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郁鈞劍聲樂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91902
- 條形碼:9787540791902 ; 978-7-5407-919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郁鈞劍聲樂筆記 本書特色
郁鈞劍是我國知名藝術歌唱家,演唱過《說句心里話》《什么也不說》《小白楊》《家和萬事興》《當兵干什么》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近年來,郁鈞劍積極投身教育事業。2018 年年初起,推動成立了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藝術研究會。先后在北京、成都舉辦了兩屆“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論壇”,三屆“民族男高音經典音樂會”。在學校的音樂與舞蹈學院里還辦起了兩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招收了近百名學生。在北京,開辦了“郁鈞劍聲樂公益教室”,免費為數百名學生授課。同時被聘為泰國西北大學碩博導師和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以及應邀在國內十多所音樂藝術院校、團體進行講演和講課。 這本書記錄了他在此期間的講課經過,以及課堂上發表的藝術觀點。內容詳實豐富,語言平易近人,包含了大量的樂理知識,可為音樂愛好者和專業學生提供一些幫助和參考。
郁鈞劍聲樂筆記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郁鈞劍近年來在聲樂課堂上的授課影像與學生們的信息往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聲樂知識,輔以大量的圖片,詳實而生動,多以對話的形式展現。稱得上是一本歌唱專業的教科書。
郁鈞劍聲樂筆記 目錄
自序 /001
序二 中國民族聲樂的現狀與振興之我見 /007
1. 民族唱法的消亡,可能就在近幾年 / 001
2. 與殷為杰探討演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 010
3. 與譚學勝交流氣泡音 / 017
4. 聽聽于海洋的 High 降 E 和 HighD / 021
5. 什么是“通道”?唱高音時“通道”的狀態是什么 / 027
6. 聽聽曾勇的哼鳴音階唱,怎樣練到頭聲 / 030
7. 與毋攀探討基音及其他 / 033
8. 與李凌利探討如何練“美”母音 / 040
9. 詳細解釋“聲帶的七種功能” / 044
10. 與丁曉鵬、馮金偉、張衛亮、崔鑫探討咽音練習 / 047
11. 與毋攀探討演唱《兩地曲》 / 053
12. 與吳扎拉·濤練 HighF / 062
13. 與張明旭探討演唱《扎西德勒》 / 066
14. 與來自甘肅的農民歌者交流 / 073
15. 與陳永峰、孫維良、吳扎拉·濤等交流頭聲 / 080
16. 頭聲在哪里?怎樣的聲音是“頭聲”? / 087
17. 頭聲屬于美聲唱法范疇嗎?為什么民族唱法也要強調它? / 091
18. 如何用母音由 G 轉換到 HighE / 094
19. 與馮金偉探討演唱《故土情》 / 098
20. 與王超探討演唱《北京頌歌》 / 106
21. 與孫維良探討演唱《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 / 114
22. 建議民族男高音必練的**條練習曲 / 120
23. 建議民族男高音必練的第二條練習曲 / 125
24. 建議民族男高音必練的第三條練習曲 / 128
25. 與郭煜探討演唱《那就是我》 / 134
26. 你認識歌唱家“孔慶旺丹”嗎? / 143
27. 與曾勇探討演唱《小白楊》 / 146
28. 與呂宏偉探討如何演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 153
29. 往往被忽視的男高音音色問題,應該引起商榷 / 158
30. 神奇又獨特的咽音練聲法之“推下巴” / 161
31. 神奇又獨特的咽音練聲法之“拉舌頭” / 165
32. 神奇又獨特的咽音練聲法之“掐喉器” / 170
33. 與胡栓栓、楊承華探討演唱《大黃河》以及“關閉”的使用 / 174
34. 對楊福生的點評,關于歌曲提調后能解決什么的問題 / 184
35. 與王志昕探討演唱《大江南》 / 189
36. 與郝亮亮探討古曲《關關雎鳩》 / 196
37. “語言決定唱法”是民族唱法的核心理論之一 / 203
38. 與丁曉鵬探討演唱《橋》 / 208
39. 如何挑選成名作 / 215
40. 與姜麗娜交流如何在演唱中拉緊聲帶 / 218
41. 與湯俊交流民族男高音的高位置與胸聲 / 226
42. 歌壇新人郭凇男來到“郁鈞劍公益教室” / 230
43. 與馮金偉等探討“橡皮筋”“說與唱”“關閉”等觀念 / 239
44. 與胡栓栓、牛彥俊、毋帥斌、劉俊瑋的公開課 / 245
45. “我就是一塊肥豬肉。” / 267
46. “語言決定唱法” / 272
47. 回答郭芳芳“語言選擇作品”的提問 / 279
48. 關于中西方歌唱中的“帶腔”與“不帶腔”,“均分律動”與“非均分
律動” / 283
49. 與于海洋探討演唱《夢想有一天》 / 287
50. 與鄧超然探討演唱《船工號子》 / 295
51. 與孔慶學交流民族男高音練聲 / 305
52. 歌壇新人鄭順來到“郁鈞劍公益教室” / 311
53. 與薛鵬新探討演唱《鷹翔》 / 320
54. 與李傳龍探討演唱《當你的秀發拂過我的鋼槍》 / 329
55. 與六位女高音交流歌唱技巧與如何處理作品 / 339
56. 雍建軍“傻唱”《峨眉酒家》 / 359
57. 如何練咽音? / 368
58. “咽壁”的八條經驗 / 373
59. 唱好《二月里來》 / 376
60. “抬鋼琴”唱歌 / 381
61. 關于“掐喉器” / 387
62. 尋找缺失 / 395
63. 與毛一涵交流如何用“基音”“咽音”來歌唱 / 399
64. 在上海音樂學院的講座,廖昌永、方瓊、楊學進、于麗紅以及莫華倫等
專家現場指導 / 405
65. 一個都應該知道的檢驗歌唱條件好壞的土方法 / 436
66. 一個至少不應該在盲聽時就被淘汰的選手李傳龍 / 441
67. 關于點評,關于盲聽 / 444
68. 關于如何端正唱歌的心態 / 447
69. 關于動物的叫聲與歌聲的關系 / 451
70. 與趙藝宇探討演唱《沂蒙山,永遠的爹娘》 / 455
71. 對趙洋洋的點評,關于如何選擇自己的歌風和類型 / 464
72. 2020 年 4 月“線上授課”實況(一) / 469
73. 2020 年 4 月“線上授課”實況(二) / 492
74. 與于海洋探討演唱《愛永在》 / 519
75. 給毛一涵練“嗚音管” / 534
76. 對王山的點評,語音對民族唱法之重要 / 540
77. 與穆維平探討演唱《喀什葛爾女郎》 / 547
78. 與楊西音子探討演唱《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 / 553
79. 《沈湘先生、石倚潔先生教學視頻》觀后感 / 563
80. 與鄧玉華老師關于民族聲樂的對話 / 567
81. 六條構建民族唱法的理論依據 / 577
82. 吊嗓是構建我們民族唱法理念體系的主要依據 / 580
83. 與鄧超然探討演唱《家是*美的地方》 / 585
84. 與劉少峰探討演唱《草原戀》 / 593
85. 看看郁鈞劍是怎樣在幾分鐘內解決何凡的音量和音域問題的 / 601
86. 與王雅潔探討演唱《我住長江頭》 / 609
87. 從藝路上與四首歌曲的過往 / 615
88. 孟玲老師在“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公開課上與郁鈞劍的
對話 / 629
89. 呂繼宏老師在“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公開課上與郁鈞劍的
對話 / 637
90. 萬山紅老師在“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公開課上與郁鈞劍的
對話 / 643
91. 劉和剛老師在“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公開課上與郁鈞劍的
對話 / 650
92. 黃華麗老師在“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公開課小結 / 658
93. 對王繼明的點評,關于男高音的“關閉” / 664
94. 在首屆“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藝術論壇”講座的開場白“關于民族歌唱界的
團結” / 669
95. 在大連大學講座的開場白,關于“德與藝” / 673
96. 在貴州大學的講座,方言是地域風格的“魂” / 678
97. 在哈爾濱音樂學院的講座“關于東北民歌” / 683
98. 在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講座“中西方藝術的材料不同” / 689
99. 對張宇的點評,關于“歌唱自我設計”的三點意見 / 692
100. “第二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第二階段北京課堂總結 / 697
101. 對“郁鈞劍從藝五十周年回鄉音樂會”于是說 / 705
102. 對袁野的點評,關于如何使用咽腔和什么是復合型咽音 / 710
103. 對李佳蔚的點評,區別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根本是什么 / 717
104. 與王麗達線上探討歌曲《沂蒙精神》 / 722
105. 與郁留成線上探討歌曲《湖湘號子》 / 728
106. 拾遺聲樂課堂上經典語錄摘要 / 736
107. 與劉和剛對話“怎么才能使民族唱法得到真正的確立” / 740
108. 與王志昕對話關于《郁鈞劍聲樂筆記》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 743
后 記 /746
郁鈞劍聲樂筆記 節選
2021 年是我從藝五十周年。 我是從 1971 年 8 月在桂林開始學藝的。 1971 年初中畢業時,因為我是廣西師范學院附中“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隊長,當時學校“革命委員會”的張主任(職務相當于如今的校長),就把來招生的桂林市文工團學員隊(相當于如今的藝校)的接待任務交給了我,讓我在學校大門口貼一張告示,但凡愿意報考的學生就找我報名。結果陰差陽錯,數輪招生過后,我卻被挑選上了。 正式學唱歌是在我學習了舞蹈、戲曲一年半后開始的。后來在從藝的日子里,我曾到過北京、上海、南寧拜師求藝。還有幸于 1975 年被中央民族歌舞團選中,1976 年又被解放軍軍樂團選中,但終因當時的社會原因我未能成行。直至 1979 年被原總政歌舞團選中并終于赴京。再一直到 2002 年 12 月離開該團,正式以歌唱為職業,唱到此時。 記得在 1998 年的時候,一次去杭州演出,一群十四五歲的孩子圍著我要我簽名,熙熙攘攘中有個孩子叫我:“郁叔叔,請您簽個名。”我一愣,因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稱過我“叔叔”,一般在單位里同事們稱我為“小郁”,下部隊慰問演出時戰士們稱我為“大哥”,禮貌一點的稱我為“老師”,叫我為“叔叔”的稱呼,這可是**次。更沒有料到的是,緊接著又有另一個孩子對我說:“郁叔叔,我爸我媽*喜歡聽你唱歌了。”哈哈,當時真有一種“崩潰”的感覺,敏感的我一下子悟到了,“我”的時代過去了。在那些天里,我還真有點輾轉反側,一直在思索怎樣才能踐行從小就讀過了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的真諦,再面對著“功名半紙,風雪千山”的過往,終于割愛般地選擇了“放下”,萌生了離開歌舞團的決心,也向上級表示了轉業的志向。正好當時中央組織部和中央宣傳部來部隊考察我,希望能安排我到地方工作。2002 年,先后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政治部主任和兩任中宣部部長找我談話,*終我于 2002 年 12 月來到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 雖然后來工作的軌跡沒有按領導*早的安排實現,但我不后悔,因為我在此之后的歲月里,從事了近千余場次國家級文藝活動的組織領導、策劃導演等工作,學習多多,收獲滿滿。更令我欣慰的是,自己始終沒有放棄過唱歌,始終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只不過是一位歌者”,而行走于“江湖”上。 記得小時候*大的理想并不是唱歌,我*喜歡的是天文地理,是歷史,其次是寫作。真的沒想到唱歌竟成了我一生的“渡船”。 一個人越老越珍惜過往。時至今日,我才深深地懂得自己一直沒有放棄唱歌是多么的“英明”。無論是我在組織領導、策劃導演*有希望、*有“前途”的時候,還是在我“權力”*大的時候,我都把唱歌放在心上。我冥冥之中有一種感覺,此生也許就是為了唱歌而來的。于是,常常獨自唏噓,是有點悲涼、悲哀的。 因此,越老越珍愛唱歌,珍惜唱歌,歌唱于我,彌足珍貴。一個人老了,唱歌的嗓子終歸會退化。唱歌的方法好、心態好就可以多延長幾年,唱歌的方法不好、心態不好,聲音就會越來越搖晃,越來越空、虛,沒有音色,沒有亮音,會慘不忍聽。同樣還有姿色的衰敗,會慘不忍睹。因此,說一個歌者“永葆藝術常青”,是一句“騙人害己”的話。 2016 年我退休了。感謝命運對我的眷顧,讓我于 2017 年 11 月接受了成都市人民政府的聘請,擔任了中國-東盟藝術學院的院長,鬼使神差,從此走上了藝術教育的道路。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是一所綜合院校,其中有美術與設計學院、影視與動畫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以及國際部四個分院。我到任后,除了履行院長的職責,似乎還“名正言順”地重操了唱歌的舊業,兼顧起了唱歌的教學。為什么說我是重操舊業呢?因為早在 1976 年至 1979 年這三年間,我就把自己從北京、上海所求學修業獲得的知識,帶回了桂林,開始了“所謂的”教學生涯。在那段時間內,居然有數十位學生來向我求教。這些學生中有的考取了廣西藝術學院、湖北藝術學院等藝術院校,有的考上了當時的海政文工團和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歌舞團以及中國煤礦文工團等專業團體。那時候的我,也才二十歲出頭。 2018 年年初起,我推動成立了中國民族聲樂男高音藝術研究會,并將其掛靠在我們學院。先后在北京、成都舉辦了兩屆“民族男高音聲樂藝術論壇”,三屆“民族男高音經典音樂會”。在學校的音樂與舞蹈學院里還辦起了兩屆“郁鈞劍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招收了近百名學生。在北京,開辦了“郁鈞劍聲樂公益教室”,免費為數百名學生授課。與此同時,我也被聘為泰國西北大學碩博導師和哈爾濱音樂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以及應邀在國內十多所音樂藝術院校、團體進行講演和講課。 本書收集的就是這些年來,在這些群體里的演講及講課的記錄。因要編撰成冊并出版,這就成了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在一些藝術觀點、理念上更需要慎重和嚴謹。所以出現在大家面前的題目、文章與原記錄稿會有所出入,有所刪節并修改。這是必須的。 從藝五十周年了,本想退休了,不紀念了,但又不時地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了這條走了五十年的道路,會驀然泛起一陣陣驕傲與自豪,一陣陣苦澀與心痛,多不容易啊。加上好友和學生們的勸說,年余內竟寫下了五本書,合起來多達 150 萬字,分別是兩本聲樂專著、兩本散文集和一本古詩詞集。《郁鈞劍聲樂筆記》便是其中的一本。寫書也是一種紀念形式,一種非常自我,不太麻煩別人的紀念形式。以此紀念我的青春,唱歌的青春。以此激勵我的衰老,如今的衰老。告訴知音,告訴親人我在唱歌中獲得的酸甜苦辣、榮辱悲歡,告慰自己曾在歌唱中留下的溫暖與感動、友情和幸福。 為了永恒。 永恒是什么?永恒是來來去去,是生生死死。
郁鈞劍聲樂筆記 作者簡介
郁鈞劍 江蘇南通人,生于廣西桂林。 先后就讀與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畫研究院、中央黨校和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是第九、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十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第七、八、九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黨聯系的院士專家學者”。曾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獨唱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演藝中心主任。 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國 - 東盟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出版過八十余種獨唱音像專輯、七部詩集、五部文集、四部書畫集和三部聲樂專著。先后舉辦過個人書畫展四場,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書畫聯展。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