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成績決定孩子走多快,品格決定孩子走多遠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418915
- 條形碼:9787571418915 ; 978-7-5714-189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績決定孩子走多快,品格決定孩子走多遠 本書特色
決定孩子人生格局的51堂家庭德育課 通過家庭美德教育,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自我責任感 學習中敢于思考和質疑的勇氣 和同學老師交往中的誠實與謙虛 對學習目標的熱情與堅定 面對難題靈活思考和應變的能力 對班集體的秩序意識與榮譽感
成績決定孩子走多快,品格決定孩子走多遠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家庭德育為主要內容的兒童教育類圖書,通過科學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策略指導,向家長展示了如何打破教育瓶頸、如何重新認知孩子和父母在家庭教養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過家庭德育, 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自我責任感、對學習目標的熱情與堅定、學習中敢于思考和質疑的勇氣、和同學老師交往中的誠實與謙虛等51種很好品格,讓孩子擁有更廣闊的人生格局,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快、走得遠、走得穩。
成績決定孩子走多快,品格決定孩子走多遠 目錄
正如橡樹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每個孩子都蘊藏著無限可能。任何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美德與資質,我們要靜待其成長。
孩子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由以下4個要素決定:天性、教養、機遇和努力。
渴望掌控和尋求價值
孩子是什么?
孩子不是什么?
逆反心理陷阱
“復刻”綜合征
只要有愛就夠了嗎?
第二章 父母該如何做?一美德培養原則與實踐
父母和子女關系的基礎,是把孩子當作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有天賦的、具有多種潛在美德的獨立個體來對待。本書倡導全面審視父母的角色,將父母視為:教育者、權威、顧問和引導者。
父母作為教育者
策略1:識別教育時機
從羞辱到指明美德/使用美德,而不使用標簽/不要為孩子做,讓孩子自己去做/避免濫用內疚感/如果你的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你該怎么辦?/成為老師,而不是說教者:別用美德來說教
策略2:使用美德語言
運用語言的力量來塑造文化/運用語言的力量來實現轉變/用美德來肯定/用美德來糾正行為/指出行為,而不是行為者/要明確且具有針對性
父母作為權威
策略3:設定清晰的界限
基于權威的教育模式/給孩子兩種教育:常規教育和儀式教育/制定家庭基本規則的10條指南/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孩子選擇權/在美德被破壞時設定界限/設定界限,以幫助孩子應對新情況/制定規則的4條原則
父母作為引導者
策略4:尊重心靈
將你的技能傳授給孩子/分享你的家庭故事/把尊重融人家
……
第三章 如何在家庭中使用本書?
第四章 51種美德,激發出孩子*好的內在品質
附錄A 討論練習
附錄B 父母在引導孩子表現*佳自我時“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
附錄C 如何制作“美德樹”毛氈板
成績決定孩子走多快,品格決定孩子走多遠 節選
《成績決定孩子走多快,品格決定孩子走多遠—教養的起點:家庭美德培養全書》: 我們習慣于將孩子視為有精神需求的個體,他們既需要身體上的照顧,也需要情感上的關愛和尊重,需要在依賴與獨立之間尋求平衡。父母作為精神導師的角色正是基于孩子本身就是有精神需求的個體,但又不僅僅基于這一點。 本書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框架,在此框架中對孩子品質的培養是基礎。作為精神導師的父母首先要關注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在道德上做好準備。若要完成從看護者到教育者的轉變,父母就要摒棄那些有違孩子精神本質的理念。 你的孩子生來不是一塊可以任由你涂寫的白板。每個孩子都具有獨一無二的秉性。沒錯,盡管孩子的個性和品行尚未完全成型,但實際上已然“存在其中”了,正如橡樹種子孕育的是橡樹,而不是云杉或棕櫚。每個孩子生來就具備一些特殊的潛能,其中包括: 遺傳特性; 個人性情; 先天的能力、局限以及美德。 父母對孩子的精神養護應著力于發掘孩子的天賦和潛力,要時刻準備為孩子的發展提供支持,并做出*大的努力。 父母不是把王子或公主變成青蛙的人。有一種觀念現在比較盛行,認為父母應當讓孩子自由成長,這樣孩子才能保持純真無邪、完美無缺。有些人認為正是父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將他們趕下了“寶座”。這種觀點只說對了一半。父母的確會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會打造孩子會一生執行的腳本。然而,父母一旦對孩子放任不管,他們很可能就會放棄抵抗外界的誘惑,遵從自己的生存本能,表現出作為物質或精神存在的動物性的一面。這樣,他們的負面天性更容易得到發展,因為這往往無需任何意志力的參與。因此,孩子的成長迫切需要有人指引。他們并非天生“純良”,他們擁有善良和邪惡的雙重潛能。孩子所擁有的每一種品質、每一種天賦,都可能被正向引導或反向誤導。這就是為何父母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成功至關重要。 孩子不是父母的影子。這是個讓作為父母的我們很難面對的問題,往往隱藏于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孩子的存在不是為了證明父母的價值或彌補父母的不足,不是為了證明任何事情。生活不是美術館,而是工作坊。那些被父母當作證明工具的孩子很難塑造真正意義上的自我。一位頗有成就的音樂家來到我們的美德研討會,分享了他兒時的經歷。那時他被視為“天才”以及家庭的希望,他因此承受了沉重的壓力,并自此長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養育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成長為獨立的精神個體。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工作是父母需要做的,還有一些工作是孩子需要做的,而父母的工作就包括支持孩子完成對自己的精神塑造。 孩子的精神健康非常重要,不要把他們當成小王子或者小公主(或者小青蛙)來對待。認識到孩子有特殊天賦是一回事,向世界大聲宣告并將其視為自我價值的體現是另外一回事。這樣做對孩子而言并不是好事,因為不管過去的成就有多么輝煌,他們需要的是使自己不斷成長的謙遜品質。同樣,我們也不能在孩子做出嘗試時予以過度的保護。這種做法不過是在阻礙他們獲得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曾與一個非常聰明且極具“天賦”的13歲男孩交談,他提到了父母的拖拉如何讓自己抓狂。“他們遲到的話,你會怎么做?”“我就沖他們大吼大叫,讓他們快點兒。”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