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9年第2期·總第19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17116
- 條形碼:9787010217116 ; 978-7-01-02171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9年第2期·總第19輯 內容簡介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是由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叢刊,現已被收錄為CSSCI來源期刊(集刊類),自2020年起改為季刊。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以關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動態,加強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為宗旨,歡迎海內外專家學者賜稿。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學術性和思想性并重,倡導從哲學、社會學、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和文藝批評等專業的角度展開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9年第2期·總第19輯 目錄
對形而上學的沉思(節選)
論社會科學的邏輯
阿多諾論社會科學的邏輯——從“實證主義爭論”切入
社會事實何種程度上是藝術的一種特性?——從阿多諾美學思想出發的一個考察
反對表征主義:德勒茲的自在差異與阿多諾的非同一性概念辨析
阿多諾與現象學
私人存在與現代倫理生活的可能性——對《*低限度的道德》的重新考察
欲力操縱與情感救贖——論《啟蒙辯證法》的情感批判理論
二、資本批判與經濟學哲學研究
本雅明對歷史主義線性時間觀的批判與重構
價值形式與社會形式——阿瑟“新辯證法”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從交換習性看馬克思的價值形式理論——《資本論》的有關分析及其討論
論交換行為抽象基礎上的自然科學認識論——《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對商品交換的闡釋
立足資本邏輯的近代主義批判——日本宇野弘藏馬克思主義理論初探
卡爾·波蘭尼對于復雜社會里的自由的探索
三、社會理論與政治哲學研究
“政治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緣起、代際發展與理論意義——訪喬治·科米奈爾教授
公平是一種社會燃素嗎?——對恩格斯《論住宅問題》中交換公平的爭論的解讀
自然、自主與認同:情感再奠基的三個維度——對馬克思與斯賓諾莎的一種比較
福柯論對自我和他人的治理
時間理論:理解列斐伏爾的另一把鑰匙
關系性身體觀:吉登斯生活政治學的理論基點
何以走出黑格爾法哲學的“過度制度化”?——基于霍耐特承認理論的視角
關于消滅分工的另類思考——論阿里·拉坦西對馬克思分工思想的解讀
四、民族主義專題
民族主義研究的類型學考察
復雜性與民族主義
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大眾傳播的有效性問題研究
主要論文的英文目錄及提要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19年第2期·總第19輯 節選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9)》: 這就賦予這個要求——與形而上學一起從頭開始,或者像通常所說的那樣,對形而上學進行徹底質疑——以誘惑力;并消除失敗的文化用來掩蓋其罪責和真理性的幻想。但只要這個所謂消除滿足于完好無損的基礎層面的渴望,那么它就剛好與自夸要消除的文化結成了同盟。在法西斯主義者激烈地反對解構性的文化布爾什維主義時,海德格爾則令人尊敬地將解構當作滲透進存在中的活動。文化批判與野蠻并非沒有一致性。這在實踐中迅速得到了檢驗。那種試圖擺脫圍繞著它的、被中介的文化因素之形而上學權衡,否定了其所謂純粹范疇與社會內容之間的關系。對社會的無視,鼓勵形而上學以現存形式繼續生存;相反,這種現存形式又阻礙著真理性認識及其實體化。純粹原始經驗的偶像完全像文化上被預選的東西一樣,是選錯了的、作為存在的東西之范疇資源。唯一的出路是,在它們的中介性中從兩個方面加以規定:作為廢物之覆蓋的文化;與作為絕對的文化要求(它必須在所有的變化中始終保持自身)之投射的自然,即使它將自身視為存在之基石。甚至死亡經驗也不足以作為*終的、無可懷疑的東西,作為笛卡爾曾經從無效的“思維”中推演出來的類似于形而上學的東西。 死亡形而上學無論是退化為對英勇死亡的宣告。還是退化為“人必有一死”這種顯然是純粹無聊的重復,其全部意識形態之惡或許奠基于這個事實中:人的意識至今都持續性地虛弱,以至于難以承受死亡經驗,或許根本不能接受這種經驗。任何公開地、自由地對待客體的人的生活,都不足以完成在每個人的精神中作為潛在的東西而存在的東西;生命與死亡彼此分離開來。那些給予死亡以意義的反思像同語反復的反思一樣無濟于事。人的意識越多地擺脫動物性并成為固定的、在形式上持久的,它就越固執地反對所有使它懷疑自身永恒性的東西。 “主體似乎是不可丟棄的”,這種欺騙與主體歷史地提升為精神是交織在一起的。早期財產形式與想消除死亡的神奇的實踐疊合在一起,人的所有關系越是完全地為財產所決定,理性就越像從前的儀式一樣固執地去驅走死亡。在*終階段上,死亡本身在絕望中成為財產。死亡形而上學的拔高解除了死亡經驗。流行的死亡形而上學不過是社會對下述事實的無力的安慰:通過社會變化使人們失去了對他們來說曾經應該忍受的東西即死亡,失去了死亡與生命從根本上說如史詩般統一的感受。 即使這種感受也只想用老年人和生活富足者的疲倦來美化死亡支配。生活富足者因此敢于去死,因為他們從前艱難的生活甚至不是生活,因為生活給予他們自身的力量還不足以抵抗死亡。但在社會化的社會中,在社會內部不可逃脫的密網中,人們只是將死亡感受為一個外在于、異于他們的東西;而沒有關于死亡與他們的生命具有通約性的幻想。他們不能接受“他們一定要死”這個事實。與之相聯的希望,是反常的、破碎的:正是因為死亡不能構成此在的整體,就像在海德格爾那里一樣,只要這個人不是愚鈍的,他就會將死亡及其征兆,即疾病,體驗為異質的、異于自我的。 人能夠靈活地對此進行論證,即自我不過是與死亡相對立的自我保護原則,因而自我不能被“它本身就是自我”的意識所吸收。但這個意識經驗很少支持這種觀點。面對死亡,意識經驗并不必然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采取抗拒姿態。“凡是存在的就一定要滅亡”,黑格爾的這個學說幾乎不為主體所確認。即使對那些已經覺察到身體虛弱癥候的老年人來說,“人總是要死的”這個事實似乎更表現為一種由自己的身體引發的偶然事件,具有與今天典型的外在的事故同樣的偶然性特征。 這就強化了與客體優先性見解相對立的思辨:精神是否不擁有獨立的、未混合的要素。恰恰當精神未吞噬所有這些要素并從自身出發再生產“死期至矣”時,這種要素才是自由的。自我保護的興趣無論多么騙人,如果沒有這種要素就幾乎不能解釋(如康德珍視的)靈魂不朽觀念的抵抗力。但正如在衰老的個體中一樣,在類的歷史中那種抵抗力似乎也下降了。在曾經許諾要驅趕死亡的、(早已被秘密認可的)客觀宗教衰落之后,死亡今天徹底變成了完全異化的東西,因為從根本上說它是通過社會決定的連續性經驗衰落而變成的。 越多的主體越少地生活,死亡就越突然、越恐怖。從字面上看,死亡使主體變成了物。這使主體覺察到它們永久的死亡、物化,以及由它們共同的過失而造成的關系。文明對死亡的整合,沒有戰勝死亡的力量,也沒有在死亡面前可笑的、裝模作樣的對待死亡的力量。這種整合形成了對商品交換社會之笨拙的、嘗試性的社會反應,它試圖堵住商品世界敞開的*后一個漏洞。 死亡與歷史,尤其是個體范疇的集體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星叢。個體,例如哈姆雷特,曾經從死亡的不可避免性的朦朧意識中推導出來死亡的絕對本質。這樣,個體就與整個市民社會的定在結構一起毀滅。被毀滅的是一個自在的或許甚至是自為的虛無。因此,面對死亡是持久的恐慌。除了通過死亡壓抑之外,再也無法平息這種恐慌。這種絕對的死亡,或者說。作為生物學上的原現象,不能從歷史的纏繞中抽出來。所以,承載死亡經驗的個體更多的是歷史范疇。“死亡總是一樣的”,這個說法既是不真實的又是抽象的。意識容忍死亡的方式,連同具體條件都是變化的,就像一個人的死亡歸根到底是肉體的死亡一樣。 ……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