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德國技術使從18世紀至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692986
- 條形碼:9787504692986 ; 978-7-5046-9298-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國技術使從18世紀至今 本書特色
代達羅斯為自己和兒子伊卡洛斯制作了一大一小兩對翅膀后對兒子說:“一定要在中間飛行,如果飛得太低,翅膀就會被海水浸濕而變沉,你就會被拖入海浪深處;但如果你在天上飛得太高,你的羽毛離太陽太近,你就會化為灰燼。”這是源自古希臘的智慧,也是對中庸之道的闡釋。雖然代達羅斯在藝術和文學史上不如伊卡洛斯有名,但是他的智慧為我們處理現代技術提供了神話樣本。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基本的問題其實都是古老的問題,它為成功創新帶來的是謹慎和經驗。只有小心翼翼地走中庸之道的人,才能保持領先,繼續前進并存活下去。
德國技術使從18世紀至今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技術史研究者約阿希姆·拉特卡奧的力作,系統論述了德國從工業革命起到現在的技術發展的歷史,討論德國技術發展的特點、發展模式和它對工業的影響,以及政治環境和本地條件對技術發展的作用。化學合成工業、汽車工業和戰爭中的技術應用和發展是分析的重點。在導論中,作者還討論技術史的意義和分期,以及國別史的價值問題。 本書首版于1989年,現在的版本出版于2016年,進行了擴充和加工。由德國法蘭克福學苑出版社出版。 本書德文原開本為15*22厘米,共533頁,計劃采用較大開本,中文300至400頁之間。
德國技術使從18世紀至今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導讀
導論
1. 對技術的全新思考——現有技術史研究的缺陷
2. 蒸汽機的緩慢進步:技術作為推動力,技術作為大事件
**章?? 技術史與“德國道路”——理論基礎、模式與原則
1. 歷史上的“適應性技術”——技術史中的地域研究
2. 關于工業和技術領域中“德國道路”的話語歷史
3.“美國體系”與“瑞士模式”:國家技術風格的對比
4. 德國的科學技術理想與經驗的再發現
5. 合理化、體制和規模限制:技術中的“專制元素”
6. 技術史分期中的人類學標準
第二章?? 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為標志的技術
(18 世紀到 19 世紀初)
1.人類歷史上的“木材時代”
2.“木材時代”的創新行為
3. 德國——一個欠發達國家?18 世紀到 19 世紀初德國的地區技術概況
4. 技術轉移及對新技術的適應
5. 國家、技術創新以及主導技術
6. 節約木材帶來的動力
第三章?? 德國生產體制的形成
1. 從 19 世紀中葉到 19 世紀和 20 世紀之交:“規模經濟”的解放與限制
2. 鐵路作為使國家走向統一的技術,汽車作為德國式遲緩的對照
3.“價廉質差”——世界博覽會與技術的民族主義
4. 抽象與權威——論科學的作用
5. 發明者的產業化和專業化——技術的發展觀
6. 美國模式與“美國危險”
7. 在機械化的臨界點
8. 進步觀念與安全管理的技術化——現代環境觀念的建立與大量的表面化解決方案
第四章?? 戰前、戰中和戰后階段:大規模生產的合理性, 權力與困境
1. 從 19 世紀和 20 世紀之交到 20 世紀 50 年代:各種生活領域的技術化周期
2. 戰爭的不完全技術化,技術人員的“背后捅刀”和閃電戰概念
3. 電氣化與化學合成作為技術路徑和集團化過程
4. 合理化運動、心理技術和“為工作的樂趣而斗爭”:泰勒制和福特制在適應德國國情時所面臨的問題
5. 唯能論要求、煤氣經濟和大型技術
6. 機動化的德國道路
德國技術使從18世紀至今 作者簡介
約阿希姆·拉特卡奧(Joachim Radkau)是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德國西北部)科學史和哲學系的新史學教授,研究領域有技術史、環境史、精神史、歷史教學法等。其他著作有:《德國工業和政治:從俾斯麥到當代》《德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和危機:1945—1975》《木材:技術史中的天然物質》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