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網絡犯罪實體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226328
- 條形碼:9787510226328 ; 978-7-5102-263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犯罪實體法研究 內容簡介
《網絡犯罪實體法研究》即是網絡犯罪概念教義學化進程的助推之作。網絡犯罪概念教義學化的路徑有二:一是由抽象到具體,先建構網絡犯罪的抽象概念和理論體系,后應用于具體的刑事司法實踐;二是由特殊到一般,從個案具體問題的解決中抽象出一般規則,再回到個案的刑事司法實踐之中。包括《網絡犯罪實體法研究》在內的諸多研究都采用了第二種研究進路。關鍵是,研究的問題是否是不同于傳統線下犯罪的真問題,是否是暴露刑法規定空白的真問題,是否是需要修正甚至顛覆現有刑法理論的真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犯罪不斷為刑法理論提出一個又一個新問題,為犯罪治理帶來一個又一個新挑戰。其一,網絡犯罪產業化。網絡犯罪逐漸告別“單兵作戰”模式,更多以團伙、跨境形式作案,各環節分工日益精細化、流程化,形成并依附于規模龐大的地下黑灰產業鏈:上游為犯罪團伙提供技術工具、收集個人信息等;中游實施詐騙或開設賭場等網絡犯罪;下游利用支付通道“洗白”資金。其二,網絡犯罪平臺化。網絡平臺流量大、資源集中且高效快捷,往往成為網絡犯罪的“溫床”或者“遮擋墻”,平臺企業面臨更重的監管義務和更嚴峻的合規風險。比如,微信、QQ等即時聊天工具已成為不法分子使用較為頻繁的工具;有的犯罪分子利用同城速遞即收即送、線上化等特點實施犯罪,不直接參與取毒、送毒,犯罪行為更加隱蔽;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處存儲大量手機號碼,一旦因操作系統、服務器和數據庫設置不當留下漏洞極易成為犯罪分子的入侵攻擊對象,給安全帶來較大威脅;部分APP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超出必要范圍大量收集;等等。其三,網絡犯罪數字化。除了以往的財產的數字化,區塊鏈將要成為網絡犯罪數字化借助的更高形式。
網絡犯罪實體法研究 目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