離奇死亡的真相。亞歷山大是死于疾病,還是遭到心懷不滿的部下毒殺?歷史學者對此眾說紛紜,作者邀請讀者進入這段撲朔密林的臨終故事,一同推理出符合真實的答案。
亞歷山大大帝 內容簡介
亞歷山大大帝以其軍事功績與統治,被譽為歐洲歷史上的四大指揮官之一。他的征服之旅起始于偏僻蠻荒的馬其頓王國,在短暫的13年里統領希臘,擊潰波斯帝國,橫掃埃及,直抵印度,征服約50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幾乎囊括當時西方人已知的整個古代版圖。他身后是一個希臘文明理念遠播的世界,影響了西方數千年,他所崇尚的君主制后來也得到無數野心勃勃的歐洲君主效仿。 亞歷山大作為偉大征服者與軍事天才的光輝印象,在歷史學家的筆下,在后世的小說、戲劇、電影與動漫的虛構想象中常青;當他在33歲時于尼羅河畔離奇猝死,他傳奇的一生又更多了一層懸疑色彩。 他的軍事生涯未嘗敗績,在高加米拉、伊蘇斯的經典戰役中連戰接捷,甚至擊潰強大的波斯帝國。是一種什么樣的“渴望”促使他開始征服之旅,甚至意欲尋找世界盡頭的海洋? 他博聞強識,熱愛科學與藝術,他將《伊利亞特》奉為經典,也支持了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對廣大世界的探索。他代表了古典時代怎樣的一種理想人格? 他曖昧的私生活贏得了過多關注,甚至讓他成為同性戀文化的象征符號,但從古代文明標準來看,真實情況究竟是什么? 另一方面,當他對波斯的文明古城實施殘忍的焦土政策,或者在醉酒盛怒時殺害他心生不滿的得力干將,歷史故事也從不避諱他光輝形象背后崇尚暴力、沖動好斗的陰暗一面。 非虛構歷史作家安東尼·艾福瑞特借助古典作家的筆,讓這位年輕的馬其頓國王在他生活的古地中海世界重生,以古人的價值觀與道德理念評價他,并試圖用堅實的歷史文獻和考古證據揭開這位征服者的死亡之謎。
亞歷山大大帝 目錄
前 言 國王休假去了 i
**章 山羊國王 1
第二章 學徒 25
第三章 “公牛戴上了花冠” 55
第四章 獨狼 81
第五章 首戰波斯 107
第六章 解結 131
第七章 帝國反擊戰 153
第八章 渴望超凡 175
第九章 在駱駝之鄉 207
第十章 “英勇絕倫的國王” 231
第十一章 叛國! 253
第十二章 沒完沒了的戰爭 287
第十三章 印度之行 321
第十四章 漫漫回鄉路 353
第十五章 *后的幾件事 387
第十六章 葬禮競技會 411
術語表 421
大事年表 423
致謝 427
背景與資料來源 429
現代參考書目 439
注釋 443
亞歷山大大帝 節選
前 言 國王休假去了 雖然時光已流逝了兩千年,亞歷山大大帝卻依然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的一生是冒險的一生,他到過當時已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生就俊俏魁偉更增添了他的風采。如今人們依然對他懷念,為他著迷。 近代學者也曾試圖講述這位年輕的馬其頓人的真實經歷,但他們筆下所反映的既有他的生活年代,也有作者的時代關切。在20世紀上半葉,他被刻畫為典型的英國紳士,是篤信人類團結的理想主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他又變成了集權獨裁的樣板,是典型的希特勒式的人物。 現在是重新審視他的時候了。自然,這本傳記也反映了我們所在的21 世紀的希望與恐懼,特別是對權力的本質和軍事征服之誘惑與無常的看法。此屬必然。但我將力求再現那個古老世界的生活現實,以及亞歷山大可能持有的信念。其實,他在很多方面可以說是一位典型的馬其頓國王,完全不同于現代政治家。我們應該用他當時的價值觀而不是我們的價值觀來評判他。 我的用意是要了解他,而不是要對他進行褒貶。 亞歷山大開始其征伐時仍是位未經考驗的弱冠少年,但他一舉征服了波斯帝國,此后無往不利,堪稱世界級的將才。 至于他曖昧的私生活,歷來不乏想要一探究竟之人,他也成了同性戀的代表人物(雖然他似乎對男對女都不那么感興趣)。 亞歷山大生性好問,對科學和探險興趣濃厚。他熱愛體育和藝術,把詩人荷馬關于特洛伊戰爭的偉大史詩《伊利亞特》奉為圣典。 他的生命在33 歲那年戛然而止,但也因此留給后人亙古長青的形象。不過,他的性格也有陰暗面。和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他謳歌戰爭和戰爭給勇士帶來的威望。他崇尚暴力,不顧性命地沖鋒陷陣,似乎把打仗看成一種有益健康的體能鍛煉。 他有十分殘酷的一面,但也有奮不顧身、仁慈寬厚、忠貞不渝的一面。 亞歷山大之死至今仍是未解之謎。他是自然死亡,死于某種熱病,還是心腹將領因不滿其霸道行為而將其謀害?如果有尸檢,我們本可給出答案,但是如今為時已晚。當年的線索如今早已煙消云散。事后回憶起他死前兩周痛苦掙扎的人都有維護自己名節之嫌,再說,他們追憶當時情形時并未發誓說真話。即使我們仔細察看莫衷一是的各種記載,也無法破解亞歷山大臨終時的真相,只能從他與他人的交往中探知一二。他的熟人究竟都有誰,誰是他的朋友,誰又是他的敵人?他們眼中的他什么樣?他眼中的他們又是什么樣的?他們對誰效忠,都有哪些話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慮? 本書追蹤亞歷山大一生的豐功偉業,直到其突然終結,就像追蹤箭矢的行動軌跡。它*終將引導我們解開謎團。 公元前323 年,亞歷山大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豪華都會巴比倫享受一再推遲的假期。巴比倫是波斯帝國的一座大城,數百年來早已習慣滿足入侵者的需求。它的空中花園是享譽當代的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幾個星期不間斷的休閑享樂正是亞歷山大和他疲憊士兵們所需要的。這位年輕的馬其頓君王已經于戰場奔波長達十年,從波斯帝國一路打到其接鄰印度的邊界,未曾停歇,他罷黜了波斯大帝,自己奪了權。在旁遮普和印度河沿岸獲勝后,他途經干旱的沙漠重返文明世界,但在抵達安全舒適的美索不達米亞之前,缺水已讓他折損了數千士兵。 亞歷山大仍是英氣勃發的俊男,過去戰功彪炳,未來無可限量。等待著他的下一個計劃就是在阿拉伯沿岸建立商業城鎮。他已經在巴比倫附近專門建了一個能容納一支新艦隊的港口,同時軍隊正準備由陸路向南進發。一切都勝利在望,但之后呢,誰也不知道。 時值五月下旬,炎炎夏日即將來臨,他需要好好休整。巴比倫各種便利設施可謂應有盡有。城中水源充裕,流向波斯灣的幼發拉底河穿城而過,繼而向著泥磚筑造的高墻外的護城河潺潺流淌。墻外是眾多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的濕地、潟湖、灌渠和水庫。 巴比倫城北有兩座碩大無朋的宮殿,3 附設辦公場所和作坊。其中一座起碼有一部分算得上全世界*古老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不少更早時期的珍貴藝術品,它可能也是王族成員雄偉而又隱蔽的居所。另一座被近代考古學家命名為南宮(Southern Palace),主要是處理政務和舉行祭祀的地點。辦公室和作坊圍繞著五座庭院而建,經由其中一座庭院可進入開闊的王座殿堂,其墻面嵌鑲著藍黃釉彩的瓷磚,并有花卉紋樣、獅子紋樣和狀似棕櫚葉的扇形浮雕裝飾。 宮殿一側的河邊正是令訪客嘖嘖稱奇的空中花園。其底層有巨型磚柱支撐,上面的平臺呈環形,層層向內升高。每層平臺都承載著種有樹木花草的土壤豐厚的花壇,遠望就像綠樹成蔭的山坡。平臺間均有樓梯相連,另有機械水泵抽取河水澆灌草木。據傳,這是巴比倫*負盛名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因他的王妃思念童年居所附近的山巒而建的。 平心而論,這樣的花園稱不上十分特殊,無非是一座巨大高墻圍繞的花園或公園構成的微縮城市,深受達官貴人的喜愛,因為他們想在東方的干旱土地上尋找一點青蔥綠意的慰藉。這種花園的希臘文是paradeisos,英文的天堂(paradise)一詞即源出于此。 從空中花園的設計來看,巴比倫人和其他美索不達米亞人都是利用水資源的能手。他們開鑿了運河,建立了灌溉系統,就在南宮的北面還有一個類似大型水庫的建筑。 巴比倫城的東面還有抵御外敵的**道防線,即外城墻,內中的大片土地上居民不多。就在這里,距離主要城區以北2 000 米的地方有一座夏宮。建筑為抵御白日的炎熱而注重通風,加上它遠離擁擠的市中心,讓王室成員也能享有一定的恬靜。這個夏宮可能同時也是軍事司令部,軍隊完全可以在附近空曠的地方扎營。亞歷山大更喜歡與他的士兵在一起,而不喜歡城市生活,他有時待在國王的營帳中,有時待在河中的艦船上。所以不論是在宮外還是宮中,他在監督對阿拉伯遠征的籌備同時也能休息。 海軍已接近高度備戰狀態,正在加緊訓練。各級戰艦競相追逐,勝利者可獲得黃金桂冠的賞賜。亞歷山大決定于5 月29 日(根據馬其頓歷則是達修斯月18 日,即5 月18 日)晚,為慶祝征服印度戰役的結束和征服阿拉伯半島的新戰役開始而舉辦宴會,犒賞軍隊。 但在此之前,還有時間盡情享樂一番。他給營地的每支部隊都送去了美酒和獻祭用的牲畜,按照古代習俗,動物先是在祭壇上炙烤,然后供人享用。與國王同桌的主賓是艦隊司令,一位名叫尼阿庫斯(Nearchus)的希臘人,此人忠心耿耿但才華平庸,他與亞歷山大是發小。 亞歷山大對公元前5 世紀末的雅典悲劇大師歐里庇得斯的作品十分熟悉,他朗誦了歐里庇得斯劇作《安德洛墨達》(Andromeda)中的詩句。這個作品講述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公主被鎖在一塊巨石上,等待被海怪吞噬。*后一刻珀爾修斯駕著他的飛馬及時趕到,救了她的性命。如今劇本已殘缺不全,亞歷山大究竟朗誦了哪一段詩句已無法考據,但有一句話倒是跟他對自己的高度評價十分相符。 我歷經考驗,才贏得了榮耀。 精于宴飲之道的人都知道,佳肴之后才是開懷暢飲之時。當時的酒要比今天的酒更濃稠,酒精濃度可能也比較高。飲用前通常都加水稀釋。賓客們散坐在餐廳的長椅上,盛滿美酒的雙耳大碗克雷特(crater,容量可達6 夸脫*),被陸續端了進來。由東道主或眾人公推的司儀來決定酒里摻多少水,每人可以斟滿多少杯。賓客都有自己的杯子,仆人用酒勺給他們斟酒。 馬其頓人和他們的王室有縱飲無度的傳統,并以此自豪。狂飲之后不勝酒力而醉倒的情形也并不罕見。公元前4世紀初在雅典演出的戲劇里,酒神狄奧尼索斯就有一段醉酒的十部曲: 為有理性的人我只準備三大碗:一為健康(這是他們*先喝的),二為愛情和享樂,三為睡眠。第三碗兌好的酒喝完了,有理性的人就回家了。第四碗與我無關——喝完了它就會行為失檢;五碗下肚人就開始大聲喧嘩;六碗的結果是舉止粗魯,出言不遜;喝完了七碗就會拳腳相向;八碗后開始打砸家具;九碗后情緒抑郁,十碗后即癲狂、不省人事。 亞歷山大體驗的是十部曲的后半段,因為他向宴會廳里20 個人都分別敬了酒。后來他決定提前離開早點休息。這對他來說比較反常,也許他當時已經感覺不適。按照他往日的習慣,他就寢前洗了一個澡,但他塞薩利的友人梅迪阿斯(Medius)又請他趕赴另一場晚宴,還保證“肯定不虛此行”。國王同意了,于是又喝了不少。之后他才回宮就寢。 次日他開始發燒,大部分時間都在臥床休息。他與梅迪阿斯玩了一會兒骰子,并與他一起就餐。餐品中又有酒。有人回憶,亞歷山大曾挑戰一位來賓,問他能否一口氣喝完一大碗6 夸脫的酒,此人成功應戰后反過來向國王提出同樣挑戰。亞歷山大試圖應戰,卻以失敗告終。他感覺背后一陣刺痛,“就像被矛矢穿透了一般”,他大叫了一聲,倒在自己的坐墊上。他告別了眾人,吃了一點東西,洗了澡。此時的他確實已經發燒了,但竟然就在浴室里睡著了。 第三天早上,亞歷山大的情況并不見好。他坐在長椅上,由別人抬著進行每日的例行獻祭,祈求諸神保佑他和他的部隊。他身體不適說明諸事并不順遂,但也僅止于此。他對官兵下達了迫在眉睫的阿拉伯戰役的指示,還聽尼阿庫斯講述他的海上歷險來打發時間。 人們抬著他的床上了一條靠岸停泊的船,帶著他順流而下回到巴比倫的王宮。他被安置在空中花園里,顯然是因為花園平靜、安寧又涼爽。他的房間上有穹頂,旁邊就是一個大浴池。他與將領們談論軍隊中職位空缺的問題,還與梅迪阿斯聊了一會兒。 日子一天天過去,亞歷山大的情況逐漸惡化。附近似乎有各種各樣的水池和浴池,國王起碼曾經搬到另一處居所,*后住進了水庫附近的一間房舍。多次遷徙說明他的侍從們已經有些慌亂。 他的病情顯然已經非常嚴重,警告將領與高官們必須隨時聽命。將軍們在庭院里待命,方陣各級指揮官則聚集在門外。6 月5 日,亞歷山大又被送回夏宮。他也許住在宮中,也許住在附近軍營的王帳中。 燒還是沒有退。第二天晚上,國王顯然已病入膏肓。他已經不能說話,將自己的印章戒指交給了他的高級將領佩爾狄卡斯(Perdiccas),等于暫時移交了權力。 亞歷山大已故的謠言瞬間傳開。士兵們擠在王宮入口處吶喊,威脅要發起暴亂。于是亞歷山大臥房一側的墻上又開了一道門,好讓士兵們能夠從性命危在旦夕的國王身旁走過。士兵們終于可以進入王宮,但不得穿戰袍或盔甲。據亞歷山大的史官阿里安記載: 我猜有人會懷疑國王的近臣,就是那八個貼身護衛,掩蓋了國王逝世的真相,但大多數士兵堅持要見亞歷山大是為了對國王的即將離世表達哀傷和不舍。他們說自己緩步走過亞歷山大身旁時他已不能言語,但是他仍掙扎著抬頭,用眼神向每一個人致意。 有七位將領決定行蟄居禮。他們夜宿于巴比倫神廟,希望能通過異象或托夢得到神諭。他們問是否應該讓國王搬遷至此,但令人喪氣的是,神諭回答說他應留在原地不動。 6 月11 日14 下午3 點到6 點之間,亞歷山大駕崩,此時離他33歲生日只剩一個月。接下來又會發生什么?每個人都惶恐不安。沒有人知道。如果當時的報告屬實,那么國王本人對此也并沒有真知灼見。他還能說話的時候曾談到他不愿談的繼承問題。有人問:“你會把王國托付給誰?”他答道:“托付給*強者。”據說他還補了一句:“我預見我死后會有幾場葬禮競技會。” 佩爾狄卡斯問他希望什么時候給他神的榮耀。他答道:“你們高興的時候即可。”據說這就是亞歷山大*后說的話。 國王的死因與沒有了他的未來一樣不確定。起初人們都說他是自然死亡,但不久關于他被下毒的旁證細節逐漸浮出水面。如此一來,我們就應該問,究竟是誰對國王下了毒手。 亞歷山大之死有兩種解釋,兩者都有史料支撐,都模棱兩可,都如同發誓“如有虛言,天打雷劈”般言之鑿鑿。一種直稱亞歷山大死于謀殺,另一種則說雖然死因復雜,但他是自然死亡的。我們應當相信哪一個?為探究真相,讓我們的故事從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的起點開始——在馬其頓喧鬧不休、危機四伏的宮殿里,一位小王子呱呱墜地……
亞歷山大大帝 作者簡介
英國學者,劍橋大學英語文學專業,曾是諾丁漢·川特大學視覺及表演藝術客座教授,達林頓藝術學院的榮譽教員,目前擔任英國藝術協會的秘書長。擅長羅馬史的寫作,著有多部暢銷作品《西塞羅》《奧古斯都》《哈德良與羅馬之勝利》《羅馬帝國的崛起》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