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323578
- 條形碼:9787571323578 ; 978-7-5713-2357-8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 本書特色
含章新實用-全新圖解版!精選常用的180多種中藥材,分享老祖宗的養生秘訣,180多道中醫食療養生方,為全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一本家庭常備的養生指南,180多種中藥材的功效解讀、選鑒要點、實用妙方,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內容實用,精選高質量藥材,對癥選用,輕松守護全家安康。 精勘細校,內容準確。中醫學博士后、主任醫師、高級藥膳食療師嚴格把關,內容翔實。 歸納要點,通俗詳細。分板塊介紹藥材的鑒別、功效等知識,簡單通俗,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也能輕松掌握藥材基礎知識。 精美實拍,賞心悅目。全書附加大量全彩藥材圖片及經典附方,物有所值,看得更過癮。 速查速用,實用性強。按功效分類,查找方便,對癥用藥,緩解病痛。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 內容簡介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選取180余種中藥材,詳細介紹了與之相關的基本知識,并附有精美的手繪插圖和實拍圖片,能夠讓讀者更清晰、直觀地認識這些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中藥材,并且了解它們的特性,在選購的時候才能分辨優劣。同時,書還介紹了這些中藥材單方的使用方法和中醫古籍流傳下來的一些方劑,但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處的環境各異,并非所有藥材都適用,因此仍須經過醫師針對個人情況調配方劑。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 目錄
12 麻黃 發散風寒藥
13 紫蘇 發散風寒藥
14 生姜 發散風寒藥
15 香薷 發散風寒藥
16 荊芥 發散風寒藥
17 防風 發散風寒藥
18 細辛 發散風寒藥
19 蒼耳子 發散風寒藥
20 蔥白 發散風寒藥
21 胡荽 發散風寒藥
22 薄荷 發散風熱藥
23 牛蒡子 發散風熱藥
24 桑葉 發散風熱藥
25 菊花 發散風熱藥
26 柴胡 發散風熱藥
27 升麻 發散風熱藥
28 葛根 發散風熱藥
29 羌活 發散風寒藥
29 白芷 發散風寒藥
清熱藥
32 知母 清熱瀉火藥
33 天花粉 清熱瀉火藥
34 竹葉 清熱瀉火藥
35 鴨跖草 清熱瀉火藥
36 夏枯草 清熱瀉火藥
37 決明子 清熱瀉火藥
38 青葙子 清熱瀉火藥
39 無花果 清熱瀉火藥
40 玄參 清熱瀉火藥
41 黃芩 清熱燥濕藥
42 黃連 清熱燥濕藥
43 龍膽草 清熱燥濕藥
44 白鮮皮 清熱燥濕藥
45 馬鞭草 清熱解毒藥
46 連翹 清熱解毒藥
47 青黛 清熱解毒藥
48 蒲公英 清熱解毒藥
49 紫花地丁 清熱解毒藥
50 白頭翁 清熱解毒藥
51 半邊蓮 清熱解毒藥
52 錦燈籠 清熱解毒藥
53 赤芍 清熱涼血藥
54 紫草 清熱涼血藥
55 牡丹皮 清熱涼血藥
56 青蒿 清虛熱藥
祛風化濕藥
60 獨活 祛風濕散寒藥
61 木瓜 祛風濕散寒藥
62 秦艽 祛風濕清熱藥
63 絲瓜絡 祛風濕清熱藥
64 狗脊 祛風濕強筋骨藥
65 蒼術 化濕藥
66 豆蔻 化濕藥
67 草豆蔻 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70 薏苡仁 利水消腫藥
71 澤瀉 利水消腫藥
72 冬瓜皮 利水消腫藥
73 玉米須 利水消腫藥
74 澤漆 利水消腫藥
75 薺菜 利水消腫藥
76 車前子 利尿通淋藥
77 瞿麥 利尿通淋藥
78 燈芯草 利尿通淋藥
79 冬葵子 利尿通淋藥
溫里理氣藥
82 附子 溫里藥
83 干姜 溫里藥
84 肉桂 溫里藥
85 吳茱萸 溫里藥
86 茴香 溫里藥
87 丁香 溫里藥
88 胡椒 溫里藥
89 花椒 溫里藥
90 枳實 理氣藥
91 木香 理氣藥
92 檀香 理氣藥
93 荔枝核 理氣藥
94 玫瑰花 理氣藥
95 刀豆 理氣藥
96 陳皮 理氣藥
96 香附 理氣藥
97 佛手 理氣藥
97 薤白 理氣藥
開竅安神藥
100 蘇合香 開竅藥
101 石菖蒲 開竅藥
102 遠志 養心安神藥
103 靈芝 養心安神藥
103 酸棗仁 養心安神藥
瀉下消食藥
106 大黃 攻下藥
107 郁李仁 潤下藥
108 松子仁 潤下藥
109 甘遂 峻下逐水藥
110 京大戟 峻下逐水藥
111 芫花 峻下逐水藥
112 牽牛子 峻下逐水藥
113 山楂 消食藥
114 稻芽 消食藥
115 巴豆 峻下逐水藥
115 蘆薈 攻下藥
止血活血化瘀藥
118 大薊 涼血止血藥
119 地榆 涼血止血藥
120 槐花 涼血止血藥
121 苧麻根 涼血止血藥
122 蒲黃 化瘀止血藥
123 艾葉 溫經止血藥
124 川芎 活血止痛藥
125 延胡索 活血止痛藥
126 姜黃 活血止痛藥
127 丹參 活血調經藥
128 紅花 活血調經藥
129 桃仁 活血調經藥
130 益母草 活血調經藥
131 澤蘭 活血調經藥
132 牛膝 活血調經藥
133 番紅花 活血調經藥
134 王不留行 活血調經藥
135 月季花 活血調經藥
136 骨碎補 活血療傷藥
止咳化痰平喘藥
140 半夏 溫化寒痰藥
141 天南星 溫化寒痰藥
142 旋覆花 溫化寒痰藥
143 白前 溫化寒痰藥
144 貝母 清化熱痰藥
145 前胡 清化熱痰藥
146 桔梗 清化熱痰藥
147 栝蔞子 清化熱痰藥
148 竹茹 清化熱痰藥
149 杏仁 止咳平喘藥
150 款冬花 止咳平喘藥
151 馬兜鈴 止咳平喘藥
152 葶藶子 止咳平喘藥
153 枇杷葉 止咳平喘藥
153 桑白皮 止咳平喘藥
154 白果 止咳平喘藥
154 羅漢果 止咳平喘藥
平肝熄風藥
158 蒺藜 平抑肝陽藥
159 牡蠣 平抑肝陽藥
159 生鐵落 平抑肝陽藥
160 天麻 熄風止痙藥
160 全蝎 熄風止痙藥
161 蜈蚣 熄風止痙藥
161 羚羊角 熄風止痙藥
補虛健體藥
164 人參 補氣藥
165 黃芪 補氣藥
166 白術 補氣藥
167 甘草 補氣藥
168 大棗 補氣藥
169 淫羊藿 補陽藥
170 巴戟天 補陽藥
171 杜仲 補陽藥
172 續斷 補陽藥
173 肉蓯蓉 補陽藥
174 補骨脂 補陽藥
175 菟絲子 補陽藥
176 核桃仁 補陽藥
177 韭菜子 補陽藥
178 當歸 補血藥
179 熟地黃 補血藥
180 龍眼肉 補血藥
181 沙參 補陰藥
182 百合 補陰藥
183 麥冬 補陰藥
184 石斛 補陰藥
185 玉竹 補陰藥
186 黃精 補陰藥
187 枸杞子 補陰藥
188 黑芝麻 補陰藥
189 女貞子 補陰藥
190 山藥 補氣藥
190 蜂蜜 補氣藥
191 紫石英 補陽藥
191 冬蟲夏草 補陽藥
收澀驅蟲藥
196 小麥 固表止汗藥
197 五味子 斂肺澀腸藥
198 烏梅 斂肺澀腸藥
199 罌粟殼 斂肺澀腸藥
200 石榴皮 斂肺澀腸藥
201 肉豆蔻 斂肺澀腸藥
202 蓮子 固精縮尿止帶藥
203 金櫻子 固精縮尿止帶藥
204 山茱萸 固精縮尿止帶藥
205 檳榔 驅蟲藥
206 南瓜子 驅蟲藥
206 使君子 驅蟲藥
207 五倍子 斂肺澀腸藥
207 芡實 固精縮尿止帶藥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 節選
優劣鑒別,眼鼻手口四大法 現在市面上所售中藥材的質量可謂良莠不齊,以假亂真者有之,以次充好者亦有之,商家可以從中牟取利益,但對患者來說,這將會直接影響臨床應用的效果,甚至威脅生命安全,因此,學會如何鑒別中藥材十分重要。 手觸 手摸法 以手感受藥材的軟硬。例如,鹽附子質軟,而黑附子則質地堅硬。 手捏法 以手感受藥材的干濕、黏附性等。例如,天仙子手捏有黏性,土茯苓手捏有彈性等。 手掂法 以手感受藥材的輕重、疏松或致密。例如,荊三棱堅實體重,而泡三棱則體輕。 口嘗 中藥材亦可通過“味感”來鑒別,直接放入口中品嘗,用舌頭稍微感覺,或咀嚼,或用水浸泡過后喝汁液。味分為辛、甘、酸、苦、咸五種,如山楂的酸、黃連的苦、甘草的甜等。不過,以此鑒別藥材應特別小心,避免誤嘗有毒藥物而中毒。 鼻嗅 直接鼻嗅法 將草藥靠近鼻子來聞它的氣味。例如,薄荷的香,阿魏的臭等。 蒸氣鼻嗅法 將草藥放在熱水中浸泡,聞它通過水蒸氣所散發出來的氣味。例如,犀角清香而不腥,水牛角則略有腥氣。 搓揉鼻嗅法 由于有些草藥的氣味微弱,所以可以將其搓揉后再聞味道。例如,魚腥草有腥味,細辛有清香味等。 眼觀 觀察外形 中藥材因用藥部位不同,其外形特征亦會有所差異。如根類藥材多為圓柱形或紡錘形,皮類藥材則多為卷筒狀。 觀察顏色 通過對藥材顏色的觀察,分辨藥材的品種、產地和質量的好壞。如好的黃連顏色要黃,丹參顏色要紅,玄參顏色偏黑等。 觀察斷面 許多中藥材的斷面都有明顯特征,可通過觀察其斷面來辨別藥材優劣。如黃芪的折斷面紋理呈菊花心樣,杜仲在折斷時會出現膠狀的黏稠細絲等。 觀察質地 觀察中藥材的軟硬或質地,如較黏、較粉等。
常用中藥材速查圖鑒 作者簡介
高海波 工學博士、中醫學博士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學博士后。曾參與中國博士后基金、中國中醫科學院多項重大研究課題,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0余篇。 于雅婷 主任醫師、高級藥膳食療師,領導研發創新的現代化中醫食療技術多次榮獲國內大獎。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