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的醫生生涯和醫生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7825
- 條形碼:9787518437825 ; 978-7-5184-378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的醫生生涯和醫生夢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三代醫生的情懷之作。八位醫生均對醫生這份職業心懷敬畏,倡導醫學要回歸臨床、回歸人文、回歸基本功,并身體力行之。各位醫生講述了自己的執業經驗、經歷和由此形成的認識、思想演變過程等,文中充滿了醫生生涯中的快樂、幸福與陽光,成長、成熟與擔當,讀來令人感動。
我的醫生生涯和醫生夢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三代醫生的情懷之作。書中匯聚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長胡大一等八位醫生的職業生涯和執業心得,這八位醫生橫跨三代,見證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壯大,均對醫生這份職業心懷敬畏,倡導醫學要回歸臨床、回歸人文、回歸基本功,并身體力行之。他們的從醫經歷以及所思所想,鋪開了一幅醫生成長、成熟、擔當,循環往復以至宣告歸隱的生動畫卷,以實際行動打造出“中國好醫生”的樣板。
我的醫生生涯和醫生夢 目錄
勞動(愛崗敬業)*光榮——懷念我的母親胡佩蘭 胡大一(2015/07/23)
領悟!平凡的大醫生——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老主任王靜毅 (2017/02/13)?
理解醫學 做合格醫生 構筑心長城 整理自胡大一大夫講課視頻(2012/03/13)
醫生生涯漫談 任文林(2017/07)?
緩慢但前行,沉默但不滅 吳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2017/06/03)?
醫療實踐與醫療觀念 戴若竹/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醫院(2017/03/11)?
從臨床實踐到臨床思路 高文根/北京航天總醫院(2017/04/20)?
硬技術的軟著陸 張立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2017/08)?
結束語:三個回歸 胡大一(2017/07)
結束語補充文字:從一位患者自述再探醫患關系和醫學人文 胡大一(2021/06/20)?
附錄
醫患交流面面觀
患醫的交流(2019/08/15)
我的醫生生涯和醫生夢 節選
理解醫學 做合格醫生 構筑心長城 胡大一 (2012/03/13) 人生很短,抓緊時間干正確的事。 醫生的成長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不但學制長,而且一生都在學習、提高、升華。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著書立說;七十回顧人生;八十游山玩水;九十活不過,那是自己的錯”。每十年應該有階段性的人生和職業目標。 1)三十而立。 我們醫生在二十多歲走出學校大門,開始臨床實踐。**個十年是堅持醫療實踐的十年,學會看病,在患者的病床旁摸爬滾打。不會看病,何來合格的醫生? 2)四十不惑。 第二個十年是在繼續醫療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創新的十年。要在廣泛的醫療實踐基礎上,輪轉了各科以后,選定一個具體的專科,甚至是在專科里選擇一個具體的自己喜歡鉆研的領域,比如你是愿意鉆研心律失常,鉆研心力衰竭,還是愿意鉆研冠心病,鉆研高血壓?選擇一個很具體的領域深入挖掘,做研究,做創新。努力在這個領域做出深度,超過老師,超過前人。 3)五十知天命。 第三個十年應該走出你研究范圍的局限。你不能一輩子就研究一個點,應該重新走向更寬闊的層面。五十歲左右正是成為學科帶頭人甚至學術領軍人物的年齡,你肯定要在戰略上綜合了解學科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了解各方面的重大和關鍵問題,才能領好這個學科。你不能還只聚焦在某一個領域、某一項具體技術上,那樣的話你很難引領一個學科。 4)六十著書立說。 有了30多年的臨床經驗,又通過自己學習讀書,是可以總結自己學醫和行醫經驗的時候了,寫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現在,有很多三四十歲的醫生在拼命寫書,寫的書越來越厚。實際上,大部分內容是抄來抄去,因為三四十歲還沒有足夠的體驗,很難寫出有特色、有自己經驗積累的書。60歲的時候除了繼續做實踐,確實應該著書立說,總結可以啟示后人的一些成就。 5)七十回顧人生。 醫生的一生不只行醫,人生經歷也非常豐富。以我為例,我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經歷過 SARS,參加過醫療隊,到過西藏阿里……我們有很多人生的經歷,這些經歷當中有很多值得總結的財富。 6)八十游山玩水。 我們有些醫生(專家)到80歲還在做手術,我覺得不可思議。80歲還做手術,并且一個人做,一定是犧牲了兩代、三代人,甚至更多人的成長。應該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年輕人,自己也可以享受人生。 7)九十活不過,那是自己的錯。 通常情況下,如果能夠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零吸煙、管好嘴、邁開腿、心態好),那么你的期望壽命是 90 歲以上。醫生是獲得醫療保健知識更多的職業,所以大家的期望壽命一定是90歲,不是70歲、80歲。90歲活不過,一定是自己的過錯,是自己沒有好好關注自己的身體和健康。 醫生一生的三種身份 1. 實踐者 醫生每天都在看病,都在實踐。 2. 教育者 醫生要帶學生,培養下級醫生,同時有責任做公眾健康科普教育。不要把健康教育局限于上電視、做節目或者開設健康大課堂。實際上,醫生每天都在做健康教育。 你接診了一位喜歡吸煙的心肌梗死患者,你給他做了支架,還應該跟他講清楚:“以后不能吸煙,吸煙可能會使心肌梗死再發,而且容易長血栓。” 你接診了一個肥胖的青少年,天天喝含糖量高的飲料。你有責任和他父母與本人談:“孩子應該控制體重,如果不控制體重,長大以后,不但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增加,患癌癥的危險因素也增加。” 醫生每天的日常工作,無論查房還是看門診,在對患者的治療和處方當中肯定不只是藥物和技術的使用,也需做好健康教育。 3. 探索者 學醫、行醫無止境。時至今日,我們面對的仍然是大量的未知數。真正能夠找到病因并根治的疾病寥寥無幾。醫生的一生更多是在探索。 醫生生涯漫談 任文林(2017/07) 從事職業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從事社會活動、進行人生實踐的*主要的方式,是實現個人生存需要、獲得個人安全感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重要途徑。我們那一代人的職業選擇不像現在的人這么自由和豐富,并且許多都是由“組織”決定和安排的。我這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醫生職業也是被決定的,不過我依然熱愛它并至此無悔。 一、起步 走進醫學的初始感覺比較沉重。這除了與醫學專業本身的特點有關外,那個特殊年代所形成的氛圍也是重要原因。走進校園后,77級學子們對知識的渴求在讓人感動的同時,也給雖然胸無大志但也不愿太落后的我帶來了無形的巨大壓力。相比那些早晨三四點鐘起床,凌晨一點還不睡覺,走路、排隊買飯甚至上廁所都要看書或背單詞的勤奮學子,我這個扛不住而不得不在十一點半前睡覺的人除了感受到了催人奮進的力量外,還常常會有深深的不安與自責。盡管后來學校為了學生的健康不得不在十點半后對教室、圖書館和宿舍實行熄燈制度,但是,馬路路燈下、附近醫院的門診大廳里以及其他類似的還有燈光的地方又開始涌動起學而不厭的身影。那時正值文藝復蘇和傷痕文學興起的年代,歷經十余年的文化荒漠后,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學和影視作品如雨后春筍,頗具誘惑力。然而這些與專業學習無關的絢爛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遺憾,有時在操場看電視的人群后面多站一會兒都會感到不安。記得有一個周末,我去電影院看了一場《廬山戀》,不務正業的罪惡感在隨后的一個星期都揮之不去。 當然,醫學院校沉重的課業負擔、枯燥的學習內容更讓人壓抑。一開始就是解剖學、組織學、生物學等等,整天隆突、結節、陷窩,神經、血管、淋巴之類的,摸著骨頭、翻著尸體死記硬背。睡眠不足,食欲全無,每天看到菜里面不論什么樣的肉都覺得像是從解剖室弄來的。有同學不堪忍受就直接退學了。與考入文科院校的同學見面時可以看到他們顯而易見的優越感。欣賞性閱讀是他們重要的學習內容,天天徜徉于中外名著的海洋中,時時與浪漫和快樂相伴,相比之下我們的失落不言而喻。 好在還有臨床見習。記得**次到醫院,帶教老師是一位身材頎長舉止優雅的中年大夫,他帶我們到病房看了一位 50 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突發偏癱伴失語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入院時血壓依然很高。老師在系統而簡潔的病史介紹后,認真做了示范性查體,然后讓我們回答患者是什么情況。剛上基礎課而沒有接觸過臨床的我們當時是一頭霧水。 接著,老師根據患者的相關病史,為我們做了臨床及定位和定性診斷分析:該患者表現為右側偏癱且伴失語,其病變部位應在中樞而非外周;既有肢體癱瘓又有同側面癱,表明病變應在腦干以上、錐體交叉之前;如此大面積的運動障礙伴感覺異常但暫無明顯意識障礙和顱內高壓癥,暗示病變應在運動及感覺神經纖維高度集中的區域而非廣泛性皮層損傷,符合這一特征的部位只能是內囊。因為外周神經功能在中樞的定位特點是上下顛倒、左右交叉,所以導致該患者右側偏癱的中樞病變定位應該是左側內囊。右手優勢者的語言中樞在左側,因此,患者也同時伴失語。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該患者的左側內囊部損害呢?患者既往無神經系統的任何異常表現,本次工作時急性起病,這種情況多為腦出血或腦栓塞。患者沒有產生動脈性栓塞栓子來源的基礎疾病證據,但有高血壓史,入院時血壓依然很高,所以應該是高血壓的嚴重并發癥——腦出血。入院后腰穿抽出了均勻的血性腦脊液,證實了腦出血的診斷。綜上所述,患者本次入院是因為卒中,性質為出血性,部位在左側內囊,基礎疾病是高血壓。 如此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思維,無懈可擊的推理過程,清晰而自信的診斷結論,頓時讓我肅然起敬。原來醫生的風采也可以如此迷人!我也應該做這樣的好醫生! 目標是無形的動力,興趣是*好的老?。有了做好醫生的理想,此后面對的雖然是同樣枯燥的內容,承受的是同樣沉重的負擔,我卻感覺痛苦指數大減。從此,我不僅認真對待要求掌握的知識,連那些教材上以小字排版僅供參考和了解的內容也力求能掌握,盡量不留知識盲區和缺陷。同時,我開始思考各門課程的特點、功能和相互聯系。首先要學好解剖學、組織學、生物化學和生理學,從宏觀及微觀結構、代謝以及生理功能的角度去完整地認識和理解“正常人”,這是比較、區分和識別“病人”的基礎。學好微生物、寄生蟲、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學,認識和理解重要的致病因素、致病過程以及患病后人體器官、組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改變。掌握問診、物診,學好檢驗、心電、超聲、放射和核醫學,正確選擇和應用相關技術手段,尋找線索,評價相關系統的結構、代謝和功能狀態,正確地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為疾病治療提供正確方向。要重視臨床各個學科,即使無志于從事的專業也不偏廢,這既可為將來的專科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可避免視野狹小、專科局限和忽略整體所帶來的風險。寒暑假沒有上課的干擾,是可以自由選擇、系統復習、比較歸納和消化所學內容的寶貴時間,在我完成學業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的醫生生涯和醫生夢 作者簡介
主編 胡大一 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研究所所長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家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負責人 國家和北京市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專家津貼) 擔任《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總編輯,《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中文版執行總編,《歐洲心臟病雜志》國際編委會委員,《中國醫刊》編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導刊》《中國心血管病研究》《心肺血管病論壇》總編輯,《中華醫學雜志》《中華內科雜志》《中華全科醫師雜志》副總編輯等職務。 獲多項科技進步獎,1998年獲北京市先進科普工作者獎,2000年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2001年獲“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一等獎,2005年獲“聯合國國際科學與和平周貢獻獎”,2006 年獲“中國醫師獎”。由其主編的《胡大一醫生淺談心臟健康》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獲評“2016 中國好書”。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