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產業發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135030
- 條形碼:9787209135030 ; 978-7-209-1350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產業發展論 內容簡介
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和核心。本書全面論述了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當代中國產業發展的基本問題。全書分五編。編經濟發展道路論,分析了大國崛起的一般路徑,闡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性。第二編產業發展規律論,分析了產業發展規律的傳統理論,論述了產業發展遵循的基本規律、產業發展呈現的嶄新趨勢。第三編產業結構演進論,論述了產業結構演進現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選擇。第四編產業空間集聚論,分章論述了產業集群發展、產業園區建設。第五編產業組織創新論,分章論述了協作型競爭發展、產業平臺化發展等。書中指出,走經濟發展正確道路,遵循產業發展基本規律,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趨勢,立足中國產業發展國情,這一切決定了中國今后應當建構智能制造為,具有能夠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有機結合的很典型生態經濟特征的高效生態產業體系,而這對于優選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社會治理將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產業發展論 目錄
**編 經濟發展道路論
第二章 大國崛起的一般路徑
第三章 東亞大國崛起的路徑
第四章 中國崛起的路徑選擇
第二編 產業發展規律論
第五章 產業發展規律的傳統理論
第六章 產業發展遵循的基本規律
第七章 產業發展呈現的嶄新趨勢
第三編 產業結構演進論
第八章 產業結構演進現狀
第九章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第十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
第四編 產業空間集聚論
第十一章 產業集群發展
第十二章 產業園區建設
第五編 產業組織創新論
第十三章 協作型競爭發展
第十四章 產業平臺化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國產業發展論 節選
**章 導論 產業發展是包括產業規模擴張、產業結構演進、產業空間集聚、產業組織創新、產業政策優化等在內的整個產業體系的歷史變化過程。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和核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聯系生產力并側重生產關系或者說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運動中闡釋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而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的有機聯系上分析產業發展,具體又如對生產資料生產部門與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的平衡發展的分析。古典經濟學派集大成者亞當?斯密(Smith,Adam)、新古典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馬歇爾(Marshall,Alfred)、新古典綜合派(后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保羅?薩繆爾森(Samuelson,Paul A)、讓?梯若爾(Tirol Jean)等西方主流經濟學派分別從專業化分工與國民財富創造、壟斷競爭與市場均衡、現代資本主義混合經濟體制與資源有效配置、博弈論與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等角度,豐富了產業發展理論。演化經濟學借鑒生物進化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學多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實驗經濟學通過在受控環境中運用試驗方法驗證和發展理論,分別對產業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遷進行了新的嘗試。1978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以來,中國產業發展理論經歷了從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作指導,借鑒蘇聯部門經濟學理論,到引進學習借鑒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和現代產業組織理論,再到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業經濟學體系的理論演進過程。 產業發展理論應當成為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產業發展政策應當構成經濟治理的主要依據。反之,經濟理論奠定了產業發展理論的基礎,經濟治理績效決定了產業發展政策運用的績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始人馬克思對產業發展理論的相關闡釋建立在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正確的價值觀之上,這已經越來越成為共識。但馬克思本人當時沒有專門研究產業發展理論,受時代所限也不可能對當代產業發展問題進行闡釋。包括當代西方產業發展各種流派在內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派,受限于與現實很不相符合的建立在所謂“理性經濟人”假說之上的“利潤*大化和均衡”的基本思路,其包括產業發展理論在內的整個經濟理論體系越來越受到包括主流經濟學一流學者本身在內的有識之士的詬病。演化經濟理論的主要創立者理查德?R.納爾遜(Nelson,Richard R.)和悉尼?G.溫特(Winter,Sidney G.)在他們所著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中就指出:“完全拘泥于*大化和均衡分析,在為經濟調整建立現實模型的道路上設置了主要障礙。” 這就是如斯蒂夫?吉恩(Keen,Steve)所說的“為什么世界上知名的宏觀經濟學家是*后才意識到一場深刻的經濟危機正在迫近” 的原因。 非主流經濟學如演化經濟學 “面臨的困難是,發明與演化一致的分析工具”,“現在仍處于嬰兒時期” 。西方主流經濟學派各位知名宏觀經濟學家沒有預測到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引起的國際金融危機的來臨,從一個方面說明包括產業發展理論在內的整個經濟理論體系存在明顯缺陷,包括產業發展政策運用績效在內的整個經濟治理績效的不良。實際上,20世紀以來的多次國際金融危機都可以從包括產業發展理論在內的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缺陷,以及以此為依據的包括產業發展政策在內的經濟治理的缺陷中找到原因。 以下分析表明,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脫實向虛、過度虛擬化和泡沫化成為歷次國際金融危機及其所引致的經濟危機時期大蕭條和大衰退的根本原因。 產業發展道路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道路之爭,值得引起人們對中國以及世界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道路作深入思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出現大衰退。時至今日,包括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在內的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包括金磚國家等在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乃至全球經濟依然處于緩慢復蘇之中。全球經濟“新平庸”(new mediocre),即全球經濟處于長周期下行階段,主要經濟體均陷入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經濟經歷了由危機前兩位數高速增長到持續下滑,并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的過程。據統計,2006—2010年中國 歷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12.7%、14.2%、9.7%、9.4%、10.6%,年均增長11.3%;2011—2015年中國歷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9.5%、7.9%、7.8%、7.3%、6.9%,年均增長7.9%。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的2007年和危機發生后的2008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14.2%、9.7%,后者比前者降低了4.5個百分點;2011—2015年GDP年均增長速度比2006—2010年GDP年均增長速度下降了3.4個百分點。危機導致的巨大危害及其產生的原因,引致包括中國社會各界在內的國際社會,特別是政界、產業界、學術界對世界各經濟體產業和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產業和經濟發展道路作出深刻反思;世界各經濟體內社會各界,特別是政界、產業界、學術界則對本經濟體內產業和經濟發展道路有更多思考。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Schwab,Klaus),在其著作《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產業發展論 作者簡介
張衛國,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