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司馬懿:三國頭號偽裝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3767
- 條形碼:9787205103767 ; 978-7-205-1037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司馬懿:三國頭號偽裝者 本書特色
司馬懿一生小心謹慎、步步為營、求存為上,憑借長壽和與曹丕交好的機遇一步步攀登到權力的層,這對于一個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的人來說實屬不易。讓我們跟隨本書領略司馬懿傳奇的一生……
司馬懿:三國頭號偽裝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歷史人物傳記,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謀家,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的司馬懿。司馬懿既是曹魏王朝的開國功臣,又是曹魏王朝的掘墓人;他既是精于詭詐權謀的政治高手,又是善于用兵的軍事奇才;他的一生經歷了兩朝七帝,做為“時間的朋友”,他*終開創了自己的宏圖霸業。他就是三國的頭號偽裝者。后世人對司馬懿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個無恥的野心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有人說他是偉大的政治家,拉開了三國一統的序幕,歷史上備受爭議的司馬懿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本書將為您娓娓道來。
司馬懿:三國頭號偽裝者 目錄
序言……001
**章 生逢亂世的司馬懿
一、投胎是門技術活兒……002
二、精心設計的政治格局……004
三、你死我活的斗爭……008
四、顛沛流離的少年……014
第二章 執著的老板曹操
一、曹操的崛起……018
二、曹操的橄欖枝……027
第三章 “打工人”司馬懿
一、赤壁之戰……036
二、司馬懿升職記……039
三、關中易得,東吳難求……042
四、建國稱公……046
五、得隴望蜀……050
第四章 艱難的帝王路
一、權臣篡位有多難……056
二、司馬懿的勸進……059
三、曹丕吃肉我喝湯……065
四、漢中之戰……069
五、神機妙算司馬懿……073
第五章 火速躥升的司馬懿
一、曹丕上位……081
二、九品中正制……086
三、初掌兵權……092
四、托孤重臣……098
第六章 曹叡的開局
一、孫權集團的反擊……106
二、四大輔臣排座次……111
三、平定孟達之亂……115
四、諸葛亮首次北伐……121
第七章 大將軍之路
一、孫權的皇帝夢……126
二、曹休隕落……130
三、接二連三的北伐……134
四、四路伐蜀……137
第八章 御蜀平遼
一、四次北伐……143
二、五次北伐……150
三、遼東割據的由來……158
四、一年平遼……163
第九章 權臣之路
一、魏明帝的心思……169
二、魏明帝托孤……173
三、曹爽的失敗根源……177
四、高平陵之變……182
五、嗜血的晚年……185
附錄……191
后記……194
司馬懿:三國頭號偽裝者 節選
一、投胎是門技術活兒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的著名權臣,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東漢末年出生于河內郡的一個世家大族。據史料記載,司馬懿的先祖是跟隨項羽滅秦的司馬卬,秦滅以后,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封地在河內郡,從此司馬家世代居住在此地。西漢時期,司馬家并不顯赫,到了東漢時期,司馬家逐漸發展成了門閥士族。雖然此時河內司馬家還比不上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那么顯赫,但也混成了累世郡守的高官世家。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官至左馮翊,曾祖父司馬量官至豫章郡太守,祖父司馬儁官至潁川郡太守,父親司馬防官至京兆尹。也就是說,從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開始算起,到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這一代,司馬家連續四代都做到了郡太守級別的高官,其家族不可謂不顯赫。司馬家到了司馬懿這一代,家族人丁也十分興旺,司馬懿兄弟共有8人,從大到小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俱知名,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故時號“八達”。據說,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對待兒子們的家教很嚴格。在兒子們弱冠之后,司馬防仍然要求他們“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可見司馬家的家風之嚴。也許正是司馬家嚴格的家風,幫助司馬家在后來的亂世中成就了偉業。 司馬懿出身于四世郡守的家庭,在當時屬于典型的門閥士族階層,能生在這樣的家庭里,不得不說司馬懿的投胎技術相當的高超。這樣的家世放在今天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牛氣沖天的官二代了,但在東漢中后期的上層社會也并不稀奇,因為東漢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門閥士族異常強大的社會,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就是依靠豪強地主起家的。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到了東漢后期,東漢的各級政府幾乎已經被門閥士族把持了,他們通過姻親、師生等裙帶關系相結為朋黨,將權力和官位私相授受,相互舉薦提攜對方的子侄,壟斷了官場資源。此時,東漢選拔官員的察舉制和征辟制幾乎已經成了官二代們的專屬游戲了。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階層已經固化了,平民階層的晉升通道幾乎被堵死了。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出身于累世郡守家庭的司馬懿,可以說從出生開始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后來司馬懿出仕做官那就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二、精心設計的政治格局 司馬懿出生于東漢光和二年(179),正值漢靈帝在位時期。先說一下當時的政治背景。前面已經說了,東漢中后期的官場已經是袁紹家族、司馬懿家族,這樣的門閥士族橫行的官場了,面對這種情況,東漢的皇帝們是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的,因為日益膨脹的門閥士族集團,會嚴重地削弱皇權。照這樣發展下去,官員的提拔任用,首先是血統說了算,而不再是皇帝說了算。門閥士族們如果再團結成鐵板一塊,整天結黨串聯,甚至私下成立政治團體,大搞江湖幫派的那套把戲,選出什么“三君”“八俊”“八顧”“八廚”等大佬作為話事人和代言人,再通過操縱輿論,暗箱操作等手段干涉朝廷的重大人事任命,那任何皇帝面對這些所作所為,恐怕都會憂心忡忡地睡不好覺的。長此以往,帝國的諸多政治、軍事資源都會流進門閥士族集團的手中,皇帝之所以能控制朝臣、發號施令,只是因為手里掌握著龐大的軍政資源,如果皇帝喪失了這些資源,那就是個任人擺布的傀儡了。皇權一旦被架空了,誰能保證西漢末年王莽篡漢的戲碼不會在東漢重演? 出于維護皇權的需要,皇帝必須要想方設法制衡門閥士族集團,于是東漢早先的皇帝們精心設計出了一種政治格局,那就是大力扶持重用宦官集團,賦予內廷的宦官集團足夠的軍政權力,讓內廷的宦官集團和外廷的門閥士族集團相互制衡,利用宦官集團來遏制門閥士族集團野蠻生長,這樣才可以保持皇權的神圣和權威。在我們的傳統史書里,宦官群體大多數都是一群沒知識沒文化、又愚蠢又貪婪的人,可東漢中后期的皇帝們就是一個比一個昏庸,一個比一個無腦,偏偏就要信任重用這群人。其實真正的政治哪有那么簡單,皇帝之所以堅持偏袒信任宦官集團,除了因為宦官群體沒有威脅皇權的實力之外,更因為宦官群體跟門閥士族集團有著天然不可逾越的鴻溝。能讓孩子從小就進宮當太監的家庭肯定不可能是門閥士族,可以說,宦官群體基本都來自窮苦的平民子弟。既然通過正規的察舉制進入官場的通道已經被堵死了,那進宮做太監就成了貧民子弟進入官場的唯一通道了。形象點兒比喻,有《易筋經》可練,那沒人會選擇去練《葵花寶典》,問題是普通人沒機會練《易筋經》,那就很難抵擋《葵花寶典》的誘惑了。 只要進宮加入了宦官隊伍,這些貧民子弟就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資源。經過篩選,他們當中比較優秀的都會受到良好的教育,畢竟他們當中的佼佼者將來會給皇帝做機要秘書。可以想象,能夠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宦官那一定是有一流的政治才能,否則宦官集團又拿什么跟外廷那些有知識、有文化、有謀略、有膽識的門閥士大夫集團斗智斗勇呢?只不過承認宦官的優秀對門閥士族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門閥士族們寫的傳統史書中,宦官多是負面形象。 可以想象,一旦貧民出身的宦官們出人頭地,自然也會大力拔擢自己的親友出仕做官,拉攏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在政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必然會損害門閥士族的利益。面對這種情況,門閥士族集團自然不會無動于衷。本來他們就鄙視出身低賤的宦官群體,大儒董仲舒早就說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意思是像士族們,天生就是當官的料,自然就應該是指點江山、教化萬民的,而那些出身低賤的人們天生就應該是為了吃上一口飽飯而每天努力忙碌掙扎,保持著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狀態。 在門閥士族們看來,一群出身低賤又心理扭曲的宦官們居然爬到了門閥士族的頭上頤指氣使,宦官的親屬們居然來跟門閥士族子弟搶官職,這還有天理嗎?化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說,那就是我家幾代人的積累,憑什么輸給你這一刀宮刑之人? 所以一旦有機會,門閥士族們就會瘋狂地打擊宦官集團及其親屬爪牙,其中的激進派更是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寧可觸犯法律也要千方百計地打擊宦官集團和他們的親屬爪牙。據史書記載,士族黨中名稱“八俊”的李膺做河南尹時,誅殺已經獲得大赦的張成父子(太監爪牙);李鷹做司隸校尉時,直接沖到太監張讓家中,抓捕張讓的弟弟張朔,審訊之后誅殺;廷尉馮緄直接把大太監單超的弟弟、山陽郡太守單遷打死在獄中;大司農劉祐沒收中常侍蘇康、管霸購買的大批房地產;東海國宰相黃浮誅殺大太監徐璜的弟弟、下邳令徐瑄全家;太原郡太守劉瓆也是在朝廷大赦令之后,將宦官小黃門趙津誅殺;南陽郡太守成瑨做得更絕,他下令逮捕了宛城富商張泛(太監親屬),恰逢朝廷頒布大赦天下令,成瑨根本不予理會,將張泛及其宗族、賓客二百余人,全部處死,事后方才奏報朝廷。類似的這種事情數不勝數,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總而言之,門閥士族集團為了打擊宦官集團,不惜枉顧皇帝詔令,不惜違反國家法律,不惜草菅人命,這樣的打擊行動絕對超出了正常的執法范圍,可以稱得上是無法無天了,漢桓帝劉志為此龍顏大怒,于是大批的涉事官員被罷官下獄,同時把這些官員禁錮終身(終身不得做官),這就是東漢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次黨錮之禍。 當然了,可以想象,宦官及其親屬爪牙們也肯定不是啥善男信女,作為政治暴發戶,他們往往更會為非作歹、違法犯罪,門閥士族跟他們相比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本來只是雙方的權力斗爭,但在士大夫集團的筆下被描述成了正義和邪惡的斗爭。其實當時東漢的官場可以說是天下烏鴉一般黑了,當時有一首童謠充分表達出了底層人民群眾對東漢官場丑態的不滿:“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就是東漢官場的真實寫照。 總而言之,從維護皇權的角度出發,東漢中后期的皇帝們必須要打壓門閥士族們的囂張氣焰,所以才會不斷支持宦官們反擊門閥士族集團。為了保證皇權穩固,東漢的皇帝們會賦予宦官集團很大一部分的軍政資源,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這點并不會因為帝國皇帝的更換而改變,也不是權臣能夠輕易改變的。這使得宦官集團始終保持有抗衡門閥集團的實力,也是東漢諸多的小皇帝們在成年之后能夠依靠宦官集團的支持打倒權臣翻盤成功的基礎。 三、你死我活的斗爭 漢靈帝劉宏是東漢*后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漢靈帝的前任皇帝是漢桓帝劉志,漢桓帝正是依靠宦官集團的力量才把不可一世的權臣梁冀打翻在地的。漢桓帝沒有子嗣,永康元年(167)十二月漢桓帝駕崩之后,外戚竇武擁立了12歲的解瀆亭侯劉宏即位,即漢靈帝。也就是說漢靈帝在即位前并不是諸侯王,甚至連縣侯鄉侯也夠不上,只是一個小小的亭侯,通俗點兒說就是享受一個村子賦稅的貴族。漢靈帝跟漢桓帝的血緣關系比較疏遠,原本帝位是輪不到他的,因為漢桓帝雖然沒有兒子,但是有親弟弟,外戚竇武放著漢桓帝的親弟弟不立,而擁立劉宏為帝實在說不上什么大公無私。雖然后來的史書把竇武吹上了天,使竇武以一副大公無私的忠臣形象存于史冊,但實際上竇武擁立劉宏為帝,無疑是因為劉宏年紀幼小,同時又跟先帝血緣疏遠、爵位不高。很明顯劉宏的政治實力薄弱,沒什么根基班底,這跟上一位外戚權臣梁冀放著“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不立,反而擁立15歲的蠡吾侯劉志為帝,在本質上也沒什么區別。諷刺的是,梁冀在史冊上是大奸大惡大反派的形象,竇武在史冊上卻是疾惡如仇的大忠臣形象。 更為嚴峻的是,12歲的漢靈帝劉宏剛剛即位,屁股還沒坐熱,竇武就和士族領袖陳藩謀劃要一舉鏟除內廷的宦官集團,清除宦官參政。不料事情泄露,宦官集團當機立斷,先發制人,派人搜捕竇武。竇武得到消息趕緊逃到了軍營中,組織士兵反擊宦官集團。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軍營中的士兵們根本不聽竇武的命令,紛紛向宦官集團倒戈投降,竇武走投無路只好自殺,士族領袖陳藩也因此被殺。從這次事件也能看出,宦官集團手中掌握著豐富的軍政資源,并在軍隊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威望。可以預料,假使竇武和陳藩的謀劃成功,鏟除了宦官集團,那東漢的先皇帝們精心設計的內廷宦官和外廷士族兩派相互制衡的權力平衡就會被打破,門閥士族領袖外戚竇武自然就可以大權獨攬,到時候估計漢靈帝將難逃淪為傀儡的命運,因為一旦宦官集團被打倒并喪失了軍政資源,皇權將失去*后的屏障,漢靈帝的下場也未必會比他兒子漢少帝劉辯強到哪兒去,而竇武也未必不會是下一個王莽。 別看竇武被士族集團捧為“三君”之首,一副道德君子的模樣,但別忘了,王莽在篡位之前也是個道德楷模啊,雖然竇武、陳藩等人口口聲聲都說鏟除宦官集團是要替天行道,但看看東漢歷史上的那些從外戚手里奪權翻盤成功的小皇帝們,哪個不是靠著宦官集團的力量才完成的?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漢靈帝死后,宦官集團被袁紹等人徹底打倒,喪失了所有軍政資源,于是漢少帝和漢獻帝都再也沒能從權臣手里奪權翻盤成功,他們兩個一個被權臣殺害,另一個一生都被各路權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果把時間軸再拉長一些,看看后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個傀儡小皇帝們,那時確實沒有宦官專權再出現了,宦官們也不再擁有軍政資源了,結果就是再也沒有一個傀儡小皇帝能翻盤奪權成功,于是他們一個又一個地被權臣廢黜或者殺害了。從皇權的角度來考慮,東漢的皇帝們讓宦官集團擁有巨大的軍政權力,雖然有很多弊端,但這未嘗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選擇。 漢靈帝時期的這次外戚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的激烈斗爭,導致了第二次黨錮。這次宦官集團不再手軟,對門閥士族痛下殺手,此次打擊力度要比**次黨錮大得多,共有幾百名官員因此喪命,大批激進的門閥士族官員被免官并禁錮終身。這次打擊之后,門閥士族和宦官集團的矛盾越發嚴重,雖然宦官集團暫時占據了上風,但是門閥士族有著強大的社會基礎,漢靈帝還要依賴門閥士族這些地方豪強維持基層統治,宦官集團始終無法動搖門閥士族的根基,只要時機成熟,門閥士族就會卷土重來。中平元年(184),這個機會就到來了,鉅鹿人張角帶領數十萬太平道教眾發動了黃巾大起義,一時間,州郡失守、吏士逃亡,京都震動。漢靈帝害怕被禁錮的門閥士族和黃巾軍合作,傾覆東漢朝廷的統治,不得不對士大夫集團作出了妥協,赦免黨人,解除了黨錮,毫無意外,大批之前被黨錮的門閥士族又出任了地方軍政長官。 黃巾起義雖然僅僅持續了九個月就被鎮壓了,但天下并沒有恢復太平,黃巾起義只是拉開了天下大亂的序幕而已。可以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黃巾起義剛剛被鎮壓,東漢帝國的涼州又爆發了大規模的羌亂,涼州羌民和漢族地方豪強韓遂、馬騰等人合流發動叛亂,屢次大敗朝廷的軍隊,黃巾軍分散在各地的殘部也趁勢造反作亂,大有星火燎原之勢。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各種叛亂,漢靈帝不得不一再將權力下放給地方。中平五年(188),在宗室官員劉焉的建議下,漢靈帝設置了集一州軍政大權于一身的州牧(全國一共被劃分為十三州)。就這樣,在鎮壓黃巾起義和涼州羌亂的過程中,各地逐漸形成事實上的軍閥割據的局面。隨著東漢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一降再降,天下大亂已經不可避免。 中平六年(189),漢靈帝去世,漢靈帝的長子劉辯繼位,是為漢少帝。少帝的母親何太后臨朝稱制,由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輔政。在門閥士族的鼓動下,外戚何進也走上了前輩竇武的老路,要鏟除宦官集團。新一輪宦官集團和外戚士大夫集團的斗爭又開始了。斗爭的結果是,大將軍何進被宦官集團誘殺,門閥士族的代表司隸校尉袁紹率軍殺進宮中,團滅了宦官集團,東漢宦官集團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當然此后的東漢小皇帝也再無法擺脫成為傀儡的命運了。鎮壓涼州羌亂過程中,軍閥化的董卓軍事集團趁雙方內斗的機會帶著西涼兵進入首都洛陽,迅速控制了東漢中央政府。董卓為了加強自身的權力,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廢漢少帝劉辯,鴆殺何太后,改立劉辯的弟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這種廢帝殺后的行為果然引發了關東各地軍閥的聯合起兵討伐。初平元年(190)正月,渤海太守袁紹、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十一路諸侯聯合起兵討伐董卓,至此,東漢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天下進入了軍閥大混戰的時代。值得一提的是,起兵討伐董卓的這十一路諸侯中的大部分都是幾個月前才拿著董卓頒發的委任狀去各地走馬上任的。事實上,董卓剛剛進京控制中央政府,就馬上以中央政府的名義發布公告,公開為“黨錮之禍”中遇害的竇武、陳藩等士族黨人平反了(之前漢靈帝只是赦免了士族黨人的罪行,并沒有給他們平反)。緊接著董卓又提拔了一大批士族名流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董卓的本意是想拉攏門閥士族集團,通過與士大夫集團的合作,來加強中央政府的集權,并鞏固自己帝國執政官的地位,畢竟沒有門閥士族的支持,董卓控制的中央政府很難得到全國各地的認可。結果士大夫集團根本不領情,不屑與董卓為伍,董卓的種種拉攏示好*終成了作繭自縛,自己給自己挖下了一個深坑,士族名流們到地方擔任刺史郡守之后聯合地方豪強紛紛起兵討伐董卓,這才有了十一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劇目。 四、顛沛流離的少年 司馬懿正是出生成長在這樣紛亂的歷史大環境中,他雖然出身豪門,可幼年便遭逢天下大亂,注定了他這一生無法像他的祖輩們那樣循規蹈矩地在官場上行進了。中平六年(189),董卓帶兵進京的時候,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正在朝中任職,自然也被卷進了董卓之亂的旋渦。當時司馬懿年僅11歲,開始他并沒有隨父親在洛陽生活,而是和大哥司馬朗一起在老家河內郡溫縣生活。這時司馬朗已經19歲,作為司馬家的長子,司馬朗肩負起了管理司馬家族的重任。而司馬懿是一直在父親和大哥的庇護下成長的。 初平元年(190),關東聯軍發布檄文宣布起兵討伐董卓,洛陽附近的縣邑即將面臨戰亂,一時間洛陽附近的百姓都人心惶惶,各種民變和騷亂層出不窮,河內溫縣的司馬家也受到了賊盜劫掠,于是司馬朗帶領全家來到京師洛陽投奔父親司馬防。這是司馬懿跟隨大哥司馬朗的**次逃難。不幸的是,司馬懿兄弟剛到洛陽不久,董卓在關東諸侯聯盟和黃巾軍余部白波軍的雙重軍事壓迫下,決定放棄洛陽,挾持漢獻帝和朝中大臣遷都長安。那時司馬防的官職是治書御史,算是皇帝的近臣,也在西遷大臣名單之列,連同司馬防的家眷也要跟著西遷。就在滿朝文武及其家眷準備搬家去長安的時候,司馬防感覺董卓擅權亂國難以長久,西去長安禍福難料,于是他私下命令長子司馬朗帶著司馬懿等家屬偷偷離開洛陽再返回故鄉,遠離是非之地。 我們相信司馬朗當時聽到父親的這個命令時內心一定是崩潰的,他為了避禍好不容易從老家溫縣來到洛陽,結果剛出龍潭又入虎穴,屁股還沒坐熱,就又要返回老家溫縣。 更慘的是,司馬朗行事不周,要逃亡的行為被人告發,遭到逮捕。董卓聞訊之后怒不可遏,因為之前逃離洛陽的士族們大都參加了討董聯盟,給董卓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于是董卓親自審問司馬朗,眼看司馬朗就要性命不保。關鍵時刻,司馬朗發揮了家族遺傳的影帝級表演天賦,舌燦蓮花,在對董卓肉麻的吹捧中,十分委婉說出了自己無官無職,之所以逃亡是因為害怕兵災戰亂,并不是要投奔關東諸侯聯軍。司馬朗運氣也足夠好,董卓見少年司馬朗儀表堂堂,又口齒伶俐,不禁想起了自己過世的兒子,心生憐意,就放過了司馬朗。 撿回一條命的司馬朗依然不死心,通過重金賄賂董卓的親信,這才得以帶著家屬返回家鄉,這是司馬懿跟著大哥司馬朗的第二次逃難。這次司馬朗回鄉后,成熟了不少,他知道家鄉河內郡離洛陽太近,必然會成為關東聯軍和董卓的交戰中心,早晚難逃戰火。這次司馬朗長記性了,知道必須去找一個真正安全的地方躲一躲,經過深思熟慮,司馬朗想到了在冀州魏郡黎陽有個八竿子勉強打得著的親戚在那做統兵的將領,于是司馬朗又帶著弟弟們躲到了黎陽避禍,這是司馬懿跟著大哥司馬朗的第三次逃難。這次比較幸運,司馬家在黎陽得到了姻親趙威孫的兵馬保護,過了幾年安穩的日子。 到了興平元年(194),黎陽也不安全了,曹操和呂布兩大軍閥為爭奪兗州,在濮陽對峙,戰火又波及臨近的黎陽,此時老家溫縣反倒已經沒了戰亂,相對比較安全。于是司馬朗又帶著弟弟們再次返回了家鄉溫縣,這是司馬懿跟著大哥司馬朗的第四次逃難。就這樣,司馬懿的少年時代跟著大哥司馬朗各種顛沛流離,在亂世中求得生存,實屬不易。在大哥的教導下,司馬懿總算順利長大成人。不得不說,司馬家在亂世中得以保全,作為司馬家長子的司馬朗居功至偉,他表現出來的智慧和膽識頗為不凡,但當時沒人會想到,日后在史書上,司馬朗會被弟弟司馬懿的萬丈光芒所遮蓋。
司馬懿:三國頭號偽裝者 作者簡介
趙星,男,河北晉州人,1987年生,畢業于中國礦業大學,現供職于內蒙古某家煤炭企業,自幼喜讀歷史讀物,對古代帝王將相有著濃厚興趣,喜歡寫歷史隨筆。曾在《新天地》、《中國礦業大學報》、“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名城蘇州網”“中國新聞人網”等報刊媒體上發表相關文章。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