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光之隧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6137
- 條形碼:9787521736137 ; 978-7-5217-3613-7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光之隧道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建筑專業讀者和對馬巖松、建筑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1.2018年,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應北川富朗之邀,參加了第七屆大地藝術祭·越后妻有三年展,改造了有20多年歷史的清津峽隧道,名為“光之隧道”——以“山水城市”為設計理念的馬巖松,以自然為媒介的大地藝術祭,以及日本文化特征,三者在此相連。本書以這一建筑作品為主題,展現“光之隧道”的設計背景、設計理念、設計故事、紀實性訪談以及馬巖松的建筑理念。 2.“光之隧道”令清津峽重生,馬巖松與MAD用建筑為越后妻有這片土地創造了嶄新的風景。光、風、溫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MAD極為巧妙地使用*基本的元素,編織出整體“旅程”與“鏡池”、“泡泡”這樣的夢幻空間。在MAD的建筑里,外界與建筑的內部空間的關系非常貼合;二者之間仿佛僅隔一層“皮膜”,你來我往,融通無阻。光之隧道是“潛伏”在堅硬的巖壁中的潛望鏡,人們通過它向外眺望,與清津峽和自然相連。 3.書中收錄120余幅珍貴圖像,包括“光之隧道”的設計圖、方案平面圖、手稿等,以及隧道“泡泡”“水滴”“鏡池”等地點在不同時節的影像。這些圖像既展示“光之隧道”的設計歷程及設計成果,也將建筑藝術、視覺藝術與紀實結合。通過超越語言的視覺呈現,得以直面建筑師馬巖松的設計理念與思想意境。額外收錄《感覺即真實》《墨冰》《魚缸》《胡同泡泡》《浮游之島——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重建計劃》5件馬巖松與MAD的作品,作為展現建筑理念的補充。 4.本書編著者馬巖松是MAD建筑事務所創始人、合伙人,被譽為新一代建筑師中*重要的聲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志性建筑設計權的中國建筑師。2008年,他被ICON雜志評選為“全球20位具影響力青年設計師”之一。馬巖松致力于探尋建筑的未來之路,并對真實與虛構作出深度思考,推動人們思考和設計生活。
光之隧道 內容簡介
川端康成在《雪國》開篇這樣寫道:“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位于新潟縣的山區越后妻有的清津峽地區便是如此。清津峽,被列入“日本三大峽谷”,蜚聲海內外。但受落石事故、經濟衰退影響,前來造訪的游客一度銳減,地區也隨之衰敗。直至2018年,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應北川富朗之邀,參加第七屆大地藝術祭,將清津峽隧道改造為“光之隧道”。 馬巖松與MAD以“光之隧道”,為越后妻有這片土地創造了嶄新的風景。他們極為巧妙地使用光、風、溫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這些*基本的元素,編織出整體“旅程”與“鏡池”“泡泡”這樣的夢幻空間。“光之隧道”令清津峽重生,成為展現日本地方之美的重要地標。 以“光之隧道”為主題,書中展現了這件建筑藝術品的設計背景、設計理念、設計故事和紀實性訪談,并收錄120余幅珍貴圖像,包括“光之隧道”的設計圖、方案平面圖、手稿等。通過隧道,實景和夢境被藝術的手法加以轉換。它是穿梭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光線,照亮了清津峽;越來越多的訪客慕名來此,與自然神思相連。
光之隧道 目錄
序 4
讓清津峽重生的“光之隧道” 6
光之隧道 14
序章 21
隧道 34
泡泡 48
異世界 56
虛實風景 64
設計紀實 76
嶄新的風景 77
入口設施 81
隧道 90
泡泡 92
鏡池 99
清津峽故事 102
“光之隧道”帶來的地區復興 114
“請一定來這里看看” 118
與“光之隧道”有關的故事 121
跋?? 隧道之光 138
附 144
關于MAD 150
光之隧道 節選
讓清津峽重生的光之隧道 北川富朗 1946年出生于日本新潟縣。自2000年擔任“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總負責人,自2010年擔任“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總負責人,同時擔任其他地區藝術節的負責人。北川富朗獲得了法國藝術及文學勛章、波蘭文化勛章、日本文化勛章等榮譽。 清津峽位于新潟縣的山區越后妻有。這里是全球降雪量*大的地區之一,同時因被列入“日本三大峽谷”而享譽海內外。2018年,馬巖松設計的“光之隧道”(Tunnel of Light)即誕生于此。 隧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從清津峽入口處興建溫泉浴場開始: 1941年,清津峽被指定為國家名勝風景及自然遺跡區。 1944年,被指定為“上信越高原國立公園”的一部分。 1984年,發生大規模雪崩,溫泉小鎮受到沖擊,造成五人喪生。 1988年,因落石而導致人員死亡后,登山道禁止通行。 1996年,應當地居民和旅游業的要求,清津峽峽谷隧道建成開放。 開放之初,這里繁忙過一陣,但隨后游客人數逐漸減少。從始于2000年、三年一次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開始,藝術祭期間參觀隧道的游客稍微多些,但其余時間游客非常少,特別是2004年新潟縣中越地震之后,降幅尤為明顯。于是,十日町市決定翻新這條峽谷隧道,并委托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筑事務所團隊設計。 貫穿清津峽峽谷的隧道寬3~10米,高3~7米,長750米,途中有三處可以眺望峽谷的觀景臺,終點是可以縱覽整個峽谷的平臺。 MAD的*初設想是將眺望峽谷的三個觀景臺分別改造成洗手間、藝術空間和餐廳,并將終點平臺改造成足浴場。但由于預算限制,藝術空間和餐廳*終被放棄了。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去理解萬物的形成和它們的相互作用,MAD便以此為靈感,改造隧道入口處新建設施及隧道內的若干要點,由此將人與自然相連接。隧道盡頭的全景平臺是點睛之筆,其內墻覆蓋的半鏡像不銹鋼板,將峽谷的風光映射回隧道內及地面淺水池水面上,創造出無盡的自然幻境。 位于新潟縣的Green Sigma設計事務所是建造方面的總承包商,而由我作為代表人的Art Front Gallery負責整體協調。若要問到這幾年我對于這個項目的感想,就必須提到MAD合伙人之一的早野洋介先生,他排除萬難完成了這個預設條件如此復雜的設計。這是一件依托空間特質而成就的作品,雖然諸位能通過照片看到,但真的只有親臨現場才能品味其曼妙。 “光之隧道”建成后獲得如潮的好評。大地藝術祭期間,景點太火爆,導致了嚴重的交通堵塞。數據顯示,為期近50天的會期中有8萬多名游客;而會期后的一年,也就是2019年,有近30萬名游客。 更重要的是這個隧道對日本藝術、文化和觀光的影響。為振興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廳以東京奧運會、東京殘奧會為契機,推出了文化項目“日本博覽會”,以“日本與自然”為主題體現各種“日本之美”,而“光之隧道”的圖像成為主視覺之一…… 中國建筑師的作品被選作象征日本文化中“親近自然”的代表。以“山水城市”為設計理念的馬巖松,以自然為媒介的大地藝術祭,以及日本文化特征,三者在此相連了。回想起來,我們享受從中國文化而來的“人與自然間的聯系”已有1500年之久了。 *后,我想談談我對MAD建筑的想法。在MAD的建筑里,外界與建筑內部空間的關系非常貼合。二者之間仿佛僅隔一層“皮膜”,你來我往,融通無阻。 “虛實皮膜”出自日語,在中國或許也有類似說法,即無論正反表里皆是偶然,表里即為里表。虛實時常反轉,往往不知何為真實。也就是說,這自然包含了世界萬物。 如果遠看馬巖松設計的建筑或建筑模型,你會覺得是在品一幅中國古山水畫。水過硬土,風吹峻山,水和空氣擠碰成霧靄,一切變得輪廓模糊。山巒、佛閣、屋宇、人來人往,萬物皆居自然中。作為將自然形象化的自然觀的體現,MAD的建筑和中國傳統山水畫異曲同工。 現代建筑中,空間的營造通過人、光與風的流線等堆砌,往往是從局部到整體。另外,通過對世界上聚落形成的調查可以得知,不同的地方所重視的東西因風土而異,地域差別也作為成就不同類型建筑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由于社會制度的制約,建筑似乎很難得到新的發展。 然而,在我們看到的MAD作品集中,除去酒店和高層住宅,其他幾乎都是公共建筑。馬巖松似乎在用這些設計去撬動現代價值觀。他的設計是一個通過“皮膜”而實現表里反轉的世界:個體與外界的接觸“觸發”了空間中的表里相互幻化,抑或成為自然本身。由鋼結構和玻璃幕墻組成的現代建筑,只要不違反重力的限制只會無限高層化,而MAD的作品不正提供了一種脫離這種自認為無法自由的現代建筑的宿命的方法嗎? 回想起MAD初期的作品“魚缸”,金魚在“皮膜”里游泳,毫不在意重力。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座魚缸仍然占據著乒乓球桌旁很大的空間。標志著MAD出發點的“魚缸”,正在微笑。 虛實風景 隨著昏暗的藍色光線走到隧道的*后,能慢慢看到盡頭滲入的斑駁之光,繼續向前走,便徑直到達第四觀景臺——“鏡池”。 相對前三個觀景臺都面向峽谷橫向的巖壁,“鏡池”是唯一正對著峽谷的觀景臺。這個空間本身有一定縱深,清津川又在遙遠的斷崖之下,人在剛剛踏入觀景臺時無法親眼看到溪水,只會被湍流的激蕩水聲吸引著往前走。 MAD將地面設計成淺淺的水盤。外部的風景和觀景臺的洞口在水面形成倒影,虛幻的倒影和真實的風景,在水面完整的圓形中相融。 隧道的壁面鋪設低反射的鏡面不銹鋼,峽谷的斷崖及其下所流淌的清津川被反射成抽象柔和的影像,溪水的流動朦朧也在其中,這一切都隨著觀者的位置不斷變換。不銹鋼板一直覆蓋到隧道的*外緣,虛實在此毫無邊界。峽谷的美景滲入了原本單調的圓形混凝土空間,自然與人和人造之物相融,形成新的作品。 從第四觀景臺看出去,天空被峽谷裁剪成倒三角形。其下流淌著的清津川從遠處奔騰而來,消失在自己腳下。外部的天空和溪水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在空間之中被不斷反射,清津峽動靜相宜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如若在水中前行,流水聲則會慢慢變大,與此同時,峽谷底部蜿蜒流淌的清津川也會逐漸進入眼底。 “鏡池”之水取自清津川的山溪水,游客脫了鞋之后可以走進水盤之中,在炎炎夏日能為人帶來一絲清涼。當有人到來時,靜止的風景被擾亂,水面留下痕跡。人散去后,痕跡很快消逝,回歸一片平靜。靜態和動態的結合提供了一個新觀景維度,讓人的行為通過水面的倒影和自然產生交互——在同樣的時間中,自然并不是完全靜止的,人的行為、在這里的來往,對于自然來說是如此短暫。 走近洞口,吹入隧道的風撲面而來,可以捕捉到隨季節變遷而變化著的清津峽自然風景的不同表情。在這樣的時刻產生的情感,想必也會隨風景一起烙印在到訪者的心間吧。 光、風、溫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MAD極為克制地僅使用*基本的元素,將其小心翼翼地添加到清津峽及觀景臺的空間特性之中,從而編織出作為整體的“旅程”。 胡同泡泡 Hutong Bubbles 胡同泡泡218號 2015—2019 中國,北京 類型:四合院改造 胡同泡泡32號 2008—2009 中國,北京 類型:四合院改造 2006年,MAD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上提出關于未來北京的暢想——“北京2050”。其中的“胡同泡泡”提案,提出舊城改造不一定需要推倒重建,而是可以通過加入猶如超越時空的“泡泡”,像磁鐵一樣更新社區生活條件、激活鄰里關系。 2009年,MAD首個“胡同泡泡”在北兵馬司胡同32號成為現實。這是一個加建的衛生間和通向屋頂平臺的樓梯,它看上去仿佛是一個來自外太空的小生命體,光滑的金屬曲面折射著院子里古老的建筑及樹木和天空;讓歷史、自然及未來并存于一個夢幻的世界里。 2019年,胡同泡泡218號建成。MAD對位于北京前門東區的一座清末四合院進行修復、改造——在恢復四合院原有三進格局的同時,創造性地加入了三個不同形態、猶如天外來物的“泡泡”。MAD在此研究項目中對舊城更新規劃提出了不動、更密、針灸、精神四個原則。藝術輕觸社區,新與舊、傳統與未來在老城里創造了新的對話空間。
光之隧道 作者簡介
MAD建筑事務所創始人、合伙人。 被譽為新一代建筑師中重要的聲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志性建筑設計權的中國建筑師。出生于北京,曾就讀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北京建筑大學),后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并獲碩士學位。曾于清華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和美國南加州大學任客座教授。 他致力探尋建筑的未來之路,通過重新建立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系,走向一個全新的、以人的精神為核心的城市文明時代。2006年,馬巖松獲得紐約建筑聯盟青年建筑師獎。2008年,他被ICON雜志評選為“全球20位具影響力青年設計師”之一。Fast Company雜志評選他為“2014年全球商界創造力100人”之一。2010年,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IBA)授予他“RIBA國際院士”稱號。2014年,他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全球青年領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