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四川盆地東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7273
- 條形碼:9787030677273 ; 978-7-03-06772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四川盆地東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油田現場、科研院所從事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研究的科研人員,石油高等院校研究生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科研院所與油氣田企業從事構造地質與沉積地質研究的科研人員。
四川盆地東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依托中國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和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科技項目(2012~2018年),基于米倉山、大巴山地區野外露頭扎實工作與地震資料精細解釋,重點闡述四川盆地東部(川東)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本書共分8章,主要內容涵蓋從優選構造、區域構造到局部構造變形。本書注重地層基礎研究,通過系統調研與大量野外工作,厘定川東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劃分與對比。本書的核心是川東“宣漢-開江隆起”的發現及對其發育特征、演化過程的論述。本書的亮點之一是寒武系膏鹽巖的識別、刻畫與發育特征的總結。埃迪卡拉紀、寒武紀巖相古地理是本書重點內容,揭示了該時期川東沉積演化過程及其控制因素。本書的落腳點在天然氣成藏條件與勘探方向,以區域性展布的寒武系膏鹽巖為界,將川東劃分為“鹽下”和“鹽上”兩套含氣系統并分別介紹成藏條件與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東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 目錄
序
前言
**章 區域地質與勘探概況 1
**節 古地理位置與古構造環境 1
一、華南克拉通古地理位置 1
二、超級大陸古地理位置 2
三、古構造環境 12
第二節 區域地質概況 15
一、區域構造背景 15
二、基底結構 17
三、地層序列 18
第三節 勘探概況 18
一、威遠氣田發現后區域勘探階段 18
二、科學探索井探索勘探階段 21
三、安岳氣田發現后風險勘探階段 22
第二章 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劃分與對比 24
**節 埃迪卡拉系劃分與對比 24
一、國際埃迪卡拉系劃分 24
二、華南埃迪卡拉系劃分 28
三、川東埃迪卡拉系劃分與對比 40
第二節 寒武系劃分與對比 52
一、國際寒武系劃分 55
二、華南寒武系劃分 58
三、川東寒武系劃分與對比 61
第三章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 102
**節 米倉山-大巴山構造演化 102
一、大巴山隆起 102
二、鎮巴上升 108
三、南鄭上升 108
第二節 川東構造演化 113
一、“宣漢-開江隆起”的提出依據 114
二、“宣漢-開江隆起”的發育特征 132
三、“宣漢-開江隆起”的形成演化 133
四、“宣漢-開江隆起”的發現意義 135
第四章 寒武系蒸發巖特征 138
**節 蒸發巖發育地質背景 138
一、古構造背景 138
二、全球寒武系蒸發巖分布 139
第二節 川東寒武系蒸發巖特征 146
一、地質與地球物理特征 147
二、縱向發育特征 160
三、平面分布特征 171
第三節 蒸發巖成因探討 172
一、蒸發巖成因類型 172
二、寒武系蒸發巖成因模式 173
第五章 埃迪卡拉紀巖相古地理 175
**節 陡山沱組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175
一、三角洲前緣與濱岸相 177
二、混積外緩坡-外陸棚相 183
三、斜坡相 187
四、盆地相 191
第二節 燈影組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196
一、燈一—二段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201
二、燈三段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221
三、燈四段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241
第三節 埃迪卡拉系沉積演化 253
一、由緩坡向鑲邊碳酸鹽巖臺地的演化 253
二、由鑲邊碳酸鹽巖臺地到淹沒臺地的演化 254
三、臺地演化控制因素 257
第六章 寒武紀巖相古地理 259
**節 寬川鋪組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259
一、碳酸鹽巖淺-中緩坡相 261
二、槽盆相與外緩坡相 267
三、斜坡-盆地相 268
第二節 郭家壩組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271
一、槽盆相與內陸棚相、外陸棚相 272
二、混積外陸棚相 275
三、斜坡-盆地相 278
第三節 仙女洞組—閻王碥組巖相古地理 279
一、扇三角洲相 280
二、內陸棚相 287
三、淺-中緩坡鮞粒灘壩相 290
四、混積內陸棚與混積外陸棚相 295
五、斜坡-盆地相 298
第四節 石龍洞組巖相古地理 299
一、混積濱岸-三角洲前緣相 301
二、內/淺緩坡顆粒灘相 301
三、臺凹蒸發潟湖-蒸發潮坪相 310
四、中緩坡風暴流與“丘狀”淺緩坡相 310
五、外緩坡-盆地相 314
第五節 覃家廟組巖相古地理 315
一、混積臺地相 317
二、臺凹蒸發潟湖-蒸發潮坪相 319
三、開闊臺地與臺地邊緣相 319
四、斜坡-盆地相 319
第六節 三游洞組沉積期巖相古地理 320
一、混積臺地相 321
二、半局限-開闊臺地相 323
三、臺凹蒸發潟湖-蒸發潮坪相 324
四、臺地邊緣相 324
五、斜坡-盆地相 324
第七節 寒武紀沉積演化 325
第七章 多套滑脫層構造變形 327
**節 研究現狀 327
一、褶皺-逆沖帶研究現狀 327
二、川東薄皮褶皺-逆沖帶研究現狀 328
第二節 川東多套滑脫層 331
一、能干與非能干層 331
二、川東地層結構 331
第三節 構造變形樣式 333
一、區域構造變形特征 333
二、典型剖面構造變形樣式 335
第四節 平衡恢復 342
一、平衡恢復方法 342
二、平衡恢復結果 343
第五節 運動學演化 344
一、南門場構造分析 344
二、不同滑脫層的作用 346
三、形成機制 346
第八章 天然氣成藏條件與勘探方向 348
**節 成藏系統劃分 348
一、成藏系統劃分依據 348
二、川東成藏系統劃分 349
第二節 鹽下成藏條件與勘探方向 349
一、烴源巖發育特征 351
二、儲層發育特征 356
三、生儲蓋組合 365
四、鹽下勘探方向 367
第三節 鹽上成藏條件與勘探方向 369
一、鹽上成藏條件 369
二、鹽上勘探方向 373
參考文獻 376
四川盆地東部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構造演化與巖相古地理 節選
**章 區域地質與勘探概況 埃迪卡拉紀—寒武紀是地球演化歷史上昀重大的變革時期之一,是隱生宙向顯生宙、軟體動物向后生動物轉變的主要時期,全球板塊構造、古氣候變化與環境變遷、生命演化等一系列地質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Dalziel,1997;Collins and Pisarevsky,2005;朱日祥等,2009;Yao et al.,2014;Merdith et al.,2017;Cawood et al.,2018)。該時期是羅迪尼亞(Rodinia)超級大陸裂解塊體向岡瓦納(Gondwana)超級大陸會聚的主要時期,而四川盆地所屬的華南克拉通(South China Craton)在岡瓦納大陸拼合過程中古地理位置、古構造環境等均發生了重要變化,隨之產生的諸多地質現象引起了全球科學家的廣泛關注(Hoffman,1991;Yao et al.,2014)。本章以岡瓦納大陸拼合這一全球地質事件為切入點,從全球板塊重構的視野介紹華南克拉通的古地理位置與古構造環境演變,并概述四川盆地東部區域地質與勘探概況。 **節 古地理位置與古構造環境 從 Wegener(1912)提出大陸漂移的地球活動論概念,到20世紀6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的建立,科學家逐漸認識到板塊隨著地質時間而發生運動,因此重構板塊在地質歷史時期古地理位置、古構造環境對于理解板塊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現象非常重要(Domeier and Torsvik,2014)。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進步,在過去20~30年間,古地磁、鋯石 U-Pb同位素測年、盆地分析(沉積相帶與古水流)、構造熱事件、地層對比、古生物等現代和傳統分析方法與技術應用到古地理重構研究中,極大地推動了岡瓦納大陸重構研究的進展。 一、華南克拉通古地理位置 古地磁恢復是約束板塊古地理位置的有效方法與技術。埃迪卡拉紀華南克拉通的古地理位置及其在岡瓦納超級大陸中的位置所獲得的古地磁數據約束并不是很多(Vernhet et al.,2006)。但近年來所獲得的古地磁數據結合沉積序列與物源分析表明,拉伸紀—成冰紀華南克拉通由北極地區向南經高緯度、中緯度漂移,至埃迪卡拉紀漂移至赤道位置(Macouin et al.,2004;Zhang et al.,2013,2015;Merdith et al.,2017;Torsvik and Cocks,2017)。 Zhang等(2015)基于在揚子地塊三峽九龍灣地區陡山沱組三段頂部所獲得的古地磁數據(23.5°±1.8°N),為華南克拉通在埃迪卡拉紀時期的古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約束。Zhang等(2015)結合華南獲得的其他古地磁數據認為,在大約800Ma華南克拉通位于高緯度地區(≥60°N),至750Ma或700Ma華南克拉通向中緯度(≥30°N)地區漂移,在成冰紀冰期(Sturtian和 Marinoan)華南克拉通位于中緯度地區,在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早期(635~510Ma),華南克拉通緩慢向南移動至古赤道附近(圖1.1)(Zhang et al.,2015)。 圖1.1 華南克拉通視極移曲線(a)和古地理位置變化圖(b)(據 Zhang et al.,2015) (a)華南克拉通自約800Ma以來視極移路徑(APWP),前寒武紀與寒武紀磁極用深灰色表示,而年輕的磁極用淺灰色表示;(b)基于古地磁分析的華南克拉通800~510Ma古緯度與方位變化 Merdith等(2017)對華南克拉通已發表的古地磁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指出大約850Ma華南克拉通位于北極地區,之后華南克拉通開始向南部漂移;成冰紀早期(830~790Ma),華南克拉通處于高緯度位置;成冰紀晚期、埃迪卡拉紀,華南克拉通向低緯度漂移至赤道位置(圖1.2)(Merdith et al.,2017)。 二、超級大陸古地理位置 綜合分析碎屑鋯石 U-Pb年齡和 Lu-Hf同位素是研究大陸地殼演化、大陸塊體重構、源區物質傳輸過程的重要方法與技術。來源于碎屑巖的鋯石可以提供源區很好的地質信息記錄,碎屑鋯石 U-Pb年齡數據可以提供源區沉積物源的特征,包括源區經歷的巖漿事件和與其他塊體的屬性關系。源于碎屑鋯石的原位 Lu-Hf同位素可以提供沉積物源區巖漿巖的性質和來源,包括地幔注入已經存在的大陸地殼和已經存在大陸物質的再循環。硅質碎屑沉積巖的組成提供了很好的源區記錄,逐漸應用于約束古地理重構與盆地構造環境研究中(Xu et al.,2013;Yao et al.,2014;Chen et al.,2018)。 亞洲大陸由新元古代至今大陸塊體增生到西伯利亞克拉通拼合而成,而華南克拉通作為亞洲大陸的拼合塊體之一,其形成經歷了島弧、大陸塊體的匯聚與拼合(圖1.3)(Cawood et al.,2018)。一般認為,華南克拉通由位于西北部的揚子地塊與東南部的華夏地塊在新元古代早期(980~810Ma)沿江南造山帶拼合而成(圖1.4),但拼合的準確時間、古地理位置與拼合過程等還有待詳細研究(Yang et al.,2004;Zhao and Cawood,2012;Charvet,2013;Cawood et al.,2018;Chen et al.,2018;Zhao et al.,2018)。 圖1.2 全球古板塊780~520Ma重建圖(據 Merdith et al.,2017) (a)780Ma;(b)750Ma;(c)680Ma;(d)600Ma;(e)560Ma;(f)520Ma。A-A. Afif-Abas地塊;Am.亞馬孫古陸;Az. Azania古陸; Ba.波羅的大陸; Bo. Borborema;By. Bayuda;Ca.華夏古陸(華南); C.剛果;Ch. Chortis;G.格陵蘭;H. Hoggar;I.印度;K. Kalahari;L.勞倫大陸;Ma. Mawson;NAC.北澳大利亞克拉通; N-B.尼日利亞-貝寧; NC.華北;Pp. Paranapanema;Ra. Rayner (南極洲); RDLP. Rio de la Plata;SAC.南澳大利亞克拉通; SF.舊金山;Si.西伯利亞;SM.撒哈拉變質克拉通; WAC.西非克拉通;疑幱皡^域為推測的羅迪尼亞大陸參考范圍,經度此處為相對參考,克拉通地殼顏色參考現今地理,北美洲為紅色,南美洲為深藍色,波羅的為綠色,西伯利亞為灰色,印度和中東為淺藍色,中國為黃色,非洲為橙色,澳大利亞為深紅色,南極洲為紫色 羅迪尼亞與岡瓦納超級大陸的拼合和裂解在現代地球科學研究中還存在一些爭議,其中華南克拉通在這些超級大陸重構中的位置昀具有爭議。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華南克拉通的古地理位置對于理解由羅迪尼亞超級大陸的裂解至岡瓦納大陸形成的轉變非常重要(Yao et al.,2014)。 關于華南克拉通在羅迪尼亞超級大陸裂解塊體到岡瓦納大陸拼合中的古地理位置,目前主要有五種觀點:①華南克拉通位于勞倫大陸(Laurentia)與澳大利亞克拉通之間(Li et al.,1995,2002,2008;Li and Powell,2001);②華南克拉通位于東岡瓦納(East Gondwana)北緣鄰近澳大利亞西北部(Zhang and Piper,1997;Yang et al.,2004;Macouin et al.,2004;Yu et al.,2008);③華南克拉通位于東岡瓦納北緣鄰近印度西北部(Jiang et al.,2003a);④華南克拉通位于東岡瓦納北緣鄰近印度東北部(Yu et al.,2008);⑤華南克拉通為勞倫大陸的一部分(Wu et al.,2010)。 圖1.3 顯示大陸塊體與邊界縫合線的亞洲大陸構造圖(據 Cawood et al.,2018) (一)華南克拉通位于勞倫大陸與澳大利亞克拉通之間 李正祥等在羅迪尼亞超級大陸會聚與裂解研究中,基于地層對比、地質年代學、古地磁數據和構造分析等綜合研究,提出在羅迪尼亞超級大陸會聚后,華南克拉通位于勞倫與澳大利亞克拉通之間。在隨后羅迪尼亞超級大陸裂解過程中,華南克拉通在羅迪尼亞超級大陸地幔柱的中心位置從羅迪尼亞大陸裂解出來。在岡瓦納超級大陸拼合過程中,華南克拉通作為古太平洋內的獨立塊體,與其他塊體并不接觸,但位置鄰近澳大利亞東部(圖1.5)(Li et al.,1995,2002,2008;Li and Powell,2001)。 圖1.4 華南克拉通區域地質簡圖(據 Cawood et al.,2018) (二)華南克拉通位于東岡瓦納北緣鄰近澳大利亞西北部 Yang等(2004)基于四川盆地北部廣元寒武系中部碎屑巖所獲得的古地磁數據,發現華南克拉通磁極位置路徑與澳大利亞具有很好的相似性,認為華南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晚期和早古生代與澳大利亞西北部相鄰,這一古構造位置一直保持至中泥盆世(圖1.6)(Yang et al.,2004)。 Jing等(2015)基于對湖北宜昌和長陽地區蓮沱組古地磁研究,指出華南克拉通在埃迪卡拉紀位于北澳大利亞(Northern Australia)的西北部,隨后華南克拉通在大約550Ma或寒武紀中期通過順時針旋轉漂移至西澳大利亞(Western Australia)的西北部(圖1.7)(Jing et al.,2015)。 圖1.5 岡瓦納大陸拼合示意圖(據 Li et al.,2008) (a)600Ma;(b)550Ma;(c)530Ma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