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徐小斌論 中國當代作家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5748
- 條形碼:9787521215748 ; 978-7-5212-157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徐小斌論 中國當代作家論 本書特色
信守文學的追求,保持先鋒的姿態,在虛無主義盛行的年代仍然執拗地追求一種建立在真實之上的唯美風范,徐小斌自喻為理想主義精神的*后一顆棺材釘,其決絕和悲壯非比尋常。她會將筆墨推向兩個極致,一端是個人心靈的隱秘深處、潛意識和夢境,一端卻無法舍棄“五〇后”這一代人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視野。在當代文學的高原上,徐小斌也許不是*醒目的,但她一定是*獨特的地標之一。
徐小斌論 中國當代作家論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當代作家論”叢書之一。徐小斌被稱作“另類女作家”,其作品充滿想象力,其“敘事迷宮”令人無法輕視,是新時期以來的重要作家之一。作者將徐小斌作品按不同主題、類型,分門別類地歸納、比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對徐小斌四十年的創作道路及文學成就做出各個剖面的解析,互相勾連,很終塑出一個立體的文理骨架,精準地概括出徐小斌天馬行空的表象之下,自成一體的思與哲。作者對徐小斌文本中種種或自創或借鑒的隱晦意象,除以自身的文學研究經驗剖析外,還找到了足夠的理論支撐,如巴赫金的成長小說理論、戴維·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埃里克森的人生發展八階段劃分等,以此探尋徐小斌在生命和文學二者上共同的成長軌跡。
徐小斌論 中國當代作家論 目錄
前 言 /1
**章 成長的煩惱
**節 王子的喚醒:白雪公主獲救之后 /2
第二節 丑小鴨之惑:成長與拒絕成長 /6
第三節 《前夜》與愛倫娜:真正的愛情何日到來 /8
第四節 斗篷男形象的重合:英沙羅夫、濕婆神與死神 /11
第五節 雌雄同體: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的心象 /13
第六節 英雄變形計:《阿波羅死了》與《莎樂美》 /19
第七節 信使來告:革命時期的愛情 /23
第八節 如夢幻泡影:只是當時已惘然 /30
第九節 自我認同:青少年與危機 /32
**節 醫院的現代性與“人學”蘊含 /38
第二節 從邊緣化的少女之戀走向變革時代的主場 /41
第三節 醫患—施受關系的翻轉 /43
第四節 一曲《弧光》,幾人心事 /45
第五節 以“生命樹”為中介的成熟與轉型 /49
第六節 曲徑通幽:從公共話語到個體心理分析 /52
**節 金錢·犯罪·精神病患者 /58
第二節 8字圖·平行線·醫患戀情 /59
第三節 夢幻的解析·弗洛伊德·重新進入中國之后 /61
第四節 實證科學理性·東方神秘主義 /62
第五節 顯示與證明·有解與無解 /66
第六節 形式邏輯與形象圖景·功利理性與審美直感 /69
余論之一 通俗、媚俗與超俗 /71
余論之二 改編之難:從心靈獨白到社會沖突 /75
**節 女人四十:多歧路,今安在 /82
第二節 五重異象遮蔽下的欲念浮動 /85
第三節 在市場化時代遭遇重重混亂 /88
第四節 好男人的童年記憶與現實“報應” /91
第五節 一面是愛,一面就是傷害 /93
第六節 世界上*親密的關系莫過于血緣關系 /96
第七節 從“徑直道來”到“背面敷粉” /100
**節 “咱們都是海的孩子” /107
第二節 “我們的愛之舟觸礁沉沒” /109
第三節 “伴隨著我的難道竟是我自己的影子?” /114
補論一 英雄·女神·母親:三個三重奏 /117
補論二 生態女性主義的內在化 /124
**節 眾說紛紜話“遺夢” /131
第二節 難陀故事與天女綺夢 /133
第三節 女畫家的不祥夢兆和直男的擦肩而過 /136
第四節 善惡之辨與愛欲之思 /141
第五節 辯難錄:極權宗教與人文宗教 /143
第六節 “現在寧愿喜歡美善與丑惡互相滲透” /145
第七節 釋家眾佛的人間投影 /147
第八節 如來怎么樣遭遇綠度母 /150
第九節 “我心即佛”與“印度夢尋” /154
附錄 本刊組織座談長篇小說《敦煌遺夢》 /159
……
徐小斌論 中國當代作家論 節選
徐小斌,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異數,也是當代文學研究中的一個癥候。 先讓我們看看當下文壇的重量級評論家們對徐小斌的紛紜評說。 對于徐小斌的文壇定位之困難,戴錦華如是言: 徐小斌是當代文壇上以自己的(尤其是九十年代的)作品而擁有自己的讀者群的作家。如果說,她對巴赫賦格曲+埃舍爾怪圈的迷戀,使她著力于營造作品的迷宮式結構;她的充滿傷痛感的女性生命體驗,使她一步步接近禁區;那么她對于生存的“普遍命題”著魔般的固執,青春故事表層結構,以及她廣泛涉獵的知識領域和她的異地場景,則使她的作品具有流暢迷人的可讀性。在筆者看來,這種流暢與可讀,與作品中迷宮路徑式的營造,是徐小斌作品所呈現的另一份張力。它同樣在冒犯與妥協之間,構成了徐小斌獨特而難于定位的文壇位置。 戴錦華要說的是,敘述迷宮,充滿傷痛感的女性經驗,對女性人生的極致描寫導致的冒犯書寫常規,與流暢的可讀性對讀者的妥協,構成其不同的側面。 比戴錦華晚了一代的北京大學教授賀桂梅說: 徐小斌在當代文壇似乎始終保持著一種“局外人”的姿態。她以詭譎的想象力、超拔的智性與敏銳的感受力長久地構造著一個個由神秘的文化符碼筑成的“別處”:從一個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海火,到敦煌,中緬邊境的佤寨,藍毗尼城,我們從中讀到的是體察社會歷史文明與人性深層悲哀的別一種視角,她的小說如同美麗的珊瑚觸角,向我們展示了當代寫作“無限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她心愛的人物,則是具有透視人類靈魂的通靈性,勘破世情、揭示本真的“永遠的精神流浪者”。她們的存在隱隱地構成與現代文明社會的緊張的對峙關系。對于徐小斌而言,寫作既是一種“以血代墨”的生命需求,同時也是一次次以文化密碼編織的智性游戲,她的小說由此成為智性與詩情、科學與神秘、象征與隱喻、回旋與變異、玄奧的形而上空間與深刻的女性經驗等交織在一起的敘述怪圈和迷宮;猶如埃舍爾的繪畫與巴赫的音樂,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由異域回到當下,由神秘轉入現實,又從現實過渡到更高層次的未知。 賀桂梅說的是,徐小斌的作品昭示著生活在別處,異鄉異域,神秘奇境,這與現代文明籠罩下的當下現實,兩者間構成了一種對立關系。在現代進程和全球化大潮中,權力、金錢、欲望、貪腐等,都是社會現實中隨處可見的,人心不古,人性墮落,都是作家批判現實時的首選。徐小斌的獨特性在于,她在丑陋現實的另一邊,建構一個神秘的空間,與現實形成執著的糾纏,在與現實的折沖之間,將其神秘性升騰而起,對現實產生一種超越性。 陳曉明是對徐小斌關注*多的學者之一。他將徐小斌的創作概括為“夢想成精”: 徐小斌是一位個性顯著的作家,她內心十分沉靜,始終以自己的個人方式寫作。她對文學的那種執著的態度和方式,是當今中國作家所少有的。她追求一種純粹的文學,一種用漢語的純美品性來書寫的文學。她個性鮮明卻又具有多面性: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徐小斌是一個玄奧的有神秘主義意味的作家;在另一些人看來,她是一個準女性主義者;一些人認為她的寫作非常前衛,也有一些人會把她看成一個把傳統風格發揮到極致的人。 對徐小斌來說,小說就是她的生存世界,她傾心于這個世界,把自己全部交付給這個世界。她以這種態度來寫作小說,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徐小斌的小說充滿著虛構的色彩,這個世界融瑰麗的想象、詩性、形而上的神秘意念于一體,在我們的面前無止境地伸展敞開。 陳曉明講明徐小斌創作的三個要點,個性鮮明而又斑斕多姿,小說世界大于、優于其生活的世界,執著地追求純美的語言純粹的文學。 陳福民注重的是徐小斌作品中的精神指向及其困惑: 真正有意義的藝術表達不僅僅有賴于時代文化氛圍的渲染烘托,還依賴于寫作者對自身經驗同歷史關系有獨到的生動的理解。如何在上帝之門轟然關閉之后保有人的靈凈狀態?如何在歷史理性悍然推進之際為人求得*后一點真實和尊嚴?如何使女性的情感、欲望、思想在現代人的含義上水落石出?這些都是一直困擾著徐小斌的“深度問題”。毫無疑問,徐小斌的“女性寫作”色彩非常強烈,但是,作為一種獨異的、批判的思想和藝術沖動,徐小斌的寫作不能僅僅用“女性文學”加以簡單的一攬子說明。 陳福民所言,作家能否超越普泛的時代意識而獨辟蹊徑,是其能否實現真正有意義的藝術表達的前提,徐小斌的“深度問題”亦不止于女性文學。 孫郁浸淫于魯迅的世界年深日久,他的文字表述,語法、口吻與用詞,都顯得別有韻致: 我們說那是一條曲折的路,乃因為其精神一直面臨的一種難度。閱讀徐小斌,總覺得是一種苦澀的跋涉。但那艱辛里也總有神靈的召喚,在黑暗里還時時閃著奇光。她寫女性,有點殘酷,常常是本原的昭示,那些外在的光環一個個脫落了。作者經歷過“文革”,見證過八十年代的文化變革,總能以旁觀的角度去審視昨日的歷史。在那些文本里,完全沒有逃逸,乃是一種精神的面對,甚或一種搏擊。這讓我想起卡夫卡和魯迅。其中不是模仿的問題,而是一種氣質的聯系,徐小斌在本質上,和這樣的傳統是有關的。……徐小斌有童話寫作的天賦,卻放棄掉那些逃逸現實的飄渺的夢。從童話中又穿入到冰冷的世界,于是真俗之變在明暗里波動不已。她絕不躲在安詳之中,習慣于一種苦運的承擔。而有時,又津津樂道于對殘酷的凝視,在拷問里進入自審的快感中。 孫郁指出徐小斌與魯迅和卡夫卡精神氣質的關聯,肯定其直面慘淡人生,在凝視殘酷與拷問靈魂的痛苦中暗自滋生一抹奇光與快感。 還有孟繁華,他曾經和徐小斌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做過同事,對徐小斌的評價有獨特的角度: 徐小斌的小說創作,于九十年代的文學來說,是一個相當獨特的現象。她的獨特不僅在于她奇麗的想象,對神秘與未然的情有獨鐘,也不僅表現在她作為女性作家對女性意識的格外自覺,同時還表現在她意識與文本中的深刻矛盾。這些特點,使徐小斌的小說在整體上敏銳地傳達了她對當下生活的深切體驗;她既身陷其中又難以親近,既向往逃離又宿命般地無力自拔。因此,她只能以想象的方式一次次地自我救贖,一次次地“生活在別處”,然后再重臨起點,讓她的烏托邦在想象中不斷輝煌。另一方面,在這些特點中我們也明確地感到,她在努力超越自己八十年代創作的過程中,仍有依然可感的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遺風流韻。……事實上,她已經找到了既表達個人傾向,又關懷人間現實的結合部。她有影響的一些作品,或者說九十年代以來的作品,她關注的焦點始終是現代人或者說是現代女性的精神焦慮和情感挫折。但小說并非人生指南,她所有人物的結局或出路,亦不等同于她為女性開出的十全大補藥方。但我固執地認為,一個作家只要真誠地表達了他對現代人的生存處境和精神處境的關懷,表達了他哪怕深陷絕望但仍在抗爭的努力和勇氣,表達了他對人類基本價值維護的承諾,他的作品終會被人閱讀并且熱愛。 生存處境和精神處境,烏托邦,理想主義,浪漫情懷,是孟繁華解讀徐小斌的關鍵詞。
徐小斌論 中國當代作家論 作者簡介
張志忠,山東大學榮聘教授,山東大學莫言與 文學藝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文藝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茅盾文學獎評委,魯迅文學獎評委。著有《莫言論》《1993:世紀末的喧嘩》《在場的魅力: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論集》《華麗的轉身:現代性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轉型》《迷茫的跋涉者: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心態錄》等論著多部。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