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的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96653
- 條形碼:9787564196653 ; 978-7-5641-966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的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的發展現實和集約化趨向,提出鄉村空間重構的關鍵在于建制鎮以下的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重組,按照層級調整、細胞重組、體系重構的思路,研究了匹配該地區現代農林牧業生產方式的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概念、類型、空間結構、空間模式和規模預測方法,并提出基于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等級結構模式、功能構成模式和形態結構模式,旨在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地域性鄉村空間集約化發展提供指引和參考。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的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研究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期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
1.1.2 城鎮化與工業化對陜北鄉村發展的影響重大
1.1.3 既有鄉村聚居空間格局與陜北地區農業生產方式變革間的不適應
1.1.4 現有鄉村規劃方法的局限性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1.2.1 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1.2.2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4 研究的主要內容
1.5 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
1.6 相關概念釋義
1.7 研究區域與概況
2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居發展特征與問題
2.1 鄉村聚居發展的自然環境特征
2.1.1 自然生態特征
2.1.2 地貌特征
2.1.3 典型地貌類型
2.2 退耕還林后鄉村聚居發展的變化與趨勢
2.2.1 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2.2.2 農業產業結構變化
2.2.3 農業勞動力就業與農業收入結構變化
2.2.4 現代農林牧業綜合發展趨勢
2.2.5 小型機械化主導下的農機化生產趨勢
2.3 村莊分布及其演變的整體特征
2.3.1 村莊分布的基本特征
2.3.2 村莊分布的低密度化
2.3.3 村莊分布的集聚化
2.4 不同地貌類型的村莊發展現狀與特征
2.4.1 黃土丘陵山區村莊的發展現狀與特征
2.4.2 河谷川道區村莊的發展現狀與特征
2.5 鄉村聚居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5.1 生產生活空間錯位
2.5.2 宅院空間空廢嚴重
2.5.3 留守人口與現代農業勞動力需求不匹配
2.5.4 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難以提升
2.6 小結
3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理論基礎與動因分析
3.1 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理論基礎及啟示
3.1.1 人類聚居學理論
3.1.2 鄉村經濟學理論
3.1.3 鄉村城鎮化理論
3.2 鄉村聚居演變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
3.2.1 限束因素——自然生態環境
3.2.2 動力因素——農業生產方式
3.2.3 協動因素——鄉村社會生活
3.2.4 “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協同機制
3.3 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下既有鄉村聚居空間模式亟待重構
3.3.1 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階段劃分
3.3.2 傳統農業主導的生產階段——基本匹配
3.3.3 “外地務工+務農”主導的生產階段——失配日顯
3.3.4 多業融合主導的生產階段——失配加劇
3.3.5 現代農林牧業主導的生產階段——亟待重構
3.4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方式下鄉村基層空間單元亟待重構
3.4.1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的空間尺度改變
3.4.2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的勞動力需求結構改變
3.4.3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的功能與空間構成改變
3.4.4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及組織系統亟待重構
3.5 小結
4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概念、類型與空間模式
4.1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概念與特征
4.1.1 概念
4.1.2 特征
4.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重構的內在機制
4.2.1 “生態.生產.生活”功能協同機制
4.2.2 “業.居”平衡機制
4.2.3 “人.地”動態平衡機制
4.2.4 “居.服”匹配機制
4.3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主要類型
4.3.1 基于自然地貌條件的主要類型劃分
4.3.2 基于與城/鎮區距離的主要類型劃分
4.3.3 基于主導產業的主要類型劃分
4.3.4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主要類型的綜合分析
4.4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功能結構
4.4.1 功能構成
4.4.2 功能結構
4.5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模式
4.5.1 黃土丘陵山區現代鄉村空間形態特征
4.5.2 黃土丘陵山區“枝狀向心集聚”單元模式
4.5.3 河谷川道區現代鄉村空間形態特征
4.5.4 河谷川道區“帶狀向心集聚”單元模式
4.6 小結
5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規模
5.1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規模預測
5.1.1 空間規模預測的關鍵變量
5.1.2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半徑的主要影響因素
5.1.3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半徑預測模型
5.1.4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半徑預測的關鍵變量取值
5.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范圍與區劃
5.2.1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范圍劃定
5.2.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區劃
5.3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人口規模預測
5.3.1 鄉村人口規模預測方法比選
5.3.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人口規模的主要影響因素
S.3.3 基于農產品收益與農民預期收入基準的農業人口規模預測
5.3.4 基于農業資源用工需求量的農業人口規模預測
5.3.5 基于旅游就業人口需求量的旅游服務人口規模預測
5.3.6 基于公共設施經濟效益的人口規模門檻值預測
5.3.7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人口規模預測方法的綜合分析
5.4 小結
6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
6.1 基于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構建
6.1.1 構建內容
6.1.2 構建的關鍵控制指標
6.2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的等級結構模式
6.2.1 不同地貌類型的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等級結構差異
6.2.2 黃土丘陵山區“鎮-近郊單元+遠郊單元”等級結構
6.2.3 河谷川道區“城/鎮-近郊單元”等級結構
6.3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的功能結構模式
6.3.1 現代城鄉聚居體系的功能結構
6.3.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基本社會經濟功能
6.4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的形態結構模式
6.4.1 黃土丘陵山區“斑塊簇群”單元組合模式
6.4.2 河谷川道區“帶狀串珠”單元組合模式
6.5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的關鍵控制指標
6.6 小結
7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的案例研究——以米脂縣杜家石溝鎮為例
7.1 杜家石溝鎮發展概況與問題
7.1.1 概況
7.1.2 問題
7.2 杜家石溝鎮相關產業發展規劃
7.3 杜家石溝鎮鄉村聚居空間重構
7.3.1 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技術路線與方法
7.3.2 優勢村莊預選
7.3.3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公共設施選址分析
7.3.4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區劃比選
7.3.5 公共設施服務區分析
7.3.6 建議保留村莊布點分析
7.3.7 典型村莊與公共設施建設引導
7.3.8 實施的政策建議
7.4 小結
8 結論
8.1 主要結論
8.2 創新點
8.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行政村調查問卷
農戶調查問卷
圖表來源
1.1 研究背景
1.1.1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期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
1.1.2 城鎮化與工業化對陜北鄉村發展的影響重大
1.1.3 既有鄉村聚居空間格局與陜北地區農業生產方式變革間的不適應
1.1.4 現有鄉村規劃方法的局限性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1.2.1 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1.2.2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1.3 研究目的與意義
1.4 研究的主要內容
1.5 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
1.6 相關概念釋義
1.7 研究區域與概況
2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居發展特征與問題
2.1 鄉村聚居發展的自然環境特征
2.1.1 自然生態特征
2.1.2 地貌特征
2.1.3 典型地貌類型
2.2 退耕還林后鄉村聚居發展的變化與趨勢
2.2.1 土地利用結構變化
2.2.2 農業產業結構變化
2.2.3 農業勞動力就業與農業收入結構變化
2.2.4 現代農林牧業綜合發展趨勢
2.2.5 小型機械化主導下的農機化生產趨勢
2.3 村莊分布及其演變的整體特征
2.3.1 村莊分布的基本特征
2.3.2 村莊分布的低密度化
2.3.3 村莊分布的集聚化
2.4 不同地貌類型的村莊發展現狀與特征
2.4.1 黃土丘陵山區村莊的發展現狀與特征
2.4.2 河谷川道區村莊的發展現狀與特征
2.5 鄉村聚居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5.1 生產生活空間錯位
2.5.2 宅院空間空廢嚴重
2.5.3 留守人口與現代農業勞動力需求不匹配
2.5.4 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難以提升
2.6 小結
3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理論基礎與動因分析
3.1 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理論基礎及啟示
3.1.1 人類聚居學理論
3.1.2 鄉村經濟學理論
3.1.3 鄉村城鎮化理論
3.2 鄉村聚居演變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
3.2.1 限束因素——自然生態環境
3.2.2 動力因素——農業生產方式
3.2.3 協動因素——鄉村社會生活
3.2.4 “生態—生產—生活”一體化協同機制
3.3 農業生產方式轉型下既有鄉村聚居空間模式亟待重構
3.3.1 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階段劃分
3.3.2 傳統農業主導的生產階段——基本匹配
3.3.3 “外地務工+務農”主導的生產階段——失配日顯
3.3.4 多業融合主導的生產階段——失配加劇
3.3.5 現代農林牧業主導的生產階段——亟待重構
3.4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方式下鄉村基層空間單元亟待重構
3.4.1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的空間尺度改變
3.4.2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的勞動力需求結構改變
3.4.3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的功能與空間構成改變
3.4.4 鄉村基層空間單元及組織系統亟待重構
3.5 小結
4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概念、類型與空間模式
4.1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概念與特征
4.1.1 概念
4.1.2 特征
4.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重構的內在機制
4.2.1 “生態.生產.生活”功能協同機制
4.2.2 “業.居”平衡機制
4.2.3 “人.地”動態平衡機制
4.2.4 “居.服”匹配機制
4.3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主要類型
4.3.1 基于自然地貌條件的主要類型劃分
4.3.2 基于與城/鎮區距離的主要類型劃分
4.3.3 基于主導產業的主要類型劃分
4.3.4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主要類型的綜合分析
4.4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功能結構
4.4.1 功能構成
4.4.2 功能結構
4.5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模式
4.5.1 黃土丘陵山區現代鄉村空間形態特征
4.5.2 黃土丘陵山區“枝狀向心集聚”單元模式
4.5.3 河谷川道區現代鄉村空間形態特征
4.5.4 河谷川道區“帶狀向心集聚”單元模式
4.6 小結
5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規模
5.1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規模預測
5.1.1 空間規模預測的關鍵變量
5.1.2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半徑的主要影響因素
5.1.3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半徑預測模型
5.1.4 現代農林牧業生產半徑預測的關鍵變量取值
5.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范圍與區劃
5.2.1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范圍劃定
5.2.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空間區劃
5.3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人口規模預測
5.3.1 鄉村人口規模預測方法比選
5.3.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人口規模的主要影響因素
S.3.3 基于農產品收益與農民預期收入基準的農業人口規模預測
5.3.4 基于農業資源用工需求量的農業人口規模預測
5.3.5 基于旅游就業人口需求量的旅游服務人口規模預測
5.3.6 基于公共設施經濟效益的人口規模門檻值預測
5.3.7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人口規模預測方法的綜合分析
5.4 小結
6 陜北黃土丘陵溝壑區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
6.1 基于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構建
6.1.1 構建內容
6.1.2 構建的關鍵控制指標
6.2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的等級結構模式
6.2.1 不同地貌類型的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等級結構差異
6.2.2 黃土丘陵山區“鎮-近郊單元+遠郊單元”等級結構
6.2.3 河谷川道區“城/鎮-近郊單元”等級結構
6.3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的功能結構模式
6.3.1 現代城鄉聚居體系的功能結構
6.3.2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的基本社會經濟功能
6.4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的形態結構模式
6.4.1 黃土丘陵山區“斑塊簇群”單元組合模式
6.4.2 河谷川道區“帶狀串珠”單元組合模式
6.5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的關鍵控制指標
6.6 小結
7 現代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的案例研究——以米脂縣杜家石溝鎮為例
7.1 杜家石溝鎮發展概況與問題
7.1.1 概況
7.1.2 問題
7.2 杜家石溝鎮相關產業發展規劃
7.3 杜家石溝鎮鄉村聚居空間重構
7.3.1 鄉村聚居空間重構的技術路線與方法
7.3.2 優勢村莊預選
7.3.3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公共設施選址分析
7.3.4 鄉村基本聚居單元區劃比選
7.3.5 公共設施服務區分析
7.3.6 建議保留村莊布點分析
7.3.7 典型村莊與公共設施建設引導
7.3.8 實施的政策建議
7.4 小結
8 結論
8.1 主要結論
8.2 創新點
8.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行政村調查問卷
農戶調查問卷
圖表來源
展開全部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下的鄉村聚居空間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張曉榮,1982年生,現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城鄉規劃系講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鄉規劃學博士,主要研究鄉村規劃、社區規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項,主要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研究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主持和參與各類規劃設計項目2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書友推薦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