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東城工業之光——記憶中的合肥老工業基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55157
- 條形碼:9787565055157 ; 978-7-5650-551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城工業之光——記憶中的合肥老工業基地 本書特色
合肥市瑤海區,新中國“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合肥工業建設的重點區域,聚集著包含紡織、鋼鐵、化工、食品等工業門類的當時合肥近3/4的企業,貢獻著全市一半以上的GDP,成為合肥工業的發軔之地。而近些年,伴隨著經濟轉型而生的合肥東部新中心又在這片老工業基地的熱土上噴薄而出。為了記述這段火熱而又輝煌的歷史,同時也是為了做好文化傳承,更好地利用“城市記憶”打造“城市名片”,中共瑤海區委宣傳部、瑤海區文化和旅游局策劃編寫了《東城工業之光——記憶中的合肥老工業基地》一書。本書圖文并茂,主要以采訪親歷者的形式,講述瑤海區老工業企業的建立、發展以及輝煌的歷程。
東城工業之光——記憶中的合肥老工業基地 內容簡介
瑤海區位于合肥市主城區東部,在20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是一片工業的熱土,不僅形成以紡織、鋼鐵、化工、機電等產業為支柱的工業經濟,而且GDP一度占到全市總量的70%左右。本書以瑤海區的工業發展為主要內容,依據當時的工業類型分為10個章節,將通過人物訪談、遺跡探訪等方式獲取的手資料圖文并茂地呈現,展示一個個企業的發展歷程,梳理瑤海區漫長的工業文明發展過程,進而詮釋瑤海區為合肥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所做的巨大貢獻。
東城工業之光——記憶中的合肥老工業基地 目錄
第二章 “十里鋼城”的榮光
——合肥鋼鐵廠的發展歷程
“十里鋼城”的榮耀和輝煌
這一天,毛主席來到了合鋼
“小社會”中的合鋼
合肥鋼鐵廠成為合肥唯一國家工業遺產
第三章 既“重”又“精”同發展
——記憶中的機械制造企業
安徽拖拉機廠:“江淮”賽過“東方紅”
合肥膠帶廠:全國首批“大慶式企業”
合肥汽車配件廠:幾易其名顯風流
合肥砂輪廠:新中國**家砂輪廠
合肥礦山機器廠:較早工廠的亮麗“風景”
第四章 從“城市的記憶”到全國行業巨頭
——記憶中的紡織印染企業
安紡~廠:記憶中的“里程碑”式企業
安徽印染廠:讓“廬陽花布”走進人民大會堂
安徽針織廠:全國“五巨頭”之~
第五章 多個“**”書寫傳奇
——記憶中的電子電器企業
合肥無線電二廠:“家電三極”的創造者
合肥電機廠:唯技術,不止步
合肥電纜廠:書寫一個個“傳奇”
合肥開關廠:礦用防爆電器四大生產廠家之~
合肥燈泡總廠:安徽省**只黑白顯像管誕生地
第六章 超前發展與耳熟能詳的廣告語
——記憶中的化工制革企業
合肥化工廠:合肥財政“三駕馬車”之一
合肥玻璃總廠:發展總是“超前一步”
合肥皮鞋廠:“始于足下”的精彩
合肥日化總廠:那一片神奇的“芳草”地
第七章 從“三星”耀廬州到“千萬財團”
——記憶中的金屬橡塑企業
安徽輪胎廠:“千萬財團”企業這樣“煉成”
合肥塑料廠:多個“**”集于身
合肥制鎖總廠:全省*大的制鎖廠家
合肥搪瓷廠:“三星”閃爍耀廬州
第八章 “民以食為天”促內遷
——記憶中的食品制造企業
合肥好華食品廠:**家食品廠的“味覺”記憶
合肥面粉廠:內遷合肥的杜月笙工廠
第九章 開創先河與人民大會堂中的沙發
——記憶中的家具建材企業
合肥木材廠:政策變遷的見證者
合肥木器廠:曾為人民大會堂做沙發
合肥軟木廠:環保產品的“先行者”
東門白勺兩個水泥廠
第十章 向東看,新瑤海——華麗轉型在發展
——華麗轉型再發展
開篇:東部新中心來了
綜述:合肥向“東”看
建設:東部新中心將續寫輝煌
附錄:合肥東部新中心總體規劃情況和特點
后記
東城工業之光——記憶中的合肥老工業基地 節選
瑤海區,位于臺月巴幣主城區東部,東與月巴東縣接壤,西、南緊連板橋河與南淝河,北鄰新站區,面積64.4平方千米。在20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前后,這里是一片工業的熱土。 有資料顯示,在30多年的時光中,這里不僅形成了以紡織、鋼鐵、化工、機電等產業為支柱的工業經濟,而且GDP一度占到全市總量的70%左右,為合肥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備的工業體系在這里充分體現,大量的產業工人聚集在這里……曾經的東城,機器隆隆鋼花四濺!曾經的東城,工業之光熠熠生輝!那么,歷史為何選擇了東城呢? 機遇:上海企業內遷 1952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同時撤銷皖北、皖南區黨委,省委機關駐合肥市。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8月25目,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合肥成了安徽的新省會。 合肥成為省會后,為加強城市建設、提高城市影響力,使合肥盡快成為全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合肥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方面,在接管當時為數不多的官僚資產的基礎上,合肥市先后投資建起了印刷、制磚、糧食加工、釀酒、制糖、卷煙、礦山機器和農具制造等工業企業。 1953~,中共中央確定了我國在過渡時期經濟發展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何為“一化三改造”呢?當時的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的路線。合肥市也從1953年開始按照“一化三改造”的方針發展經濟,使合肥市的國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當時的情況下,要迅速發展合肥的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僅僅依靠合肥乃至安徽自身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必須爭取“外援”,從工業經濟基礎比較雄厚的上海等地內遷一部分工商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到合肥來,利用遷入企業的人才、技術、設備、資金和生產管理經驗以及已有的供銷關系等,來啟動和發展合肥的工業經濟。而對于當時的上海來說,也需要遷出一部分私營企業或公私合營企業到內地。首先,上海是當時全國*大的工業城市,集中了全國1/5的工業。顯然過于集中;同時,上海又處在海防前哨,不符合當時的戰備要求。其次,上海遠離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原料與成品桕向運輸,不符合經濟區劃原則。因此從全國工業布局通盤考慮,遷出一部分小企業到內地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再者,到1953年左右,上海雖然有工業企業87000多家,但企業大小懸殊,不足10人的小型企業就有75000多家,這就造成了生產分散、原料供應不足、設備利用率低等弊端。因此,上海遷出一部分企業到內地,不僅可以支持內地的經濟建設,而且有利于自身的經濟建設。 于是,從1953年年底開始,上海部分企業內遷。當時上海共有104家企業內遷到安徽,其中遷到合肥的有56家,而這56家企業又有約70%選址在東城地區。 條件:交通樞紐四通八達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一個地方經濟要想快速發展,首先必須有便捷發達的交通。如果說上海企業內遷對合肥每個地方來說都是公平機遇的話,那么,便捷、獨特的交通優勢則是東城“獨領風騷”的重要前提。 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東市區在20世紀50年代時曾被稱為車站區。既然命名為車站區,顧名思義,這里應該是車站集中的地方。的確,不僅合肥火車站、合肥汽車站坐落在這里,合肥*早的飛機場、水運碼頭也建在轄區里。 P2-3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