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西南天山優勢礦產成礦規律與預測評價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5181
- 條形碼:9787030705181 ; 978-7-03-070518-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南天山優勢礦產成礦規律與預測評價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西南天山的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條件,分析了西南天山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變形特征以及中新生代山體隆升-剝露-解體過程;開展了巖漿巖的巖石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西南天山晚古生代構造-巖漿作用歷史:通過典型金銻、鉛鋅和鐵礦床解剖,確定了西南天山優勢礦產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典型礦床的構造-成礦-控礦模型,提出了我國西南天山深部找礦潛力巨大,隆升與剝蝕的差異是造成所謂“大礦不過國界”的主因等新認識;總結了區域優勢礦產成礦規律,劃分了成礦亞帶,圈定了找礦靶區,并通過物化探勘查驗證,取得了找礦新進展。 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供從事區域地質礦產勘查、區域成礦學和構造地質相關工作的科研、教學及生產人員,特別是從事新疆及中亞鄰區地質礦產研究的人員參考。
西南天山優勢礦產成礦規律與預測評價研究 目錄
前言
第1章西南天山區域地質概況1
1.1區域地層1
1.2區域構造特征8
1.3區域巖漿巖13
1.4區域遙感特征14
1.5研究區礦產資源特征19
第2章西南天山成礦地質背景綜合分析21
2.1西南天山構造變形特征21
2.2西南天山巖漿活動及其年代學研究85
第3章西南天山典型礦床解剖研究143
3.1概述143
3.2西南天山造山型金銻礦床145
3.3柯坪斷隆鉛鋅、鐵礦床217
第4章西南天山優勢礦產成礦規律及找礦模型254
4.1礦產控制因素分析254
4.2境內外礦床對比分析265
4.3找礦模型269
第5章找礦預測及其靶區驗證277
5.1成礦區帶的劃分及找礦靶區的圈定277
5.2找礦靶區評價293
第6章結論351
6.1主要研究進展351
6.2研究成果應用取得的社會效益356
6.3存在的主要問題356
參考文獻358
西南天山優勢礦產成礦規律與預測評價研究 節選
第1章西南天山區域地質概況 本書研究范圍在地理上主要涉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部分地區。其中,境內研究區(圖1-1)西起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東至阿克蘇地區烏什縣,阿克蘇-柯坪-阿圖什一線以北至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邊界的天山山脈西南段。地理坐標為73°30′~80°00′E,39°20′~42°00′N。工作區東西長約560km,南北寬約300km,面積約5.5萬km2。東西分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管轄,包括烏什、柯坪、阿合奇、烏恰4縣及阿圖什市。 圖1-1研究區交通位置圖 研究區處于新疆南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邊境、貧困地區,地跨天山和昆侖山兩大區域,地質演化復雜,經歷了多期次、多環境和多類型的成礦作用,發生了大規模內生金屬成礦作用,形成了多種成因類型的金、銻、鉛、鋅、銅等礦床(點)。區內主要有古生代造山型金銻礦帶和中新生代砂巖型銅鉛鋅多金屬礦帶,包括薩瓦亞爾頓等金礦床、烏拉根等鉛鋅礦床、薩熱克等砂礫巖型銅礦床以及坎嶺鉛鋅礦和普昌釩鈦磁鐵礦等。 1.1區域地層 西南天山地層由元古宇基底和古生界、中新生界蓋層組成(圖1-2、表1-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3;左國朝等,2008),分屬不同的構造分區(圖1-3)。古生界分布于天山主麓,為海陸交互、淺海陸源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建造。中生界出露不大,主要分布于托云盆地內部,缺失三疊紀沉積。新生界主要展布于山間盆地和現代河流谷地之中。 圖1-2西南天山地質礦產簡圖 圖1-3西南天山區域地層分區圖(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1993修改) 1.1.1元古宇 1.長城系 長城系主要分布于阿克然他烏、阿克蘇、木扎爾特峰南麓等以及烏拉根、蘇魯鐵列克等地區。阿克蘇地區稱其為阿克蘇群,木扎爾特地區稱其為木扎爾特群,蘇魯鐵列克地區將其統稱為元古宇,下分六個巖組,屬隆起區。與其上部地層多為斷層接觸。阿克蘇群為一變質塊體,原巖為泥質巖、砂巖、基性凝灰巖、塊狀熔巖、枕狀玄武巖和深海沉積物,因此,其沉積環境為深海-半深海(熊紀斌和王務嚴,1986)。 2.震旦系 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哈爾克山南坡木扎爾特河一帶、阿克蘇地區蘇蓋提布拉克及肖爾布拉克一帶,以角度不整合覆于阿克蘇群之上,被早寒武世地層不整合覆蓋。根據其巖性、巖相及相互關系,將其早震旦世地層分為喬恩布拉克組和尤爾美那克組,晚震旦世地層分為蘇蓋提布拉克組和奇格布拉克組。其中喬恩布拉克組(Z1q)為一套深海-淺海相沉積,其間夾有2~3層不等厚的冰磧礫巖層,在庫瓦特地區見有多處含銅石英脈型礦化點。尤爾美那克組(Z1y)處于喬恩布拉克組與蘇蓋提布拉克組之間,巖性主要為巨大漂礫-細角礫-不等粒巖屑砂巖、細-中粒復成分冰磧礫巖、細-中粒長石砂巖夾復成分冰磧礫巖透鏡體、粉砂質角礫巖、漂礫角礫巖,為大陸冰川堆積的產物。蘇蓋提布拉克組(Z2s)為一套含礫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橄欖玄武巖、杏仁狀玄武巖、輝綠巖等,為濱海-淺海相沉積環境的產物。奇格布拉克組(Z2q)為一套長石石英砂巖、灰巖、細晶白云巖。 1.1.2古生界 古生界分布于天山主麓,在西天山的三個構造分區中都有展布,可分為以下幾個小區。 1.東阿賴地層小區 東阿賴地層小區西起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國境線,東至吉根-薩瓦亞爾頓-闊依卓魯一線,出露地層主要有吉根蛇綠雜巖、塔爾特庫里組(S3t)、沙爾組(D1s)、托格買提組(D2t)、巴什索貢組(C1b)、卡拉達坂組(C2b)和康克林組(C2k)。 (1)吉根蛇綠雜巖:該蛇綠雜巖帶巖石序列和巖石組合基本齊全,包括變質橄欖巖、輝長輝綠巖及基性火山巖熔巖幾個組分,各組分之間為逆沖斷層接觸關系。該蛇綠巖呈帶狀斷續分布在北北東向吉根-薩瓦亞爾頓斷裂帶中。蛇綠巖組分主要為變質橄欖巖、超鎂鐵堆積巖-(蛇紋巖、滑石巖)、鎂鐵堆積巖-(角閃輝長巖、閃長巖)、鎂鐵火山雜巖(玄武巖、安山巖、基性火山角礫巖、輝綠巖)。地質時代為志留紀。 (2)塔爾特庫里組(S3t):分布于研究區西部的東阿賴地區,由一套碎屑巖、硅質巖、千枚巖、含碳千枚巖、含碳粉砂巖組成,具濁流沉積特征的半深海-深海的沉積環境。 (3)沙爾組(D1s):分布于硝爾布拉克-博孜敦套蘇一線以西,呈北北東向延伸,主要為碎屑巖、千枚巖夾少量薄層硅質巖,沉積環境為半深海-深海。 (4)托格買提組(D2t):以灰巖為主,產豐富的復體珊瑚和層孔蟲化石,為淺海臺地沉積環境。 (5)巴什索貢組(C1b):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于喀英都河-阿爾恰闊若一帶。該組為淺海陸棚沉積環境產物的碎屑巖夾灰巖。 (6)卡拉達坂組(C2b):為淺海陸棚沉積的碎屑巖夾灰巖。 (7)康克林組(C2k):為碳酸鹽臺地-淺海沉積環境下的灰巖夾細碎屑巖。 2.托云地層小區 托云地層小區分布于研究區西部,西起吉根-薩瓦亞爾頓-闊依卓魯一線,東至黑茨威-治雷阿爾特山隘-瑟爾門達坂北部一線,南延烏魯克恰提-烏恰,北部延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烏帕塔爾坎群[(S-D2)W]、薩瓦亞爾頓組(D1sw)、托格買提組(D2t)、巴什索貢組(C1b)、別根他烏組(C2b)、康克林組(C2k)。 (1)烏帕塔爾坎群[(S-D2)W]:主要分布于喀拉別克切爾及圖爾尕特山口地區,巖性為硅化砂巖、含砂屑泥質頁巖、含碳泥質頁巖夾燧石巖、灰巖及中性噴發巖,為半深海沉積的產物。 (2)薩瓦亞爾頓組(D1sw):分布于該地層小區的西部,其西界為小區西界,北北東向帶狀延伸,向南延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巖性為長石巖屑砂巖、含粉砂質碳質綠泥絹云千枚巖、含碳黑云絹云千枚巖夾變砂巖。 (3)托格買提組(D2t):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向北延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巖性為一套灰色-深灰色灰巖夾少量碎屑巖,產復體珊瑚和層孔蟲,為淺海臺地(陸棚)沉積環境。 (4)巴什索貢組(C1b):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于喀英都河-阿爾恰闊若一帶,為淺海陸棚沉積環境產物的碎屑巖夾灰巖。 (5)別根他烏組(C2b):為淺海陸棚沉積巖夾灰巖。 (6)康克林組(C2k):為碳酸鹽臺地-淺海沉積環境下的灰巖夾細碎屑巖。 3.闊克薩勒嶺地層小區 闊克薩勒嶺地層小區分布于研究區北部,西起科加爾特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國境線,東至貢古魯克山口-巴勒迪爾塔格山一線,南延川烏魯山口-哈拉峻-科什布拉克山,北部延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出露地層主要有烏帕塔爾坎群[(S-D2)W]、托什干組(D2t)。 (1)烏帕塔爾坎群[(S-D2)W]:該組沉積環境定為被動大陸邊緣的濁流沉積環境的產物。 (2)托什干組(D2t):主要分布于托什干河南北兩側,在哈拉奇-阿合奇一線分布于托什干河北側。 4.邁丹他烏地層小區 邁丹他烏地層小區呈北東向分布于研究區的北部,出露的地層為托格買提組(D2t)、坦蓋塔爾組(D3k)、野云溝組(C1y)、阿依里河組(C2a)、喀拉治爾加組(C2kl)、小提坎力克組(P1x)、巴勒迪爾塔格組(P1b)。 (1)托格買提組(D2t):主要分布于托什罕河南北兩側,在哈拉奇-阿合奇一線分布于托什罕河北側。 (2)坦蓋塔爾組(D3k):主要為灰色塊狀,層理不清晰的灰巖及鈣質礫巖。 (3)野云溝組(C1y):主要分布于別代勒河-巴勒迪爾塔格-庫馬力克一帶,呈北東向展布,在北東部延出,為一套穩定陸臺型淺海相碳酸鹽巖建造,主要巖性為灰巖、生物灰巖夾頁巖、泥灰巖。 (4)阿依里河組(C2a):與野云溝組呈不整合接觸,為一套濱海-淺海相建造。其巖石組合為灰巖、碎屑灰巖、結晶灰巖、生物碎屑灰巖夾少量砂巖、粉砂巖、頁巖及不穩定的鋁土礦或鋁土頁巖。 (5)喀拉治爾加組(C2kl):主要分布于邁丹他烏一帶,呈北東向展布,為一套淺海沉積環境的砂巖、粉砂巖、頁巖,相變較大。 (6)小提坎力克組(P1x):主要分布于薩瓦甫齊一帶,呈北東向展布,為一套雙峰式火山巖,巖性為安山質凝灰巖、石英安山巖及流紋巖、巖屑砂巖,向東夾玄武巖,向西碎屑巖增多,具有雙峰式火山巖的特征,因此其沉積環境為陸棚斜坡沉積。 (7)巴勒迪爾塔格組(P1b):主要分布于喀拉別克切爾塔格、吐古買提-阿合奇、巴勒迪爾塔格山一帶,呈北東向帶狀展布,為一套變質細碎屑巖、灰巖。根據該組富產海相化石及富含鈣質等特征,沉積環境為溫暖動蕩頻繁的淺海相沉積環境。 1.1.3中生界 侏羅系分布于薩熱克、烏魯克恰提、托云以及康蘇、黑孜威一帶,可劃分出5個組,即下侏羅統薩里塔什組(J1s)、康蘇組(J1k)和中侏羅統楊葉組(J2y)、塔爾尕組(J2t)及上侏羅統庫孜貢蘇組(J3k)。 (1)薩里塔什組(J1s):為一套快速堆積的沖積扇相礫巖夾砂巖透鏡體,主要巖性為紫灰色、淺綠灰色、淺褐黃色塊狀礫巖夾含礫砂巖、砂巖透鏡體。 (2)康蘇組(J1k):為一套湖泊-沼澤相的煤系地層,含植物化石,主要巖性為淺灰白色石英砂巖、灰色細粒巖屑石英砂巖、泥質細砂巖、灰黑色粉砂巖、黑色碳質泥巖夾煤層、煤線,下部見有較多的灰色礫巖薄層。 (3)楊葉組(J2y):伴隨康蘇組出露,并與之呈整合接觸,為一套灰綠色的濱淺湖相的砂巖、泥巖,主要巖性為灰綠色巖屑石英砂巖、巖屑砂巖、泥質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紫灰色泥質粉砂巖、灰白色石英砂巖,下部夾煤線。 (4)塔爾尕組(J2t):為一套淺-半深湖-深湖相雜色泥巖、石英砂巖夾泥灰巖,主要巖性下部為紫灰色、灰綠色的巖屑石英砂巖、泥質細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灰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