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1377
- 條形碼:9787559841377 ; 978-7-5598-41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為王璜生主編的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的**本,將拉開該學叢在美術館學深度研究的序列,也將在相關領域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其所關注的對象和使用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能夠為一些公眾熟識的經典案例的闡釋帶來新的角度,另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界將關注點落回基礎性問題,以此借鑒參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助益學科發展,并探討中國藝術博物館如何為其藏品陳列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語言。 ◎ 藝術博物館基礎性研究符合當下學科發展的內在需求。 相較于藝術博物館臨時展覽類型的多元以及科技等新興話題在博物館屆的廣泛討論,當下對藝術博物館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關注相對貧乏,對藏品陳列的策劃和理解較為固化,通常就是將其理解為按照線性歷史發展順序或是以藝術風格流派的分類將藏品展示出來。從藝術博物館學科建設的角度來說,特別是還沒有成型的中國藝術博物館學,要建造一門能夠持續生產知識并對未來的藝術博物館產生有益影響的學科知識系統,一個必要的工作就是夯實基礎,回到藝術博物館的一些基本問題,如藝術博物館的長期陳列。這也成為本書著眼所在,從基礎問題出發,為藝術博物館學學科進一步發展提供助益。 ◎ 更新研究范式將為學科發展提供有效助推。 在對“藏品陳列”這一基礎性問題進行研究時,本書沒有采用常規的研究辦法,而是運用了新博物館學研究的方法,以“有效史”的博物館新史觀重新審視和反思藏品陳列,突破常規的對具體某個時期、某個藝術博物館陳列的研究,將陳列并置在一個跨越時間、地域的范疇中,嘗試打破時間發展和地域分布的一般框架,將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藝術博物館的陳列并置在一起,從陳列目的、策劃理念、展示形式、空間安排等角度對陳列進行重新審視,將呈現趨同性的不同時期、國家的陳列歸類,基于此提煉陳列內在的方法論,以及它如何建立起這一方法論。從學科發展來說,本書的根本即在于對研究對象認識的不斷更新和為此而進行的研究方法與范式的不斷變革。 ◎ 對國內現階段和未來的藝術博物館藏品陳列策劃與實施提供助益。 近年來,我國對博物館藏品(文物)的研究展示愈發重視,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重視文物工作,2016的指示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指示中還特別提出藏品要惠民利用。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自2013年起推出以年為單位的藝術博物館藏品精品展出季項目,扶持各藝術博物館在研究藏品的基礎上策劃優秀展覽,在2019年新的通知中還首次提及鼓勵“各館以此為基礎舉辦長期陳列”。在國家鼓勵的政策背景下,一些還沒有藏品陳列或規模較小的藝術博物館都在陸續開展和擴大藏品陳列這項工作。而本書中所分析的大量藝術博物館如何根據變化中的時代環境來調整策劃藏品陳列的案例以及其背后折射的理論邏輯,將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和經驗上的助益。
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 內容簡介
以藏品構成的陳列是藝術博物館的基石和靈魂所在,在藝術史視覺呈現和美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首先結合前藝術博物館時代的珍奇屋理念和國際藝術博物館的具體實踐分析陳列模式的思想來源、建構及應用歷史,進一步結合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陳列案例分析這一模式如何應對現代藝術發展和多樣化的文化研究對其造成的內外沖擊,以及陳列在應對中通過自我思辨*終形成方法論的過程。*后將這一方法論應用到中國藝術博物館語境中,從中國20世紀早期至今的陳列實踐案例出發,探討中國的藝術博物館應用和變化方法論來適應本土情況的過程。
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 目錄
分卷序
緒論
**章 陳列:珍奇屋的“財富”
**節 建構與認識世界的知識體系
第二節 “科學”分類和實證
第三節 空間的儀式化、權力化雛形
小結與思考
第二章 建構陳列模式:藝術史正典、意識形態與空間權力
**節 藝術史正典與陳列模式
第二節 陳列模式的隱形支撐:意識形態
第三節 空間權力與陳列模式
小結與思考
第三章 對陳列模式中藝術史正典的思辨:從歷史觀轉移與結構主義入手
**節 動搖陳列模式的現代歷史觀
第二節 現代歷史觀視野下的專題陳列實踐
第三節 結構主義與專題陳列的意義生成
第四節 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的專題陳列實踐
小結與思考
第四章 對陳列模式中意識形態的思辨:多元文化的介入
**節 多元文化對陳列模式的沖擊
第二節 陳列對多元文化的“增加”
第三節 陳列對多元文化的“策劃”
小結與思考
第五章 對陳列模式中空間權力的思辨:差異性與公共性
**節 空間權力的偏移及其原因
第二節 對藏品和展示的解放
第三節 對參與性和體驗性的加強
第四節 “新”的陳列和“新”的空間
小結與思考
第六章 中國藝術博物館的陳列及其方法論
**節 中國藝術博物館發展歷程中的特征
第二節 始終存在的陳列
第三節 20 世紀早期陳列:對國際陳列模式的學習
第四節 新時期陳列:國際陳列模式的本土化
第五節 新世紀陳列:對本土模式的思辨
小結與思考
結語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后記
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 節選
分卷序 在中國,就博物館的藏品陳列做相關研究,應該還是有不少的。這是因為,博物館的陳列,一直以來都是博物館工作及理論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博物館以歷史的敘說、藏品的呈現、知識的建構為重,自然,長期陳列也就是它們*主要倚重的方法與形式了。在歐美,“博物館”(Museum)的指稱多用于那些以藝術的形態與歷史為主線處理藝術收藏的博物館,而其他分類的博物館則一般會冠以特指分類的名稱,如“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技博物館”“戰爭博物館”等,并且即便在分類博物館中,以視覺為主導的藝術方式也往往會伴隨而行,涉及物品的選擇、陳列的形態及空間的呈現等各方面。不過,在中國,其情況與歐美有顯著不同:“博物館”首先是一個大類型,涵蓋歷史、科技、自然等,而藝術,更確切地講是美術,則被冠以“美術館”的統稱,多與“博物館”分列而論。在現實中,國內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分別由不同的主管機構——文物部門與藝術部門來區分管理,在國家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差異,這就致使在藝術界及大眾認知里,中國的美術館與博物館仿佛是兩回事。在中國的美術館歷史和現實中,藝術史的“陳列”幾乎沒有較穩定地實現與存在過,更毋寧談“長期陳列”及其模式與相關方法論的建構和衍變了。因此,我們也就很難來對美術館“陳列”“長期陳列”做深入研究。而劉希言博士的《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課題,專題性地針對國內外藝術博物館的陳列方法論展開歷史追溯、理論思辨及現實思考,可以說是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為具體的切入口與路徑。 劉希言的研究來自她長期對博物館,具體一點是對藝術博物館陳列問題的關注、考察與思考。她在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研讀期間,得到博物館學專家與藝術史家李軍教授的指導,對北京地區的藝術博物館陳列現狀展開過大量調研,以此形成了她的碩士學位論文。之后,她進入美術館工作,持續性地參與收藏與陳列、藏品與研展等議題的寫作。在她攻讀“美術館學研究”博士學位時,提出對藝術博物館陳列的方法論進行系統研究,我作為導師,深知她具有推進這一課題的能力:一則因為長時段的調研準備、一手材料和工作經驗使她積累了大量素材;二則在于多年美術館學理論的浸潤也為她奠定了厚實的知識基礎與開闊的學術視野。我深感,這一針對藝術博物館陳列模式及方法論的研究,將可能對中國的新美術館發展與新美術館學研究產生實踐和學術上的雙重意義,值得期待。
新美術館學研究叢書: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 作者簡介
劉希言,202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獲藝術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建構與思辨:藝術博物館陳列方法論研究》獲中央美術學院2020屆優秀畢業論文獎。職稱: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美術館學研究、展覽策劃研究、青年藝術研究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