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及模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0728
- 條形碼:9787030700728 ; 978-7-03-07007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及模式研究 本書特色
城市群空間演化和土地利用驅動的**進展,地理學、城市規劃學和區域經濟學等專業必讀書目。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及模式研究 內容簡介
城市群作為快速城鎮化的典型地域,土地利用變化活躍且劇烈。開展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相關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群地區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特征,精準識別國土空間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京津冀城市群作為中國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城市空間拓展與土地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日漸嚴峻。本書基于1990~2015年資料,首先分別從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驅動視角出發,對京津冀產業園區用地和建成區兩類重要建設用地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刻畫;然后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詳細闡釋與之相關聯的社會經濟運行情況及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的驅動機制;很后基于產城空間綜合視角,嘗試歸納產城交互關系演進的規律及影響機理,以期為區域產城空間布局優化調控提供科學支撐。 本書可供城市地理學、城鄉規劃學、管理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供從事國土空間開發、城市與區域規劃等工作的政府決策者和研究者參考。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及模式研究 目錄
第1章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技術路線5
第2章國內外研究進展8
2.1理論基礎8
2.2國內外土地利用變化研究進展12
2.3國內外城市用地時空變化研究17
2.4國內外城市群相關研究進展24
2.5研究進展評述和啟示29
第3章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32
3.1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概況及特殊問題識別32
3.2土地利用現狀分析39
3.31990~2015年土地利用變化分析46
3.4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用地變化研究51
3.5小結60
第4章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因素62
4.1建設用地變化驅動因素的定性分析62
4.2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用地變化驅動因素的定量分析67
4.3小結89
第5章京津冀城市群產業園區用地演變91
5.1京津冀產業園區用地演變研究方法93
5.2京津冀城市群產業園區空間演化與分異特征98
5.3京津冀產業園區用地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109
5.4京津冀城市群產業園區用地演化空間模式115
5.5小結118
第6章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建成區擴張特征119
6.11990~2015年建成區擴張總體態勢119
6.2建成區擴張過程與特征的分析方法121
6.3京津冀建成區擴張的時空特征及演變分析124
6.4京津冀建成區空間擴張模式分析134
6.5小結144
第7章京津冀城市群產業園區與建成區的交互關系及其影響機理146
7.1京津冀城市群不同發展階段產城關系的特征146
7.2京津冀城市群產城交互關系的影響機理156
7.3京津冀城市群產城空間布局優化調控對策162
7.4小結165
第8章主要結論與研究展望166
8.1主要結論167
8.2不足與展望170
參考文獻172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及模式研究 節選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國快速城鎮化和工業化引發土地利用變化劇烈,人地矛盾日益凸顯 伴隨我國人口急劇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對土地利用空間和土地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大,土地利用規模、布局與結構變化劇烈。土地供給的緊缺與社會經濟需求的增長之間矛盾凸顯,土地類型無序轉換、土地利用變化空間失衡、大量耕地被轉換成建設用地、土地后備資源有限、土地生態破壞等人地矛盾問題日益加劇。 **,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劇烈。國內外研究表明,世界范圍內的城市用地都在急劇擴張(Seto et al.,2011)。我國作為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化正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面臨著人口高峰、城鎮化高峰、工業化高峰的嚴峻挑戰,“三大高峰”都將以大量用地為支撐,因而城市土地利用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劉盛和,2002),城市的盲目擴張和蔓延已成為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嚴重的問題之一(姚士謀等,2012)。根據歷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1981~2014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由7438 km2增加到49 773 km2,大致以每年超過1000 km2的速度遞增(圖1-1)。 圖1-1 1981~2014年全國城市建成區面積變化 第二,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對其他地類的占用引發土地利用結構劇烈轉變。城市建設用地的急劇擴張會占用周邊的大量農用地,而這些農用地往往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生產力較高的優質耕地,優質耕地的大量流失加劇著原本就緊張的耕地供需矛盾,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影響(Han et al.,2009;He et al.,2017)。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國民經濟發展及其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并于1997年前后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馬曉河等,2005),這意味著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不可避免地大量占用耕地時期,耕地農轉非現象嚴重。根據歷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公布的數據,全國耕地面積從1996年的19.51億畝1畝≈666.67m2。減少至2008年的18.27億畝,呈現出逐年減少的趨勢(圖1-2),已逼近18億畝耕地紅線。此外,城市周邊大量濕地、草地等轉變為建設用地,部分自然水體也因人類開發而枯竭,導致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大幅下降,城市宜居品質降低。 圖1-2 1995~2008年全國耕地面積變化 第三,建設用地粗放利用問題較為突出。一些地方不顧當地經濟、資源、人口現狀,不切實際地把規劃做大。有的城市規劃了1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用不完的土地,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城鎮規劃范圍內閑置、空閑和批而未供的土地近400萬畝。建設用地粗放利用的另外一個表現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導致用地產出率很低,有關部門抽樣調查了我國17個城市,發現工業用地產出率不到發達國家20世紀80年代的2%。 1.1.2 城市群作為快速城鎮化的典型地域,土地利用變化活躍且劇烈 在全球城鎮化進程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雙重過程中,作為世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趨勢,城市群的快速擴張成為必然。與此同時,作為人類活動*為活躍的熱點經濟區域,城市群在國土開發格局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其土地利用變化是地域空間演化和資源配置格局的直接表現,直接關系到我國城鎮化、工業化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姚小薇和王占岐,2012)。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城市群及其內部各城市擴張以及形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因為對于城市經濟而言,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在空間上對城市的擴張與經濟的增長予以支撐和貢獻,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要通過發展規模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來解決,這就不可避免要面臨土地流轉、土地制度創新問題;人口集聚要解決居住問題,就需要宅基地及房屋建設用地;城鎮發展需要具備完善的生活功能,必然要占據醫療、教育、娛樂、飲食等第三產業發展用地;城鎮化需要產業支撐,產業的布局和發展也有賴于對土地資源的開發與土地空間的占用,特別是產業發展過程中重點建設項目的開工建設,對建設用地有著更旺盛的需求。土地利用過程將城鎮發展各個方面的經濟要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作為一條重要經濟紐帶的意義凸顯無疑。特別地,在全球化、國際化城市群的建設過程中,城市間的產業轉移、產城融合趨勢都對國土空間的開發利用提出新要求,也必然會引起土地利用格局的顯著變化。 隨著我國城市群的不斷發育以及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群土地利用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在當前我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是城鎮化建設用地需求與有限的土地資源數量之間的矛盾;二是土地資源稀缺性與土地利用非集約狀態并存(林堅和馬珣,2014),使得區域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為此,2014年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壓縮東部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城市群體量、優化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成為構建城市群地域范圍內和諧的人地關系、實現城市群健康、有序、高效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 1.1.3 土地利用變化是研究城市群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狀態及變化的重要切入點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地理學研究的永恒主題,人地關系研究的實質則是圍繞“人類社會-土地綜合體”這一主軸關系展開的(王愛民等,2002)。城市群地區作為各種社會經濟要素*集聚、*活躍的地區,人文要素與自然要素交互作用復雜、各種土地利用類型轉換頻繁,因此容易引發空間沖突與風險,可以說城市群是地表*為復雜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在人地關系構建中,土地利用處于基礎層次,其他層次的人地關系均是在此基礎層次上的延伸和拓展。人地關系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人類對土地開發利用的廣度、深度不斷增強。人類正是在對土地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過程中,推進著經濟技術體系、社會文化體系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需要以土地利用為載體,其組織方式、強度大小、發展變化均可引發土地利用的規模、結構和空間布局變化。 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城市群地區人地關系尤為復雜,其發展演進過程對國土空間格局演變和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影響非常顯著,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容易導致土地資源承載力下降,引發土地資源的供給和結構與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空間發展之間不協調,甚至出現土地利用空間沖突(劉祖云和陳明,2012)。土地利用規模、結構、效率和布局的變化能夠充分體現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對土地空間的作用與效應。因此,從土地利用變化的視角入手開展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群地區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特征、指出區域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辨識影響城市群地區人地關系地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從而為城市群地區合理開發土地資源、優化土地配置、科學安排經濟活動布局提供一定的參考。 1.1.4 京津冀城市群作為國家戰略性重點區域,通過對土地的優化配置是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城市群發育*充分的區域,當前隸屬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梯隊”。京津冀城市群作為我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群體空間組織,由于其特殊而重要的區位條件和經濟地位,土地合理利用和配置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區域戰略地位不斷提升,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也日漸嚴峻,京津兩地都出現用地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癥狀;土地資源承載、超載情況不容樂觀(林巍,2015)。京津兩地土地利用粗放、建設無序的問題由來已久,而河北除了存在與京津同樣的問題之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河北環京津縣市區還會受到京津周邊一些縣市建設用地開發的影響,如一些開發商會占用河北的優質農田、以設施農業為名進行非農建設等,從而造成耕地減少(楊曉穎等,2015)。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空間拓展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已日益凸顯,甚至影響到區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至此,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承擔著區域協調發展和培育中國經濟增長極的戰略任務。《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包括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土地作為*基礎的資源要素之一,其利用規模、結構、空間布局的優化是整個地區國土與社會經濟優化協調的重要抓手。京津冀地區全國戰略地位的提升在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必然會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的步伐,從而產生新的用地需求,帶來城市用地的進一步擴張。與此同時,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態勢愈加明顯,京津冀三省市之間社會經濟活動的聯系必將越來越密切,在空間上形成面積較大的連片城鎮化區域已是區域發展的客觀走向。土地是人口、產業的載體,土地資源利用與土地空間開發的區域協作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彭文英等,2014)。鑒于此,對京津冀城市群而言,其協調、穩定的發展有利于我國的長治久安。合理配置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資源,優化土地利用空間格局,對土地利用的規模、結構、空間布局和效率予以高效管理是適應當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總體戰略思路,是促進區域協作、增強區域競爭力、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需要長期研究探索的問題。 1.2 技術路線 本書將京津冀城市群作為我國區域發展的戰略熱點區域,針對其土地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矛盾亟待緩解的客觀實際,以支持國土空間優化為目標,對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問題,特別是建設用地演變、擴張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從產業園區和建成區雙方視角切入,研究兩者的時空擴張規律及模式,深入探討京津冀城市群工業空間和城市空間相互關系的區域性、階段性和等級性特征。具體技術路線和章節安排如圖1-3所示。 (1)第1章為引言。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確定本書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選定研究方法,并給出本書整體的技術路線。 (2)第2章為國內外研究進展。主要圍繞土地利用和城市、城市群用地研究綜述國內外研究進展,并指出相關研究給本書寫作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借鑒。 (3)第3和第4章為本書的基礎研究內容。 圖1-3 技術路線 圖中①~⑧對應本書第1~第8章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