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0525
- 條形碼:9787573200525 ; 978-7-5732-005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 本書特色
本稿廣泛運用研究東印度公司相關文獻以及西方相關研究,考察歐洲啟蒙時期的“中國風”。 “中國風”在物質領域中的呈現為茶與瓷器、漆器與壁紙、絲綢與服飾、建筑與園林在歐洲的盛行。在精神領域從文學戲劇、音樂、繪畫等領域加以觀察。□大程度地還原“中國風”對啟蒙時期歐洲的深刻影響。
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風”與東印度公司興衰與共這一歷史事實為基礎,采用文化史研究的方法,打通史學、美學、美術學、音樂學、建筑學、陶瓷學、裝飾學等學科壁壘,以17—19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興亡史為時間軸,再以“中國風”在繪畫雕塑、園林建筑、音樂戲劇、室內裝飾等各領域的興衰為緯度,構建起縱橫相交的研究脈絡,立足于真實可靠的史料,既對東印度公司商道上的中西文化雙向流動作宏觀考察,又對每一藝術領域的“中國風”案例作微觀剖析,從不同側面□大程度地還原“中國風”這一藝術風格對啟蒙時期歐洲物質文化及藝術領域的深刻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 “一帶一路”倡議,對后東印度時代海上絲路的復興及“中國風”的消長興替作建設性思考。
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 前言
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
——以啟蒙思想與中國文化關系為視角
梁啟超當年在談到中國歷史的研究時曾說過,根據中國的歷史發展,研究中國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中國的中國”、“亞洲的中國”以及“世界的中國”三個階段。所謂“中國的中國”,這一研究階段是指中國的先秦史,自黃帝時代直至秦統一。這是“中國□□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所謂“亞洲之中國”的研究階段,是為中世史,時間是從秦統一后至清代乾隆末年。這是中華□□與亞洲各□□相互交流并不斷融合的時代。所謂 “世界之中國”的研究階段是為近世史。自乾隆末年至當時,這是中華□□以及亞洲各□□開始與西方□□交流并產生激烈競爭之時代。由此開始,中國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梁公這樣的歷時性劃分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是一直存在的,盡管中國的地緣有一定的封閉性,但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封閉的文化。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亦不是從乾隆年間才為肇始。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如果以漢籍傳入為起點已有一千多年, 中國和歐洲的關系也可追溯到久遠年代,在漢書中已經有了“大秦國”的記載 ,而早在希臘拉丁作家的著作中也開始有了關于中國的記載,雖然在地理和名稱上都尚不準確。 我曾將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劃分為“游記漢學階段”、“傳教士漢學階段”和“專業漢學階段”, 雖然這樣的劃分有待細化,但大體說明歐洲人對中國認識的歷史進程。這說明中國文化從來就不是一個地域性的文化,它不僅在東亞文化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在西方文化的發展中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對中國文化價值的研究不僅可以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加以闡述,也可以從其在世界范圍的影響角度展開研究。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梳理中國文化外傳的歷程與影響是中國文化的歷史本質所要求的,唯有此,才能真正揭示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
在中國與西方的文化關系中□重要、也□有魅力就是17-18世紀中國文化西傳所引起的歐洲“中國熱”和對啟蒙運動產生的重要影響,這是“研究中西關系史上一段□令人陶醉的時期,這是中國和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高層知識界的□□次接觸與對話。” 這段歷史□能清楚地顯示出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
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有三個關鍵性的問題:□□,17-18世紀時,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傳到歐洲了嗎?第二,歐洲的思想家們閱讀到這些書后,產生社會影響了嗎?□后,為何中國文化會對近代歐洲的文化思想史上□重要的啟蒙運動產生了影響?
一,中國文化經典的西傳
我們首先回答□□個問題。“禮儀之爭”是17-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事件。 這個事件□后導致了中國清朝政府和羅馬教廷的直接對峙,成為歐洲和中國之間的重大外交事件。
這一事件首先發生在耶穌會內部,隨后逐步演化為來華傳教士的各個修會對中國傳教策略的爭論, 它在本質上是歐洲天主教文化□□次面對中國文化時所產生的□□性困惑和一種文化理解的碰撞,在爭論問題的內容上是一個純粹傳教學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純粹的文化問題。在爭論的范圍上雖然也有中國□□參與, 但實質上是一個羅馬教會的內部問題,爭論的根源也在歐洲教會內部。當爭論演化為一個歐洲文化史和思想史問題時,這場爭論基本已與中國沒有太大關系了,中國只是作為一個文化的“他者”參與了歐洲文化與思想的進程。
“禮儀之爭”□大的受益者是歐洲思想和文化界,由于各修會都要為自己的傳教路線辯護,耶穌會要向歐洲說明他們的“合儒易佛”是正確的傳教路線,這樣對儒家經典的翻譯以及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就成為各個修會的重要內容。“受爭論雙方影響,歐洲本土自17世紀末掀起一場大規模介紹中國禮儀,介紹中國哲學與□□,介紹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著作,這可以說是歐洲文化思想界全面關注和認識中國的起點。” 這真是歷史的吊詭,或許是黑格爾(G. W. F. Hegel,1770—1831)所說的“理性的狡黠”。來華耶穌會士遠渡大洋,來到中國,是為了福音東傳,使中華□□皈依天主教。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禮儀之爭”卻使這些傳播福音的來華傳教士□成了中國文化西傳的主力軍,成為儒家經典的翻譯者和介紹者,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向歐洲傳播的橋梁。后世的歷史學家在評判來華耶穌會士的歷史作用時,甚至認為他們在“中學西傳”的功勞比在“西學東漸“上的功勞還要大,這恐怕是利瑪竇為代表的來華耶穌會士們萬萬沒有想到的。
18世紀□□耶穌會士入華后,其翻譯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其翻譯成果首先出版在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所編輯的《□□□□全志》一書之中。我們僅以這本書為例,就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翻譯出版情況。“《□□□□全志》被譽為‘西方早期漢學三大名著’之一,由□□耶穌會士杜赫德在編輯《耶穌會士書簡集》的過程中,將傳教士從中國寄回的這些書信和著作、翻譯等加以巧妙的編排而組成的一本書,它的全名為《□□□□及其韃靼地區的地理、歷史、編年、政治、物理之記述》(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ie Chinoise, Enrichie des Cartes Generales et Paarticulieres,ces Pays, de la Carte Générale & des Cartes Particulieres du Thibet, & de la Corée,& Ornée d'un Grand Nombre de Figures & de Vigpttes Gravés en Taille Duoce)”。 杜赫德并未來過中國,但他以這些耶穌會的來信和著作為基礎,重新按照一個完整的體例來進行編輯,從而使這本書體現出了個別著作所不具備的,即對中國介紹的完整性。同時,這部書也將在華傳教士的大量的關于中國典籍的部分章節、部分片段翻譯成法文放入其中。因此,這本書是研究中國古代典籍西譯的一個重要著作,也是18世紀中國文化在歐洲傳播的代表性著作。囿于該文篇幅,這里僅僅將其翻譯中國典籍的部分作品做一個初步的列表。
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 目錄
□□章 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瓷文化的西傳
□□節 仿制與創新:荷蘭代爾夫特藍陶的中國淵源
第二節 柳園圖:中國“柳意象”的跨文化、多介質傳播
第三節 阿姆斯特丹邦特瓷與18世紀中國瓷文化的亞歐循環之旅
第二章 東印度公司與中西美術交流
□□節 東印度公司與廣東外銷畫的崛起
第二節 清代油畫《公審“海王星”號商船水手案》本事考
第三節 南粵泥塑藝術的西傳:廣州藝匠吉官(Chitqua)研究
第三章 東印度公司與歐洲園林、建筑藝術的“中國風”
□□節 東印度公司與英華園林在歐洲的傳播
第二節 東印度公司與歐洲的瓷塔鏡像
第四章 東印度公司與歐洲室內裝飾的“中國風”
□□節 東印度公司與歐洲室內裝飾的中國熱
第二節 墻面的風景:東印度公司與中國通景貼落畫的西傳
第三節 東印度公司與中國漆器的歐洲新□
第四節 Singerie:18世紀歐洲“中國風”裝飾藝術中的猴戲圖研究
第五章 東印度公司與中西音樂、戲劇的早期相遇
□□節 東印度公司與中英音樂的早期相遇
第二節 視覺與隱喻:清代外銷樂女畫研究
第三節 馮德爾歌劇《崇禎》:17世紀歐洲天主教視野下的明清鼎革
第六章 東印度公司沉船出水遺珍的文物及文化價值
□□節“南京貨物”(The Nanking Cargo):東印度公司沉船遺珍及□0世紀西方的“收藏中國”熱
第二節 從“哥德堡號”到卓寧霍姆宮:東印度公司與18世紀□□的“中國風”
總 論 后東印度公司時代“中國風”的消長與海上絲路的復興
參考文獻
新書--海上絲路:東印度公司與啟蒙時期歐洲的“中國風” 作者簡介
施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牛津大學(□015年)、荷蘭萊頓大學(□011年)訪問學者。近年來的學術興趣主要集中于三個方向:中西文學與文化關系研究、明清小說研究及都市文化研究。著有《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研究》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