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循峰覓徑——戲曲藝術特征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4051282
- 條形碼:9787104051282 ; 978-7-104-0512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循峰覓徑——戲曲藝術特征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求索篇——戲曲形態特征”“戲曲表演特色研習篇”“戲曲劇作、導演、教育——研究思考篇”和“專論”。本作品定位在《循峰覓徑》事實上也是作者對藝術峰巒攀援探究的初步結果。作者力求更多的新一代有志有為的研究者,對戲曲藝術探索產生興趣,把中國優質表演文化集大成者的戲曲,做出體系化的細致研究,從而讓逐漸縮小舞臺呈現的這一個精彩的傳統藝術品類,在新時代文化形態的格局中獲得珍藏與展示,成為真真切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書對研究戲劇理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實踐層面的戲曲編劇、表導演創作方面,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循峰覓徑——戲曲藝術特征研究 目錄
求索篇——戲曲形態特征
統攝萬象,內外交融
——對戲曲程式的幾點新認識
獨具魅力的技藝合成體
——論戲曲腳色
眾生相的歸類與表現
——戲曲行當縱橫談
天“圓”繞地“方”,陰陽互交融
——戲曲演出中的時空運轉方略
“程式”語詞及概念內涵的闡釋
“場”“做場”及其后續若干概念的分析
戲曲表演特色研習篇
從昆劇《癡夢》談戲曲舞臺動作的審美價值
“梅派”藝術與“中和”之美
梅蘭芳訪蘇演出實現的審美傳遞
沿“移步不換形”,尋“戲曲之形”
——探究梅蘭芳戲曲創新核心觀念的基本內涵
簡析“梅派”藝術中的昆曲韻律
人物體驗:戲曲演技的精髓所在
——張繼青表演藝術研究心得
京劇“三大賢”在表演審美上的相似追求
戲曲“表演為中心”形成緣由的探尋
三位一體:戲曲表演主體的內涵剖析
京劇獲稱“國劇”的論證
李玉茹戲劇意識探尋
簡談張火丁的藝術境界及從藝態度
匠心獨具,再鑄經典
“待”夢云霄,“粉”墨花雨
——觀賞陳亞萍主演小劇場實驗滇劇《粉·待》
戲曲劇作、導演、教育——研究思考篇
視像文學與肢體語匯
——京劇做工戲、武戲的審美特征
京劇文學的一項審美特色
——劇本中悲喜交錯的情感結構
京劇文本特色探究
談戲曲劇本的戲曲本色
戲曲導演,應熟知并擅用戲曲舞臺語言
空前絕后總教習
國劇苗圃,科班典范
——京劇科班富連城京劇教育碩果淺析
京劇流派·程式等論題的研討
——對曾永義先生所研究幾個戲曲論題的學習與延伸研究
專論
談戲曲“五法”中的“無法”
談壓錯了位置的壓軸
追尋戲劇本源
——王曉鷹戲劇創作、戲劇思維探析
循峰覓徑——戲曲藝術特征研究 節選
在戲曲表演者的“體驗”中,更多的是對人物在劇情環境中心理細節的體驗和處理。阿甲先生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創造李鐵梅形象時說:“先是用【亂錘】鑼表現鐵梅震蕩不安、張望若失的情狀。稍停,猝然跑圓場,趕到家中,把門一推,靠著門背喘息不定。然后茫茫四顧,四壁空空,她轉了一個圈,看到奶奶的針線籃,看到爹的酒瓶,回憶他生前的神情,這里的動作情緒都是與【回頭】和【撞金鐘】的那種鑼鼓點子結合起來表演的,沒有什么復雜的絲竹和管弦的伴奏,聲調雖然單純,而它概括的情感色彩卻很廣泛多義。”①這一段論述,形象地傳遞出許多“體驗”的細節。 類型的“表現”和個性的“體驗”所做的分工配合,雖然并未形成藝術家們抽象的創作理念,但卻深深埋藏在他們日積月累的寶貴經驗之中,一代一代運用并流傳著,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動傳神的“活孔明”“活曹操”“活趙云”“活周瑜”等傳世的形象。 在戲曲程式的發展過程中,充滿了從類型的“表現”中引發個性“體驗”,又將成功的個性“體驗”融人類型“表現”之中的二者互動的事例。比如“起霸”,是在戲曲模仿古代將士披甲著盔的固有表現方式基礎上,經過對項羽的個性體驗,創造出一套“整盔束甲”、顯示威風的動作。這套動作后來就發展為一切武將出征前展示精神面貌的固定表現方式,完成了一次表現一體驗一表現的循環,把程式的表現推上了一個更生動、更準確的境界。再比如梅蘭芳、俞振飛二位先生在《斷橋》演出中,到了以往“也就是用食指一指”的表現路數時,梅先生飽含體驗的臨場發揮出“一戳一扶”,產生良好效果,這又成為此后眾多表演者普遍模仿并遵循的表現方式,成為新的程式造型結構單元。 在“表現”與“體驗”的互動關系中,所有的學習者和運用者,都是將已有的“表現”作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把“底兒”砸磁實之后,才得以真正進入“體驗”領域,進入“表現”與“體驗”互動的創作氛圍之中的。阿甲先生說:“……好的教師既教技術,也做導演。因而在技術的外殼里包含有不少心理的因素。師徒傳授,‘裝龍像龍,裝虎像虎’。一般演員都經過這個階段,等到他們懂得創造的時候,就進入了將前人體驗過的成果進行再創造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個再體驗的過程。”① 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了戲曲程式。他們是根據自己的演出需要以及傳統的審美理念去做的,他們的思維中,不會有我們今天所談到的“表現”“體驗”等具體內容,但他們的藝術智慧,卻合理有效地解決了藝術表現中的諸多問題,把藝術形式本身鍛造為分外醒目而又別具一格的文化精品。在與西方戲劇創作方法和理念的碰撞和比較中,戲曲程式的優長是明確的,但也不是沒有缺憾,而這些涉及缺憾的問題,筆者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認識,悉心推敲。 四、戲曲程式的文化價值與審美追求 戲曲程式所整合的造型材料,本意是演出需要,但在客觀上,也匯集了古代文化藝術創作中以及生活中許多成套成形的方式與內容,成為中國社會文化一種獨具特色的載體。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曲牌”條說:“清乾隆十一年(1746)編成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匯集南北曲曲牌2094種(同名異體共達4466支)。”⑦可見古代音樂曲牌數量眾多,而戲曲程式一直在以鮮活的演奏方式保留著其中許多內容,并長期流傳下來。深深熔鑄于戲曲程式中的戲曲舞蹈,因為吸納了古代民間大量的舞蹈元素,在中國民間舞蹈復興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今天的民間舞蹈訓練和演出中,戲曲程式格律化的痕跡是不難發現的。 北宋詩人王安石曾在《明妃曲》中寫道:“意態由來畫不成,當年枉殺毛延壽。”這兩句詩,可以理解為對繪畫局限性的一種理解。但在戲曲程式的動態表演和人物裝扮配合下,摹寫各色人物的“意態”都有成功的范例,這些成功的范例,不但深深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而且轉化為許多種類的工藝品、書籍插圖以及宣傳品的造型內容,成為人們普遍認可的那些古代人物的形象標志。這是戲曲程式存活于民間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例證,也是戲曲與時代共榮的一種文化價值的體現。 此外,戲曲程式的武功武技中,也吸納并改造了大量古代武術、雜技內容,僅京劇武打所用的把子,就有數百套之多;那些翻跟頭、舞兵器的難度技巧,在一個方寸之地演繹了精彩的古代戰爭,其表現力和觀賞性是其他藝術所難以取代的。 從本質屬性著眼,戲曲程式在體現中國古人創作思維及方式方法的層面上,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 《慎子·知忠》里說:“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這段話后來被提煉為著名的成語“集腋成裘”,強調了精美成品來自積累的道理。同樣的認識,在《荀子》中也有經典的闡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戲曲形成程式的用意,就是在一定之法的規范下積累造型材料,這種不斷積累造型材料的局面,根本上就是遵循了“集腋成裘”的道理。與此相同的是,傳統文化中還有棋譜、樂譜、菜譜、茶道、藥方、花道、園藝等與戲曲程式相同相近的需要“集腋成裘”積累的品類存在,這些品類與戲曲程式一樣地處于不斷優化發展之中。 在造型材料的積累過程中,戲曲程式對一定之法是極為重視的。所謂的一定之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可借鑒的表述。《老子》第二十一章談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循峰覓徑——戲曲藝術特征研究 作者簡介
田志平,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早年學習京劇表演,后改習編劇創作及戲劇理論,從事戲曲文學系教學工作三十余年。長期擔任《戲曲舞臺形態》《表導演體驗》《戲曲劇本寫作》《觀摩與鑒賞》等課程的教學。 出版著作:《戲曲舞臺形態》《張繼青評傳》《漫話京劇藝術》《中國臉譜雜談》《中國戲曲小說·群英會》《京劇知識·聲腔藝術賞析》(編著)等。參與撰寫《戲曲劇作法教程》;擔任副主編,參與撰寫、編輯《京劇鑒賞》;擔任執行主編、編輯《傳承·創造·生命——李玉茹與20世紀下半葉京劇創作演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擔任《中國京劇百科全書》“京劇文學分卷”副主編,編寫辭條近20個,約2萬字。在各報刊及相關論文集中發表研究戲曲藝術的文章約50萬字。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