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當代作家精品.散文》在隧道中穿行/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76833
- 條形碼:9787201176833 ; 978-7-201-1768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作家精品.散文》在隧道中穿行/精裝 本書特色
在《在隧洞中穿行》中,孫善文以文字為媒介,穿行于農村與城市的空間中,穿行于生活和時間的隧洞中,將故鄉與城市緊密相連,也串聯起一段段現實與虛無。文章或知趣達意,或活潑詼諧,或生動優美,行文順暢自然,文風樸實清新,為讀者提供真切的體驗和獨特的思考。該書所選散文作品大多發表于純文學刊物和省級以上報紙,其中5篇先后50多次被選用于全國各地中學語文試卷。
《當代作家精品.散文》在隧道中穿行/精裝 內容簡介
《在隧洞中穿行》以故鄉雷州為起點,以親情、友情為主線,通過原生態的筆法,真切記錄一個新深圳人對故鄉風物的懷念,以及安居深圳的篤定與憧憬。該書共五個小輯,內容涵蓋了鄉土情結、個人成長史、以文會友、日常瑣碎等多個方面,這些文字勾連起來,恰好建構了作家繪制的一幅精神地圖。**輯“鳳凰樹下”,記述了生動有趣的鄉村往事,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第二輯“一棵樹的成長”,是作者成長的記錄。第三輯“與光陰同行”,是作者身邊摯友良師的白描剪影。第四輯“石頭會說話”,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通過小細節大道理,證明生活的箴言往往隱藏在*平實簡單的人間煙火之中。第五輯“瑣事如煙”,是世間雜事的回溯,讀來親切自然,若一泓清泉沁人心脾。
《當代作家精品.散文》在隧道中穿行/精裝 目錄
一條叫南渡的大河
鳳凰樹下
故鄉的石狗
祖母
關于祖父的記憶
想起看雷劇的時光
我與故鄉的池塘
回家過年
高度
第二輯 一棵樹的成長
一個地方要住多久才算故鄉
故鄉的番薯
在城市的隧洞中穿行
一棵樹的成長
一葉蓮
與芳為鄰
理想有光芒
想飛的魚
陽臺傳來鳥鳴
我不是吃素的
第三輯 與光陰同行
丑人鐘國康印象
陳文老師
行者彭雙龍
惟勤為貴
一把手
與光陰同行
第四輯 石頭會說話
人要一點一點活著
活法
隱語
梅田影院
旅游、詩及遠方
蘭之夢
石頭會說話
撐得住
吃一餐少一餐
第五輯 瑣事如煙
起個好名
賣幣
鄉情的味道
古畫
沙嶺坡紀事
晨露的去向
心有多大,城有多大
后記 在城市與故鄉之間穿行
《當代作家精品.散文》在隧道中穿行/精裝 節選
一條叫南渡的大河 九曲回腸 看到“大河”一詞,斷然會讓人想到電影《上甘嶺》里的那首風行于大江南北的主題歌曲。其實,我要寫的只是一條在廣闊的中國版圖里極為普通的河流,它靜靜地流淌,默默地陪伴,經年累月滋潤著站立在它身邊的村莊,以及這塊土地上與水有關的每個辭章。這條河叫南渡河,是我家鄉雷州半島上*大的河流。在雷州,落下的每一片陽光,有一半都會灑在南渡河或與它支流所相依的土地上。 南渡河又名擎雷水,其發源于雷州半島上的遂溪縣坡仔,在雷州雙溪口注入南海的雷州灣,全長88千米的干流,像一條巨龍盤踞在雷州半島的中部,它以支流為爪子,在雷陽1444平方千米的大地上源源不息。雷州半島是我國三大“雷區”之一,一年下來平均打雷的天數就有90天,“擎”乃向上托起之意,以一條河流之軀,擎受雷音、承接雨露,讓百源歸一,可見此河在當地人心中的分量。 村莊、河流、稻田、鳥鳴、藍天、白云、臺風、雷雨,是構成故鄉記憶的幾個元素。而這些似乎都離不開一條從村子邊上走過的河流。南渡河若走過半生歲月的母親,喋喋不休,卻又異常溫婉。從遂溪縣坡仔到我家附近,盡管歷經周折,迂回奔走70多千米,卻是越走越開闊,越走越舒坦,以致有文章用“九曲回腸”一詞來形容它時,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它與留存于我記憶深處的這條河流聯系在一起。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水務部門工作的同學幫助下,我總算現場觀看了南渡河三維立體全景衛星電子地圖,于是對它才有了新的認識。一條南渡河,真有十八彎啊,河走到哪里,便也有說著雷州話的村莊建到哪里。這是一條說著雷州方言的河。 晨曦初起,陽光像一張大網一樣撒開來。農人、村莊、河流、碧野、水牛和花花草草,悉數進入網中。南渡河兩岸就是東洋、西洋的稻田,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共有22萬畝,被稱為“半島糧倉”。沃野跟隨季節的步伐,更換著自己的背景色調,年年如是。到了秋天,東洋、西洋萬頃云連,用黃色的基調裝飾起自己的遼闊和豐碩。這里的每一塊農田所灌溉的水都來自南渡河,稻穗的低頭都是對這條河水的真誠謝意。 我們村子前的這段河寬有100多米,河水澄澈,岸葦橫生,這是一個我童年*喜歡去的地方。放牛的時候,我會同時放牧幾粒蒲公英;撈魚的時候,我會同時讓自己魚翔淺底;打鬧的時候,我們都可以成為一朵朵在綠色的大地上飄行的彩云。在這里,陽光的每一次出沒,都攜帶足夠的視線和能量,就算再輕盈的腳步聲,都會引起蟲鳥的共鳴,聲落而鳥飛,聲起而蟲啼。 跟許多河流一樣,南渡河的粼粼波光中同樣閃爍著無數傳說。祖輩常常同我們說起,舊時,就在我們下水游玩的不遠處,有個愛唱“姑娘歌”(當地的一種對唱的劇種)的年輕女子死于河中,由于她陰魂不散,每天夜里都會浮出水面冤哭,唱出前半截:“我娘死在麻演渡(南渡河上一個渡口),也無棺材也無墓。生在世上吃遍苦,死去無人給鋤土。”附近的村民人心惶惶,曾有很多人嘗試給她對上后半截,但她似乎都不滿意,依舊夜夜如此。這事傳到了一個叫黃清雅的才子耳里,他在一天夜里來到了南渡河邊。在聽到河面上那女子唱出上半截后,黃清雅和上:“你娘死在麻演渡,水作棺材浪作墓。娘是龍身骨為貴,龍是歸潭不歸土。”想必是此歌讓女子可以瞑目,河面上自此再也沒有那凄涼的歌聲了。雖然傳說已畫上了一個可以告慰逝者的句號,但一想到這女子的靈魂可能依然留在這條河里,我們在游玩時,仍然心有余悸,每次下水,亦是小心翼翼。 河流是行走的時間。它的本身似乎就與許多來自民間的傳說故事有關。看似平靜,卻是隱藏著無數的悲歡。 南渡河歷經幾多曲折,才來到我們的村子邊,但它的行走,有時我是從水面上水葫蘆爬行的姿勢中才看到的。當微風一次次撫慰金黃的稻穗,在我眼前掀起稻浪的時候,我都情不自禁地看看那條從遠處走來的河流,它也用同樣的手法,愛撫著這雜草叢生的河岸,輕描淡寫,卻已是意味深長。 P2-4
《當代作家精品.散文》在隧道中穿行/精裝 作者簡介
孫善文,廣東雷州人,現居深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選刊》《散文》《天涯》《山花》《延河》《湖南文學》《山東文學》《西部》《詩刊》《星星》等報刊,入選多種散文、散文詩年度選本,被選用為多地中學語文試卷。出版散文詩集《行走的樹》。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