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秦嶺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2128
- 條形碼:9787030702128 ; 978-7-03-0702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嶺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秦嶺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內代表性金屬、非金屬礦床成礦地質背景、礦化特征、成礦規律、找礦標志、成礦機制、礦床成因、成礦模式、找礦模型及綜合勘查方法技術等方面進行了較系統深入研究,總結了區內礦床成礦規律;對典型金屬礦床的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綜合勘查技術方法進行了探討,建立了適合于區內礦床的找礦方法技術組合和綜合找礦模型,圈定了成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在此基礎上,與區內找礦勘查工作緊密結合,對優選的重點找礦靶區運用槽探和鉆探等重型工程實施了找礦驗證,獲得了較大的找礦進展,通過產-學-研-用密切結合,對該區礦產資源前景和找礦潛力做出了分析和預測。
秦嶺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 目錄
序二
序三
前言
**章緒論1
**節勉略寧礦集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與近年找礦發現3
一、區域地質調查5
二、地質科研9
三、礦產勘查與找礦發現18
第二節勉略寧礦集區地質勘查歷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22
一、地質勘查歷史及現狀22
二、存在問題23
第二章區域地質背景和礦產地質特征25
**節區域地質背景25
一、區域地質特征25
二、秦嶺造山帶地質特征與構造演化26
三、區域構造演化特征29
四、物化探異常及遙感解譯特征30
第二節礦產地質特征32
第三章勉略寧礦集區成礦地質背景36
**節地質背景38
一、地層38
二、構造49
三、巖漿巖54
第二節地球物理特征66
一、重力場特征66
二、1∶20萬航磁異常特征67
三、1∶10萬航磁異常特征69
第三節地球化學特征71
一、區域元素豐度71
二、地球化學場特征72
三、地球化學異常區劃74
第四節遙感解譯特征77
一、遙感影像構造特征77
二、遙感構造影像特征與成礦的關系79
第五節成礦地質特征80
第四章典型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與找礦模型83
**節煎茶嶺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83
一、礦區地質背景83
二、礦床地質特征91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98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10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11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14
第二節李家溝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16
一、礦區地質背景117
二、礦床地質特征119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123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27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27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29
第三節丁家林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31
一、礦區地質背景131
二、礦床地質特征132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33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35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37
第四節小燕子溝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38
一、礦區地質背景139
二、礦床地質特征139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42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43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44
第五節鏵廠溝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46
一、礦區地質背景146
二、礦床地質特征147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156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61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63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64
第六節干河壩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67
一、礦區地質背景167
二、礦床地質特征168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174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75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76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77
第七節徐家坪-白水江砂金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79
一、礦區地質背景179
二、礦床地質特征179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80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80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82
第八節東溝壩金銀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84
一、礦區地質背景185
二、礦床地質特征187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190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193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195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195
第九節徐家溝銅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198
一、礦區地質背景198
二、礦床地質特征199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203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209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210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215
第十節銅廠銅鐵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217
一、礦區地質背景217
二、礦床地質特征219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225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239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240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244
第十一節陳家壩銅鉛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247
一、礦區地質背景247
二、礦床地質特征253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258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272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274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279
第十二節魚洞子鐵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281
一、礦區地質背景281
二、礦床地質特征284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289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289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291
第十三節二里壩硫鐵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293
一、礦區地質背景293
二、礦床地質特征295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295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297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298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299
第十四節中壩子鈦磁鐵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302
一、礦區地質背景302
二、礦床地質特征302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306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307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307
第十五節煎茶嶺鎳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309
一、礦區地質背景309
二、礦床地質特征310
三、礦床地球化學特征317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331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332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334
第十六節黎家營錳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336
一、礦區地質背景336
二、礦床地質特征339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343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344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345
第十七節銀硐山鉛鋅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348
一、礦區地質背景348
二、礦床地質特征351
三、礦床地球化學異常特征353
四、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354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354
六、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355
第十八節黑木林石棉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357
一、礦區地質背景357
二、礦床地質特征359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363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364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364
第十九節茶店磷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模式及找礦模型365
一、礦區地質背景366
二、礦床地質特征367
三、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372
四、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372
五、找礦標志及找礦模型373
第五章勉略寧礦集區成礦規律376
**節礦集區成礦地質條件與礦產資源分布376
一、礦集區成礦地質條件376
二、礦集區礦產資源分布379
第二節成礦時代384
第三節成礦區帶386
第四節成礦系列和成礦譜系390
第五節成礦作用396
第六節礦床類型397
第七節找礦標志400
第八節區域成礦模式401
第九節區域找礦模型404
第六章勉略寧礦集區找礦預測和靶區驗證408
**節找礦預測方法408
第二節成礦遠景區圈定409
第三節找礦靶區預測和驗證416
一、找礦靶區預測方法及靶區圈定416
二、找礦靶區驗證425
第四節找礦方法技術組合440
一、金礦找礦方法技術組合441
二、銅礦找礦方法技術組合442
三、鐵礦找礦方法技術組合445
四、鎳礦找礦方法技術組合446
五、錳礦找礦方法技術組合446
第五節找礦前景分析447
一、金礦找礦前景449
二、銅礦找礦前景449
三、鐵礦找礦前景450
四、鎳礦找礦前景451
五、錳礦找礦前景451
六、鉛鋅礦找礦前景452
第七章結語453
**節主要成果認識453
第二節存在問題及下一步工作建議455
參考文獻457
英文摘要475
后記479
Contents
Foreword Ⅰ
Foreword Ⅱ
Foreword Ⅲ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Section 1 Degree of previou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nd achievements recent years in Mian-Lue-N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3
1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5
2 Geological research 9
3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achievements 18
Section 2 The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eological prospect in Mian-Lue-M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22
1 The history,pres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prospect 22
2 Existing problems 23
Chapter 2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mineral resources 25
Section 1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25
1 Regional geological features 25
2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 26
3 Features of reg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29
4 Features of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30
Section 2 Geological features of mineral resources 32
Chapter 3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in Mian-Lue-N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36
Section 1 Geological background 38
1 Strata 38
2 Tectonics 49
3 Magmatic rocks 54
Section 2 Geophysical features 66
1 Gravity field features 66
2 1:200000 aeromagnetic anomaly features 67
3 1:100000 aeromagnetic anomaly features 69
Section 3 Geochemical features 71
1 Regional element abundance 71
2 Geochemistry field f
秦嶺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 節選
**章緒論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是人類擺脫原始生活而走向文明的催化劑,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標志。世界上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礦產資源。現代文明下不斷涌現的各種合成材料和占據主導地位的礦物燃料,意味著人類智能與礦產資源*終融為了一體(張雷,2004)。所以,在現代化的征程中,資源保障是我國長期存在的戰略安全問題。中國作為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4.4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9萬億元;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0萬億元,但其中購買礦產品消費竟高達人民幣3萬億元(毛景文等,2019)。根據研究,2018年我國40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對外依存,其中11種礦產對外依存度達60%以上,大宗礦產鐵、錳、鉻、銅、鋁、鉛、鋅、鎳、鉀鹽全面依賴進口,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而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需要消耗大量金、銅、鉛鋅、銀、鐵、鉻、錳、鎳、鈷、鋁、鉬、鎢、錫、鋰、鈹、螢石等礦產資源,且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的不斷深入,礦產資源消耗量快速增長,2018年我國40種主要礦產中,有90%的礦產人均消費量超世界平均水平,50%以上礦產人均消費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周艷晶等,2015;龍如銀和楊家慧,2018;文博杰等,2019);另外,我國現有大部分礦山資源/儲量瀕臨枯竭,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與此同時找礦難度加大,新探獲資源/儲量增幅緩慢。因此,立足國內,切實加強地質工作,不斷總結、深化礦集區成礦規律認識,指導勘查工程部署,實現找礦突破,為礦山開發提供后續接替資源,保障國民經濟建設資源供給安全,尤顯迫切。 1980年法國科學家D.R.Dery在巴黎召開的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提出了礦集區或礦床(點)集中區的概念,其*初用意在于應用大量礦床(點)及其空間的自然密集分布趨向,彌補礦床學家應用地質因素研究成礦規律的不足。1988年世界地質圖委員會成礦圖分委員會(SCMMW)前主席P.W.Guild在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大量礦床(點)密集分布的1∶1000萬美國礦集區圖,*次從礦床(點)分布的實際聚集趨向角度來研究區域成礦規律,但未公開發表。我國關于礦集區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也已應用,當時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毋瑞身等在研究我國金礦的分布規律中,提出了“金礦化集中區”的概念,并圈出全國的金礦化集中區,為金礦地質勘查的宏觀部署提供了依據。1993年開始,陳毓川院士主持的“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條件和找礦標志”研究項目,在全國范圍內*次劃分出36個金礦集中區。該成果在2001年以《中國金礦床及其成礦規律》專著形式由地質出版社出版。之后“礦集區”一詞大量出現在國內外各類研究項目及地質文獻中,如1999~2004年完成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就以研究“大型礦集區”為主要攻關目標(毛景文等,1999;王學求,2000);“十五”期間,陳毓川院士主持完成的國家305項目“新疆優勢礦產資源勘查評價綜合研究”攻關課題下設之“新疆國家緊缺礦產大型礦集區預測評價研究”專題,初步在我國劃分出32個金礦集區、13個銻礦集區和17個大的鉬礦集區(黃凡等,2011;王成輝等,2012;王永磊等,2013)。2016~2020年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組織持續實施的“全國重要礦集區找礦預測”項目等。 近年“礦集區”研究成為一個熱點,但是關于“礦集區”的內涵及其具體圈定邊界條件或標準,認識很不一致,迄今尚未見到大家公認的界定方案。關于“礦集區”應用時有不同的理解,如王世稱等(2000)認為,“礦床密集區” 常與不同元素地球化學塊體相套合,往往是成礦省(金屬省),它屬于不同礦種、不同時代的礦床集合,是長期地質演化繼承的礦產資源體;陳毓川等(2001)認為礦集區一般指具有成因聯系的一組礦床(點)的密集分布區,形成礦床成礦亞系列,相當于Ⅳ級成礦帶內的礦田或更大的礦化集中區;裴榮富等(2001)認為,礦集區是在成礦區帶內密集分布著具有坐標定位的不同礦種和類型礦床(點)的空間分布區域,它反映了成礦區帶內散布的已知礦床(點)場,這個場當然是地球化學異常場,在客觀上也必然受控于成礦區帶內特定的成礦構造聚斂場,并與深部初始地殼源和再造源的不均勻分布有關;謝學錦等(2002)認為,“礦集區”就是地球化學塊體;翟裕生等(2002)論述“礦化網絡”是一個成礦系統中形成的礦床系列和相關異常及其所在環境組成的實體,一般相當于礦集區或礦田范圍。徐勇(2002)研究認為,礦集區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礦床密集產出的區域,在此區域內,按一定空間分布著不同礦種或不同類型的大型或超大型礦床,以及中小型礦床或礦化點、礦化信息,礦床的產出在時空上存在一定的相互聯系規律。它是礦產資源產出的重要基地。以上各家對“礦集區”的認識都有所深化和發展,為進一步全面深入開展礦集區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目前認為,礦集區是對礦床(點)自然分布特征的客觀表述,一般具有較大的礦床(點)分布密集度和較高的儲量集中度兩方面的含義,并且具有相對明確的邊界,其中分布有不同礦種、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的礦床。礦集區具有一定的內部結構。在空間上,礦集區礦床(點)和礦產儲量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時間上,礦集區都形成于一定的歷史時期,具有一個或多個成礦時代,對應于一個或多個成礦事件。礦集區的時空結構是礦集區內在規律的客觀反映。 本書所稱“礦集區”沿用陳毓川等(2001)概念,大致對應于區域礦集區(100~1000km2)或成礦省礦集區(1000~10000km2)尺度。通過對勉略寧礦集區的系統研究主要為找礦選區、礦產勘查和地質調查提供依據與靶區。 勉縣-略陽-寧強礦集區(以下簡稱“勉略寧”或“勉略寧地區”或“勉略寧礦集區”),包含了勉縣-略陽-陽平關地區(即有些資料中所稱的“勉略陽”或“勉略陽三角區”)和相鄰的寧強地區,范圍比通常所說的“勉略寧三角區”略大。勉略寧礦集區地理坐標為105°23′E~106°47′E,32°43′N~33°35′N,面積近2700km2,地處陜西省南部漢中市,位于揚子板塊西北緣摩天嶺隆起東段,夾持在秦嶺微板塊與揚子板塊之間。該區地史演化漫長,地質作用復雜,構造-巖漿活動強烈而頻繁,成礦條件優越,礦床眾多,前期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已經發現了大量金、銅、鐵、鎳、錳、鉛鋅等礦床(點),且多數得到開發利用,成為陜西省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 本書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重要成礦帶找礦疑難問題研究”中設立的“秦嶺-大巴山-大別山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究”工作項目下屬的“勉略寧地區中新元古代多金屬成礦作用研究”專題(2012~2014年),陜西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陜西省勉略寧地區鐵銅鎳金礦整裝勘查跟蹤指導及成果匯總”(2014~2018年)、“陜西省略陽縣橫現河金多金屬礦預查”(2014~2015年,2016~2017年)、“陜西省寧強縣李家灣-勉縣陳家灣金銅多金屬礦預查”(2014~2016年)、“陜西省寧強縣紅巖溝-勉縣方家壩地區金礦預查”(2014~2016年)、“陜西省略陽縣銅廠礦田銅金多金屬礦普查”(2014~2016年)、“陜西省寧強縣納家河壩金鎳礦普查”(2014~2016年)、“陜西省略陽縣煎茶嶺礦田金多金屬礦普查”(2014~2016年)、“陜西省略陽縣吳家河地區金礦詳查”(2014~2016年)、“陜西省寧強縣雪花太坪地區鉛鋅礦普查”(2014~2016年)、“陜西省略陽縣惠家壩-金家河金錳礦普查”(2014~2016年、2018~2019年)、“陜西省寧強縣南沙河地區金礦普查”(2014~2016年)、“陜西省略陽縣柳樹坪地區金鋅礦普查”(2014~2019年)、“陜西省勉縣李家咀銅多金屬礦預查”(2015~2016年)、“陜西省勉縣瓦子坪金銅多金屬礦預查”(2016~2017年、2020~2021年)、“陜西省陳家壩銅鉛鋅多金屬礦床普查”(2016~2019年),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課題“銅廠-煎茶嶺礦田與侵入巖相關的銅金鎳礦床成礦規律研究及找礦靶區優選”(2015~2016年)、地質科技項目“陜西省略陽縣何家巖金礦控礦構造與找礦預測研究”(2018年)等的工作成果,在近二十年來對該區地質研究、礦產勘查和礦業開發等資料綜合整理、分析研究和野外調查的基礎上,以葉天竺等(2014,2017)提出的“勘查區成礦地質體找礦預測理論方法體系”為指導,以建立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征標志“三位一體”找礦預測地質模型為切入點,以勉略寧礦集區典型礦床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梳理、分析總結成礦地質背景、控礦條件、找礦標志、礦床地球化學、成礦流體特征、賦礦規律和成礦模式,建立“三位一體”找礦綜合模型,開展找礦預測,支撐、推進勉略寧礦集區的地質礦產勘查、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部署工作。 **節勉略寧礦集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與近年找礦發現 勉略寧礦集區處于秦嶺造山帶和龍門山構造帶的復合部位,是秦嶺成礦帶內重要的礦集區,以礦化集中、礦種齊全、成礦類型多、礦床規模大和礦產資源豐富而被地學界稱為“勉略寧金三角”(王相等,1996)。通過大量的地質工作,截至目前,已在這不足2700km2范圍內,發現了十幾個大中型金礦、銅礦、鎳礦、錳礦、鈷礦、鐵礦、磷礦、黃鐵礦、石棉礦床以及150余個小型有色、黑色、貴金屬和非金屬礦床(點)。其中,煎茶嶺大型金礦床和大型鎳礦床以其獨特的地質背景在國內尤為著名。研究區地處秦嶺造山帶、松潘-甘孜造山帶、揚子板塊結合部位,具體指勉略康(勉縣-略陽-康縣)構造混雜巖帶(秦嶺與揚子分界斷裂帶,研究區含該帶陜西段)以南、勉縣-陽平關斷裂帶以北、甘肅省與陜西省界以東總體呈向東收斂、向西散開的三角區(陜西省部分)和相鄰的寧強地區。 勉略寧礦集區行政區劃主要隸屬于陜西省勉縣、略陽縣、寧強縣,西至陜西、甘肅省界與甘肅省康縣接壤,東與陜西省漢中市區相鄰。寶(雞)—成(都)鐵路在研究區中部沿嘉陵江南北貫穿而過,北部有十(堰)—天(水)高速穿過,中部有略(陽)—中(壩子)公路直達略陽縣城,南部有108國道穿過。除此之外,尚有多條縣、鎮(鄉)級公路通過,交通比較便利(圖1.1)。 圖1.1研究區交通位置示意圖 研究區位于秦嶺山脈南緣,南部為秦嶺山脈與北大巴山山脈過渡地區,屬地形復雜型中低山區;地形多為近東西走向的平行山脊和溝壑,海拔700~1700m;地形總體呈北部高,北西高,東南低,地形起伏大,相對高差300~1000m不等,山勢陡峭,通行困難。研究區屬亞熱帶與大陸性暖溫帶氣候過渡帶,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氣候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稍長,春暖干燥,夏熱多雨,秋涼濕潤,冬冷少雪;夏天平均氣溫23℃,冬季氣溫0~5℃,年平均氣溫14.8℃,極端*高氣溫37.5℃,極端*低氣溫-10.7℃;無霜期年均212天。區內溝谷縱橫,水系發育,屬長江水系,分屬嘉陵江與漢江兩大水系:嘉陵江水系主要有燕子河、樂素河、金家河、窯坪河等,漢江水系主要有咸水河、南河、白河、黑河、沮水河等;區內發育多種植被類型,主要植被為含常綠喬灌木的松櫟混交林。區內年平均降水量740mm,雨季一般在7~9月,容易出現暴雨和秋淋雨,常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區內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林地面積廣闊,主要生產經濟林和藥材等;農業相對落后,農作物以水稻、玉米、豆類、薯類為主,其他經濟作物有干果、油料等;礦產種類多,礦業經濟占比較大。工作區水、電供應充足,通信便捷。 一、區域地質調查 勉略寧地區地質調查工作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1949年之前,僅趙亞曾、黃汲清開展過少量路線地質調查。新中國成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