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非自然死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9271
- 條形碼:9787544789271 ; 978-7-5447-892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自然死亡 本書特色
1. 傳奇法醫回顧四十多年職業生涯,再現國際要案震撼現場。從連環殺人案到恐怖襲擊,從王室成員之死到改變英國社會的襲擊事件,法醫謝潑德走入疑案深處,運用專業所長,堅持探求真相,忠實傳達死者的聲音。 2. 來自法醫學權威的硬核科普,修正普通人的常見誤解。關于死亡與尸體,你在影視劇和小說中看到的場景錯得有多離譜?人死后,尸體究竟會發生哪些變化?法醫謝潑德以精準的科學語言,描述了尸體變化的全過程。《非自然死亡》呈現了真實的法醫病理學實踐,本書將一一修正人們關于驗尸的常見誤解。 3. 科學與文學的結合,理性與情感的統一,“一本打開就再也無法放下的書”。《泰晤士報》年度圖書,BBC誠摯推薦,亞馬遜萬人好評。
非自然死亡 內容簡介
作為一名法醫病理學家,理查德·謝潑德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這個人是如何死亡的?從“9·11”事件、巴厘島爆炸案、倫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連環殺人案、戴安娜王妃車禍案等,《非自然死亡》記錄了謝潑德執業至今所經手的靠前要案,講述了案件背后不為人知的關鍵細節。書中還詳細呈現了一些頗受爭議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殺嬰、種族主義謀殺、偽裝成正當防衛的謀殺等。謝潑德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術,找出證據,將兇手繩之以法,使無辜者沉冤得雪。常年與死亡打交道,使謝潑德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煎熬。但是,對他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忠實地傳達死者的微弱聲音是法醫的職責。
非自然死亡 節選
那是一個冬天,我被警方叫到一戶住家,一位老婦人赤身裸體蜷縮在桌子底下。警方認為案件涉及刑事犯罪,現場看起來的確像是有人在翻找財物:抽屜壁櫥大敞四開,東西丟得遍地都是。很多輕便家具甚至被掀翻在地。 “屋里面好冷!”我對一名警官說道。雖然前一天的氣溫有所回升,但這老宅大屋內依舊寒氣逼人。 “濕氣太重,”他表示同意,“讓人感覺更冷! “她沒有開暖氣嗎?”我問道。 警察搖了搖頭。“沒有中央供暖! 這時一位警探聽到了我們的對話,他說:“受害者或許想要生火,但還沒來得及,入侵者便進來了! 我們在房頂很高的房間里環顧四周。壁爐地面被清掃得干干凈凈,顯然沒有人曾試圖在這里生火。角落里放著一臺老舊的雙管電暖器,但并未插電。 我再次將目光對準傾倒在地的書架,以及地上散落的東西——書籍、藥品、小玩意兒、紙牌——旁邊的小椅子,曾經整理好如今卻雜亂無章疊壓在地毯上的舊報紙。我又看了一眼彎腰駝背、呈防衛姿態的女性遺體。受害者瘦得可憐。整個場景看起來令人心酸。 “她的健康狀況怎么樣?”我問道。 “還不清楚,醫生! “有沒有向鄰居打聽過情況?” “有,但鄰居對受害者了解不多,她總是獨來獨往。隔壁有人反映,她有點情緒不穩定。” 警官點了點頭:“保潔員也說受害者絕對失去了理智。” 情緒不穩定。失去理智。健忘。不知道當天是周幾。諸如此類。 廚房里放著幾塊發霉的面包。一聽尚未開封的沙丁魚罐頭。一個開罐器。一罐橘子果醬。一把面包刀。果醬的蓋子處留有一些奇怪的痕跡,看起來應該是有人試圖用面包刀或開罐器撬開。冰箱里塞著一些信箋,大部分是傳單或公共事業部門寄來的發票。 我不再拐彎抹角,說道:“癡呆! “我們推測,受害者可能將入侵者當作自己失散已久的兒子或者別的什么人,”警探表示,“她或許還打開門,熱情地擁抱了兇手。沒有闖入的痕跡,走廊里也沒有廝打的跡象! “發現受害者的是誰?”我問道。 “保潔員! “對,因為保潔員早上沒辦法進屋,就給警方打了電話。她說這位老太太腦袋缺根弦兒,或許此時并不在家,說不定出去溜達了! “保潔員一般多久來一次?” “一般一周一次,但她剛剛休了兩天假! 負責現場勘驗的警官在仔細察看廚房的門。 “我們已經完事了,你想移動尸體嗎,醫生?” “收獲大嗎?”警探問他。 “沒有,到處都是受害者自己的指紋,沒有發現入侵者的任何痕跡,他肯定是戴手套了! 我轉向那名警探。 “在我看來,根本就沒有入侵者! 他吃驚地看著我。 我說:“她是被凍死的! 屋子里的四名警官一言不發。 “我認為這位女士死于低溫。她可能喪失了心智,或者不具備足夠的身體條件去開電暖器,更別提點燃壁爐了! 盯著我的那名警探拼命地搖著腦袋。 “這個季節?拜托,”他說道,“哪有那么冷!” 如果要死于低溫,就必須在嚴寒時節跑到山里面,這顯然是種誤解。年老體弱者(實際上包括年幼者在內)都可能在室內溫度約10℃左右的情況下死于低溫,即便室內溫度高于10℃,如果外面冷風呼號,或者室內有明顯的過堂風,也足以致命。 如果體核溫度低于32℃,人的心率及血壓都會下降,并會造成意識模糊。如果體溫低于26℃,則此人必死無疑,盡管有報道稱,一個體溫僅有18℃的人*終康復,不過此人因為凍傷被迫截肢(在法醫學領域,經常會遇到所謂“孤例”,而辯方律師則會抓住這種偶發情況不放,試圖將其描述為一種常態)。 令人吃驚的是,低溫并不是非常罕見的致死原因。受害者包括不慎跌入刺骨海水中的失足者、在公園露宿的醉酒者,或者無人照顧的幼兒。不過,大部分受害者都是老年人;蛟S是認為自己無法負擔供暖費用(可能真的負擔不起),或者因為生理或心理原因沒有辦法開暖氣。有時候,失溫只是一個抑郁的、對溫飽乃至照顧自己都漠然的人走向悲劇的*后一步。 本案中,兇案組的警察拒絕接受無人入侵這座房屋的結論。 “看看這個地方的狀況,醫生!鬼才知道他拿走了什么,幾乎都翻遍了!” “她為什么沒有穿衣服?我可不希望你*后發現這個畜生侵犯了受害者……” 我說:“我認為她是自己脫下衣服的! “因為她很冷!” “別鬧了,醫生!” “我想,你認為是她把自己的東西扔得到處都是?” 但是,在我看來,這屬于典型的臨終末期異常綜合征。這位年邁的女士顯然屈從于低溫所引發的怪異的反常直覺。低溫受害者會脫去自己的衣服。有幸存者表示,隨著體溫降低,自己反而感覺很熱,認為脫去衣服是完全合理的降溫辦法。這是低溫受害者的普遍反應。另外一種不太普遍的綜合征便是有些受害者會躲藏起來,例如,躲在角落里、桌子下面。而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經常會推倒家具或者清空低矮抽屜里或架子上的東西。 對于這種臨終末期異常綜合征,兇案組的警察們將信將疑。警探堅持認為,我能在驗尸時找到兇案的證據,而事實上,我知道自己的理論很難被證明。低溫在死后極難診斷,因低溫而死或死后失溫,這兩者的表現幾乎雷同。某些時候,的確存在一錘定音的體表特征,例如白人膝蓋或手肘處出現了棕紅色的變色跡象。另外一個關鍵證據,則在于死者胃黏膜存在大量的細小深色潰瘍。 讓我如釋重負的是,上述跡象在本案中均可找到。我可以確定,是低溫導致了死亡。雖然我對自己的理論得到證實而略感欣慰,但同時又為真相感到莫名的沮喪。這位獨自生活并去世的年邁女性,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阿姨以及她們的朋友,那些孑然一身、生活在英國北部的女性。當我小時候在那里度假,這個年老單身女性組成的世界曾代表著堅不可破的友情、親情、社群與支持。如果她們沒辦法照顧自己,就需要別人來照顧,但依然處在社群中。這位死去的老婦人沒有辦法得到類似的支持。她實際上死于無人照料,或者是自我放逐。但無論是朋友、家人還是社群,都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懷,才導致悲劇*終發生。從梳妝臺上擺放的相片來看,死者應當是某人的母親、姑婆或祖母。這些人在哪里?為什么這些親屬似乎根本不關心她?她現在死了,他們會關心嗎? 雖然一直以來我覺得很難應對遺屬的情緒,但**次,我真的希望見見死者的家屬。我要告訴這位老婦人的子女,他們的母親到底是怎么離開這個世界的。但遺屬并未主動與我聯系。死因調查的時候,甚至無人到場。在采集了進一步的證據后,驗尸官接受了我給出的死因認定,裁斷這是一起意外死亡:癡呆導致了失溫。只有我、一名年輕警官以及驗尸官聽到上述裁斷。這個生命的終結是如此可悲,如此孤獨。
非自然死亡 作者簡介
理查德·謝潑德(Richard Shepherd) 謝潑德就讀文法學校時,他的同學偷偷把一本醫學教科書帶到課堂傳閱,這讓謝潑德第一次了解到犯罪與謀殺的世界,也是他立志了解人類各種死亡形態的起點。謝潑德于1977年取得行醫資格,1987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法醫病理學家。之后,他加入倫敦蓋伊醫院的法醫部,這是當時英國最好的法醫部門之一。執業以來,謝潑德參與調查國內外數千起非自然死亡案件,他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使其至今擁有國際聲譽。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