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珍珠鳥/馮驥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94772
- 條形碼:9787506394772 ; 978-7-5063-947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珍珠鳥/馮驥才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的多篇文章入選義務教育教材 本書是當代 作家馮驥才的作品集,收錄他的一百多篇佳作,包括《珍珠鳥》《挑山工》《逼來的春天》《記韋君宜》《繪畫是文學的夢》《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甲戌天津老城踏訪記》《魯迅的功與“過”》《我們共同的日子》等。是對馮驥才散文雜文的一次較全面的梳理。
珍珠鳥/馮驥才 內容簡介
《珍珠鳥》是當代有名作家馮驥才的作品集,收錄他的一百多篇佳作,包括《珍珠鳥》《挑山工》《逼來的春天》《記韋君宜》《繪畫是文學的夢》《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甲戌天津老城踏訪記》《魯迅的功與“過”》《我們共同的日子》等。是對馮驥才散文雜文的一次較全面的梳理。
珍珠鳥/馮驥才 目錄
情懷
靈感忽至 /3
逼來的春天/6
苦夏/10
秋天的音樂/13
冬日絮語/18
夕照透入書房/21
時光/24
往事如“煙”/27
馬年的滋味/31
白發/34
書桌 /37
花巷/44
貓婆/46
空信箱 /52
空屋/54
花臉/58
捅馬蜂窩/62
珍珠鳥/65
歪兒/67
長衫老者/70
鼻子的軼事/72
年意/75
大地震給我留下什么?/77
書房花木深/81
挑山工 /84
黃山絕壁松/89
綿山奇觀記/92
人物
記韋君宜/99
致大海/105
大話美林 /112
懷念老陸 /118
哀謝晉/122
在雅典的戴先生/126
和巴金的精神站在一起/130
繪畫
水墨文字/133
繪畫是文學的夢/141
理性的境界/148
文人的書法/150
我的書法生活/152
行間筆墨/154
我與《 清明上河圖 》的故事/157
域外
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 /163
散漫的天性/167
一先令的古堡/170
薩爾茨堡的性格/173
阿爾卑斯山的精靈 /180
普希金為什么決斗? /190
列寧在哪里? /202
看望老柴 /211
深秋花開應未遲 /216
巴黎的天空 /220
精神的殿堂/224
燃燒的石頭 /228
*后的凡·高 /236
孤獨者的自由 /247
拉丁區,我們那條小街 /257
穿西服的日本人 /272
細雨品京都 /275
永恒的敵人 /279
今日布拉格 /284
古希臘的石頭 /288
意大利斷想 /294
文化
甲戌天津老城踏訪記 /303
大雪入絳州 /307
草原深處的剪花娘子 /311
晉地三憂 /315
涂了漆的苗寨 /320
羌去何處 /323
廢墟里鉆出的綠枝 /327
誰能萬里一身行? /331
為周莊賣畫 /335
精衛是我的偶像 /339
思想
魯迅的功與“過”/343
思想與行動/349
理論要支持田野/352
到民間去!/355
當代大眾的文化菜單/357
文化可以打造嗎?/361
誰消解我們的文化?/364
城市可以重來嗎?/369
為什么要留住城市的記憶?/372
誰掏空了古村落?/375
春節假期為什么不前調一天/378
文化責任感/381
文化遺產日的意義 /383
序言
靈魂的巢 /403
關于敦煌的寫作 /406
《 搶救老街 》前記 /408
給誰撥打120? /410
《 霓裳集 》序 /412
范曾《 十翼同心 》序 /413
永恒的震撼 /415
我們的母親六百歲 /419
中國人丑陋嗎? /422
為大地上的一段歷史送終 /425
留下長江的人 /429
當代知識分子的良心錄 /434
沉默的脊梁 /437
我們共同的日子 /439
中國的符號 /442
珍珠鳥/馮驥才 節選
《珍珠鳥》: 凌晨時分被一種莫名的不安擾醒,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慮與擔心,而是有種興致在暗暗鼓動,緣何有此興奮我并不知道。隨后想到今天是元月元日。這一日像時間的領頭羊,帶著一大群時光充裕的日子找我來了。 妻子還在睡覺,房間光線不明。我披衣走到書房。平曰隨手堆滿了書房的紙頁和圖書在迷離的晨色里充滿了溫暖和詩意。這里是我安頓靈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樹枝搭起來而是用寫滿了字的紙和書碼起來的。我從中抽出一頁素紙,要為今天寫些什么。待拿起筆,坐了良久,心中卻一片茫然。一時人像浮在無際無涯的半空中,飄飄忽忽,空空蕩蕩。我便放下筆,知道此時我雖有情緒,卻無靈感。 寫作是靠靈感啟動的。那么靈感是什么?它在哪里?它怎么到來?不知道。似乎它想來就來,不請自來,但有時求也不來,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好似遠在天外,冷漠又慳吝。沒有靈感的藝術家心如荒漠,幾近呆滯。我起身打開音樂。我從不在沒有心靈欲望時還賴在桌前。如果毫無靈感地坐在這里,會漸漸感覺自己江郎才盡,那就太可怕了。 音響里散放出的歌是前幾年從俄羅斯帶回來的,一位當下正紅的女歌手的作品集。俄羅斯*時尚的歌曲的骨子里也還是他們固有的氣質,渾厚而憂傷。憂傷的音樂*容易進入心底,撩動起過往的歲月積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這種情緒里。這時,忽見畫案那邊有一塊金黃色的光。它很小,靜謐,神秘。它是初升的太陽照在對面大樓的玻璃幕墻反射下來的,落在畫案那邊什么地方。此刻書房內的夜色還未褪盡,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氳里,這塊光像一扇遠遠亮著燈的小窗。也許受到那憂傷歌聲的感染,這塊光使我想起四十年間蟄居市廛中的那間小屋,還有炒鍋里的菜葉、破爛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氣中燒煤的氣味、妻子無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的時代,唯有家里的燈光才是*溫暖的。于是此刻這塊小小的光亮變得溫情了。我不禁走到畫案前鋪上宣紙,拿起顫動的筆蘸著黃色和一點點朱紅,將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紙上。隨即是那擾著風雪的低矮的小屋。一大片被冷風搖曳著的老槐樹在屋頂上空橫斜萬狀,說不清那些蒼勁的枝椏是在抗爭還是兀自地掙扎。在通幅重重疊疊黑影的對比下,我這亮燈的小屋反倒顯得更加溫馨與安全。我說過,家是世界上*不必設防的地方。 記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門檻太低,早晨推不開門,門外擋著的積雪足足有兩尺厚。我從這小窗戶跳出去,用木板推開門外的雪才把門打開。當時我們從家里走出,站在清冽的凍耳朵的空氣里,多么像雪后從洞里鉆出來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塊沒有落墨的紙當做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軟的白雪時,還記起那時常有的一種盼望一一有朋友來串門和敲門。支撐我們走過困境與苦難的不就是人間種種情與義嗎?我便用筆在雪地上點出一串深深的腳窩漸漸通進我的小屋。這小屋的燈光頓時更亮,黃色的光影還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沒想到,就這樣一幅畫出來了。溫情又傷感,孤寂又溫馨。畫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為了看見自己的內心才畫畫。”而心中的畫多半是它們自己冒出來的。這是一種長久的日積月累,等待著有朝一日的升華;就像冬日大地上的萬物,等待著春風吹來,一切復活;又如高高一堆干枝干柴,等待著一個飛來的火種。這意外出現的火種就是靈感. 靈感帶來突然之間的發現、突破、超越與升騰。它是上天的賜予。是上天對藝術家的心靈之吻。是對一切生命創造的發端與啟動。那么我們只有束手等待它嗎?當然不是。正如無上的愛總是屬于對它苦苦的追求者的。在你找它時,它一定也在找你。當然它不一定在你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到來。就像我在書房原本是想寫點什么,靈感沒有來,可是誰料它竟然化為一塊靈性的光降臨到我的畫案上。它沒有進入我的鋼筆,卻鉆進了我的毛筆。 記得前些年訪問挪威時,中國作家協會請我寫一幅字贈送給挪威作家協會。我只寫了兩個字:筆順。挪威的作家朋友不明其意。我解釋道:“這是中國古代文人間相互的祝詞。筆順就是寫作思路順暢,沒有障礙的意思。”對方想了想,點點頭,似乎還沒弄明白我寫這兩個字的含義。中國的文字和文化真是很深,對外交流時首先要把自己解釋明白。我又換了一種說法解釋道:“就是祝你們寫作時常常有靈感。”他聽了馬上咧開嘴,很高興地謝謝我,也祝我常有靈感.看來靈感對于全球的藝術家都是“救世主”了。 新年初至,靈感即降臨我的書房畫室,這于我可是個好兆頭。當然我明白,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與追求及其所愛,靈感會不時來吻一吻我的腦門。 ……
珍珠鳥/馮驥才 作者簡介
馮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寧波,當代有名作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是“傷痕文學運動”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他創作了大量很好的散文、小說作品,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大學課本,如散文《珍珠鳥》《挑山工》《花臉》等。曾經擔任天津市文聯主席,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