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應用(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603575
- 條形碼:9787522603575 ; 978-7-5226-035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應用(精裝) 內容簡介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應用》從機理研究、評價方法和應用實踐三個方面闡述了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理論技術與戰略問題。全書共分為9章,在概述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和理論基礎后,通過平衡空間闡述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內在機理,構建了包含“水量、水質、水域、水流”四個要素的水資源承載能力指標體系,介紹了短板法、風險矩陣法、聯系數法等水資源承載能力的評價方法,重點開展了全國縣域、地級市和三級區水量要素與水質要素的評價,以及試點地區“水量、水質、水域、水流”四個要素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分析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時空演變特征,識別關鍵影響因子,針對超載原因提出相應的調控對策。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應用》可供水資源規劃、設計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也可供相關政府部門在進行水資源戰略配置和決策調控時參考。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應用(精裝)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承載能力的起源與演變
1.2 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關概念
1.3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的理論基礎
1.3.1 “自然-人工”二元水文循環理論
1.3.2 可持續發展理論
1.3.3 水資源-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理論
1.3.4 生存空間理論
第2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總體框架
2.1 政策背景
2.2 邏輯框架
2.2.1 水資源承載能力概念分析
2.2.2 水資源承載能力機理分析
2.2.3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2.2.4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結果
2.3 主要內容
第3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的理論分析
3.1 水資源-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系統的互饋分析
3.1.1 水資源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的互饋關系
3.1.2 水資源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的互饋關系
3.1.3 生態環境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的互饋關系
3.1.4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概念模型
3.2 水資源承載能力內涵特征
3.2.1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概念界定
3.2.2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特征分析
3.3 水資源承載機制分析
3.3.1 水資源承載的內涵與實質
3.3.2 水資源承載的均衡空間
3.3.3 水資源承載的主要指標
3.4 小結
第4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4.1 基于水流系統結構的水流系統功能分析
4.2 基于水流系統功能的水資源承載過程分析
4.2.1 水量
4.2.2 水質
4.2.3 水生棲息環境
4.2.4 連通性
4.3 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4.4 指標篩選原則和方法
4.4.1 篩選原則
4.4.2 篩選方法
4.5 本書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
4.6 小結
第5章 “量質域流”單要素評價指標與計算
5.1 “量”要素評價指標與計算
5.1.1 水量要素評價指標
5.1.2 水量要素承載能力與負荷計算
5.2 “質”要素評價指標與計算
5.2.1 水質要素評價指標
5.2.2 水質要素承載能力與負荷計算
5.3 “域”要素評價指標與計算
5.3.1 水域空間被侵占程度
5.3.2 岸線開發利用率
5.4 “流”要素評價指標與計算
5.4.1 水流阻隔率
5.4.2 生態流量保障程度
5.5 小結
第6章 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6.1 單要素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6.1.1 水量要素評價
6.1.2 水質要素評價
6.1.3 案例分析
6.1.4 基于聯系數集對勢的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6.2 多要素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評價方法
6.2.1 承載能力綜合評價模型
6.2.2 風險矩陣法
6.2.3 案例分析
6.3 基于承載過程的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
6.3.1 區域水資源承載過程分析
6.3.2 基于承載過程的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的計算方法
6.3.3 案例分析
6.4 小結
第7章 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1 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成果分類
7.1.1 水量要素相關圖
7.1.2 水質要素相關圖
7.1.3 水域要素相關圖
7.1.4 水流要素相關圖
7.1.5 綜合評價相關圖
7.2 全國量質雙要素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2.1 全國三級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7.2.2 全國縣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7.3 重點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7.3.1 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7.3.2 長江經濟帶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7.3.3 黃河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
7.4 試點地區“量質域流”四個要素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1 漢江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2 伊洛河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3 淮河上游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4 西遼河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5 赤水河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6 晉江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7 大清河流域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4.8 蘇州地區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
7.5 小結
第8章 水資源承載能力時空演變特征分析
8.1 水資源超載區和臨界超載區空間分布特征識別
8.1.1 水資源承載狀況評價結果分析
8.1.2 水資源超載區和臨界超載區空間分布特征
8.2 水資源承載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和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8.2.1 水資源承載能力關鍵影響因子識別的原則
8.2.2 水資源承載力影響因子體系框架
8.2.3 水量要素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8.2.4 水質要素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8.2.5 水域要素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8.2.6 水流要素關鍵影響因子識別
8.3 小結
第9章 水資源超載原因與調控對策
9.1 典型流域水資源超載原因分析
9.1.1 長江流域
9.1.2 黃河流域
9.1.3 淮河流域
9.2 水資源超載地區的超載原因分析
9.2.1 水量超載地區的超載原因分析
9.2.2 水質超載地區的超載原因分析
9.3 水資源承載能力調控對策分析
9.3.1 用水總量超載地區
9.3.2 地下水超載地區
9.3.3 水質超載地區
9.4 小結
參考文獻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理論與應用(精裝) 作者簡介
李原園,全國政協委員,現任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際水資源協會中國地區委員會主席,水利規劃研究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與水生態相關領域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工作,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以及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的研究工作;長期從事資源環境、區域發展、水利規劃和戰略研究工作,組織和主持全國防洪規劃、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規劃等多項全國性重大水利規劃的編制與技術協調工作,主持和承擔多項水利重大發展戰略和政策研究工作;長期從事江河治理、水資源調配與水生態保護技術方案的研究與制定工作,負責全國用水總量控制方案和主要江河水量分配等重大技術工作,主持多項國家和行業重要技術標準的編制工作。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