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424216
- 條形碼:9787516424216 ; 978-7-5164-242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網絡借貸消費者、大學生、社會青年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等多樣化風險特征也表現得更加明顯。近年來,“e租寶”“中晉系”“錢寶網”等網絡投資案件,以及“校園貸”“美容貸”“裸貸”等網絡借貸案件,都表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不僅會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而且會釀成公共安全事件。本書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網絡借貸消費決策質量的 7 種途徑,從心理管理方面引導青年消費者理性選擇借貸消費。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內容簡介
書稿內容共分為四篇十二章,系統性地剖析了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非理性互聯網消費金融行為引發的各種問題、非理性互聯網消費金融行為背后的認知偏差因素及其干預策略。**編梳理了互聯網消費金融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第二編整理了非理性互聯網消費金融行為的主要群體及其引發的各種問題。第三編是本課題的核心部分,也即對非理性互聯網消費金融中認知偏差因素的解構。第四編提出了提升互聯網消費金融決策質量的七種途徑。通過這七種干預策略,本書希望能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消費、儲蓄、借貸、投資觀念,使他們的財務狀況達到一種可持續性的長期穩定與健康,*終達到改善整個互聯網金融環境的目的。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目錄
**篇 網絡消費信貸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
**章 我國消費信貸的產生、發展和監管
**節 2000 年后我國居民消費狀況的變化
第二節 我國消費信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我國對消費信貸的監管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國外消費金融的橫向比較
**節 美國消費金融的狀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第二節 歐洲的消費金融狀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第三節 日韓消費金融的發展狀況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從線下到線上:網絡消費信貸和傳統消費信貸的異同
**節 網絡消費信貸的涉及面更廣
第二節 網絡消費信貸的使用更便捷
第三節 網絡消費信貸的潛在風險更大
參考文獻
第二篇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的主要群體及其引發的各種問題
第四章 青年:我國網絡借貸消費的主力軍
**節 青年的心理特征對消費觀念的影響
第二節 互聯網“原住民”:Z 世代與網絡借貸消費行為
第三節 網貸廣告對青年人非理性借貸消費行為的助推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引起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節 消費債務引起認知功能下降
第二節 消費債務與不健康消費的惡性循環
第三節 消費債務引起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節 案例分析: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對心理與行為的 ??
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引起的社會問題
**節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引起的價值觀偏差問題
第二節 非理性借貸消費引起的信用風險問題
第三節 非理性借貸消費引起的人身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第三篇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因素
第七章 認知偏差因素對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需求確認過程的影響
**節 案例分析:虛假需求使得消費者容易陷入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
第二節 注意力偏差、頻率錯覺和曝光效應使得個體偏好已經熟悉的信息
第三節 框架效應、保守偏見和注意集中效應使得個體偏好變化中的信息
第四節 確認偏誤、鴕鳥效應和合理化偏見使得個體偏好符合自身信念的信息
參考文獻
第八章認知偏差因素對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信息整理過程的影響
**節 虛假相關、熱手效應和概率忽視使得個體更容易以偏概全
第二節 從眾效應、自動化偏誤和光環效應使得個體更容易采信虛假證據
第三節 克制偏見、計劃謬誤和投射偏差使得個體更容易誤判 ??
未來趨勢
第四節 案例分析:認知偏差使得消費者容易錯誤理解信息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認知偏差因素對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行為決策過程的影響
**節 過度自信效應、自我中心偏見和樂觀偏見使得個體高估自己的決策能力
第二節 雙曲貼現、訴諸新潮和沉沒成本使得個體沉溺于當下情景
第三節 模糊效應、信念偏見和現狀偏差因素使得個體更偏好簡單選項
第四節 案例分析:認知偏差使得消費者容易做出非理性網絡借貸決策
參考文獻
第四篇 提升網絡消費信貸決策質量的途徑
第十章 對認知主體的干預:針對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的行為人
**節 干預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者的偏差動機
第二節 提高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者的金融素養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對認知客體的干預:針對非理性網絡消費信貸的提供方
**節 網絡借貸企業要建立合理的推廣制度
第二節 網絡借貸企業要設置一定的使用門檻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對認知環境的干預:針對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的大環境
**節 在網絡借貸決策中降低信息過載
第二節 在學校或社區中引入金融社會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后記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節選
二、青年階段認知能力的發展 (一)自我意識成熟,注重自我表達認知能力的發展首先促進了青年對自我的認識,他們開始評估和了解自己,通過逐漸成熟的、概括化的觀察能力,青年逐步形成了對不同事物的態度和看法。當代青年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加之通信技術的發展為信息交流提供了更加 廣闊的渠道,青年可以更加便捷地表達自我態度和觀點。易觀分析(2020)調查發現,中國的 95 后熱衷于反饋和分享他們的想法,72%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或頻繁提供反饋。這種自我態度的表達,不僅在各大網絡社交平臺上隨處可見,在消費中也有所體現。根據德勤(2019)的調查報告,在當代年輕人的人生愿景中,生育子女和購置房產等已經不再是他們*希望達成的愿望,環游世界和獲得高收入才是他們*想要的。另外,當代青年可以通過改變購物方式、選擇不同品牌的產品、在社交平臺上發表關于某產品的看法等形式表達自身理念,他們會出于個人原因而與企業產生或者中斷聯系,這些原因通常與該企業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相關,42%的千禧一代會因為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對社會或者環境帶來積極影響而加深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原因在于他們認為這家企業符合道德標準。 (二)逐步形成世界觀與消費觀 青年認知能力的發展也體現在逐漸形成的世界觀上。陸曉龍(2015)提出,世界觀的形成是個體意識傾向性成熟的標志,它初步形成于青年初期,在青年中后期進一步成熟。對世界的認識促成了青年對消費的選擇,具體表現在對消費水 平、方式產生了穩定而系統的看法,能夠根據自己的衡量標準對商品價值進行比 較。青年對世界的看法、對商品價值的衡量與自身所處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過去 40 年,我國經濟一直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可享受的物質資源更加豐富。根據馬斯洛的需求模型,當代大多青年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可以輕易得到滿足,因此他們更加關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使得當代青年傾向于為了社交、自我實現等進行消費,消費需求更為強烈,消費期望也更高。 根據艾瑞咨詢(2018)的調查報告,當代的 95 后家庭月平均收入高達 10676 元,相比中國統計局 2017 年公布的上半年全國居民家庭月平均收入 6250元,高出 70.8%。這些在更加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更偏好文化娛樂服務消費。有報告顯示,視頻服務和游戲服務等在線娛樂產品分別占各類 App 使用時長的 27% 和 9.2%。同時,當代青年也更愿意為了偶像消費。在 95 后人群中,有一小半的人都為偶像消費過,2018 年的平均消費金額高達 1365 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年輕人愿意為偶像和娛樂活動消費,也許是因為馬斯洛需求理論 中自我實現的需求,他們認為通過為偶像買單能夠獲得認同感、歸屬感,能得到同伴的認可和尊重,擴大社交范圍。 三、青年階段情感上的豐富化 青年的情緒和情感已經逐漸趨于穩定和成熟,但由于自身的閱歷及性格等因素,青年群體也存在情緒動蕩不穩的問題。綜合來看,青年比較熱情、容易激動,在情感體會方面更加豐富、深刻,與此同時,他們對情感的自我調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情感上總體趨向穩定。 (一)冒險沖動愛嘗鮮青年富于熱情,容易激動,對待事物的態度傾向于奔放、果斷,同時富于想象,喜歡冒險,更愛嘗鮮。這可以對消費行為形成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喜歡冒險且熱情的特點使得當代青年人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在消費上表現為對新商品的追捧以及接納新支付方式等。例如當代年輕人已經成為旅行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充滿好奇心,喜歡說走就走的即時滿足感,愿意通過消費來獲得不同的體驗。易觀分析(2020)的研究報告顯示,在線旅游用戶中,24歲以下人群占比從2018年的 11.81% 提升至 2020 年的 17.49%,31~35 歲人群占比從 23.33% 提 升至 30.95%。另一方面的影響是青年對大額消費、超前消費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很多年輕人認為信貸產品是更加精明的消費方式。隨著當代青年收入的增長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樂于嘗試和探索新事物,通過消費去觸摸世界,95 后逐步成為跨境消費的主力軍。 愛嘗鮮與獵奇心理使得大多數青年消費者勇于嘗試超前消費。青年一代往往會被現實世界中的新興事物勾起興趣,他們樂于并且敢于大膽嘗試未知領域的新鮮事物。青年消費者尤其會被各種非本土國家、非傳統類別及前衛爆款類的產品所吸引,例如前兩年紅極一時的火雞面,其受歡迎的原因就是很多青年消費者都抱著好奇、嘗鮮的心態去買了幾包,想嘗嘗這款傳說中*辣的方便面到底有多辣。 需要指出,雖然青年已經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決策能力,但青年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夠成熟,在思想感情、興趣愛好等方面趨于穩定但仍未完全穩定,容易受到客觀環境和所接觸到的信息的影響。在處理事情時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在消費上有時表現為沖動消費,只要是自己喜愛的商品就會想辦法迅速做出購買決策。這些特點使新事物在短時間內容易得到青年的追捧并且流行。 (二)興趣逐步穩定帶來持續性花費隨著年齡的成長和心智的逐步成熟,青年的興趣、性格逐步穩定,他們對自己和世界都有了更加成熟的認識,能明確自己的喜好。這種穩定持續的興趣和逐步實現的財務自由促使更多年輕人為自己的興趣付費。《城市畫報》和騰訊 QQ2017 年的聯合調查顯示,85% 的 95 后為興趣花過錢,其中游戲是*大的花費項目,其次是音樂、閱讀、運動、動漫、影視。95 后為動漫付費的比例高出 95 前人群 10%,60% 的 95 后每年為興趣花費 0~1000 元,5% 的 95 后每年為興趣付費超過 3 萬元,主要支出為購置裝備和虛擬貨幣的費用。 青年善于通過興趣結交朋友,加入各種“圈子”。他們對各自的圈層文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并且樂于為興趣買單,同時這種消費的欲望和潛力通過圈層文化得到不斷釋放。一些企業抓住了這個商機,使得圈層文化與大眾娛樂、消費市場 之間的跨界合作逐漸增多。 (三)孤獨感帶來“自悅式”消費當代青年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與同齡人之間的關系不如上一代人在多個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形成的關系親密,與親友之間的聯系也日益減弱。互聯網浪潮與家庭環境特點相結合,催生出當代青年在社交氛圍中的孤獨感。他們一方面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想法,注重自我娛樂和消費,另一方面通過屏幕(手機、電腦 等)保持著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這種雖然待在一起但各自看電腦、手機的“群體 性孤獨”現象在 80 后、90 后、95 后群體中相當普遍。他們要么遠離故鄉,獨自求學、工作,要么每天承受著忙碌和壓力,要么缺乏情感寄托和溫暖。 面對溝通不暢、交流緊張的社交困境,很多青年選擇借助購買物品、享受服務緩解孤獨和空虛,達到充實自己的目的。另外,青年崇尚自由、樂于享受、不愿意受外界干擾的性格特點是自我愉悅的消費方式在青年中流行的原因。劉凱強(2020)提出,當代青年的孤獨感催生出“孤獨經濟”,針對青年鐘愛定制化、喜歡便捷化、傾向私密化等獨特偏好,各類“自悅式”服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例如速食自嗨鍋、單人KTV及膠囊健身倉等“獨自消費” 廣受當代年輕人的追捧。這些“自悅式”消費的興起與當代青年的孤獨心態密不可分,一方面,他們追求消費的便捷性、效率性,希望通過消費即刻實現自我需求,逐漸形成吃完就走、買好就離開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他們也在不斷尋找在精神層面能慰藉心靈的消費形式。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偏差 作者簡介
鄧士昌,2016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2017年入選上海市“晨光計劃”。現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專任教師,碩士生導師。先后主持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或國+級課題。研究方向為消費中的心理健康、新興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中的心理學問題。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