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紅山古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0457
- 條形碼:9787573200457 ; 978-7-5732-004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紅山古國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依據考古學和歷史文獻學對紅山文化所處的古國時代進行系統研究, 內容涉及紅山文化以漁獵采集為重的經濟模式、人口流動頻繁的部群體、社會化簡約型的勞動分工、社會運行機制與源流等。
紅山古國研究 目錄
**章 山地丘陵為主的自然環境
**節 地形氣候
一 東北地區自然環境總特征
二 紅山古國時期自然環境總特征
第二節 自然資源
一 植物資源
二 動物資源
三 土壤資源
第三節 環境變遷
一 黃土臺地發育
二 沙地面積進退
三 湖泊水位升降
第四節 紅山古國時期自然環境的重建
一 山地丘陵
二 黃土臺地
三 有水沙地
第二章 漁獵采集為重的復合經濟
**節 久遠的漁獵業
一 發達的細石器
二 豐富的骨蚌器
第二節 發達的采集業
一 石質生產工具
二 陶質生活用具
第三節 原始的種植業
一 石耜反映的原始種植業
二 植物考古反映的原始種植業
第四節 經濟模式的重構
第三章 人口流動頻繁的部落群體
**節 相對密集的遺址分布
一 遺址分布概述
二 關于遺址分布和人群特征的討論
第二節 稀疏分散的聚落布局
一 聚落布局分析
二 關于聚落布局和人群特征的討論
第三節 結構簡單的房屋建筑
一 房址結構分析
二 關于房址結構和家庭結構的討論
第四節 聚落布局的重構
一 東西向的文化交流
二 南北向的文化碰撞
第四章 社會化專業型的勞動分工
**節 制陶業
一 陶窯區出現
二 陶器制作工藝
第二節 石器和骨角牙蚌器加工業
一 石器加工制作
二 骨角牙蚌器加工制作
第三節 建筑業
一 聚落建筑
二 祭祀建筑
第四節 編織業
一 頭飾服飾編織
二 陶器紋飾編織
第五節 雕塑業
一 泥(陶)塑人像和動物像
二 石(玉)雕人像和動物像
第六節 制玉業
一 制玉流程的復雜性
二 玉器祭祀的專屬性
第七節 勞動分工的理論重建
一 低等級的勞動分工是經濟運行的基礎
二 高等級的勞動分工是上層建筑的基石
第五章 敬天崇祖奉神的原始信仰
**節 壇廟陵群與敬天崇祖
一 陵與祖
二 壇與天
三 廟與神
第二節 造像系統與崇祖敬宗
一 祖型奉祖
二 神像奉宗
第三節 玉器系統與敬天奉神
一 幾何形玉器類型及功能
二 動物形玉器類型及功能
第四節 彩陶系統與敬天崇祖
一 有底彩陶器類型及功能分析
二 無底彩陶器類型及功能分析
第五節 紅山古國原始信仰體系的重建
一 原始信仰體系的微觀分析
二 原始信仰體系的理論建構
第六章 文明曙光來臨的紅山古國
**節 神本社會
一 神本社會的基本特點
二 紅山古國是神本社會
第二節 酋邦結構
一 酋邦社會的基本理論
二 紅山古國是酋邦結構
第三節 古國階段
一 古國階段的基本理論
二 紅山古國的運行機制
第四節 五帝時代
一 從歷史文獻分析前五帝時代和五帝時代中華文化格局
二 從考古發現分析前五帝時代及五帝時代中華文化格局
三 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相互印證
第五節 文明曙光
一 關于文明的基本理論
二 紅山古國與文明曙光
紅山古國研究 作者簡介
馬海玉,1974年生,赤峰學院副教授,主持內蒙古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紅山古國的理論框架研究》、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聯重點項目《興隆洼文化在中華早期文明中的地位研究》、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紋飾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內蒙古社會科學普及方式的創新研究》以及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項目多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創新人才團隊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重點項目等十余項;參與編著考古報告《查海—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發掘報告》,學術專著《中國古代玉石和玉器的科學研究》、《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等;在《北方文物》、《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和《紅山文化研究》、等輯刊文集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