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唐寰澄·橋梁三部曲:橋梁的故事(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34889
- 條形碼:9787200134889 ; 978-7-200-1348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寰澄·橋梁三部曲:橋梁的故事(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特點:·權威性——本書作者唐寰澄教授是橋梁設計專家,橋梁史與美學專家,中國古橋研究的泰斗,1955年榮獲武漢長江大橋建筑方案首獎,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的設計者。在橋梁界,唐寰澄先生也是大眾科普創作*豐富的學者之一,被譽為*會講橋梁美學的學者,在橋梁史尤其是中國古橋史領域卓有建樹,多部圖書獲得全國優秀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獎項。 ·知識性——本書是著名橋梁大師唐寰澄先生的科普代表作,內容涵蓋古今中外的橋梁。本書作者一生鐘情于橋梁,在書中以橋梁材質作為線索,講述了石橋、木橋、藤竹吊橋、金屬橋、鋼筋混凝土橋等的歷史與演變情況,涵蓋古今中外各種名橋,加以言簡意賅的論述。閱讀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普通讀者進入以往令人敬畏的橋梁世界,對橋梁的歷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并讓我們意識到,橋梁絕不是冷冰冰的體塊與材料,橋梁科技的進步與人類的歷史息息相關,橋梁的歷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斗爭與妥協、和諧共生的歷史。 ·閱讀的舒適性——唐寰澄先生是橋梁界的學術大咖,同時也是橋梁界*會寫橋的人,在他的筆下,晦澀、專業的橋梁知識變得趣味橫生,活潑可愛,讀者在一個一個的故事中,輕松進入了令人敬畏的橋梁世界,充分體會橋梁之美。 ·文化含量豐富——本書作者唐寰澄先生學貫中西,對世界橋梁史非常熟稔,并以良好的哲學素養,從美學家的視角來審視橋梁的發展史。本書深入淺出,橋梁史典故俯拾即是,在橋梁史領域是將學術性與通俗性結合的優秀范本。 ·設計精良、圖文并茂——本書設計邀請了名設計師來操刀,精裝裸脊,雙色印刷,印刷裝訂的每一個細節都以“中國*美的書”來嚴格要求自己,每一份材料均精挑細選,每一個細節均經過數次實驗;內文采用高級櫻花紙,環保輕便,安全護眼。本書另有數十幅作者手繪橋梁線圖,將橋梁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古橋研究的泰斗2008年“茅以升橋梁大獎”獲得者深入淺出的橋梁小史兩百余幅圖片呈現各時代橋梁風貌
唐寰澄·橋梁三部曲:橋梁的故事(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茅以升橋梁大獎”獲得者、著名橋梁科普專家唐寰澄的科普代表作。書中以建橋材質分類,石橋、木橋、藤竹吊橋、金屬橋、鋼筋混凝土橋等等應有盡有,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各種名橋,加以言簡意賅的論述。本書隨文有兩百余張精美的插圖,其中尤以數十幅作者手繪橋梁線圖為特色。作為著名橋梁科普專家,唐寰澄行文深入淺出,筆法蒼勁幽默,結合古今中外的橋梁典故來解釋橋梁工程何以成為一門藝術,讀來引人入勝。本書可說是在橋梁歷史與藝術領域將學術性與通俗性結合的優秀范本。
唐寰澄·橋梁三部曲:橋梁的故事(精裝) 目錄
引言
什么是橋梁
I 石橋
II 木橋
III 藤竹吊橋
IV 金屬橋
V 鋼筋混凝土、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橋
唐寰澄·橋梁三部曲:橋梁的故事(精裝) 節選
土石和木,本是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兩項自然材料。木料雖然強度比石料要低得多,但是它能受拉、能受壓,作為梁或柱是比較合適的。只可惜它容易腐蝕、燃燒和劈裂、蟲蛀,耐久性較差。我國是木結構有獨特發展的國家,可是古代木結構遺留到今天的不過遼、宋時代的,千年以上的木結構,只能從古畫或古代雕刻中去尋找了。 一根木頭,可以造一座獨木橋,過橋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則橋頭常需放一根竹竿用之扶撐過橋。用兩根或更多的木料橫鋪小木條,走路便較容易。(圖41)別小看這一簡單的木橋,千百年山谷里的“棧道”便是這樣的。圖42所示為我國四川寶興到磽磧殘存的棧道。 獨木橋還有特別的架法。用三角撐架柱的獨木橋,人走在叉架之中,叉架起到欄桿的作用。圖43是非洲的一座橋,是帝國主義殖民者卡梅倫(Cameron)一本書上的插圖,書于1877年出版,畫著中非蘿蒂河上的木橋。該橋雖然不盡完美,但可能是*適應急流的山澗的一種穩妥的快速搭架的橋。 圖44是我國江西長岡鄉一座木撐墩的木板橋,徑間較大,撐架較平,用材極省。 我國先秦時期的橋梁多半是木梁木柱橋。圖45為山東嘉祥武氏祠的石刻畫像,所刻乃戰國時期(前475—前221)的木橋。橋上甲馬戰車,一幅激烈的戰爭場面。這張畫所畫的橋在轉角處沒有橋柱,這是不可能的,也許是雕刻的省筆。 無獨有偶,歐洲的古代木橋也只能見之于古畫,而圖46畫的是前331年亞歷山大王出征的場面,畫中也有一座雙坡木橋,也未畫出橋柱。這兩幅畫時間接近,所畫橋梁,形式構造與欄桿布置竟如此相似。精致準確地刻畫出古代木梁柱橋的,莫過于1953年我國四川成都青杠坡漢墓出土的畫像磚(圖47),磚上刻著一座木梁柱橋,清楚地顯示出梁和柱。柱墩每排4樁,上有橫楣梁,構成排架,然后是木梁上鋪木橋面板。奇怪的是,橋面板每隔一塊做成楔形。橋邊有木欄桿,橋上軺車駿駒奔馳而過,不論在藝術上還是史實上都是精品。 16世紀的意大利建筑師帕拉第奧曾經根據前55年愷撒的敘述文字畫出了當時一座歐洲老木橋的結構圖(圖48)。顯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該橋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過是簡單的木排架、木橫梁而已,也許橫梁的尺寸還略顯細弱。橋前的分水尖木樁保護排架不受漂流物撞擊,橋后的斜牚使橋木柱在水流沖擊下更為穩固。 研究了古代結構對橋梁的設計理應有所啟發。果然帕氏在設計意大利柏沙諾木橋(圖49)時,木排架的前后部都有斜牚,并和木排柱一起釘上橫木板,起到穩定結構、引導水流的作用。為了加大跨徑,在橋墩左右斜撐著木桿,成為八字撐架橋。 八字撐架橋使本來只能到七八米短跨的木梁加大跨徑一倍以上。再增大梁跨便有伸臂橋。 伸臂橋橋式是用木料一層層壘架起來,由兩岸向河心挑出,中間一段擱上短梁。伸臂在兩岸的上部以木籠架和大塊石塊壓住。圖50是四川木里藏族自治縣的木伸臂橋。 世界上各國都有此類伸臂橋,我國歷史記載在2000年前便有了。甘肅文縣城外的陰平古道木橋(圖51)就是一例,相傳該橋*初建于三國時期(220—280年),現在的橋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的遺物,該橋橋面并不直接設于伸臂上,伸臂斜翹向上起到中 間跨徑的八字撐架作用。 我國的湖南醴陵淥江橋和印度克什米爾橋(圖52、圖53)都是連續數跨的木伸臂橋。 伸臂橋需要的木料過多,且主要靠木料受彎曲以承受力量,沒有充分發揮伸臂橋的優點。但是伸臂橋的結構形式給后來的鋼橋和鋼筋混凝土橋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木料既能耐壓,也就能造拱橋,但造拱的方法和石拱不相同。 前103年建造在多瑙河上的特拉揚木拱橋(圖54a),共有21孔,每孔約36米,圖54b是它的浮雕。木拱是由3層獨立的木桿拱用放射形的撐桿聯結起來。1824年沙俄設計的姆下克河橋(圖55)便是仿效特拉揚橋的木拱,跨徑38米。 是木拱橋而又完全模仿石拱橋建筑,將木段拼夾起來,壘筑成橋的,是坐落在日本巖國市錦川河上的錦帶橋(圖56),它是300多年前日本仿照我國杭州西湖上的拱橋修建的五孔木橋,造橋時得到中國高僧戴曼公獨立禪師的幫助。日本巖國市人民把錦帶橋 看作是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見證,其后并在錦川河畔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1823年建成的沙俄圣彼得堡葉卡捷琳娜花園中的步道橋也是夾木木拱橋(圖57),跨徑12.8米,橋寬8.5米。 1836年左右,沙俄又造成了這種形式的柴爾斯哥謝里斯克鐵路跨過運河的木橋,橋跨24米。 木拱橋中*新穎別致且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是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的虹橋(圖58)。該橋見于宋代名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圖上畫的橋,經考證實有其物。《澠水燕談錄》和《宋史》都說該橋是北宋明道年間(1032—1033年)由一個“有巧思”的守牢卒子創建于青州。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道:“中曰汴河……河上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其上下土橋亦如之。”圖中是集中地表現水門附近那座。 虹橋的構架是用大木壘架,**排為3 根,第二排錯轉一個角度為2根長木、2根短木,再顛倒重復地排比過去,幾十排木拱中間用橫木聯結起來,橫木起分配拱架內力的作用。(圖59、圖60) 橋上載重亦不輕。根據記載,北宋汴京運輸工具,有前面是20多頭騾或驢,或者是5~7頭牛分成兩行拉的載重車——太平車,可以裝載數十石重。筆者分析,橋跨約18米。為了紀念我國橋梁歷史上偉大的創造發明,經筆者建議于1958年在漢陽武漢長江大橋橋頭蓮花湖公園中建造了一座規模較小的同類橋梁。
唐寰澄·橋梁三部曲:橋梁的故事(精裝) 作者簡介
唐寰澄(1926—2014),橋梁設計專家,橋梁史與美學專家,中國古橋研究的泰斗。1948年畢業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參加過武漢、南京、重慶、九江等長江大橋,以及濟南等黃河大橋的設計與施工。1955年榮獲武漢長江大橋建筑方案首獎。唐寰澄一生愛橋、建橋、寫橋,在橋梁史尤其是中國古橋史領域卓有建樹,多部圖書獲得全國優秀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獎項。代表作為《中國木拱橋》《中國古代橋梁》《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橋》《世界橋梁趣談》等。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