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出伶仃洋 本書特色
作為“廣東*后的人民公社”,崖口村在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潮中特立獨行,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該作品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現一個村莊的文明切片。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和親切的敘述,可以了解一座村莊的紅色檔案,感受碉樓、水庫背后的厚重記憶,想象崖口村碧波萬頃的稻田風光,看見村民在集體的氛圍里勤懇勞作的樸實背影,品味舌尖上的崖口美食……
出伶仃洋 內容簡介
中山市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崖口村地處珠江口伶仃洋畔,擁有近700年的歷史,現有2000畝稻田、5000畝淡水魚塘和20000畝圍墾,成為天然糧倉魚艙,孕育出中山*大候鳥棲息地,造就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村,發展出一條富民產業鏈,成為高質量小康生活“中山樣本”中的村莊樣本,實現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作者從1996年首次走進崖口開始,長期關注崖口,特別是崖口榮膺“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后,深入村莊每一個角落,與崖口人廣泛交流,深度挖掘崖口文明背后的精神基因,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現一個村莊的文明切片,提供一個鄉村善治樣本,試圖為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崖口智慧。
出伶仃洋出伶仃洋 前言
序:謎一樣的崖口
浩浩珠江,八面入海。其中,橫門、洪奇瀝、磨刀門三大口門經偉人故里中山入海。
珠江口外,到港澳之間,2100平方公里的喇叭形河口灣就是伶仃洋,又名零丁洋。
1279年,民族英雄、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在這里寫下千古名篇《過零丁洋》, 他的錚錚誓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這塊土地上發出的歷史強音。
一百多年前,這里走出了起共和而終帝制的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他的家鄉南朗翠亨村(今翠亨新區南朗街道翠亨村)因此被載入史冊。
1912年卸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先生,5月27日從澳門經伶仃洋回家鄉拜親祭祖,選擇了在鄰村崖口登岸停留,然后返回家鄉翠亨。
1980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掀開中國農村改革新的一頁,崖口人經民主商議后決定“留在集體”,堅守“廣東*后的人民公社”至今。
2020年11月,中央文明辦公布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榜單。首屆全國文明城市之一中山再次榜上有名。崖口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許多人問:為什么是崖口?崖口憑什么?
一
尋訪孫中山當年足跡,意外地發現崖口村是孫中山母親楊可卿的家鄉,也就是孫中山外婆外公居住的村莊。
誰都知道,外婆家在鄰村對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意味著什么,那是自己想起來就可以去的地方,是精神撒野的地方。
一首《外婆橋》,唱盡人間外婆好。外婆家應該是停留時間僅次于自己家的地方。
而崖口,不僅是孫中山外婆家,還是孫中山二姐孫妙茜婚后的家庭所在村莊,又是孫中山大哥孫眉的太太譚夫人的家鄉。
清同治十年(1871),孫眉隨母舅楊文納赴檀香山謀生,初為雇工,后租地墾荒。
百年前,崖口與外界的交通主要靠水運,臨海有兩個碼頭,一個是位于泮沙海的五級石碼頭,一個是位于海防前線泗東山旁邊一條小涌的泗門崗碼頭。
據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會長、孫妙茜曾孫楊海記載,當年,孫中山乘坐火輪從澳門經珠江口內伶仃洋抵達崖口對面的泮沙海面,改乘駁艇,從靠近村莊入口東明門的五級石碼頭登岸,通過東明門進村。孫中山二姐孫妙茜和外甥楊杏聰到碼頭迎接。孫中山一上岸,見到姐姐,**句話先喊:“家姐,我回來了!”接著說,“阿聰,帶路!”而后,孫中山先到楊家村姐姐孫妙茜家,姐弟相見,百感交集,似有說不完的話。隨后,孫中山一行到崖口東堡立泉祖祠(另一說為“立傳祖祠”),出席崖口村民舉行的盛大歡迎會,并做了簡短講話。還到譚堯(其二嫂是孫中山舅父之女,其姑姐是孫眉夫人譚氏)家坐了一會兒,然后一行人回到家鄉翠亨。
在更早的1895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廣州重陽節起義失敗,陸皓東等革命黨人被捕遇害,孫中山等幸存者逃亡香港。如何從廣州到達香港?不同的著述中有多種說法。楊海的父親楊連合憶述祖母孫妙茜所講的經過是:當時孫中山乘小船,經順德縣水道到香山縣,徑直到崖口村楊家村姐姐孫妙茜家,此時天已黑。吃過飯后,其外婆家人立即找來一條小艇,孫中山連夜從崖口泗東渡口撐艇出金星門直奔澳門。
現在,走進崖口的楊家村啟運里閘門,看到孫中山外祖父母家所屬的楊氏大宗祠,偌大的廣場上至今有村童嬉戲,想象當年孫中山在這里呼朋喚友,等著外婆一聲召喚“吃飯啦”。
孫中山牽掛一生的留守二姐孫妙茜,嫁回了母親長大的村莊,這是當年許多母親對兒女婚姻親上加親的選擇。孫妙茜丈夫楊紫輝后來追隨孫眉赴美謀生,*終埋骨臺灣。留守的孫妙茜成為保存孫中山家鄉歷史文物和孫氏家族歷史文物*多的孫氏族人。面積約80平方米的孫妙茜故居也成為崖口重要的歷史遺跡。
二
**次走進崖口是1996年夏天,我供職的媒體中山日報社組織“中山邊沿鄉村行”采訪活動。記者圍著中山邊界村莊騎行一圈,我和同事吳崢嶸受命采訪當時的翠亨村鎮(現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去了伶仃洋畔的崖口管理區。
在辦公室,見到人稱“滿叔”的崖口村支書陸漢滿,他一雙赤腳沾滿泥星。問他為何不穿鞋,他說赤腳天下走,丹心懷中留。赤腳,可以毫無遮攔地接觸大地,接觸生養我們的土地。
在辦公室停留了不到一刻鐘,滿叔說,空談枯燥,走,到田間地頭轉一轉,聞聞泥土味去。于是,我們坐上一輛當時在中山難得一見的舊北京吉普車,沿著田間機耕路,開始了對崖口管理區所轄山地、稻田和圍墾地的巡視。
到了村前稻田邊,稻子已抽滿穗,三五成群的農民正在田間勞作,他們的身份還叫社員,依舊按工分取酬。
滿叔叫停吉普,赤腳走在田間,有些詩興大發:“這才是真正的田野風光。”
吉普車駛上一條圍墾大堤,兩大塊已基本圍成的灘涂田地呈現在面前。滿叔說:“光這兩片就向大海要回了6000畝土地。6000畝啊!”滿叔用手勢比畫著,眼睛里透著興奮。
其時,崖口已經圍墾了逾萬畝灘涂,后來這一面積增加到3萬畝,將海岸線向外推進了3公里。
當天,滿叔說,村子里因為圍墾和建設取土,多年來只挖掉了一個山包,別的山寸土未動;鄰村下沙征地后,用征地補償款給家家戶戶蓋別墅,原來的舊村屋用不上了,崖口就以12萬元價格買下下沙村43幢舊屋。
一圈下來,回到村子,已是午飯時間,滿叔讓人陪我們在崖口吃飯,并說了聲抱歉:“實在沒有時間,就算大領導來了我也不陪著吃飯。”
太陽底下,看著滿叔赤著腳轉身走開,我深深地記住了眼前這個愛地成癡的村支書。其時,他還是一個正值壯年的漢子,一頭黑發里夾雜著幾根白發。滿叔自稱生于1938 年,比身份證上的時間早了兩年。
三
后來的日子,我成了崖口的常客,偶爾因為調查采訪,多數時候是因朋友遠道而來,我帶他們去翠亨的孫中山故居走走,末了,去崖口海濱吹吹海風,嘗一口崖口云吞和崖口海鮮,看剛剛捕魚歸來的漁民,拎著魚桶或魚簍,將活蹦亂跳的魚蝦蟹就近賣給酒樓餐廳。對著大小不一的鮮活海鮮,點菜師傅帶點驚喜說,這個魚蝦只今天才有,那個品種只剩下幾個了。
后來我才知道,崖口因著地利,當地的魚蝦蟹不必上市場選購,多是就地取材,或由漁民和養殖戶送貨上門,或者就近在魚欄里選購。
1984年誕生的**家崖口云吞店,有些與眾不同,煮云吞用的是蝦皮湯,以海鮮入味。
到崖口嘗鮮的人多了,海鮮酒樓餐廳成行成市,靠近村莊的路段突然冒出許多煲仔飯店,同時叫賣崖口特產云吞。算起來,村里已經有三十多家云吞、煲仔飯、海鮮店,還有許多移動奶茶店順勢開起來,2021年下半年崛起集裝箱小食街。崖口云吞有多火爆呢?我*難忘的兩次遭遇是,有次興沖沖去了云吞店,向店家要大碗云吞,店家請我們等上40分鐘;還有一次周末去崖口閑逛,準備離開村子了,我要求店家打包兩盒生云吞帶走,店家說再等半小時。
坐在沿河而建的茅寮酒樓食肆里,服務員麻利地送餐收碟,她們多是操著地方口音的大媽大嫂,掛著一臉溫和的笑,跟城里見慣了的年輕服務員不同。店家說,店子里的服務員往往全家出動,六成是村里人。
透過崖口餐飲業,看到這座村莊用現有的2000畝稻田、5000畝淡水魚塘和20000畝圍墾地(2008年被征用11695.74畝),為餐飲業提供新鮮食材支撐,自發形成特色美食村,支持三四百人直接就業創業,實現了舌尖上的鄉村振興。
程明盛
2021年11月22日
出伶仃洋 目錄
**節 偉人足跡今安在
第二節 留守者孫妙茜
第三節 陸雁群碉樓背后的村莊
第四節 崖口紅色檔案
第五節 一個村莊的水利記憶
第六節 **代拖拉機手
第七節 電廠沉浮
第八節 三年半造就崖口會堂
第二章 鄉土守望
**節 “香山**村”后代
第二節 一夫二妻三墓地
第三節 崖口飄色的前世今生
第四節 飄色傳承人譚浩彬
第五節 一個人與兩座廟
第六節 耕讀傳家教育夢
第三章 土地情結
**節 向海要地三萬畝
第二節 *后的圍墾
第三節 圍墾者滿叔
第四節 惜土如金崖口人
第五節 12萬元買下別墅村43幢舊屋
第四章 一村兩制
**節 *后的人民公社
第二節 一年出工三個月
第三節 村民吃糧不要錢
第四節 米機廠的秘密
第五節 中山*大一片稻田
第六節 “空廠博物館”
第五章 舌尖上的崖口
**節 一條產業鏈上的鄉村振興
第二節 崖口云吞背后的家庭堅守
第三節 一碗煲仔飯背后
第四節 看著海鮮游上餐桌
第五節 曬出兒時味道
第六節 蟹中之王
第七節 村莊單行線
第八節 舌尖上的青春
第九節 崖口集裝箱小食街來了
第六章 崖口臉譜
**節 張揚與內斂之間
第二節 50歲出頭就選擇退休
第三節 為村莊寫史的人
第四節 志愿者的家園守護
第五節 家庭會客廳
第六節 養殖大戶的塘頭堅守
第七節 外來媳婦本地郎
第八節 原來你們是這樣的90后
第七章 民宿文化村
**節 廣東*美民宿
第二節 將稻田裝進民宿
第三節 掌柜出去浪了
第四節 不掛招牌的民宿
第五節 未來民宿村
第八章 第三只眼
**節 稻田里的小精靈
第二節 崖口土豆圈鐵粉
第三節 在崖口記錄中國
第四節 人與鳥的崖口對話
第五節 生態村夢想
第六節 走自己的路
第七節 魂歸崖口
結 語 文明“王冠”上的鄉村“明珠”
后 記 崖口是一本打開的書
出伶仃洋 節選
出伶仃洋 作者簡介
程明盛,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首屆十佳記者,現任中山日報社副總編輯。生于湖北孝感應城鄉村,1994年辭去機關工作南下趕海,以新聞為業,輾轉東莞、珠海,覓中山故里而棲。2015年出版紀實文學作品《大國空村》,當年獲首屆廣東省“有為杯”報告文學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