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數字攝像技術與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45394
- 條形碼:9787312045394 ; 978-7-312-04539-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字攝像技術與藝術 內容簡介
本書由淺入深地講述了數字攝像的基礎理論知識及相關技術技巧,按照關鍵詞編排形式,把系統的理論細分為簡明實用的知識點,兼顧技術和藝術兩個維度,包含“攝像成像原理”“攝像器材”“攝像曝光”“攝像操作要領”“攝像鏡頭語言”“攝像構圖”“攝像用光”“攝像分鏡”等章節,在具體表述時,結合相關影視作品進行“影視案例分析”,在書末,結合作者所拍攝的微電影開展“實踐案例展示”。全書知識脈絡清晰,知識點遞進合理,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數字攝像圖書。
數字攝像技術與藝術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攝像成像原理
1.1 光學成像
1.1.1 小孔成像
1.1.2 凸透鏡成像
1.1.3 人眼成像
1.1.4 視覺殘留
1.2 可見光
1.2.1 光譜
1.2.2 三基色與色彩搭配
1.2.3 照度與亮度
1.3 空間透視
1.3.1 線條透視
1.3.2 空氣透視
1.3.3 混合透視
1.4 電子顯像
1.4.1 圖像
1.4.2 像素
1.4.3 分辨率
1.4.4 數字顯像
1.5 影視案例分析:《火車進站》
第2章 攝像器材
2.1 攝像器材的種類
2.1.1 攝像機
2.1.2 照相機
2.1.3 智能手機
2.2 攝像器材的品牌與選擇
2.2.1 日系品牌
2.2.2 歐美品牌
2.2.3 國產品牌
2.2.4 器材的選擇
2.3 攝像機的構造
2.3.1 外形構造與功能構造
2.3.2 感光元件
2.3.3 取景系統
2.3.4 控制單元
2.3.5 拾音話筒
2.3.6 存儲介質、供電裝置與拓展接口
2.4 影視案例分析:《三分鐘》
第3章 攝像曝光
3.1 曝光的三種情形
3.1.1 色階
3.1.2 曝光準確
3.1.3 曝光不足
3.1.4 曝光過度
3.2 曝光“鐵三角”
3.2.1 光圈
3.2.2 快門
3.2.3 感光度(增益)
3.2.4 “鐵三角”與干預曝光
3.3 色溫與白平衡
3.3.1 色溫
3.3.2 白平衡
3.3.3 自動白平衡與手動白平衡
3.3.4 黒平衡
3.4 影視案例分析:《另一只》
第4章 攝像操作要領
4.1 操作步驟
4.1.1 攝前
4.1.2 攝中
4.1.3 攝后
4.2 操作要領
4.2.1 穩
4.2.2 平
4.2.3 準
4.2.4 勻
4.2.5 留
4.2.6 快
4.3 持機姿勢
4.3.1 無支撐持機技巧
4.3.2 肩扛式
4.3.3 手持式
4.4 影視案例分析:《歸途列車》
第5章 攝像鏡頭語言
5.1 對焦語言
5.1.1 移焦
5.1.2 跟焦
5.1.3 虛焦與泛焦
5.2 焦距語言
5.2.1 等效焦距
5.2.2 超廣角與廣角
5.2.3 中焦與中長焦
5.2.4 長焦與超長焦
5.3 固定鏡頭語言
5.3.1 景別
5.3.2 高度
5.3.3 方向
5.3.4 視點
5.4 運動鏡頭語言
5.4.1 推
5.4.2 拉
5.4.3 搖
5.4.4 移
5.4.5 特殊的鏡頭運動
5.5 幀率語言
5.5.1 升格
5.5.2 降格
5.6 影視案例分析:《超級工程(第二季)·中國車》
第6章 攝像構圖
6.1 構圖的三大元素
6.1.1 主體
6.1.2 陪體
6.1.3 環境
6.2 構圖的六大方式
6.2.1 中心式
6.2.2 對稱式
6.2.3 對比式
6.2.4 導線式
6.2.5 三分式
6.2.6 框架式
6.3 構圖的三大原則
6.3.1 主題原則
6.3.2 行動原則
6.3.3 審美原則
6.4 影視案例分析:《源代碼》
第7章 攝像用光
7.1 攝像用光的種類
7.1.1 光的來源
7.1.2 光的品質
7.1.3 光的冷暖
7.1.4 光的方向
7.1.5 光的高度
7.2 攝像布光
7.2.1 布光光線的功能類型
7.2.2 布光的原則
7.2.3 布光的基本方法
7.3 影調
7.3.1 亮調與暗調
7.3.2 硬調與軟調
7.3.3 中間調
7.4 影視案例分析:《雪國列車》
第8章 攝像分鏡
8.1 分鏡頭與蒙太奇
8.1.1 分鏡頭
8.1.2 蒙太奇
8.2 分鏡頭的組合原則
8.2.1 基調統一和動靜過渡
8.2.2 慎用交疊
8.2.3 慎用越軸
8.2.4 避免“三同”
8.3 分鏡頭腳本的產生
8.3.1 簡介
8.3.2 梗概
8.3.3 大綱
8.3.4 劇本
8.3.5 分鏡
8.4 實踐案例展示:《手中筆》
附錄 本書影視案例圖片引用作品列表
參考文獻
后記
前言
第1章 攝像成像原理
1.1 光學成像
1.1.1 小孔成像
1.1.2 凸透鏡成像
1.1.3 人眼成像
1.1.4 視覺殘留
1.2 可見光
1.2.1 光譜
1.2.2 三基色與色彩搭配
1.2.3 照度與亮度
1.3 空間透視
1.3.1 線條透視
1.3.2 空氣透視
1.3.3 混合透視
1.4 電子顯像
1.4.1 圖像
1.4.2 像素
1.4.3 分辨率
1.4.4 數字顯像
1.5 影視案例分析:《火車進站》
第2章 攝像器材
2.1 攝像器材的種類
2.1.1 攝像機
2.1.2 照相機
2.1.3 智能手機
2.2 攝像器材的品牌與選擇
2.2.1 日系品牌
2.2.2 歐美品牌
2.2.3 國產品牌
2.2.4 器材的選擇
2.3 攝像機的構造
2.3.1 外形構造與功能構造
2.3.2 感光元件
2.3.3 取景系統
2.3.4 控制單元
2.3.5 拾音話筒
2.3.6 存儲介質、供電裝置與拓展接口
2.4 影視案例分析:《三分鐘》
第3章 攝像曝光
3.1 曝光的三種情形
3.1.1 色階
3.1.2 曝光準確
3.1.3 曝光不足
3.1.4 曝光過度
3.2 曝光“鐵三角”
3.2.1 光圈
3.2.2 快門
3.2.3 感光度(增益)
3.2.4 “鐵三角”與干預曝光
3.3 色溫與白平衡
3.3.1 色溫
3.3.2 白平衡
3.3.3 自動白平衡與手動白平衡
3.3.4 黒平衡
3.4 影視案例分析:《另一只》
第4章 攝像操作要領
4.1 操作步驟
4.1.1 攝前
4.1.2 攝中
4.1.3 攝后
4.2 操作要領
4.2.1 穩
4.2.2 平
4.2.3 準
4.2.4 勻
4.2.5 留
4.2.6 快
4.3 持機姿勢
4.3.1 無支撐持機技巧
4.3.2 肩扛式
4.3.3 手持式
4.4 影視案例分析:《歸途列車》
第5章 攝像鏡頭語言
5.1 對焦語言
5.1.1 移焦
5.1.2 跟焦
5.1.3 虛焦與泛焦
5.2 焦距語言
5.2.1 等效焦距
5.2.2 超廣角與廣角
5.2.3 中焦與中長焦
5.2.4 長焦與超長焦
5.3 固定鏡頭語言
5.3.1 景別
5.3.2 高度
5.3.3 方向
5.3.4 視點
5.4 運動鏡頭語言
5.4.1 推
5.4.2 拉
5.4.3 搖
5.4.4 移
5.4.5 特殊的鏡頭運動
5.5 幀率語言
5.5.1 升格
5.5.2 降格
5.6 影視案例分析:《超級工程(第二季)·中國車》
第6章 攝像構圖
6.1 構圖的三大元素
6.1.1 主體
6.1.2 陪體
6.1.3 環境
6.2 構圖的六大方式
6.2.1 中心式
6.2.2 對稱式
6.2.3 對比式
6.2.4 導線式
6.2.5 三分式
6.2.6 框架式
6.3 構圖的三大原則
6.3.1 主題原則
6.3.2 行動原則
6.3.3 審美原則
6.4 影視案例分析:《源代碼》
第7章 攝像用光
7.1 攝像用光的種類
7.1.1 光的來源
7.1.2 光的品質
7.1.3 光的冷暖
7.1.4 光的方向
7.1.5 光的高度
7.2 攝像布光
7.2.1 布光光線的功能類型
7.2.2 布光的原則
7.2.3 布光的基本方法
7.3 影調
7.3.1 亮調與暗調
7.3.2 硬調與軟調
7.3.3 中間調
7.4 影視案例分析:《雪國列車》
第8章 攝像分鏡
8.1 分鏡頭與蒙太奇
8.1.1 分鏡頭
8.1.2 蒙太奇
8.2 分鏡頭的組合原則
8.2.1 基調統一和動靜過渡
8.2.2 慎用交疊
8.2.3 慎用越軸
8.2.4 避免“三同”
8.3 分鏡頭腳本的產生
8.3.1 簡介
8.3.2 梗概
8.3.3 大綱
8.3.4 劇本
8.3.5 分鏡
8.4 實踐案例展示:《手中筆》
附錄 本書影視案例圖片引用作品列表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