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ICT衛星賬戶的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的設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3774
- 條形碼:9787030703774 ; 978-7-03-07037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ICT衛星賬戶的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的設計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經濟統計專業研究生和相關學者本書將通過分析各種新經濟現象背后的統計原理,構建ICT產業分類目錄、設計ICT產業測度方法、研究ICT核算規則,*終建立ICT衛星賬戶體系,以實現全面、系統核算ICT產業相關數據的目的。
ICT衛星賬戶的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的設計 內容簡介
信息通信技術(ICT)的發展對世界的改變越來越大,尤其是在中國,信息通信技術通過移動支付、網絡購物以及各種"互聯網+"的模式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對于ICT產業的統計在理論上卻嚴重滯后,新的經濟現象,諸如"O2O"、"網絡直播"、"共享經濟"、"在線教育"難以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中心框架。本書將通過分析各種新經濟現象背后的統計原理,構建ICT產業分類目錄、設計ICT產業測度方法、研究ICT核算規則,很終建立ICT衛星賬戶體系,以實現全面、系統核算ICT產業相關數據的目的。
ICT衛星賬戶的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的設計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信息爆發帶來統計需求 1
1.2 “新現象”挑戰傳統核算方法 2
1.3 未來的經濟核算 5
第2章 ICT產業分類標準的系統分析 8
2.1 ICT產業分類的歷史淵源 8
2.2 代表性國家的ICT產業分類 9
2.3 國際組織的ICT產業分類 18
2.4 中國信息產業分類:現狀及構想 26
第3章 信息產業測度的方法選擇 46
3.1 信息產業的測度方法 46
3.2 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 52
3.3 信息經濟測度的路徑選擇 58
第4章 中國ICT衛星賬戶的建立 60
4.1 信息產業核算規則分析 60
4.2 ICT衛星賬戶建設的國際經驗 67
4.3 ICT產業衛星賬戶的架構 72
第5章 信息產業投入產出模型的構建及其試算 91
5.1 投入產出模型理論簡介 91
5.2 信息產業分離系數方法研究 92
5.3 編制信息產業投入產出表步驟 97
5.4 信息產業整體投入產出實踐應用研究 101
5.5 信息產業內部投入產出實踐應用研究 114
5.6 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狀況評價 120
第6章 ICT專項調查:國際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123
6.1 開展ICT專項調查的重要意義 123
6.2 主要國際組織對ICT專項調查的研究 124
6.3 加拿大ICT專項調查研究 126
6.4 美國ICT專項調查研究 128
6.5 澳大利亞和南非ICT衛星賬戶的構建及經驗 130
6.6 中國ICT調查與國外的對比研究 132
6.7 國際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135
參考文獻 138
附錄 145
ICT衛星賬戶的構建:國際經驗與中國方案的設計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信息爆發帶來統計需求 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句話更確切的解釋應該是信息產業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消費乃至于我們的生活習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信息技術對世界的改變是巨大的。人們*初認識到這種變革的力量是在20世紀中葉,美國學者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先給它起了一個名字——知識產業,并對知識產業展開了*初的測度,其后波拉特(Marc U.Porat)、小松崎清介等眾多的學者展開了對知識產業(或稱信息產業)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對信息產業的研究達到了頂峰,這是由于在這個時間段美國出現了“新經濟”現象!靶陆洕爆F象主要表現為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高股市成長,這種打破傳統經濟規律的新現象的吸引力簡直是無窮無盡的。世界各國都開始研究“新經濟”產生的原因,“新經濟”的運行機理等問題。理論界對“新經濟”現象的研究熱情也空前高漲。當然“新經濟”產生的大多原因*終被歸結于信息技術的發展。 從信息技術進入經濟學家的視線到轟轟烈烈的研究,不同研究者或者研究機構給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經濟現象、經濟模式、產業形式以不同的命名,有的稱之為“信息革命”,有的稱之為“后工業時代”,有的稱之為“后服務社會”,有的稱之為“計算機社會”,當然更為普遍的稱呼是“信息經濟”“信息產業”“ICT產業”(信息與通信產業)、“知識經濟”等大家更為耳熟能詳的名字。 關于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經濟變革到底叫什么其實無關緊要,本書認為當我們把信息帶來的變革提升到經濟模式的層面,以“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稱之可行;當我們把信息理解為一種產業層面的變革,那么稱之為“信息產業”或者“ICT產業”也可行。 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雖然晚,但是其速度卻是讓世人矚目的,尤其是在近十年來,中國信息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堪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現在,網絡交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使用網絡購物的用戶規模高達4.67億人,“網上訂外賣”“預訂旅游”“移動支付”及大量諸如“共享單車”“自媒體”等基于信息技術發展的“互聯網+”產業大量涌現,這些新興行業方便、豐富了群眾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市場。信息產業在中國的發展走在了“快車道上”。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會議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 ,激起了全民創新創業的熱情,隨后經濟學家觀察到創新、創業的熱點領域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信息產業領域!盎ヂ摼W+”成為*火爆的熱點領域,用網絡去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用信息去提高效率成為這一波創新創業浪潮的主題。盡管沒有權威的數據去證實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水平,但是我們已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20年前我們說的信息產業具有高度的“滲透性”,如今在中國變成了現實——我們很難再找到一個游離于信息技術之外的產業了。 中國在信息產業的發展中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隨之而來的是關于信息產業數據的大量需求,然而面對這樣的新興產業,統計工作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都還不充分。在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統計工作是以SNA為中心框架進行的。而SNA體系本身并沒有單獨將信息產業進行核算,中國的產業分類也沒有明晰的信息產業分類標準。信息產業的巨大數據需求與有限數據供給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信息產業數據一定程度上的混亂(數據質量低、可得性差、口徑各異等)。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信息產業統計理論的不健全。因此,如何提供高質量、高時效性、翔實的信息產業數據成為廣大統計研究者和統計工作者面臨的嚴峻問題。 1.2 “新現象”挑戰傳統核算方法 中國官方統計是在SNA框架下進行的。在現代經濟模式下,SNA體系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統計體系,SNA在核算內容上較為全面,能夠全面地描繪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在核算方法上SNA比較科學,復式記賬法和權責發生制的記錄原則能夠保證數據的高質量和關聯性;生產范圍的確定較為合理,在“該測度”和“可測度”之間選擇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契合點[SNA的生產范圍包括所有的貨物生產、知識產品的生產(住戶自給性知識產品的生產除外)及為他人提供的服務的生產(還包括自有住房者的自給性生產和付酬家庭和個人服務)];此外,在交易時間、交易價格等方面SNA都有較為明確、科學的確定方法?梢哉f,中國采用SNA框架進行經濟核算是統計工作的一大進步。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這些年,給整個經濟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種沖擊也讓始建于1953年的SNA框架在某些領域逐漸失效。盡管SNA體系自身也在不斷進化,但是我們觀察到,即使按照*新修訂的《〈2008年國民賬戶體系〉(2008 SNA)》的核算框架,一些經濟現象仍然難以被囊括進SNA體系。 1.2.1 網絡成為生產者的“前臺” O2O(online to offline,在線離線/線上到線下),是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平臺,這個概念*早來源于美國。O2O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如火如荼,網上交易的范圍在不斷擴展,大到家具家電,小到柴米油鹽,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人們購買行為發生的主要形式;生活繳費、話費充值、線上打車租車、預約按摩,人們的服務需求也可以在網絡端實現。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讓O2O在中國國民的生活中扮演了主角,一部手機幾乎可以解決人們衣食住行的所有問題。 對消費者來說網絡是消費的入口,對生產者來說網絡就是重要的銷售“前臺”;ヂ摼W跨地域、無邊界、海量信息、海量用戶的優勢在O2O模式中集中體現出來,在理論上生產者通過網絡可以直接與所有的網絡消費者進行直接接觸。網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傳統的商業渠道,電商平臺已經成為眾多商家*重要的銷售渠道。眾多中小企業依靠網絡進行銷售,傳統的大型企業也開始紛紛開設自己的網絡旗艦店或者開發自己的線上銷售平臺。 1.2.2 網絡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生產者的分工一直在細化,信息技術讓這一分工過程進一步加速了。網絡端口既是銷售的端口又是售后和其他服務的窗口,網絡是消費者與企業聯系的唯一紐帶(為了方便行文我們把網絡服務端稱為窗口部門)。窗口部門的重要性在整個生產和銷售環節變得更加重要。 在現實中窗口部門不一定是產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其實在改革開放發展到縱深階段,許多企業的終端銷售業務已經開始逐漸剝離(尤其是中小企業),產品的生產者往往不再直接面對消費者,網絡的存在既讓窗口部門的銷售有了幾何級增長的可能,大量資金的積累得以實現;同時來自網絡端口的大量數據成為窗口部門掌握的巨大財富。窗口部門掌握了銷售渠道,窗口部門*清楚消費者的需求,窗口部門還掌握了大量的資金,這三個基礎條件讓窗口部門的“獨立性”進一步加強。這種“獨立性”讓窗口部門從生產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部門逐漸向生產的主體部門轉變:產品的設計、產品的研發、產量的確定、產品的定價等傳統的產品生產者的職能開始被窗口部門吞并,產品生產部門逐漸變成“生產的機器”,產品生產部門只需要執行窗口部門的“指令”即可。 窗口部門掌控生產,從效率角度來講是一個進步。信息技術讓窗口部門的決策更加“正確”:*先,產品設計的針對性更強了,用戶數據的支持能讓窗口部門設計出針對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的產品;其次,產量與價格制定更為精準,拋開商業倫理和公平,大數據支持下的產量制定和定價策略將更為準確,甚至可以實現經濟學中的“一級價格歧視” ;*后,在剝離了銷售、售后服務、產品設計、產量制定和價格確定等眾多職能后,產品生產者專注于生產,更有利于生產領域的效率提升。 1.2.3 網絡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力量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是資源配置的主角。在信息經濟時代,消費者的消費過程和偏好依然沒有根本上的改變,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到,在信息經濟時代,由于獲得信息的搜尋成本更低,價格的傳導機制更加靈敏。在信息經濟時代,價格作用資源配置的過程將發生新的變化。 生產成本低、生產效率高的生產者在網絡背景下的市場競爭中將獲得更多資源。在信息經濟時代,生產者的價格信息、產品信息更容易被消費者識別,“贏者通吃”的情況更容易發生。窗口部門作為生產的“大腦”,可以通過更為便捷有效的方式擴大生產規!鼈冎恍枰虿煌墓S下單即可擴大生產規模,傳統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規律在網絡時代將發生改變 。因此,未來大企業將會更容易出現,壟斷更容易產生。 1.2.4 生產的概念更加模糊 SNA將生產的范圍定義為為他人提供的貨物或服務 ,SNA生產的范圍就是核算的范圍。但是在近幾年信息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經濟現象符合SNA對生產的描述卻難以納入核算的范圍: (1)自媒體、網絡直播、視頻網站及其他應用軟件中大量由住戶部門發布的信息、音頻、視頻等內容。這類內容在性質上滿足“為他人提供的服務”這一條件,而且這類內容與一般影視作品、新聞消息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這類內容其中一部分以獲取收益為主要目的(如網絡主播,收費的視頻、音頻等),更大的一部分是以分享為目的的。以獲取收益為目的的因為存在“市場交易”,所以理應也能夠被納入核算范圍,但是以分享為目的的,由于難以計算價值,且數量巨大,在技術上很難被納入核算范圍。 (2)從分享到盈利只有一步之遙。以分享為目的的信息、視頻、音頻制作,一旦獲得足夠的關注度,制作者就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實現盈利,這種從“分享”“興趣”向營利性、職業性的轉化幾乎可以瞬間實現。 這些情況讓經濟統計核算陷入了兩難境地:執行生產范圍的界定,核算有困難;重新擬訂修正生產的范圍,傳統行業的生產范圍是否也需要一起改變。 1.2.5 經濟成本與經濟效果不匹配 知識產品(也譯為知識載體產品)是指那些以消費單位可以重復獲取知識的方式而提供、儲存、交流和發布的信息、資訊、娛樂等。知識產品是《〈2008 年國民賬戶體系〉(2008 SNA)》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在對經濟現象的觀察中,我們發現知識產品往往能帶來更多更大的經濟效果。例如,在知識分享、在線教育等論壇或APP(application,應用程序)中,一門課程往往會獲得幾十萬甚至更多的訂閱,換句話說,從經濟效果上來說,相當于一名教師直接向幾十萬人授課,而其經濟成本則與給一個標準班(30人)授課的經濟成本并無多大差異。如何衡量這類知識產品是SNA面臨的一個難題,如果說一部分收費的課程按照SNA的市場原則核算還算可行 ,那么大量的免費的,但是經濟效果相同的資源又該如何核算? 1.3 未來的經濟核算 與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十年前我們絕大多數人對于“外賣”是陌生的,而2017年外賣訂餐人數規模則超過了3億人,市場規模超過了2 000億元;十年前,我們沒有網絡直播、沒有短視頻,2017年短視頻的用戶規模達到2.42億人,網絡直播用戶數量達到4.22億 網絡創造著消費,網絡刺激著消費,在SNA中以前因為規模過小而不值得核算的領域可能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會變成一個讓我們無法忽視的龐然大物,SNA還能應對這種變化嗎?我們的官方統計應該何去何從,這是我們今天不能不嚴肅面對的問題。 1.3.1 未來:新的經濟模式的核算 楊仲山和屈超(2009)認為:“考慮到未來的經濟預期,網絡可能會全方位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經濟社會,而這種影響遠遠不可能僅局限于一個產業的影響;ヂ摼W作為一種影響未來經濟的力量,信息經濟實質是一種經濟模式,而這種經濟模式應是區別于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的!睆慕洕J降慕嵌葋砜矗壳靶畔⒔洕陌l展已經展現出徹底改變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強大力量:信息技術已經開始滲透進幾乎所有的行業;人們已經不再談論“自動化”辦公的話題,因為自動化辦公早已全面普及;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流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已經高度依賴于相關管理軟件;網絡購物、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離開了網絡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娛樂;就連離“信息技術”*遠的農業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