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江蘇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與空間管控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5932
- 條形碼:9787030695932 ; 978-7-03-06959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蘇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與空間管控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政府管理和決策部門,經濟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對江蘇省海岸線資源進行全面的調查與評估,助力“摸清家底,科學管控”
江蘇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與空間管控 內容簡介
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與空間管控研究是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課題。本書詳細介紹江蘇沿海地區土地利用特征狀況,分析海岸線生態安全與開發利用問題,總結海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方法,開展江蘇省海岸線資源開發利用與綜合評價、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與岸線空間管控分區、灘涂資源狀況與生態風險評估、土地生態調查與質量評估等工作,提出海岸線資源管理經驗及對策建議。 本書可供政府管理和決策部門在工作實踐中使用,也可供經濟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參考閱讀。
江蘇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與空間管控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
1.2 海岸線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2
1.3 海岸線資源與土地利用研究進展 7
1.3.1 海岸線資源利用與土地利用 7
1.3.2 海岸線資源與土地利用研究進展 11
1.4 灘涂資源開發與利用模式研究 14
1.4.1 灘涂形成機理與開發利用研究 14
1.4.2 灘涂資源利用的主要模式總結 16
第2章 江蘇沿海土地利用特征 18
2.1 研究區概況 18
2.1.1 研究區范圍與概況 18
2.1.2 自然地理概況 18
2.1.3 社會經濟概況 21
2.1.4 生態環境狀況 23
2.2 土地利用基本特征 24
2.2.1 土地利用時空格局特征分析 24
2.2.2 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分析 25
2.2.3 土地利用的生態環境問題 27
2.3 建設用地開發的時空特征 31
2.3.1 時間特征 31
2.3.2 空間特征 35
第3章 江蘇海岸線生態安全與開發利用問題 41
3.1 海岸線生態安全問題 41
3.1.1 地質災害 41
3.1.2 水資源生態 42
3.1.3 風暴潮 44
3.1.4 游憩水土景觀 46
3.1.5 灘涂濕地 46
3.2 海岸線開發利用問題 47
3.2.1 灘涂、濕地圍墾強度大,海岸線資源減少 47
3.2.2 海岸線開發對生物生境與多樣性造成威脅 47
3.2.3 管理行政分割,海岸線開發缺乏統籌 48
第4章 海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方法 50
4.1 海岸線資源調查評價方法 50
4.1.1 海岸線資源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 50
4.1.2 海岸線資源生態敏感性評價方法 51
4.1.3 海岸線空間管控分區方法 54
4.2 沿海灘涂資源生態評估方法 56
4.2.1 沿海灘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 56
4.2.2 沿海灘涂開發適宜性評價方法 59
4.2.3 灘涂規劃空間布局沖突協調框架方法 62
4.3 沿海地區土地生態調查評估方法 63
4.3.1 調查內容與評估方法 63
4.3.2 土地生態狀況調查體系構建 64
4.4 數據收集與資料整理 82
第5章 江蘇省海岸線資源開發利用與綜合評價 84
5.1 江蘇省海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84
5.1.1 海岸線資源開發利用格局 84
5.1.2 海岸線保有情況 85
5.2 海岸線資源綜合評價 86
5.2.1 開發適宜性評價結果 86
5.2.2 生態環境敏感性評價結果 90
5.3 沿海化工發展對海岸線資源利用的影響 90
5.3.1 江蘇沿;@區發展基本情況 90
5.3.2 沿海化工產業發展的生態安全影響 94
第6章 沿海生態安全格局構建與岸線空間管控分區 100
6.1 沿海地區生態安全格局的構建 100
6.1.1 生態安全要素的確定與構建方法 100
6.1.2 單一要素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103
6.1.3 綜合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119
6.2 江蘇沿海土地開發對生態安全的影響 121
6.2.1 對區域生態用地的影響 121
6.2.2 對單一要素生態安全格局的影響 124
6.2.3 對綜合生態安全格局的影響 126
6.3 海岸線空間管控分區與措施 127
6.3.1 海岸線空間管控分區結果 127
6.3.2 海岸線重點管控岸段識別 129
6.3.3 海岸線空間管控措施 131
第7章 江蘇沿海灘涂資源狀況與生態風險評估 133
7.1 江蘇沿海灘涂資源基本狀況 133
7.2 沿海灘涂資源價值評估 134
7.2.1 沿海灘涂的生態重要性 134
7.2.2 沿海灘涂土質和農業生產條件評價 135
7.2.3 港-工-城開發適宜性評價 136
7.3 沿海灘涂生態系統風險評價 137
7.3.1 沿海灘涂生態風險因子確定 137
7.3.2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生態風險分析 137
7.4 沿海灘涂利用管控 139
7.4.1 灘涂利用的生態安全分析 139
7.4.2 灘涂利用的基本原則 140
7.4.3 不同類型空間管控重點 140
第8章 沿海土地生態調查與質量評估 142
8.1 土地生態狀況評估方法 142
8.1.1 指標權重的確定 142
8.1.2 評估指標分級標準 144
8.1.3 土地生態綜合評估 146
8.1.4 評估結果分級 146
8.2 土地生態狀況特征與障礙因子分析 147
8.2.1 土地生態自然基礎狀況 147
8.2.2 土地生態結構狀況 147
8.2.3 土地生態污染、損毀、退化狀況 149
8.2.4 生態建設與保護狀況 152
8.2.5 主控障礙因子及其障礙度 152
8.3 土地生態狀況質量評估 155
8.3.1 土地生態狀況分析 155
8.3.2 評估結果合理性分析與匹配分析 156
第9章 沿海地區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與紅線劃定 163
9.1 土地利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 163
9.1.1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方法 163
9.1.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結果 165
9.1.3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特征 168
9.2 江蘇沿海地區土地生態紅線劃定 171
9.2.1 土地生態紅線劃定方法 171
9.2.2 江蘇省生態保護的發展歷程 172
9.2.3 海岸帶土地生態紅線劃定 173
9.2.4 海岸帶生態紅線管制措施 175
9.3 江蘇沿海土地生態化管控 179
9.3.1 土地利用生態化管控原理 179
9.3.2 土地生態演化過程管控 179
9.3.3 土地利用格局的生態管控 182
第10章 海岸線資源管理經驗及對策建議 185
10.1 國外海岸線的管理經驗借鑒 185
10.1.1 荷蘭海岸線管理經驗 185
10.1.2 日本海岸線管理經驗 186
10.1.3 美國海岸線管理經驗 187
10.2 沿海灘涂生態健康管理與改善對策 188
10.2.1 灘涂開發利用的管理與經營模式選擇 188
10.2.2 沿海灘涂資源生態健康改善的對策 189
10.3 海岸帶土地生態化管控制度創新 190
10.3.1 耕地保護的制度創新 190
10.3.2 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創新 191
10.3.3 控制開發強度的制度創新 192
10.4 江蘇海岸帶利用與保護的對策建議 193
10.4.1 科學布局新建化工園區,整治現有園區 193
10.4.2 協調產業布局沿海關系,設置緩沖空間 194
10.4.3 合理利用海岸帶資源,強化海岸帶環境保護 195
10.4.4 完善海岸帶法規體系,規范海岸帶行政管理 195
參考文獻 196
江蘇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與空間管控 節選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海岸線作為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資源與重點開發對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功能。而隨著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海岸線依賴程度不斷增強,海岸線生態環境不合理布局和無序開發使得海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促進海岸線資源的有效保護、科學利用和依法管理。 從功能方面可將海岸大體分為建設岸段、港口岸段、圍墾岸段、漁業岸段、旅游岸段、保護岸段、鹽業岸段和其他岸段共8類。受經濟短期利益的驅動,沿海部分地區海岸開發功能布局存在不合理現象,或者出現海岸開發方式與海洋功能區劃的沖突,造成海岸線資源利用的不可持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沿海地區人口不斷積聚,經濟開發活動也日趨頻繁,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同時由于環境保護意識不足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沿海地區近年來也出現了水質惡化、漁業產量降低及生物多樣性大規模下降等生態問題。發達國家已經過了快速開發階段,海岸線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壓力在激烈程度上相對較低,因此國外研究更多偏重自然要素及其演變機理,針對開發利用的海岸線資源評估研究較少。當前階段,我國的海岸線資源開發利用強度仍將繼續增加,無論是在激烈程度上還是在尺度上,在歷史和全球范圍均屬罕見,所面臨的問題也更多、更綜合、更復雜。構建海岸線資源調查評估方法,結合土地利用程度變化模型、變化區域差異對比模型、數量變化模型等,開展海岸線資源評估、土地資源生態評估、海岸線開發及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影響及生態安全風險評估等,對促進海岸線資源的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利用成為人類活動作用于生態系統的重要途徑,人類干擾強度持續加大,人地關系日益緊張,土地生態狀況備受關注。我國人口多、資源少、生態環境基礎脆弱。而江蘇沿海地區屬于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主軸線交會區域,區位優勢獨特、后備土地資源豐富、戰略地位突出、社會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很多,如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生物生態系統、環境生態系統等。但專門或重點研究生態系統中土地生態結構、土地生態功能、土地生態問題等方面的成果還不多,而針對土地生態狀況的調查研究就更少。土地生態系統作為自然社會交互的界面,是研究人類活動對自然承載力影響的“細胞”,也是進行土地資源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調控的切入點。開展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價,不僅對土地生態學的學科建設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而且對協調解決濱岸帶城市化、工業化開發中的生態問題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推動作用。此外,目前全球性問題也是與土地生態息息相關的,具體表現為:受糧食生產和牲畜放牧的影響,大量的自然綠色植被遭到破壞,影響光合作用而增加大氣中CO2濃度;其次,大量的土地資源退化,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等;*后,城市無控制的發展及工業交通等的CO2排放。所有這些不僅引起地球表面的土地生態系統退化,而且日益引起全球性的氣候變異,如大氣變暖、大氣干旱、厄爾尼諾現象和水旱災害,進而影響全球性的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和區域性變異等,這正是土地生態系統宏觀研究中涉及的全球性問題。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均對海岸線和土地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工作特別重視。“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對于國土資源部門而言,首先是要查清海岸線資源和土地生態狀況,促進海岸線資源和土地管理模式向質量-生態管護轉變。為全面保障我國國土資源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國土資源管理逐漸從單純的岸線和土地“數量管理”走向“數量管控、質量管理、生態管護”三位一體管理。管理方式的轉變要求對岸線和土地資源“整體”變化展開跟蹤和調查,不僅要調查岸線和土地“數量”,還要調查岸線和土地“質量”、岸線和土地“生態狀況”,并對其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為岸線和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岸線土地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作為岸線土地生態調查與評估工作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操作規范,其構建是目前我國岸線土地調查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1.2 海岸線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已有研究表明,從地理學角度講,河流岸線包括枯水水位線至洪水水位線之間的范圍,還包括人工堤、河流階地范圍,不僅表現當前的地貌形態,也要充分考慮歷史河流地貌演變過程與未來的發展趨勢;海岸線則是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更確切的定義是海水到達陸地的極限位置的連線,隨潮水漲落而變動,實際的海岸線應該是高低潮間無數條海陸分界線的集合,它在空間上是一條帶,而不是一條地理位置固定的線。具體的岸線范圍示意如圖1.1所示。 圖1.1 岸線范圍示意圖 傳統意義上的岸線具有明確的“線”的概念,一般是沿岸外圍線,亦即水面與陸地接觸的分界線。實際生產和科研中廣泛使用的岸線概念,遠不僅限于一條可能被隨時徹底改變的水陸域自然分界線,而是一個包含著充分發揮自然岸線利用價值所必需的一定水、陸域范圍的條形或帶狀區域。因此,岸線是一個空間概念,其處于水域和陸域的結合地帶,包括一定范圍內的水域和陸域,向陸可延伸至岸線空間占用所及的距離。 海岸線資源的開發利用總是反映在岸線向水域、陸域延伸一定范圍的空間占用。對于海岸線,岸線資源可分為自然岸線、人工岸線與河口岸線,其中自然岸線包括基巖岸線、砂礫質岸線、淤泥質岸線及生物岸線,人工岸線包括養殖圍堤、鹽田圍堤、農田圍堤、港口碼頭岸線、工業生產岸線、城鎮生活岸線及其他人工岸線(表1.1)。 表1.1 海岸線資源分類 利用遙感影像解譯,將自然岸線劃分為基巖岸線、砂礫質岸線、淤泥質岸線及生物岸線。具體的自然岸線遙感影像判別方法見表1.2。 表1.2 自然岸線遙感影像判別 利用遙感影像解譯,將人工岸線劃分為養殖圍堤、鹽田圍堤、農田圍堤、港口碼頭岸線、工業生產岸線、城鎮生活岸線及其他人工岸線。具體的人工岸線遙感影像判別方法見表1.3。 表1.3 人工岸線遙感影像判別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