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波斯戰火: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6021
- 條形碼:9787521736021 ; 978-7-5217-3602-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波斯戰火: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本書特色
●2000年東西方文明沖突的源頭,西方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柱。戰爭若是另一種結局,西方文明可能不會存在! 波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橫跨三洲的統一專制帝國;希臘,一堆政體多樣、偏居一隅、爭吵不斷而又共享一定文化的小邦。兩種文明因波斯的擴張而發生沖突,小小的希臘戰勝了強大的波斯,意義重大。黑格爾稱希波戰爭讓“整個世界的歷史來到了懸而未決的時刻”。倘若希臘被波斯征服,世間將不會有雅典的民主,不會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希臘文明的獨特性將消失。如此一來,羅馬能夠繼承并傳遞給后來歐洲的遺產將變得無比匱乏,歐洲可能無法發育出獨特的現代文明,“西方”這個文明實體將不會存在。 ●跨越兩大洲的海陸大戰,世界歷目前以小搏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 馬拉松戰役,雅典率領的聯軍以不到200人陣亡為代價,擊殺6000多波斯士兵;溫泉關戰役,斯巴達300勇士力抗波斯數萬大軍;薩拉米斯海戰,內部矛盾不斷的希臘艦隊竟一舉擊敗艦船數量4倍于己的波斯艦隊……到了攸里梅敦河戰役,希臘人已經敢于深入波斯領土作戰,在海陸同時打敗了波斯軍隊。橫跨歐亞非三洲、之前一直是上升勢頭的大帝國,竟然屢屢敗于只有自己一個省大小、內部并不是很團結的希臘城邦之手! ●世界帝國為何屢敗于蕞爾小邦?拋棄“民主西方”戰勝“專制東方”的陳詞濫調,更多從戰爭本身考察戰爭的成敗。 從大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開始,歷代歷史學家都將希臘的勝利歸因于民主制度,將戰爭視為“自由戰勝奴役,公民美德戰勝腐朽專制”的典范,“民主西方戰勝專制東方”的解釋了對希波戰爭的研究,甚至成為西方民主神話的一部分。而霍蘭更多從戰爭本身考察希波戰爭。波斯的失敗可能是由于輕敵,他們傲慢地認為希臘人都是軟腳蝦;可能是由于某些武器裝備的劣勢,穿著棉布衣的波斯士兵竟然沖向希臘重甲士兵方陣;還可能是由于“萬王”急于求成,決策失誤,將自己的艦隊送入了對方的包圍圈…… ●拋棄西方(希臘)中心論,以希臘和波斯的雙視角描繪出走向戰爭的全景和當時世界的風貌。 在書寫戰爭前,霍蘭先回顧了優選性君主國波斯的崛起和擴張,尤其是波斯如何一步步征服米底、呂底亞、新巴比倫和埃及,中間還穿插有大流士政變等權力斗爭的故事,還回顧了斯巴達的“狼性文化”和從家族斗爭及政治斗爭中誕生的雅典民主。霍蘭改變了傳統上以希臘為主視角,而把波斯作為配角甚至是“丑角”的研究慣例,公平對待希臘和波斯雙方,以東西方雙元視角勾勒出戰爭乃至當時世界的全景。 ●出版近15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布克獎得主伊恩·麥克尤恩、知名文化人梁文道等二十余位作家、史學家和媒體界知名人士聯袂力薦 本書出版15年來廣受好評,至今仍經常進入英國亞馬遜希臘史圖書銷售前30榜單;布克獎得主伊恩·麥克尤恩、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比爾德、《殺戮與文化》作者維克托·漢森、英國知名歷史和旅行作家簡·莫里斯、知名文化人梁文道、有名時事評論員何亮亮等數十位靠前國內史學界、文學界和媒體界知名人士聯袂力薦;朗西曼獎獲獎作品;《星期日獨立報》《觀察者報》《每日電訊報》2005年年度圖書;《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衛報》《獨立報》《當前世界考古》等數十家知名報刊合力報道。 這本書真的吸引了我,事實上,是讓我著迷……很好好的敘事歷史。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布克獎、毛姆獎和耶路撒冷文學獎得主,《贖罪》作者 霍蘭是頭腦冷靜的歷史學者,他對古典希臘的書寫嚴謹而投入,不亞于他在上一本書《盧比孔河》里對古代羅馬的書寫。他公平對待希臘和波斯兩種文化的豐富性,極為難得。 ——瑪麗·比爾德(Mary Beard),沃爾夫森歷史獎得主,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作者 關于希波戰爭的精彩研究,講述小小的希臘如何擊退薛西斯和他的艦隊。本書既不夸勝亦不求政治正確,是一位大家為廣大讀者而寫的作品。 ——維克托·漢森(Victor Hanson),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校區古典文化學教授,《殺戮與文化》作者 本書把整個歷史反過來看。希臘與波斯的戰爭反過來以波斯人的角度去看的話,會看出什么東西呢?對他們來講,只有波斯帝國和亞洲當年各個古文明地區才是有文化的地方,才是正確的道路。而西方——如斯巴達、雅典都只是——用現在的話講,都只是流氓國家、恐怖主義國家,國為他們煽動帝國境內其他民族的善變,而且有時候還當海盜。所以波斯王要好好地教訓他們一番。這就是《波斯之火》的主旨。換一個角度看同一個歷史事件,會有很不一樣的觀察。 ——梁文道,有名文化人、媒體人 這本書的意義就在于它對于我們了解這2500年來,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對立和仇恨,它其實是很好有幫助的。 ——何亮亮,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我讀過的很刺激的歷史敘事。 ——簡·莫里斯(Jan Morris),英國歷史作家、旅行作家,《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作者 讓人激情澎湃……極富洞見且文字魅力四射。 ——保羅·卡特利奇(Paul Cartledge),劍橋大學古希臘史教授,《古希臘民主制的興衰》作者 希波戰爭是歷目前一場盛大的“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斗爭,因為它是東西方首場真正的歷史沖突,在今天可以引發特殊的共鳴。霍蘭的文筆澎湃生動,對其所研究的題目有值得自豪的處理。 ——J. F. 拉曾比(J. F. Lazenby),紐卡斯爾大學古典學教授,《斯巴達軍隊》《漢尼拔的戰爭》作者 霍蘭的成功在于,當我們其他人因為他對古代世界的一場重大沖突妙趣橫生的講述而脈搏加速時,牛津大學的一位教授也可以坐下來和學生一起咀嚼他對事件的絢爛分析,而且同樣可以從中獲益。 ——彼得·瓊斯(Peter Jones),大英帝國勛章獲得者、《羅馬帝國檔案》作者 波斯歷史扣人心弦地栩栩如生起來。 ——羅伯特·麥克拉姆(Robert McCrum),《英語的故事》作者,《觀察者報》(Observer)年度選書 一部精彩著作。文字清新、華麗,比喻豐富,但總是清晰而精準……《波斯戰火》的敘事令人屏息,材料極為豐富,頗有供現代世界借鑒的教益。 ——尼爾·福克納(Neil Faulkner),英國考古學者,布里斯托大學研究員,《當前世界考古學》(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當一個優選性的不錯強權自信滿滿地朝天涯海角推進時,霍蘭認為我們有各種理由回顧首先做這種事的不錯強權。當我們愉快地為了促進民主而發動戰爭時,他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在戰爭中如何開始了民主。 ——彼得·斯托瑟德(Peter Stothard),英國國家學術院院長勛章獲得者,《泰晤士報》(Times) 具有豐富的反諷意識,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令人無法抗拒……它對溫泉關戰役的敘述是同類文字中很刺激的。 ——多米尼克·桑德布洛克(Dominic Sandbrook),英國歷史學者、電視人,《每日電訊報》 可讀性很強的學術著作……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比這本書更能讓這段古代歷史活起來。 ——馬克·戈爾登(Mark Golden),溫尼伯大學教授,《多倫多環球郵報》(The Toronto Globe and Mail) 一本有關希波戰爭的杰作,深具嚴謹性,小說色彩十足。 ——克里斯托弗·哈特(Christopher Hart),《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年度選書 顯著的精美和慧黠……《波斯戰火》讓霍蘭在他的羅馬史詩《盧比孔河》里醞釀的潛力繼續得到發揮。 ——博伊德·湯姆金(Boyd Tomkin),《獨立報》(Independent)年度歷史類選書 給普通讀者與學者同時帶來樂趣。 ——詹姆斯·巴肯(James Buchan),《衛報》(Guardian) 霍蘭將淵博的學問表現得不著痕跡。《波斯戰火》令人無法釋手。 ——露西·摩爾(Lucy Moore),《每日郵報》(Daily Mail) 馬拉松、溫泉關、薩拉米斯之戰雖發生于兩千多年前,但毫無疑問,霍蘭就在現場。他的描述讓人感到身臨其境,你即使已知道誰勝誰負,仍然會提心吊膽。 ——阿耳忒彌斯·庫帕(Artemis Cooper),《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年度選書 所有讓他的上一本書《盧比孔河》大獲成功的要素—他的淵博、他的不信任人性,更重要的是他的敘述熱情—都呈現在這部作品中了。其中的一個戲劇性時刻(描述雅典人在馬拉松戰役沖鋒時,重甲步兵從頭盔內所見到的情景)讓人不寒而栗。 ——《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歷史類選書 對古代世界引人入勝的敘述……霍蘭是極有天分的說故事的人,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希波戰爭時的世界。 ——《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年度歷史類選書 技藝精湛而扣人心弦……霍蘭在序言中表示,他希望他“試圖溝通學院派和大眾讀者的嘗試,不會像薛西斯架設的那條連接歐洲和亞洲、長達2 英里的浮橋那樣,不過是虛榮心作祟的結果并因此貽笑大方”。事情正好相反,他對這片新領土的征服比厚底鞋的萬王更有力、更華麗。 ——《星期日獨立報》 霍蘭這部扣人心弦的全景式著作,是古代史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性的雄辯論證。他為我打開了一個世界,我由衷感激。 ——《觀察者報》 頭腦清醒和平衡得恰到好處的敘事。霍蘭對黃金時刻有敏銳的意識,閱讀廣博,機智風趣。他以投入的態度描述這段歷史,值得大眾讀者再次學習。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場刺激得讓人透不過氣的歷史說書。 ——《金融時報》(Finan Times) 曉暢和淵博的敘事史,把故事說得很好,沒有將傳統的意識形態照 單全收。 ——《星期日蘇格蘭報》(Scotland on Sunday) 這本書提供了美妙的閱讀體驗,不應該快讀,應該細細咀嚼。這不是說它是用干巴巴的學院語言寫成的。霍蘭以一種活潑的文體呈現他的議論,說出很有娛樂性的故事……對戰爭的描寫繪聲繪色……敘述讓人過癮。 ——《愛爾蘭檢查者報》(Irish Examiner)
波斯戰火: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內容簡介
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在居魯士大帝的領導下,推翻統治他們的米底王國,獨立建國。隨后,在三代人的時間內,波斯先后攻滅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埃及王國,以及色雷斯地區的許多小邦,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帝國。公元前490年,波斯“萬王”大流士一世將目光瞄向了西方:愛琴海彼岸的希臘諸城邦。這時的希臘小邦林立,彼此之間相互攻伐。面對“萬王”的大軍,很多希臘城邦感到恐懼,它們有的聽天由命,有的作壁上觀,有的和敵人暗通款曲,有的甚至直接投敵。很后,兩個實力很為雄厚的城邦——斯巴達和雅典——站出來領導各邦開始反抗。“萬王”信心滿滿,認為這些蕞爾小邦會在彈指間灰飛煙滅。然而,馬拉松之戰,以雅典為首的希臘聯軍以不到200人的陣亡為代價,重創波斯大軍,造成數千波斯軍人死亡;溫泉關之戰,斯巴達300勇士力抗新的“萬王”薛西斯的數十萬大軍,成功拖延了波斯的進攻,很終全員戰死,抒寫了世界戰爭目前一曲悲壯的史詩;薩拉米斯灣海戰,兵力處于劣勢、內部矛盾重重的希臘聯合艦隊在親自督戰的薛西斯眼前,再次大敗波斯艦隊,奠定了戰爭的勝局。《波斯戰火: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不僅生動描述了希波戰爭的全過程,讓人可以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戰場上的血肉橫飛,而且展現了戰爭前和戰爭中波斯和希臘社會的全貌。作者拋棄了近代以來籠罩希波戰爭的意識形態色彩,不是簡單地將戰爭看成是“民主西方”與“專制東方”的對決,也沒有把希臘獲勝的原因簡單地歸結民主制度的勝利,而是透過戰爭的種種細節,一步一步為我們厘清戰爭的前因后果。
波斯戰火: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目錄
**章 呼羅珊大道 1
禍臨血腥之城 1
世界之王 6
兄弟,你在哪里? 19
雙重幻影 29
第二章 巴比倫 39
天梯 39
歷史的終結 50
第三章 斯巴達 65
“ 斯巴達人是什么人?” 65
法律的奴仆 79
祖先的聲音 90
第四章 雅 典 99
土生土長的居民 99
“ 我占領了衛城” 109
危機中產生的戲劇 118
還政于民 125
第五章 火燒波斯國王的胡子 141
大棋局 141
十年謊言 153
通往馬拉松之路 167
希臘人可以繼續保持自由 180
第六章 黑云壓城 193
天堂里的雜草 193
開始行動 204
歐羅巴之劫 217
制定方針 230
第七章 走投無路 245
浩大的準備工作 245
暴風來襲 255
國王的盛宴和斯巴達人的早餐 267
鬼城 278
第八章 復仇女神 289
突襲 289
如此近,如此遠 304
多利安長矛 316
妄自尊大 329
后 記 343
大事年表 345
注 釋 351
參考書目 377
致 謝 391
地 圖 393
波斯戰火: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節選
第五章 火燒波斯國王的胡子 一天、兩天、三天過去了。現在,距離斯巴達人預定到達的時間只剩4天,僵局仍持續著。波斯船艦雖虎視眈眈,但仍毫無動靜地停泊在沙灘上。太陽漸漸從環繞馬拉松平原的群山背后落下,渾圓的月亮終于升起于8月的夜空中。在遙遠的拉刻代蒙,斯巴達人應該已整裝待發。那么波斯人正在做什么呢?平原上灑滿幽靈般的月亮銀輝,難以看清幾英里之外籠罩于“ 狗尾巴”陰影下的敵軍船艦有何動靜。突然間,一陣喧鬧聲清楚傳來。那是數以萬計的腳步聲,一開始非常微弱,隨后變得越來越響亮,逐漸靠近雅典人的陣地。侵略者終于開始行動了,這是一次全面進攻還是轉移視線? 答案很快就揭曉了。不僅達提斯曉得情報的重要性,雅典人這邊也有人——很可能是米太亞德——在侵略者當中安插了耳目。就在這個月圓之夜,有些敵人陣營里的愛奧尼亞人悄悄溜過平原,進入圣樹林,來到雅典人的陣地。他們帶來的情報無比緊急,消息很快被上報給由卡利馬科斯與十位部落將軍組成的*高指揮部。“ 騎兵已經開拔了!” 這是米太亞德一直等待的一刻。如果間諜的情報準確,波斯軍隊正在分兵:一部分軍隊向前推進以轉移敵人的視線,后方的騎兵則悄悄上船。雅典人立刻召開作戰會議;會中,米太亞德請求戰友投票贊成立刻發動進攻。他指出,敵軍兵力分散,而且主力騎兵幾乎全走了,再也不會有比現在更好的取勝機會。9位將軍中有4人同意此提議,但另外5名將軍卻害怕在開闊的戰場和波斯人交戰,因為雅典人沒有弓箭手與騎兵,人數又完全處于劣勢。決定性的一票操在軍事執政官手中。卡利馬科斯一向非常看重米太亞德這位著名反米底人戰士的意見,這次也不例外,命令下達了,破曉時分出戰。 整個雅典軍營的人全被叫醒,得到通知說一小時內就要出擊,與一支從未被重甲步兵擊敗過的敵軍對戰—這支敵軍“光是名字就足以令任何希臘人毛骨悚然”。如果通過把力量和勇氣集中起來,就有機會保全自己的家人和城市,此時雅典的重甲步兵必須奮起抓住這次機會。負責維護甲胄的奴隸紛紛為主人穿上戰服,赤裸裸的雅典人立刻變裝成可怕的銅甲人。束上胸甲與護脛甲,手持盾牌和長矛,然后頭戴頭盔,這些重甲步兵組成戰斗隊形,與來自同一“ 自治區”“ 三分區”“ 部落”的伙伴并肩站在一起。雅典人習慣將方陣排成8列,但米太亞德擔心這樣會被波斯人機動性更強的輕步兵包抄,于是下令拉長方陣中的中央部分,讓雅典隊伍與侵略軍隊伍的大小完全相等。隨著晨曦初露,站在1英里外的敵軍越來越明顯可見。當**束陽光照射在遠處優卑亞島的灰 色山丘上時,雅典人向諸神獻祭,占卜結果為吉兆。將軍們直接站在隊伍的*前列。依照慣例,軍事執政官指揮軍隊的右翼,普拉蒂亞人被部署于左翼,地米斯托克利與另一位民主政府的后起之秀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在方陣中央率領自己的“ 部落”—這是整個方陣中*脆弱的部分。負責指揮全局的米太亞德則站在全軍都聽得見他的聲音之處。*后他高舉手臂,指向波斯人并大聲喊道:“取他們的性命去!” 重甲步兵低下頭舉起盾并挺出長矛,舉目望去一片金光閃閃。此時已無法回頭了,因為他們的頭幾乎完全包裹在頭盔里,方陣中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接收不到戰場上的信息,幾乎看不見前方的敵人,也聽不到指揮他們沖鋒的號角聲。只有兩邊戰友突然晃動或身后行列向前涌動的力量,讓他們獲得一些真切的感覺。向下往開闊的平原走去,方陣的移動沉重緩慢而且隊形堅固。這是可怕又令人迷醉的時刻,雖然盾墻后面只要有少數人膽怯便可能連累多數人,但反過來看,前進過程中即使有人因害怕而顫抖,甚至被嚇得屁滾尿流,他也會因為意識到自己身在一大群全副武裝的自由人之間而堅強起來。事實上,若不是有這樣的自覺,雅典人怎敢于在這個8月的黎明組成方陣,前去對抗一個被廣泛認為是戰無不勝的敵人,然后走進一片想必被許多人認為是死亡地帶的平原呢? 關于雅典方陣的推進,日后出現了許多匪夷所思的說法。其中之一提到,雅典人沖鋒了整整1英里的路,好像**次膽敢攻擊波斯人的人必然具備超凡的體能。事實上,沒有人全身穿著鎧甲跑了1 英里路后還有力氣繼續作戰,因為這套鎧甲以青銅、木材和皮革制成,重達70磅。就連在涼爽的清晨穿成這樣跑步,汗水也會很快涔涔而下,與上萬雙腳踏起的塵土混在一起,讓前進中的重甲步兵雙眼模糊與刺痛,越來越看不清楚眼前的敵人—那些奇裝異服、伸手拿箭的弓箭手、試圖投石的人,以及波斯戰陣中歡欣與懷疑的表情。很快地,當雅典人繼續深入無人之境后,**批箭矢向他們呼嘯飛來,他們立刻舉起沉重的盾牌保護自己的胸膛。就在此時,他們終于跑起來了。就像“被逼到角落的兇猛野獸向敵人豎起剛毛”,前3排的人在同一時間俯下身體,將長矛向前瞄準,準備迎接即將發生的碰撞。到了約剩150碼時,漫天的矢石向他們落下,擊中他們的盾牌和盔甲,偶爾刺穿一名重甲步兵的大腿或喉嚨。盡管如此,雅典人不把這種黑雨看在眼里,反而加快腳步繼續沖鋒。這時,敵軍才開始驚恐地意識到,他們的弓箭手與他們的預期不同, 無法阻止盾墻與尖銳長矛的前進,于是紛紛舉起藤條盾牌自衛。100碼、50碼、20碼、10碼,然后隨著雅典人發出震耳欲聾的喊殺聲, 他們的方陣嵌入了波斯人的陣線。 這個沖擊極具殺傷力,雅典人曾在對抗其他方陣的戰斗中磨煉自己的戰技。在那些戰爭中,他們以自己的木盾牌砸爛敵人的木盾牌,以長矛的鐵尖刺穿敵人的青銅胸甲。現在,雖然碰撞的頭幾秒令人害怕,但隨之而來的是金屬刺穿肌肉和骨頭的聲音。然后,雅典軍隊像海潮一樣,卷過只穿著棉布無袖上衣、握著弓箭或投石器 的敵人。重甲步兵的白蠟木長矛并沒有像每次方陣對戰那樣斷成數截,而是可以反復使用。至于那些逃過長矛猛刺的敵人,也很容易被銅甲人沉重的撞擊撞死。很快地,波斯軍隊兩翼的士兵嚇破了膽并向后逃跑,雅典人繼續向前推進,對敵軍狠刺狠劈。只有在中軍之處,因為方陣沖擊力量較弱,侵略者頂住了重甲步兵的沖鋒,緩慢地逼其向后退。部署于此的是敵人的中堅部隊,由波斯人與斯基 泰人組成。波斯人的盔甲比其他大多數部隊的厚,來自遙遠東方大草原的斯基泰人擅長使用斧頭,可輕易劈開一個重甲步兵的頭盔或胸膛。然而,雅典人的兩翼部隊開始收攏,襲擊敵人側翼,以支援承受了巨大壓力的地米斯托克利與阿里斯提德,波斯人的中軍不久后便開始崩潰。屠殺變得越來越血腥,然后少數波斯人與斯基泰人展開突圍,跑過幾英里的戰場,逃向停泊于沙灘的戰船。希臘人繼續追擊敵人,他們因得勝而狂喜,卻對于潘神幫助他們贏得的輝煌戰果半信半疑。 雖然雅典人打贏了仗,但他們的勝利卻遠非決定性的。雅典軍隊的兩翼要解決敵人的中軍,從而給了波斯艦隊水手足夠時間,把船駛離并救走被困在淺海的大批波斯士兵。許多戰友在互相踐踏中被踩死,或在波斯艦隊停泊處以北的大沼澤里被淹死,死亡人數多 到使此地像是“發生*要命大屠殺的地點”。不過,控制著艦隊的達提斯和阿爾塔費尼斯仍然構成威脅。米太亞德和他的人馬對那些已經離岸的船只束手無策,只能拼命占領或焚毀仍停留在沙灘上的那些。海灘上的戰斗就像戰爭中的任何階段一樣激烈,對雅典人來說,這樣的戰斗也一樣致命。一名重甲步兵企圖爬上一艘船的船艏時被斧頭砍掉手臂,因失血過多而死,軍事執政官和10位將軍中的一位也戰死沙場。*后,7艘波斯戰船被俘虜,其他的人則成功逃走了。波斯人通向雅典的陸路雖遭封鎖,但海路并沒有被封鎖。 開戰前載著騎兵出航的艦船到了哪里?這個問題一直讓雅典的將領記在心上。當疲憊的重甲步兵在漂滿尸體的淺灘涉水往回走時,他們看到彭忒利科斯山的山坡上發出閃光。那是打磨光滑的平面反射的陽光,顯然是預先安排好的信號,要向海上的波斯艦隊通報信息。其確切意思不得而知,但所有的雅典人馬上都猜到,那是雅典叛徒發給波斯人的信號。 所有的人都心頭一緊,他們在26英里外的家人與家園毫無防衛能力。雖然此刻他們已經筋疲力盡、大汗淋漓且血漬斑斑,但他們別無選擇,只得用兩條腿跑出的*快速度趕回雅典。他們離開戰場時還不到早上10點,但表現出驚人的韌性與耐力,黃昏前便回到雅典城。他們回來得正是時候,因為不久之后,波斯艦隊的**批戰船就駛向法里龍港。它們停在港口入口外幾小時,一動不動。隨著太陽下山,它們起錨轉向東方航去,消失在夜色中。入侵的威脅消失了。 就這樣,雅典逃過了米利都和埃雷特里亞的悲慘命運,也證明了自己——用米太亞德擲地有聲的話來說,就是“理應變成全希臘*偉大的城邦”。它的公民曾在馬拉松直面他們*害怕的噩夢:養育了他們的古老的家園被連根拔起,被迫背井離鄉,甚至血脈可能徹底斷絕。那天作戰的每個重甲步兵都知道,萬王之王因為雅典人違誓而震怒,發誓要以“已知*可怕的方式對他們展開報復”, 即閹割他們的兒子。雅典人是否暗自擔心,諸神也許會贊成這種可怕的判決?雅典確實違背了自己忠于大流士的承諾,而希臘人習慣于在起誓時踩爛自獻祭畜生身上割下的睪丸,以表示如果食言,自己后代的睪丸也會被壓碎。當雅典人沖鋒于馬拉松時,他們相當于 把自己*大的恐懼付諸測試,并以驚人之舉將其消除。 不論當初是誰在彭忒利科斯山給波斯人發送信號,此人現已噤聲了。當消息傳來,希庇亞斯因為失去希望而在回程途中死去,這印證了大家都已經知道的東西:自馬拉松大捷后,沒有人應該以自己的未來為賭注,賭僭主統治可能隨時在雅典復活。現在,人人都偏好由人民來統治,至少偏好由那些贏得著名勝利之人來統治,包括擁有鎧甲的農夫和有地鄉紳。經過統計后,共有192人戰死沙場。這些為雅典爭取自由而犧牲的英雄被賜予殊榮,他們的墳墓不是設在“陶器區”,而是設在戰死之地—在城邦的歷史上是頭一遭。“為了表揚他們的勇氣”,他們的尸體被埋葬在一個50多英尺高的大陵墓中,墓旁有大理石板銘刻陣亡者的姓名,就連*高傲的世家大族也沒有類似榮耀。死者被葬在一起,沒有任何階級或家族的區別,與自己努力捍衛的土地融為一體。他們都是公民,人人平等。還有什么頭銜比“公民”更能讓一個雅典人引以為傲?沒有,雅典本身就是一切。 歷經3天急行軍后抵達馬拉松的斯巴達人,都不得不對獨力打敗波斯人的雅典人致上敬意。他們察看戰場后,看見無數倒臥于平原泥土上及半沉于沼澤里的腐爛尸體,明白了雅典人擊退的是一次規模巨大的入侵。這里共有6 400名入侵者死亡,尸體喂肥了蒼蠅——這還只是達提斯率領的遠征軍的一小部分。萬王之王在亞細亞的腹地有幾百萬大軍可供調遣,這是雅典人和斯巴達人不敢想象的。看著這些戰死的波斯人并歡慶此次勝利時,每個希臘人仍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憂慮與害怕。不過,斯巴達人按部就班檢視過戰場和尸體后,有了不少可以讓自己放下心頭大石的發現。這是他們首次有機會研究傳奇東方主人的盔甲和武器,看來他們未對眼見之物過于刮目相看。雖然達提斯把一支大軍帶到了馬拉松,但這支大軍卻無法讓斯巴達人覺得他們算得上是對手。 正當斯巴達人還在審視戰場時,一條大壕溝已于沼澤地的南面邊緣挖出。侵略者的尸體被一股腦兒丟入坑中,下葬的地點沒有墓碑。雖然他們的墳墓默默無聞而且不光彩,但對這些人來說,還有更適合的墳墓嗎?他們生前從來不知道公民的情誼或方陣的紀律為何物,只是像野獸一樣被人喂養,發出一些毫無意義的喊聲。愛奧尼亞人一向把波斯人貶稱為“蠻族”,獲得大捷后的雅典人也起而效仿。這個字眼完全可以讓人聯想起雅典人在馬拉松平原上看過 并感到害怕的事物:多如蝗蟲般的異族,奇裝異服而口齒不清。不過“蠻族”一詞還可以表達出更豐富的含義,傳達出說話者的優越感乃至不屑。當然,在那個事關重大的8月黎明之前,沒幾個希臘人敢用這種態度看待波斯人。 馬拉松為雅典乃至整個希臘上了重要的一課:遭受超級強權羞辱的命運并非不可避免。雅典人展現出打敗萬王之王大軍的可能,這也是他們孜孜不倦地提醒每個人的。萬王之王的大軍也有致命的弱點。 總之,自由是可以被成功捍衛的。
波斯戰火: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 作者簡介
湯姆??霍蘭(Tom Holland,1968—),英國著名歷史學者、著名歷史暢銷書作家,英國古典協會會員,畢業于劍橋大學,取得了英語、拉丁語兩科一等榮譽學位,曾任英國作家協會主席和大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咨詢委員會主席。 霍蘭已出版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說和歷史非虛構作品。他的代表作《盧比孔河》和《波斯戰火》出版后,被《星期日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衛報》《觀察家報》等多家媒體評選為年度圖書。《盧比孔河》榮獲了赫塞爾-蒂爾特曼獎,并獲得了塞繆爾??約翰遜獎提名。《波斯戰火》榮獲了朗西曼獎。他的其他重要著作還有《王朝:愷撒家族的興衰》《千禧年:世界的終結與基督教王國的鍛造》《劍的陰影下:爭奪全球帝國的戰爭與古典世界的終結》《主宰:西方思想的形成》等。 霍蘭曾為BBC第4頻道改編過《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維吉爾》等歷史節目,還是該頻道《創造歷史》節目的主持人。他還翻譯過希羅多德的《歷史》,該譯作被收入“企鵝古典系列”。他于2007年榮獲古典協會獎,該獎主要授予“在促進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及文明的研究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學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