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流動實踐與關系生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268472
- 條形碼:9787503268472 ; 978-7-5032-684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流動實踐與關系生產 內容簡介
全球化和現代性的發展、交通和信息通訊技術的革新、休閑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共同推動了社會個體與群體流動性的增加,旅游作為一種時空延展性極強的流動,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旅游也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認識外部世界和追求自我價值的特殊方式。作為流動的主體,旅游者的行為被深刻嵌入于地理空間的物質表達之中,并形成了旅游通道中獨特的流動現象。旅游者的體驗不再局限于相對靜止的目的地空間中,與交通行為相伴的流動過程也不再只是旅游者到達目的地的方式。流動成為具有豐富意義的社會實踐,構成了旅游體驗的核心,并重塑著旅游者行為的意義。新的流動性范式下,不同于以往強調目的地活動與在地體驗的旅游方式,為什么旅游通道中的流動過程能夠成為旅游的核心意義所在?在此背景下,研究者需要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旅游流動性實踐,以動態的過程視角趨近于對旅游本質的再認識,著重理解流動的實踐過程和流動中表征和建構的各種關系,以及流動如何對旅游者個人及地方社區產生影響,而已有研究對此是關注不足的。 與上述背景相契合的,流動在路上的道路旅行成為當下中國社會中的一種新的旅行時尚。道路旅行與一般大眾化的旅游流動有何不同,如何認識和審視這種社會現象及其社會文化影響等問題需要關注。本研究選取川藏公路為案例和核心語境,基于新的流動性范式下的方法論,綜合運用多點民族志與流動民族志、自我民族志等研究方法,分析川藏公路道路旅行者的流動實踐與關系生產,進而探討其影響及意義,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是各類旅行者在道路空間中以多元的流動模式為敘事手段,完成以流動性為基本特征且融合了審美、朝圣與苦行的旅行實踐。旅行者借由道路旅行獲得了區隔建構與反抗日常的工具性意義,以及幫助其實現對自由的體驗與完成對自我的構建的自目的性意義。 2.流動性體驗構成了道路旅行體驗的核心,并涉及中介、身體與情感的融合與互動。 3.不同于一般大眾旅游情境中的關系實踐,在具有高流動性的道路旅行中,主客互動及其塑造的人地關系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主客互動使得高流動性的道路節點得以成為旅行者某種程度上或某種方式的“棲居”之所。 4.道路旅行影響下的川藏公路實現了意義轉變和功能重構,道路與節點社區的關系因而引申為景觀空間乃至發展中的共生關系,社區被納入道路旅行空間,通過旅游聯結和政治聯結而實現“旅游中心化”及去邊緣化。 《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流動實踐與關系生產》基于新的流動性范式動態化的研究假設和流動方法,關注和分析旅行者流動實踐的微觀過程及其中的關系生產,得出上述研究結論,有助于推動旅游通道和旅游體驗研究在流動性視閾下的理論化,回應和對話流動性理論,拓展了既有的旅游流動性研究;此外,關注旅游流動多元化背景下興起的道路旅行這一特殊人群在特殊地理空間中的流動現象,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流動性研究提供了中國案例和解釋路徑。
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流動實踐與關系生產 目錄
1.1 流動性社會與非大眾化的道路旅行
1.2 新流動性范式下的旅游研究反思與轉向
1.3 研究問題
第2章 流動的田野:案例地與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川藏公路
2.2 研究方法:流動民族志和自我民族志
第3章 公路的重構:從交通要道到“*美國道”
3.1 素描川藏公路:危險與美景并存
3.2 川藏公路的歷史與價值嬗變
第4章 在路上:道路旅行者的群體特征與流動實踐
4.1 時尚制造:道路旅行的興起與流行
4.2 在路上的旅行者及其流動實踐
4.3 道路旅行流動的意義建構
4.4 群體性狂歡:道路旅行亞文化
第5章 流動性體驗:道路旅行中的中介、身體與情感
5.1 中介體驗:基于人地互動的連結與分離
5.2 身體體驗:多感官且多層次的具身性實踐
5.3 情感體驗:流動中復雜嬗變的心理感知
第6章 流動的地方:道路旅行中的主客互動與人地關系
6.1 道路節點空間中的主客互動實踐
6.2 道路旅行中流動的人地關系生產
第7章 流動的社區:川藏公路與魯朗的旅游中心化
7.1 旅游聯結:傳統社區進人道路旅游空間
7.2 政治聯結:邊緣社區進入公共政策視野
第8章 結論與討論
8.1 群體特征、流動性實踐及其意義
8.2 流動性體驗:中介、身體與情感
8.3 流動中的主客互動與人地關系
8.4 道路旅行背后的公路與地方發展
川藏公路道路旅行:流動實踐與關系生產 作者簡介
王學基,山東泰安人,寧波大學昂熱大學聯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于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管理學博士,地理學博士后。英國薩里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流動性與旅游、旅游與城鄉發展等,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國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各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等課題多項。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