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6125
- 條形碼:9787214266125 ; 978-7-214-26612-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本書特色
在這部趣味盎然且文筆極佳的著作中,何復平教授摹繪了宋代知識精英看待佛教和僧團制度的多個復雜面向,以及文人們在個人寫作中表達出來的一系列遠超佛寺意義之上的觀點和批評。對于近年來從社會史考察宋代文人階層和士大夫佛教的研究來說,此書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并且它也提供了一種此前學界從未嘗試過的研究方法。 ——莫舒特(Morten Schlütter),愛荷華大學,《中國歷史評論》何復平教授選擇這個主題進行研究,本身就證明了作者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本書中,作者引用了豐富的文獻資源,其中注釋約占全書的五分之一,這些都表明這部具有開創性的著作是作者歷經漫長而艱巨的研究而得。閱讀文人的碑記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更不要說對它們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研究了。總的來說,這是個工程浩大的項目,但作者卻巧妙而熟練地完成了它。 ——黃啟江,霍巴特和威廉姆史密斯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本書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的經典作品,選取“寺院碑記”這一獨特視角來研究唐宋之際文人的佛教觀出現了哪些變化,考察世俗社會的知識精英對佛教的態度。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內容簡介
文人士大夫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頗為獨特,比起統治階層和普通民眾,這一群體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書是對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統考論。作者從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篩選出相關的寺院碑記,將其歸攏到不同的問題之下,從多個方面綜合呈現這一群體的佛教觀。貫穿于其中的主線是在唐宋之變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對佛教的看法出現了哪些重要變化、為何出現這樣的變化。書中強調,思想史研究的標簽化容易給人造成宋代理學昌盛、佛教邊緣化的印象,但事實上,佛教在宋代遠沒有被推到中國文化的邊緣,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目錄
目錄
致謝
引言 信仰、碑銘與黃庭堅的去世
**章 唐代的視域
第二章 護持信仰
第三章 帝國與寺院
第四章 不良的形象與美德的典范
第五章 個人生活
結論
參考文獻
譯后記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節選
引言 信仰、碑銘與黃庭堅的去世 黃庭堅去世于公元1105年陰歷九月三十日,享年六十歲。同時代的文人以及后世的學者都尊他為北宋時期(960—1127)*偉大的詩人和書法家之一。不過,黃庭堅的去世卻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他是死于被貶的途中——毒瘴之地宜州,此處大概在今天廣西境內。黃庭堅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在新黨重新當權以后,他遭到了新黨的報復,成為變法的犧牲品。與此同時女真族則在今天的河北省和東北地區建立了金朝(1115—1234),并將他們的勢力延伸到黃河流域。因此,后來南宋(1127—1279)的文人都將黃庭堅視作殉道者。 黃庭堅之所以被貶,并不是因為個人腐敗或提出了令人反感的政治主張,而是因為他在一篇文章里批評朝政。這篇文章寫于1102年,是為江陵某寺院的佛塔重建所撰。在此之前(1095年),他曾在該寺住過一段時間,該寺的住持請他寫一篇碑文,他欣然應許。他的文集類似于其他宋代學者的文集,包含了很多與佛教相關的作品,諸如高僧大德的墓志銘、僧人詩文的序跋、有關佛寺的記文,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黃庭堅以居士自處,常與各地僧人交游。在那篇為江陵某寺院所寫的碑文里,為了更能體現江陵地區的文化底蘊,他以當地的歷史開篇,而在*后則是以寺院住持的功德收尾。 在此文中,黃庭堅的一些評論觸怒了某些人。該寺的一處佛塔原是為了紀念唐代的僧伽大師,這位高僧在宋代很受尊崇。僧伽大師的聲望以及當地人對重修佛塔的期待,促使黃庭堅在文章中聯想到佛教和文人的關系,以及寺院繁榮和國家昌盛之間的關系: 僧伽本起于盱眙,于今寶祠遍天下,其道化乃溢于異域,何哉?豈釋氏所謂愿力普及者乎? 儒者常論一佛寺之費,蓋中民萬家之產,實生民谷帛之蠹,雖余亦謂之然。然自余省事以來,觀天下財力屈竭之端,國家無大軍旅勤民丁賦之政,則蝗旱水溢,或疾疫連數十州。此蓋生人之共業,盈虛有數,非人力所能勝者耶? 然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常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內,則于世教豈小補哉!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何復平(Mark Halperin),美國漢學研究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教授,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時期的文人文化,尤其關注文人和佛教、道教的關系問題。目前正開展《菽園雜記》的翻譯和研究工作,未來將關注宋明時期的父權制度。 譯者簡介 葉樹勛,男,1983年生,廣東河源人。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道哲學、出土簡帛思想,在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編有《朱右白文存》《楊鴻烈文存》。 單虹澤,男,1991年生,天津人。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宋明理學、比較哲學,在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