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羅馬尼亞現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3484
- 條形碼:9787205103484 ; 978-7-205-1034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尼亞現代史 本書特色
1.以歷史這面鏡子折射出了羅馬尼亞民族過往的苦難與輝煌,也映照出了當今的希望與迷惘。2.更直觀且多維的角度將羅馬尼亞相關歷史事件呈現給讀者。
羅馬尼亞現代史 內容簡介
《羅馬尼亞現代史》作者伊昂-奧萊爾·波普是羅馬尼亞歷史學家,現任羅馬尼亞科學院院長。 《羅馬尼亞現代史》著重記述了18世紀以來羅馬尼亞實現國家統一、建立現代國家、參與世界大戰、經歷社會轉型的歷史。 與一般平鋪直敘的編年史作品不同,作者在《羅馬尼亞現代史》中引用了大量歷史文獻,包括官方文件、人物講話、條約法令等,以更直觀且多維的角度將相關歷史事件呈現給讀者。 《羅馬尼亞現代史》以歷史這面鏡子折射出了羅馬尼亞民族過往的苦難與輝煌,也映照出了當今的希望與迷惘。
羅馬尼亞現代史 目錄
**章 序言
第二章 啟蒙時代(公元18世紀)或“通過文化走向自由”
**節 新的政治制度:哈布斯堡式及法納利奧特式
第二節 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人與羅馬教會的聯合
第三節 奧地利人和法納利奧特人的改良主義
第四節 “東方問題”之爭
第五節 民族解放斗爭
第三章 改革與革命——19世紀上半葉
**節 總體情況
第二節 《組織條例》
第三節 特蘭西瓦尼亞和布科維納的哈布斯堡專制制度
第四節 俄國人統治下的比薩拉比亞
第五節 土耳其人統治下的多布羅加
第六節 1848—1849年的羅馬尼亞革命
第四章 國家統一或現代羅馬尼亞的建立
**節 1859年的統一——大統一的基礎
第二節 亞歷山德魯??伊萬一世統治時期(1859—1866年)
第三節 卡羅爾一世統治時期(1866—1914年);完全獨立的宣布與承認、多布羅加與羅馬尼亞的統一;羅馬尼亞向王國
的轉變
第四節 從獨立到“大統一”(1878—1918年)
第五節 **次世界大戰
第六節 “大統一”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羅馬尼亞
**節 行政、經濟與社會
第二節 對內政策
第三節 對外政策
第六章 羅馬尼亞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0—1945年)
第七章 走向極權制度(1944—1947年)
第八章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1948—1989年)
第九章 新的自由:希望、夢想、失望、確信
參考文獻
羅馬尼亞現代史 節選
《羅馬尼亞現代史》: 較小的政黨有:由偉大的歷史學家尼古拉·約爾加領導的民主民族主義黨、由亞歷山德魯·阿韋雷斯庫將軍(后晉升為元帥)領導的人民聯盟以及幾個少數民族政黨,其中*重要的是兩個匈牙利族政黨、兩個德意志族政黨以及兩個猶太族政黨。社會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分裂,但產業工人*重要的代表是社會民主黨(PSD)。極左勢力是羅馬尼亞共產黨,實際上是莫斯科共產國際的一個分支,成立于1921年,沒有群眾基礎,將羅馬尼亞視為“帝國主義國家”,并致力于瓦解羅馬尼亞。該黨于1924年被取締。由于共產國際的政策以及該黨在羅馬尼亞的擁護者很少,因此該黨的領導人都不是羅馬尼亞人。這個小團體被羅馬尼亞社會視為一個海外的、異國的以及反羅馬尼亞的團體。極右勢力是米哈伊爾大天使軍團,成立于1927年,即后來的鐵衛隊或鐵衛隊運動。該黨成立之初吸引了一批對現狀不滿、希望羅馬尼亞迅速變革的青年學子,以及一些著名知識分子,他們渴望使國家煥然一新,重振以往失去的精神,建設一個更公正的社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運動感到失望,一些人也與之疏遠。該組織由科爾內留·澤萊亞·科德雷亞努和霍里亞·西馬領導。鐵衛隊以反共產主義、反猶主義為口號,批判民主與議會政治紛爭,要求“以死亡取得凈化”,并實行政治恐怖,經常繞過司法訴諸犯罪。在大多數羅馬尼亞知識分子眼中,這些不民主的手段損害了鐵衛隊。1933年,鐵衛隊被取締,但在1935年又以另一個名字重新登上了政治舞臺。他們殺害了數十名政客,其中還包括兩名在任的總理。 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執政的一般是自由黨和農民黨,這是因為選舉法有利于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個10年,經過一些將軍領導的政府后,國家自由黨上臺執政。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時期,八屆政府先后執政,其中七屆由國家農民黨領導。1934-1937年,國家自由黨再次上臺,由格奧爾基·特特勒斯庫領導。羅馬尼亞的君主制是政治生活的一個平衡因素,至少在1927年斐迪南一世去世之前是這樣。由于王儲卡羅爾二世放棄了王位繼承權,1927-1930年發生了“王朝危機”,形成了為期三年的攝政期(新國王米哈伊一世未成年),由卡羅爾的弟弟尼古拉王子、牧首米隆·克里斯泰亞和*高法院院長格奧爾基·布茲杜岡共同攝政。1930年,卡羅爾二世重返羅馬尼亞并接過王位,領導羅馬尼亞直至1940年,但為了建立個人權力,他試圖統治甚至危害政黨,并在1938-1940年間成功實現。總的來說,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羅馬尼亞,雖然民主原則經常被踐踏,但民主體制仍然得以運行。卡羅爾二世的專制體制廢除了民主憲法(1923年的憲法),解散了政黨,采取了限制自由的立法措施,成為即將建立的軍事獨裁的先兆。這個體制*初是個人專制,在其后幾個月內變為非軍事獨裁。 關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馬尼亞的治理模式已有很多論述,并且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甚至極端的觀點,這也是經常發生的。其中一個觀點認為羅馬尼亞已經建立了一個真正的民主體制,羅馬尼亞也得以在所有領域都達到了發展的巔峰,如果這個概念沒有受到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共產主義政權的危及,那么一些積極的評論家會將這一時期稱為“黃金時代”。另一個觀點則恰恰相反,認為羅馬尼亞管理不善、腐敗盛行,誤判了改革,實行了錯誤的經濟、社會和國家政策,民主也幾乎完全缺失。這兩個極端都源于非歷史的觀念,沒有考慮到專業研究的嚴謹性、公認的方法論、過程的歷史性,也沒有考慮到不能要求生活在過去的人們擁有當今我們的嚴格性和視野。在對我們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社會的批評中,有兩點值得考慮,因為其表達了清晰而準確的現實。**點是,羅馬尼亞政府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度,源于1923年憲法賦予羅馬尼亞的統一民族國家的性質,該制度是完全有害的,嚴重損害了民主體制,損害了不同歷史省份的運轉,損害了少數民族的權利。這個觀點中包含著所有真相,我們必須將自己置于這個時代,并理解大統一之后徹底改變國家的唯一可行且適用的解決方案,該方案旨在實現完全統一并參照法國模式進行中央集權。在鄰國正式宣布尋求解體的情況下,羅馬尼亞不能成為一個聯邦或權力下放的國家。第二點是,有人認為羅馬尼亞是一個非民主國家,本質上是反猶太主義的,并且有完全壓制少數民族存在的傾向。的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羅馬尼亞的民主是一種特有的民主,但其必須與當時歐洲,尤其是與中東歐和東南歐發生的情況相比,而不是與美國或英國發生的事情相比。如果我們盤點歐洲國家早期運行的獨裁體制、專制制度、強權制度或帶有法西斯色彩的制度,我們會發現這些制度分別建立于1917年的俄國、1918年的保加利亞、1919至1920年的匈牙利、1922年的意大利、1926年的葡萄牙、1929年的南斯拉夫以及1933年的德國(也存在于其他地方),而不是建立于羅馬尼亞。在羅馬尼亞,這種制度直到1938年才在卡羅爾二世的統治下開始形成。此外,各種形式的極權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很早就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明確出現。在羅馬尼亞,這種類型的政府實際上只在1940年9月至1941年1月期間運行,然后由軍政府(戰爭期間軸心國的盟友)延長。也就是說,鐵衛隊在羅馬尼亞的統治時間還不到半年。顯然,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罪行變得不那么令人發指,或者羅馬尼亞國家的反猶政策變得溫和且 ……
羅馬尼亞現代史 作者簡介
伊昂-奧萊爾·波普(Ioan-Aurel Pop),1955年1月1日出生,1979年畢業于巴比什-波雅依大學歷史與哲學系,1989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1984年起,在巴比什-波雅依大學從事教學工作,1996年被評為教授。2001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通訊院士,2010年當選為院士。2012-2020年,擔任巴比什-波雅依大學校長。現任羅馬尼亞科學院院長。曾為美國、意大利等國多所大學的訪問學者。著有70多部書籍以及500余篇各類學術論文。 趙學林,青海樂都人,2015年畢業干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曾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派至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現為四川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羅馬尼亞語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羅馬尼亞語教學、羅馬尼亞國別研究、歐洲一體化等。負責并參與數項各級教學科研項目,此外還著有專業教材及在線課程。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