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從仰望星空開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3170
- 條形碼:9787514393170 ; 978-7-5143-931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仰望星空開始 本書特色
★暢銷書《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版》系列之后續系列《作家文摘·名家散文系列》! ★精選《作家文摘》創刊近三十年來刊登的文壇名家——鐵凝、梁衡、陳忠實、劉慈欣、劉心武、張煒、畢飛宇、周大新、李修文、蔣子龍、阿來等傾情之作,將作者對文學、藝術、自然的思考與體悟逐一分享。反思生命與心靈,擊碎精神上的某個死結,賦予身心的沉穩和力量。 ★我們沉重的肉身會因某時刻“無用”的閱讀而獲得心靈的輕盈和潔凈。這樣的閱讀不是生存甚至生計的必須,但它何嘗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呢? 我在幾篇談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看法:在中國散文壇上有兩個流派。一個是“松散派”,另一個是“經營派”。我還指出,在中國文學史上,散文大家的傳世名篇無一不是慘淡經營的結果。我竊附于“經營派”。我認為,梁衡也屬于“經營派”,而且他的“經營”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都非同尋常。難得他總能將這一種政治抱負,化作美好的文學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無第二人。——季羨林 在我的童年時代,我喜歡聽父親和別人聊天。父親的話不多,卻總是說得恰到好處。我有一個不成熟的看法,孩子的一生其實就在父親的嘴里,尤其是男孩。父親在無意間不停地強化什么,孩子*后就真的成了什么。——畢飛宇
從仰望星空開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家文摘·名家散文”系列第三卷,按閱讀、藝術、自然、旅行等主題共分為五輯。精選鐵凝、梁衡、陳忠實、劉慈欣、劉心武、張煒、畢飛宇、周大新、李修文、蔣子龍、阿來等文學名家的散文作品,將作者對文學、藝術、自然的思考與體悟逐一分享。循著這些文字的指引,仿佛超脫世俗的束縛,來到云端之上,反思生命與心靈,擊碎精神上的某個死結,也被賦予了身心的沉穩和力量。
從仰望星空開始 目錄
輯一 閱讀的重量
我想讓自由和美麗把生命填滿 李銀河 / 003
*好的安慰 周大新 / 008
當哲學家談論死亡時 陸春祥 / 011
人生的第二座山 萬維鋼 / 014
閱讀的重量 鐵 凝 / 018
宦讀人生 李書磊 / 023
海棠無香書有香 劉心武 / 027
再卑微的人也有故事 李偉長 / 030
相見恨晚 苗 煒 / 033
一朝春盡紅顏老 林清玄 / 036
眼底云煙過盡時 李修文 / 040
輯二 從仰望星空開始
047 / 泰戈爾的真誠 凸 凹
051 / 結交唯結心 張怡微
055 / 時間足夠你愛 劉慈欣
058 / 寂寞的郵筒 痖 弦
063 / 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余 華
069 / 我的閱讀從仰望星空開始 畢飛宇
072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徐則臣
075 / 愛情小說 王安憶
080 / 私奔 畢飛宇
084 / 沒有顏色的青春 許知遠
輯三 文化藝術之美
我的秦腔記憶 陳忠實 / 091
讀父親鐵揚的畫 鐵 凝 / 094
好的畫,通常都有氣味 蔣 勛 / 097
一把椅子 祝 勇 / 100
用美器消磨時光 馮 唐 / 108
無用 李 娟 / 111
對花能飲即君子 張宗子 / 115
如果沒有李白 王曉磊 / 120
輯四 荒野的聲音
127 / 荒野的聲音 張 煒
134 / 春到黃河邊 梁 衡
138 / 季節之韻 林清玄
141 / 你在大霧里得意忘形 鐵 凝
145 / 逼來的春天 馮驥才
150 / 我懂鳥語 張執浩
154 / 重回土城公園 肖復興
159 / 羅布泊的春天 李 迪
166 / 土離我們還有多遠 鮑爾吉·原野
170 / 暗色的面 雷平陽
174 / 死亡的智慧 蔣子龍
輯五 旅行與讀史
千里江寧一日還 高洪波 / 181
一起去看山 阿 來 / 184
旅行與讀史 刀爾登 / 193
青州緣未了 王劍冰 / 199
西北偏北之星空 林 白 / 204
火車的光芒 海 飛 / 207
那些路 徐則臣 / 210
家庭的遺產 馮驥才 / 212
我不會帶走一塊石頭 畢淑敏 / 215
回望瓦爾登湖 王雪瑛 / 220
弗里達的神秘星球 翟永明 / 227
阿爾的太陽 肖復興 / 233
敲貝多芬的門 寧 肯 / 237
見墓如面 阿 冷 / 242
從仰望星空開始 節選
我想讓自由和美麗把生命填滿 李銀河 一位哲人說:“人必須完全自覺個人在這個無意義的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脫。”我常常能夠深刻感到生命的無意義、不合理。人從來到世上,一路掙扎、追求、修煉,然后就那么離開了。這有什么意義呢?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沒有答案的,或者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已有,但是沒有人愿意接受它。這一答案就是毫無意義。既知答案如此,又要勉強自己生活下去,這是一個不可解決的矛盾。 在生命意義的問題上,榮格和海德格爾有不同的看法。榮格認為,對于正常人來說,有什么必要追尋生命的價值或存在的意義呢?這樣的問題只是對于精神分裂了的、異化了的人來說才會發生。而海德格爾卻認為應當追問存在本身的意義,“人就是一種領會著存在的在者”。 從很年輕時起,虛無主義對我就一直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大到令我膽戰心驚的程度,使我不敢輕易地想這些問題。我不敢長時間地看星空。看著看著,我就會想到,在這眾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人在地球上走來走去,就像小螞蟻在爬來 爬去。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其中顯得毫無價值。人們孜孜以求的一切實際上都是毫無意義的,或者說得更精確些:*終會變得毫無意義——吃飯對于餓的人有意義,睡覺對于困的人有意義,但對于死人來說,它們全無意義。每個人*終都會死,死就是無意義,生因此也無意義。人為什么要在世上匆匆忙忙地奔來跑去呢?有時我會很出世地想(好像在天上俯瞰大地):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奔忙些什么呢?我仿佛看到,在這小小的地球之上,人海洶洶,日月匆匆,不知人們都在追求些什么。 有一段時間,我的情緒有周期性的起落,差不多每個月都會出現一次“生存意義”的危機。在情緒低落時,就會有萬念俱灰的感覺。人怎能永遠興致勃勃呢?一個永遠興致勃勃的人一定是個傻瓜,因為他從沒想過他為之忙碌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說過:“我只覺得人生一世,榮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時遭劫亦無甚大礙,所謂人生短促,不過是一時幻覺。” 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說:“人生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什么目的。一個人生出來還是沒有出生,活著還是死去,都無關宏旨。生命似輕塵,死去亦徒然。” “萬事萬物猶如過眼煙云,都會逝去,它們留下了什么蹤跡呢? 世間一切,包括人類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們緊密相連,組成了無名的水流,涌向大海。” 他還這樣寫道:“我早已發現,當我*嚴肅的時候,人們卻總要發笑。事實上,當我隔了一段時間重讀我自己當初用我全部感情所寫下的那些段落時,我自己竟也想笑我自己。這一定是因為真誠的感情本身就有著某種荒謬的東西,不過為什么這樣,我也想不出道理來,莫非是因為人本來就只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行星上的短暫生命,因此對于永恒的頭腦來說,一個人一生的痛苦和奮斗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這些文字總是能打動我的心:“一個無足輕重的行星上的短暫生命”“一個笑話”。如果人沒有注意到這個殘酷的事實,他活得肯定不夠清醒,不夠明白。人生在“永恒的頭腦”看來,就是一場“當局者迷”的荒誕劇。然而,“旁觀者清”啊。人們在臺上很投入地扮演著悲歡離合的角色,悲壯激烈,他們不愿相信,在“永恒的頭腦”看來,那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他們絕不愿相信。這就是人的愚蠢之處。每個不愿正視這件事的人都是在自欺欺人。 人活一世,都想留痕跡。有人說,人*大的目標是青史留名;有人說,即使不能流芳千古,能夠遺臭萬年也是好的。說這話的人沒有想到:在地球熱寂之后,什么痕跡都不會留下。記得我在發表了**篇文章時,曾在日記中寫道:我已經留下了**個痕跡。當時的我沒有想到,這個痕跡就像沙灘上的腳印,很快就會被海浪撫平。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在宇宙中留痕跡,這是毋庸置疑的。億萬年后,沒有人會記得馬克思是什么人,別人就更不必說了。正如哲人所說:“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來是不難解答的。人生的目的不過是死亡而已,因為在這世界里生存的一切都是像塵土一樣地被時間的氣息漸漸吹走……就像在沙漠中腳跡一下子就會被吹沒了那樣,時間也會抹掉我們存在的痕跡,仿佛我們的腳就從來沒有踏過大地似的。” 既然如此,人活著豈不和死沒什么區別?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對生活*終的看法。當你把這個痛苦的事實當作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接受下來之后,你就會真正地冷靜下來,內心會真正地平靜下來。你會用一種俯視的、游戲的態度來看人生。 在想透了生活的無意義之后,就要“死馬當活馬醫”了。盡管我們知道生活*終沒有任何意義,盡管我們知道人死之后*終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我們還是可以在我們生存于世的這幾十年間享受生存的快樂。盡管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有些事對生命是有意義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對生命有反面的意義;而肉體和精神的快樂對生命有正面的意義。這就是我心目中舒適與幸福在人的生命中的位置。 有一段時間我開始讀“禪”,心中有極大的共鳴。禪揭示了生活的無目的,無意義;它提到要追求活生生的生命,生命的感覺。其實,生命的意義僅在于它自身,與其他一切事和人都毫不相關。參禪時,我想到,過去我常常受到世間虛名浮利的誘惑,其實是沒有參透。 然而,我又不愿意在參透之后使生命的感覺變得麻木。而是循著快樂原則,讓生命感到舒適(沒有病痛,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滿足)和充實(精神和肉體的 enjoyment)。它包括對好的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的享用。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個藝術品,讓自己的生命活在快樂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計較。美好的生活應當成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值得追求的。 福柯說:“令我震驚的一個事實是,在我們的社會中,藝術已經變成僅僅與對象而不是同個人或生活有關的東西了。藝術成了一門專業,它們由藝術家這樣的專家做出來。但是,難道每個人的生活不能成為藝術作品嗎?為什么一盞燈或一座房子可以成為藝術品,我們的生活卻不能成為藝術品呢?” 毛姆也曾說過:“我認為,要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看成不是令人厭惡的,唯一使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美,而美是人們從一片混沌中創造出來的。例如,人們創作的繪畫,譜寫的樂章,寫出的作品以及他們所過的生活本身。在所有這一切中,*富有靈感的是美好的生活,這是藝術杰作。” 生命本身雖無意義,但有些事對生命有意義。 生命是多么短暫,我想讓自由和美麗把它充滿。
從仰望星空開始 作者簡介
梁衡,作家,學者,新聞理論家。歷任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代表作有《覓渡,覓渡,渡何處》《大無大有周恩來》等。 劉慈欣,劉中國科幻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于1999年至2006年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作品因宏偉大氣、想象絢麗而獲得廣泛贊譽。代表作有長篇《超新星紀元》《三體》《流浪地球》等。 畢飛宇,著名作家、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推拿》等。2010年憑借《玉米》獲英仕曼亞洲文學獎。2011年憑長篇小說《推拿》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作家文摘》以“博采、精選、求真、深度”為辦報宗旨,是一份文史與時政并重的綜合性文化類報紙。關注政治人物興衰,探討新聞背后、社會深處,還原歷史真相,薈萃名家妙筆,為讀者提供高品質、高價值、高效率的閱讀,是一個極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文化傳媒品牌,也是成熟人士的文化讀物。在各大部委、各大院校、政府與企事業單位、部隊機關穩定擁有數十萬成熟、高端的讀者,連續多年進駐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并被評為中國郵政優秀暢銷報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